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111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月经病及带下病提要 (二篇)大别山养生堂

 鹤年养生 2018-09-28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月经病及带下病提要 (二篇)2011-09-07 05:36:2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本文引用自再来的中医《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失调疗效满意,下面分别阐述中医辩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1.脾肾气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腹冷坠,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细无力,尺脉弱。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调经。 

 方药:举元煎合归肾丸加减。  党参20 克,黄芪20 克,白术15 克,炙甘草6 克,熟地20 克,川续断15 克,补骨脂15 克,菟丝子20 克,艾叶10 克,首乌30 克,当归12 克。  

 方解:本方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熟地、补骨脂、菟丝子、川续断补肾,艾叶温经止血调经,首乌、当归养血调经,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正值经期量多,去当归,加阿胶12 克(另溶)、乌贼骨12 克、金樱子30 克、艾叶用炭以止血。经期延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10 克、益母草30 克以祛瘀止血。纳呆食少,加淮山药20 克、砂仁9 克(后下)、陈皮6 克以行气健脾胃。若月经后期未至加巴戟9 克、牛膝12 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 克以通经。  

 典型病例   陈XX,女,46 岁,干部,门诊号095175。患者近一年月经紊乱,18~20 天一潮,历8~10 天干净,用卫生巾5~6 包,今正值经期第2天,经量多,色淡红,时挟血块,面色白,神疲乏力,头晕,腰酸痛,无腹痛,口淡,纳呆,夜尿多,大便烂,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脾肾气虚型,拟方:党参30 克,黄芪30 克,白术15 克,炙甘草6 克,首乌30 克,阿胶15 克(另溶),补骨脂15 克,川续断15 克,金樱子30 克,艾叶10 克。每日1 剂,复煎再服。用药两天,阴道流血减少,上方加乌贼骨15 克,用药7 天月经干净,经净后上方去阿胶、艾叶、乌贼骨、金樱子,加菟丝子15 克,茯苓15 克,当归9 克,经潮时守原方,共治疗3 个月,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2.肝肾阴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多提前,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于口燥,失眠多梦,小便黄少,大便于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清热调经。  

 方药:二至丸合两地汤加减。  女贞子15 克,旱莲草18 克,干地20 克,白芍15 克,玄参15 克,麦冬15 克,山茱萸12 克,菟丝子15 克,五味子9 克。  

方解:本方用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菟丝子滋养肝肾,于地、白芍、玄参、麦冬滋阴清热,五味子交通心肾,并有收涩止血的作用。 

 加减法:正值经期,月经量多,加阿胶12 克(另溶)、岗稔根30 克、乌贼骨12 克、金樱子30 克以养血收涩止血。经期延长,淋漓不断者,可加益母草30 克、茜草根15 克、地榆15 克、荆芥炭10 克、煅牡蛎30 克以祛瘀凉血、收涩止血。  月经完期或先后无定,加桑椹子15 克、金樱子30 克、珍珠壳20 克、淮山药15 克、当归9 克以滋肾调经。  

 典型病例  吴××,女,13 岁,门诊号为091935。患者12 岁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历20 天干净,后停经半年,近两月月经频发,15~18 天一潮,历7~8 天干净,用纸巾3 包,经色鲜红,手足心热,口干,梦多,大便较干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诊为月经失调(先期,量多),中医证属肝肾阴虚型。拟方:女贞子15 克,旱莲草18 克,岗稔根30 克,菟丝子15 克,山茱萸12 克,干地20 克,白芍12 克,五味子9 克,平时加淮山药15 克,当归9 克,月经期加益母草15 克,首乌20 克,阿胶12 克(另溶),共治疗3 个月,月经25~28 天一潮,历6 天干净,用纸巾1+包,随诊半年,月经正常。    

3.气血虚弱型。 

 主证:月经周期多延后,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滋血汤加减。  当归15 克,熟地30 克,白芍12 克,川芎10 克,党参15 克,黄芪15克,白术12 克,茯苓20 克,鸡血藤30 克,黄精20 克,首乌20 克。 

 方解:        本方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鸡血藤、首乌、黄精补血养血  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生化之源,共奏补益气血调经之功。 

