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丁美洲史——十四、玛雅文明(上)

 陆一2 2018-09-27

    玛雅文明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今伯利兹、今危地马拉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和萨尔瓦多。根据地理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这一区域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地区:①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带;②高原——又分为南部高原和北部高原;③低地——又分为南部低地、中部低地和北部低地。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带小河、小湖密布,食物资源丰富;盛产可可(可可豆用作货币,输出到墨西哥中部高原地区);人们利用海水制盐,开展对外贸易,与奥尔梅克有着接触。出现了早期的文明中心(诸如伊萨帕、阿巴赫塔卡利克、埃尔巴乌尔、乔科拉等)。这些文明中心建有贸易市场和神庙,控制着经过这一地带的贸易通道。与此同时,高原气候宜人,谷地适合人类生存繁衍,也出现了早期的文明中心。最主要的中心是危地马拉谷地的卡米纳尔胡尤,以神庙建筑、石雕、陶器、绘画、象形文字展示其文化发展水平。低地丛林密布,雨量充沛,河湖众多,食物资源丰富,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玛雅文明的早期中心出现在中部低地和南部低地,最著名的中心是蒂尔卡和科潘;这些中心衰落以后,北部低地(尤卡坦地区)兴起了奇钦伊察、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大中心。玛雅文明在低地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一、历史发展阶段

    玛雅文明根植于远古石器时代。玛雅的祖先游猎南北,漂流东西。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开始渐次在海边、高原谷地和平原低地定居,从今墨西哥地区引种玉米和其他作物,从事农耕活动。农业和定点群居孕育着玛雅文明。公元前1000—公元前400年期间,玛雅文明诞生,开始了其发展的历史过程。玛雅文明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约前1000—公元250年)、中期阶段(250—1200年) 和晚期阶段(1200—1500年)。

   

    玛雅文明早期阶段的发展同时兴起于太平洋沿岸、高原地带和中部低地。社会开始发生分化,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剥削及压迫,平等日渐消失。生产不断发展,物资日益丰富,出现了远距离贸易,内部联系密切,与外界接触加强。发展中有了自己的特色。太平洋沿岸和高原地带具有特色的文化反映在大型石碑上。石碑上雕刻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形象、在位时间和一些象形文字说明的历史事件。中部低地具有的文化特色反映在大型石料建筑物(如金字塔和城市的卫城)、大型石铺广场和堤道上。文明发展的中心在纳克贝和埃尔米拉多尔。

    在早期阶段发展的基础上,玛雅文明进入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多数早期阶段文明中心的衰落。刻有统治者及其统治时间的石碑消失了。这标志着太平洋沿岸和高原地带的发展中断,中部低地的文明发展中心发生了转移,从纳克贝和埃尔米拉多尔转移到了蒂卡尔。与蒂卡尔同时兴盛的文明中心还有中部低地的帕伦克、博南帕克和南部低地的科潘等。这些中心的辉煌成就不仅反映在建筑、雕刻、绘画、文化、艺术上,而且反映在政治制度上。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一统天下,君主统治体制得以强化。这一体制的衰落标志着玛雅文明中期阶段的结束和晚期阶段的开始。

    改变传统的君主统治体制的,是玛雅人中的普顿族人。普顿人生活在低地西部地区,受今墨西哥地区文化的影响,善战,善航海,善经商,多从事远距离贸易。他们实行一种更有利于强化经济、军事控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议事会实行集体统治,以集体统治制度为特征的玛雅文明晚期阶段分别在北部低地和南部高原兴起了新的发展中心。普顿族中的一支伊察人在北部低地建立了奇钦伊察城邦国家,大力发展航海贸易,建立了广泛的沿海贸易联系。公元1200年前后,奇钦伊察衰落,玛雅潘城邦兴盛。14世纪,南部高原也兴起了几个小城邦,比较强盛的是基切、卡克奇克尔和楚图伊尔三个城邦国家。同伊察人一样,基切人、卡克奇克尔人和楚图伊尔人也是普顿族人的分支。他们从北部低地出发,沿贸易通道进入南部高原的阿蒂特兰湖地区,分别建立了三个小城邦。15世纪中叶,北部低地各城邦相互挞伐,征战不已。玛雅潘在战争中被毁。基切、卡克奇克尔和楚图伊尔等城邦也长期混战、相互不和。16 世纪,整个玛雅地区被入侵的西班牙人先后占领。


    二、农业——生存的基础

    玛雅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玛雅人生存、发展的基础。

    农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是玛雅人的主要食量;其他食用作物有白薯、木薯等。玉米引种自今墨西哥地区;白薯、木薯引种自南美地区。玛雅人除种粮食作物外,还栽培有数十种蔬菜、瓜、豆和果树等植物(诸如苋菜、葫芦、蚕豆、芋头、鳄梨、石榴、木瓜、菠萝、荔枝等)。辣椒、可可和香草也是玛雅人栽种的作物。

