分享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是高鹗伪续?披阅增删的曹雪芹是否就是作者?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题:红楼梦后四十回真是高鹗伪续?披阅增删的曹雪芹是否就是作者?

原题:跳出红楼梦“成书根由”这迷人圈子

文/石兄说梦

红学界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属“伪续”基本达成共识。然这伪续作者究竟是谁?真的是高鹗吗?为什么要“伪续”呢?其实,只要细谙红楼梦成书根由,别被一些观点所误导,就会发现答案就在书中。

首先,分析判断曹雪芹“披阅增删”是否就是原创作者。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甲戌侧批:本名),说明《石头记》已然成书。再检阅一遍(甲戌侧批: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可见空空道人乃《石头记》原创作者,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甲戌侧批:亦断不可少。批书者虽未以真面目示人,从口气上亦可见其原创作者),亦非伤时骂世之脂(甲戌侧批:要紧句)。暗示此《石头记》为最初版本,并未加批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甲戌侧批:要紧句)。大旨所谈之情为何情?后面告诉读者这情为实情,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已经“问世传奇”了。可见这所谓“石头”、“空空”不过是原创作者用来掩人耳目的替身罢了。根据书中表述来分析,这个《石头记》即最初版本,已然完稿,尚无脂评。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简单几句,看似禅语,实责暗示读者,作为原创作者的“空空”,因原著《石头记》对真情太过隐晦,读者看后不能发现隐藏在脂粉文字背面真情,这就违背了原创作者将真情告普天下的初衷,故而采取重点评批的形式来提醒读者“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至于所谓易名《情僧录》,实际上是作者无法直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代称。由“空空”幻身“情僧”,则说明此书由原来“毫不干涉时世”变得有碍当朝了。

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大量批注分析,批书人脂砚斋只能是原创作者幻身(或者是与原创作者堪称为“余二人”的继承人)。因为通过阅读大量脂评,读者可根据暗示品味出许多作者幻笔之法,从而发现一些隐藏在背 面的真故事。若非原创作者,谁能对这部谜书底里了如指掌呢?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蒙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一段看似这部谜书还有不同书名。然根据批语所示,作者要暗示的真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一说,明显不符合行文章法。这便是作者惯用“狡猾”之笔,我们通过研读真故事,词句对应雍正无康熙传位诏书(无玉封)而入主红楼十三载。同理,“东鲁孔梅溪”亦非指人,而是对应书中第五回“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真情是雍正被刺爆卒。“风月宝鉴”乃是作者提示给读者的一面镜子----看书看背面。至于“后因…..”一段,正可谓时过境迁,应该是这部谜书传至曹雪芹手中。为何要将其“披阅增删”呢?当然是因“传情入色”(脂评本)了。原本“空空”的《石头记》,变成“情僧”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有碍当朝,从而招致朝廷查禁(见批注“索书甚迫”)。因此,原创作者才将书交由曹雪芹,删除“传情入色”的脂评,增添“顺应当朝”的伪续,以躲过文字狱而传承问世。

甲戌本前面“楔子”处有朱批: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分析此“问题脂批”,首先要记住作者“狡猾之笔”的提醒,故看官必须睁大巨眼:

其一,“壬午除夕”是前批落款还是批注内容?

只能是前批落款。因为第二个可能根本就不可能。此笔即典型狡猾之笔----“满纸荒唐言”之“荒唐”笔墨!“除夕”乃“岁末”,“辞旧迎新”之际。若说作者去世时间在壬午(乾隆二十七年1762)除夕,这个时间点首先是太奇巧了。而且此批落款时间是“甲午八月”,在其死后十二年,突然冒出一笔作者逝于“壬午除夕”?再就是此说非常孤立,没有其他任何佐证。

笔者探究红楼,按戚序“一声也而两歌”之说,发觉“雪芹”名下真身有二。即一个是原创作者(爱新觉罗.弘皙),一个是继承人(曹雪芹)。那么,按作者“狡猾之笔”来分析,此“壬午除夕”之说,即可理解为原创作者去世于壬午。还有一层意思,即原创的那个雪芹去世了,继承的这个雪芹又来了。

其二,“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中的“书”与“芹”如何定位?