 加减法:月经后期未至,可加丹参20 克、牛膝9 克以活血通经。心悸怔忡可加酸枣仁15 克、夜交藤20 克、大枣10 克、五味子9 克以养心安神。  

 典型病例  林××,女,31 岁,工人,门诊号为051355。患者两年前顺产一女婴,产后8+月,月经复潮,出现月经后期,量少,多40~70 天一潮,历2 天干净,用纸巾4~5 条,未湿透,头晕乏力,心悸,腰酸,面色萎黄晦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检查内分泌五项提示卵巢功能早衰,诊为月经失调(过少),中医证属气血虚弱兼肾虚型。拟方:当归15 克,川芎10 克,白芍15 克,熟地20 克,党参20 克,白术15 克,丹参30 克,鸡血藤30 克,淫羊藿12 克,菟丝子20 克,随症加减共治疗6 个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经量明显增多,历4~5 天干净,用纸巾10 条,复查内分泌五项正常。   

 4.肝郁气滞型。  

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经色紫红,夹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暖气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2 克,白芍15 克,当归12 克,茯苓15 克,白术9 克,香附12克,郁金12 克,木香6 克(后下),炙甘草6 克,每日1 剂,水煎服。 

 方解:本方用柴胡、香附、郁金、木香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调经,茯苓、白术健脾和中。  

加减法:肝郁化热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者,可加丹皮12 克、栀子10克、川楝子10 克以疏肝清热,茜草15 克、地榆15 克以凉血止血。气滞血瘀见月经后期,经行不畅,加丹参20 克、牛膝15 克、桃仁12 克、红花6 克、益母草30 克以活血调经。肝郁脾虚月经失调加重茯苓至30 克,淮山药15克以健脾益气。肾虚见面部有斑加女贞子15 克、菟丝子15 克,以滋肾调经。  

 典型病例   陈××,女,38 岁,工人,门诊号为018918,患者近一年月经先后无定,经量偏少,经色紫红,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经行时少腹胀痛,面色晦黯有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肝郁气滞兼肾虚型,拟方:柴胡10 克,白芍15 克,当归12 克,丹参20 克,女贞子15 克,菟丝子20 克,郁金15 克,香附12 克,茯苓15 克,炙甘草6 克。每日1 剂煎服,治疗3 个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面部黯斑变浅。  

5.血寒型。  主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夹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  桂枝10 克,艾叶10 克,熟附子9 克,当归15 克,川芎12 克,炙甘草6 克,党参20 克,白术15 克,牛膝12 克。  

方解:本方用桂枝、艾叶、熟附子温经散寒调经,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调经,牛膝活血化瘀通经。 

 加减法:如腹痛拒按,时下血块者,加吴茱萸6 克、乌药9 克、香附9克、炒蒲黄10 克以散寒祛瘀止痛,如月经量多,去牛膝,加炮姜10 克、艾叶12 克用炭以温经止血。  

 典型病例  曾××,女,29 岁,个体户,门诊号051559,患者月经周期延后,40~50 天一潮,经量少,色淡黯,经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腰膝酸疼,口淡,大便烂,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血寒型月经后期,拟方:桂枝10 克,艾叶10 克,熟附子10 克,当归15 克,川芎10 克,熟地20 克,党参20 克,白术15 克,牛膝12 克,台乌药10 克,用药两个月,月经30~35 天一潮,经量增加,经行腹痛消失,嘱忌生冷寒凉之品调理。

  6.血瘀型。 

 主证:月经周期多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期延长或缩短,经色紫黑,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当归12 克,川芎9 克,赤芍12 克,熟地15 克,桃仁10 克,红花6 克,炒蒲黄10 克,五灵脂10 克,益母草30 克。 

 方解:本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调经,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炒蒲黄、五灵脂、益母草活血祛瘀止血。 

 加减法:月经量多者去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加田七末3 克(冲)、血余炭10 克、赤石脂20 克以收涩祛瘀止血,月经后期未至者,去炒蒲黄、五灵脂,加丹参20 克、牛膝15 克、鸡血藤30 克以活血养血调经。小腹疼痛较甚者,加香附12 克、延胡索12 克、乌药9 克以理气止痛。 