    传统观点认为玛雅人的种植方式只是刀耕火种。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的确,有些地方是使用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的,但玛雅人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大改进了耕作方式;大多数地方已不再是广种薄收,而采取了相对集约的生产方式。他们兴修水利,在上坡上开辟梯田,在低洼、沼泽地带修筑台田,他们还在家居周围辟有菜园或果树园,种植蔬菜或果树。他们利用火山灰、鸟粪、人粪肥田增产,用装有长木柄的石铲点种玉米或其他作物籽种。


    三、贸易——发展的活化剂

    玛雅地区各城邦国家独立发展,政治上尚未形成一体,经济上已互有联系,且出现了生产的分工。贸易往来并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换,而且有人员、思想的交流。这就不仅丰富了玛雅文明发展的内容,还决定着文明中心的兴衰和社会、政治的演变。      贸易分三类,也可以说分三个层次:一为地方集市贸易,即以各城邦为中心的集市;二为区内贸易,即玛雅地区内的各城邦之间的贸易;三为区际贸易,即西北同今墨西哥地区和东南同今中美洲、乃至南美洲的贸易。玛雅地区形成了一个贸易网。这一贸易网由东—西、南—北两支轴线支撑。东—西轴线通过太平洋沿岸平原地带,联结着今墨西哥地区和玛雅地区的高原地带及中美洲;南—北轴线通过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沿岸,联结着尤卡坦和中、南部低地,向各市场供应食盐和其他物品。贸易交换的物品有两大类别:日常生活和生产用品(诸如农产品、树皮布、篮、筐、调味品、棉花、颜料、海产品、燧石、龙舌兰、石灰、石碾、石磨、石臼、黑曜石、陶器制品、食盐、蜂蜜、蜡、纺织品、烟草、火山灰等)和非实用物品(诸如琥珀、可可、硃砂、格查尔鸟羽毛、玉石、蛇纹石、豹皮、豹齿、贝壳、鲨鱼牙齿等)。这些物品用以制造神像、献祭和生产权贵穿戴的服饰。

    玛雅地区的贸易之所以活跃,原因有二:一是为于从墨西哥地区到中美洲的贸易通道上。从墨西哥运往中美洲的物品有铜、毛皮、陶器制品、纺织品和绿松石等;从中美洲运往墨西哥的物品有棉花、羽毛、金、银、铜、陶器、橡胶等。玛雅人控制着这一贸易,成了名副其实的“中间人”。二是物产丰富,拥有多种外区需要的物品(诸如盐、玉石、格查尔鸟羽毛、黑曜石、可可、蜂蜜、豹皮、蛇纹石等)。玛雅人没有驮畜、车辆、陆地运输靠人力背、扛,水上(包括内河与沿海)运输用船装载。

    玛雅人的贸易掌握在商人手中。商人分两类:大多数商人为小商贩和行商,只从事玛雅地区内的贸易,在集市上做买卖,或同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而区域贸易则由大商人操纵。他们都是贵族成员,负责组织、指挥远距离的贸易活动,控制着通过玛雅地区的贸易通道。

    玛雅人的主要贸易形式是集市贸易。农村地区多半在宗教节日有集市;城市里天天有集市。集市贸易在专辟的广场上进行;广场上按照商品的种类划分成不同的交易区。政府指定专职官员管理集市秩序、调节纠纷、征收税款。大型集贸中心设有客栈,供远道行商寄宿。

    贸易(特别是远距离贸易)为玛雅人积累了财富,打开了思路,为各城邦(特别是大型城邦)的繁荣昌盛和玛雅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早期和中期的几大文明中心都坐落在贸易轴线上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晚期普顿人崛起,沿海贸易日趋发达,陆路和内河贸易逐渐衰落,从而引起了文明中心的转移和盛极一时的城邦的消失,也就进一步证实了贸易对玛雅文明发展的影响。 


    四、社会组织与政治体制

    玛雅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家庭是玛雅社会的核心。实行父权制;但母亲或年龄最长的妇女在家庭中仍保有一定的权威。

    若干血亲家庭组成氏族。玛雅氏族以父系近支组成,共同生活在一处,构成了社会的基层组织——氏族公社。

    玛雅社会的中心是城市。城市里生活着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级的人,从事着手工生产、贸易、行政管理、政治统治和宗教活动。

    玛雅社会是个阶级社会,分贵族阶级、中等阶级和平民阶级。贵族阶级包括最高统治者及其家族、祭司、军事首领、政府高官、大商人。“中等阶级”系指官吏、商人、武士、工匠等。平民阶级包括仆佣、背侠和农民。他们居住在城市郊外简陋的草棚子里。

    玛雅人的政治体制很简单。没有形成什么“帝国”,只有城邦国家。各城邦实行世袭制,最高统治者出于一家,集行政、立法、宗教大权于一身。各城邦政治联系松散,主要是经济、贸易联系。城邦的地理位置和面积与其权力和影响力有关。地处贸易通道上或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率高的地区,经济实力就强,政治影响就大。附近周围的若干小城邦就会与之结成松散的联盟。这一特征在中部低地和南部低地最为明显。而正由于政治联系松散,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各城邦之间战战和和,分分合合,地方政局始终长期不稳。这是玛雅人政治生活中的又一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