按成书过程来看,最初的“空空”版本《石头记》已然著成,第二个“情僧”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已经著成,第三个“增删”版本《红楼梦》也已著成。如此又何来“书未成”呢?应当是“索书甚迫”----朝廷查禁《石头记》(脂评本)。原创作者之“芹”,因“碍书”遭查禁,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故将成书传世的重任交给继承人之“芹”。“后因雪芹”将书进行“披阅增删”,删除有碍当朝的批注及正文,增添“毫不干时世”的“伪续”,最后形成传世的《红楼梦》。

其三,“一芹一脂”与“余二人”如何定位?

确立“一声也而两歌”乃作者幻笔之术,将此“芹”与彼“芹”判作两人,即可识破作者此“狡猾之笔”而跳出“迷人圈子”。原创作者(爱新觉罗.弘皙)著成《石头记》并多次评注形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以“脂砚斋”出现,亦有被继承人及宗室亲友称为“雪芹”之笔。继承人(曹雪芹)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披阅增删”为《红楼梦》,其以“曹雪芹”出现,继承人曹雪芹批书则以“畸笏叟”出现。虽然笔名幻来幻去,真身却只有“余二人”。

其四,批注时间究竟是“甲午(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还是“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八月”?何人所批?

此批仅见甲戌本,影印本原著为“甲午八月”。但是,红学家邓遂夫先生校订版改为“甲申八月”。其理由是怀疑“误抄”。并称:“甲申(1764)后三年,畸笏叟在庚辰本批云‘今丁亥夏,仅剩老朽一枚,宁不痛杀’。是脂砚斋已不在人世,故不可能在丁亥后七年的甲午作批。而此批将‘一芹一脂’与‘余二人’并称,亦属脂砚所作无疑。”

先将此批判定给脂砚斋,然后判定批注时间有误。这显然不能服人。请大家判断一下,此书作者有两个:一个原创作者,一个继承人;此书批书人有两个:一个脂砚斋,一个畸笏叟。再根据“一芹一脂”与“余二人”所说,以及大量脂评年代在前,大量畸评年代在后等信息,还不足以说明“一芹一脂”“余二人”就是指脂砚斋和畸笏叟吗?

应该承认,邓遂夫先生对脂评研究很深透。其通过大量考校对比,得出畸笏叟是“篡改脂评本的始作佣者”的结论。的确,笔者亦有同感。但是,畸笏叟绝非“犹大”。是想,作为继承人,对原著“披阅增删”又是什么行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形成误判而冤枉好人。作为继承者,成书传世才是最终目的。

所以说,此批落款时间就是“甲午八月”,批书人即是继承人曹雪芹(畸笏叟)。

最后,来看作者在全书结尾处如何“归结红楼梦”:

“这一日,空空道人又从青埂峰前经过,见拿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

既然有了“收缘结果”,说明原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已然完成。我们现今能看到的原著部分就八十回,后四十回明显是“伪续”。不过,仔细品读,“伪续”中亦不乏原著风格的文笔,想来应该是继承人(曹雪芹)参照原著而作。至于原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共多少回,笔者没有仔细研究,不好乱猜,但肯定不止八十回。

“不知过来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

《红楼梦》在乾隆朝后期得以广泛流传,以致在士人中形成“开言不谈《红楼梦》,遍读诗书亦枉然”一说。原创作者成书传世宏愿得以实现,江南曹家后人雪芹当然功不可没。当然,很大成度上还仰仗原创作者(爱新觉罗.弘皙)有许多清宗室亲朋好友(“众清客”)鼎力相助。不然的话,一个沦落到“举家食粥酒常佘”的曹家雪芹,很难弄出这惊天动地的成功之举。至此,看官还以为高鹗是“伪续”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