  典型病例  李×,女,20 岁,学生,门诊号061157,患者月经延后一个月未来潮,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口干,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气滞血瘀型月经后期。拟方:当归12 克,川芎6克,赤芍15 克,于地20 克,桃仁12 克,红花6 克,牛膝12 克,柴胡10克,香附12 克,益母草30 克,用药两剂,月经来潮,量少色黯,再服药1剂,经来畅通,历5 天干净。   

7.痰湿型。 

 主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腻。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加减。  法夏15 克,陈皮6 克,茯苓20 克,苍术10 克,白术10 克,胆南星12克,香附12 克,枳壳12 克,当归12 克,川芎9 克。 

 方解:本方用法夏、陈皮、茯苓化痰燥湿,和胃健脾,苍术、白术燥湿  腔脾,胆南星燥湿化痰,香附、枳壳理气行滞,当归、川芎活血调经。 

 加减法:月经后期未至,可加丹参20 克、鸡血藤30 克、牛膝15 克、益母草30 克以活血养血通经。脾虚纳呆食少者,加党参15 克、砂仁9 克(后下)以健脾和胃。恶心呕吐者,加生姜4 片以温中和胃止呕。  

 典型病例  韩××,女,35 岁,干部,门诊号为059556,患者近半年月经周期延后,50~80 天一潮,经量偏少,色淡红带粘液,形体肥胖,咽中有痰,胃纳欠佳,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细滑。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脾虚痰湿型月经后期、量少。拟方:陈皮6 克,法夏15 克,茯苓20 克,党参15 克,白术12 克,苍木9 克,胆南星12 克,当归12 克,川芎9 克,牛膝15 克,丹参30 克,随证加减,治疗半年,月经周期30~40 天一潮,经量增加。   

8.湿热型。  主证:月经周期多提前,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色暗红,量或多或少,质粘腻,可有臭秽,平时带下量多,色黄白,小腹疼痛,胸闷呕恶,口腻纳呆,小便黄短,大便烂,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调经。 

 方药:四妙散加减。  黄柏10 克,苍术10 克,薏苡仁30 克,绵茵陈15 克,赤芍15 克,丹皮12 克,香附12 克,车前子15 克,败酱草20 克,银花藤20 克。 

 方解:方中用黄柏、绵茵陈、败酱草、银花藤清热解毒利湿,薏苡仁、车前子利水渗湿,苍术燥湿健脾,赤芍、丹皮清热凉血,香附理气调经。 

 加减法:月经量多加地榆15 克、茜草根15 克、栀子炭10 克、益母草30 克以清热凉血、祛瘀止血。月经量少,加丹参20 克、牛膝12 克以活血通经。口腻纳呆,加茯苓20 克、白术10 克、砂仁6 克(后下)以健脾和胃。  月经先期或先后无定加菟丝子15 克、女贞子15 克、旱莲草15 克以滋肾调经。  

 典型病例  黄×,女,25 岁,待业,门诊号077678。患者近两月出现月经频发,20~23 天一潮,今月经来潮第三天,量多,色暗红,夹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黄白,伴小腹疼痛,胸闷,呕恶,胃纳欠佳,小便黄,大便烂,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湿热挟瘀型。  拟方:黄柏10 克,赤芍15 克,丹皮12 克,绵茵陈15 克,车前子15 克,败酱草20 克,女贞子15 克,旱莲草15 克,地榆15 克,银花藤30 克,香附12 克。  每日1 剂,水煎服,复煎再服,用药3 天月经干净,经净后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大小正常,触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诊为盆腔炎,配合鱼腥草注射液4 毫升肌注,每天1 次,毛冬青液保留灌肠(详见盆腔炎节),中药守上方随证加减,治疗一个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月经量正常,复查盆腔炎治愈。    对一些中医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才辅以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的关键是找出导致月经失调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经间期出血的辨证施治2007-8-28  

   典型病例   患者,母女3人,母亲43岁,育有两女,大的21岁,小的19岁,广州人,二人均未婚育。2007年5月同时就诊,既往月经规则,量中,色红,无血块,无痛经,无经前期乳房胀痛,头晕腰酸腹痛。今春以来,三人在月经周期的第13~16天,出血量不多,两三天净,量少,开始为血丝状,没有明显的异常感觉,后逐渐量加多,略有腰酸胀感,血色淡红,至今未能缓解,无阴痒,白带量少,色常,无异味,其他无明显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弦略数,否认其他疾病史。

辨证为经间期出血(肾阴亏虚型),采用滋阴止血法,用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熟地15g,淮山药15g,茯苓15g,丹皮10g,泽泻10g,地骨皮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海螵蛸15g,茜草根15g,陈皮6g,生地15g,白芍12g,五味子15g,熟地15g,三七末3g(冲服)。每日1剂,月经前3~7天服用,辅助心理辅导、合理调适生活,连服7剂,2个疗程起效。   

分析:经间期处于卵巢排卵期,中医称之为“氤氲期”、“的候”、“真机”。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乐育之时出血,持续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西医称之为排卵期出血,属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种类型,本病在育龄期的妇女中较为常见,也可见于年轻尚未婚育女性。月经规则者,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3~16天。出血量一般不多,一些人没有明显的异常感觉,血色多淡红,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出血量多、天数延长者应及时治疗。  

 中医认为:月经排净以后,血海空虚,冲任衰少,经气逐渐蓄积,由空虚渐充盛。至两次月经之间,为由虚至盛之转折,阴精充实,功能加强,阳气内动而出现氤氲动情之期。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者,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候。若肾阴不足,受此阳气之冲击,阴络易伤而血溢,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或湿热内蕴,此际可使热与阳气动血,因而出血;又或宿有瘀血内留,此时亦可瘀为阳动易出血。其主要机理,可认为是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加以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女科准绳》指出:“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姻纭之候,于一时晨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   

 西医认为:本病与患者的体质、遗传、使用某些药物、环境、食物等均有一定的联系。排卵期是指卵泡发育成熟正在排出的时期,此时雌激素水平也随之升高到一个高峰,卵泡破裂排出后,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一般幅度不是太大,子宫内膜受其影响,部分出现剥脱,发生撤退性出血。经间期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向分泌期转化,而在分泌期,子宫内膜是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二者还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当孕激素分泌不足时,也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运转而引起子宫出血。此外,应用性激素时方法不当,如时用时停、量忽多忽少,会干扰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正常水平,引起撤退性出血。基础体温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血者,可作为本病诊断依据。   若出血量少,病情可自动缓解,无需治疗;出血较多时,往往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还可造成心理上的不悦或情感上的压力,症状较重者,则可影响正常的排卵和月经周期,甚至可发展为“崩漏”,致出血不止。  

 本病须与月经先期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另本病亦须与赤白带鉴别,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后者无周期性。  

 对于经间期出血的治疗,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止血、调节内分泌激素为主。但是,激素类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在大夫的指导下服用,服用不当、错服或漏服往往会加重病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不存在西药的副作用。本病虽以肾阴虚证候为主,但仍然要根据形、气、色、脉以及出血的色、质进行分析。在治疗上,滋养肾阴为主法,分别辨证处理:  

 1.肾阴亏虚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腹不痛,头昏腰疾,夜寐不熟,便艰,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可用滋阴止血法,方用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内蕴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黏腻,无血块,或如白带、赤带,神疲乏力,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多,质黏腻,舌苦黄白腻,脉细弦。可用清利湿热法,方用清肝止淋汤加减。  

 3.气滞血瘀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有紫点,脉细弦。可用行气化瘀止血,方用逐瘀止血汤。  

 4.脾气亏虚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可用健脾益气止血法,方用归脾汤加减。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本病越来越多见。临床上较典型单纯证型的病例比较少见,往往以肾阴虚兼杂其他证型多见,故治疗上各证型的遣方用药必须充分考虑,仔细辨证,加减用药,方能药到病除。在辨证的基础上,可酌加补肾阴、止血、收敛固摄药,如黄精、炒地榆、茜草、阿胶、何首乌、煅龙骨、煅牡蛎、旱莲草、三七、仙鹤草、乌贼骨、白茅根、生甘草等,才能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如丹参之属,血活瘀才能去,气机顺畅,阴阳调和,本病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疗。   

此外,人体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高低,有时受精神因素的影响,故经间期子宫出血患者应避免精神刺激、避免大怒、避免劳累、避免过于紧张,患者饮食当以素淡为主,避免辛辣、酒类、冷食等有刺激的食品。此外,经间期子宫出血量虽少,但子宫内膜有部分剥脱面,一旦细菌、衣原体等入侵,足可引发子宫内膜乃至附件、盆腔感染,故此期间应保持外阴清洁,出血期间要禁止性生活,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陈壮忠  陈海生) ------------------------------------------------------------

   月经病论治--李静

文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上述诸法,又常以补肾扶脾为要。如《景岳全书》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此外,不同年龄的妇女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治疗的侧重点也不同,应予考虑。总之,月经病是常见病,病变多种多样,病证虚实寒热错杂,必须在充分理解肾主司月经的基础上,注意脾、肝以及气血等对月经的影响,全面掌握其治法,灵活运用。  前人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论,有从“无字句处读书”之说。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用书中方,不可照搬,一味“比胡芦画瓢”,要有自已的见解。而我辈中医如能与张锡纯先生衷中参西之论中,悟出中西医结合之理岂不更妙!张先生之“十全育真汤”治虚劳,首先要认为此方是兼备之方,方后所详论加减运用之法,每味药的数量均极详备。先生论王清任《医林改错》书中之诸逐瘀汤,化瘀血而统治百病,实则亦证明先生之“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诸病,是从仲景治虚劳之“大黄蟅虫丸”、“百劳丸”之意而来。而将自已屡用屡效之药组方,则此方既可治劳瘵,实则可治血痹虚劳诸病也。此方可治瘀血之在脏腑,对瘀在经络者则可合理冲汤丸之意,数方参变汇通,随时制宜也。我悟出张先生此意,即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则诸逐瘀汤可统治百病虽有所偏,然找出偏差,伍以攻病之药纠正偏差,佐以补益之药为之佐使,则诸衡通汤是为衡通法也。又结合多年用血府逐瘀汤之功效,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先生最推祟之穿山甲,三七,组方名为衡通汤,制散则去生地为衡通散,佐以人参、黄芪、山药山萸肉则为衡通益气汤,广泛应用于脏腑经络之气血瘀滞诸病。久病必有瘀,此即用衡通汤疏通之以求体内平衡之理。衡通汤为血府逐瘀汤,方中有四物汤,四逆散,柴胡、桔梗之理气升提,川牛膝之下引之力,是为疏通气血之佳方。再加无坚不摧,无处不到之山甲,化瘀血之三七,方名衡通汤者,即以通求衡之法也。故我屡用治久病之气血瘀滞诸病有效,而名为衡通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牛膝、枳壳、桔梗、炙甘草、生地、炮山甲、三七粉药汁送服下各10克,虚加人参、黄芪各12克、山萸肉、生山药各30克。衡通汤为治气血瘀滞久病必瘀之方,理冲汤为治脏腑一切脏腑癥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之方。衡通法则是找出病因,祛除病因,纠而正之之法。则理冲汤是为兼备法,亦为衡通法也。衡通汤治气血瘀滞之久病必瘀者,瘀者有有形之瘀滞,有无形之瘀滞,则衡通汤、理冲汤均是疏通气血经络瘀滞之方也。理冲汤是治脏腑气血有形之积聚、癥瘕之方。其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皆为癥瘕、积聚之证也。则肿瘤癌症当为有形之积聚无疑也,皆属瘀血也。从张锡纯先生论中悟出人是一个整体,治病求本之法,力求平衡之要。张先生书中论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诸逐瘀汤,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统治百病。瘀血去则诸病自愈。虽有所偏,然确有主见。近代名医岳美中老师论曰:“血府逐瘀汤是个有名的方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动药与静药配合得好。再加牛膝往下一引,柴胡桔梗往上一提,升降有常,血自下行。用于治疗胸膈间瘀血和妇女逆经证,多可数剂而愈。”受张先生与岳老师此论启发,我认为此方则非止治胸膈间瘀血及妇女逆经也。既然此方动静药物配合得好,再有升有降,则当能疏通气血,故可广泛应用于诸多气血瘀滞之证。后又读上海名医颜德馨之《活血化瘀疗法实践》,书中论及此方。倡此方为活血化瘀之要方,治久病怪病,认为必有瘀血,称活血化瘀疗法为衡法,谓之曰八法之外之衡法。我深有感触。再加我特别欣赏与喜用之兼备法,组成衡通法、衡通系列诸汤、散。可谓有理、有法、有方也。衡通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牛膝、枳壳、桔梗、炙甘草、生地、炮山甲、三七粉药汁送服下各10克。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各12克;热加黄芩10克、黄连3克;寒加桂枝12、附子各12克;有风证可加蝉退、地龙、全蝎各10克、蜈蚣三条。适用于慢性气血瘀滞之病。舌淡或淡紫,舌尖边有瘀斑,苔薄,脉搏弦涩或弦滞之肿瘤癌症、心脏病、胸痹、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脑贫血、头痛、头晕、失眠、鼻炎、咽炎、眼病、耳病、肺病咳喘、精神病、癫痫、肝胆胃肠病、泌尿生殖系病、男性病阳萎早泄、前列腺炎、妇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风湿、类风湿病、糖尿病等。久病必有瘀,此即用衡通汤疏通之以求体内平衡之理。衡通汤为血府逐瘀汤,方中有四物汤,四逆散,柴胡之理气,桔梗之升提,川牛膝之下引之力,是为疏通气血之佳方。再加无坚不摧,无处不到之山甲,化瘀血之三七,方名衡通汤者,即以通求衡之法也。故我屡用治久病之气血瘀滞诸病有效,而名为衡通汤。衡通汤治慢性病症之气血瘀滞之证用之屡,其效亦佳。究其原理亦为纠正体内偏差。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加山甲,三七,其疏通气血,其药性当为平和,不寒不热,活血化瘀力量更为增强。山甲有内通脏腑,外通经络,无微不至。凡内外诸证加用之则其效更速。三七性平,化瘀血,止血妄行,可托毒外出,并治瘀血所致之疼痛有殊效。治脏腑疮毒,腹中血积癥瘕,可代《金匮》下瘀血汤,且较下瘀血汤更稳妥也。张锡纯先生甚赞之,我在临证亦擅用之。用之时,凡需疏通气血之病均可选用,临证视病情加减变通而已。气虚者可加黄芪、人参;热加芩、连等清热之品,寒加桂枝、附子;有风证可加蝉退、地龙、全蝎、蜈蚣等虫类药,随证施治可也。故遇复杂病证,首先想到用兼备法。用兼备法,便首先想到衡法,想到衡法,便想到血府逐瘀汤。想到血府逐瘀汤,则联想到张锡纯先生论王清任之诸逐瘀汤分消瘀血统治百病之论。岳美中老师论此汤升降有常,血自下行之说,颜老前辈说活血化瘀是为衡法。我思之此方具有通气化之功能,气滞血瘀方为失衡,通之则阴阳平衡。然欲使之衡,便当用通。因我多年喜用三七、山甲。三七有化瘀血之良能,山甲作向导有无处不到之异功。故在血府逐瘀汤方上每加三七、山甲,屡用屡效。其疏通气血之力更胜,则平衡阴阳之效更速。故名之曰衡通汤。虚加山萸肉,生山药各30克,人参12克、黄芪12克则为衡通益气汤。衡通法衡通汤或散服后不外为三种反应,一是服后平平,即是病情无改变。二是服后效果明显,病状明显好转。三是服后有异常反应,有的会疼痛加重,有的会更加乏力,有的服后会有瞑眩反应,即如喝醉酒样的,如痴如醉的头晕现象。第一种反应,服后平平者,当是病重药轻之故,当在原方基础上或加重药量,或再辨证加针对病证主攻药物,其效方速。第二种反应虽有效不更方之说,然也需视其主要病证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再者需辨其病情的好转程度,来确定病情何时能全愈,告知病人何时是为病因祛除,不可见效则停药,以免病又复作,前功尽弃。第三种反应,是药力的作用,病邪与药力相争,瞑眩反应是药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即是药与病旗鼓相当,坚持服下去,病情自然会缓解。我常于慢性病气血瘀滞需用衡通汤或散时,预先告知病家,如服药后有反应是正常药力,不必担心,是药与病在搏斗,若是药战胜病,病即会缓解,如一有反应则停药,则病何能愈之衡通理冲汤:人参10克、黄芪10克、生内金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知母12构、花粉12克、白术10克、山甲10克、三七粉10克药汁送服下、山萸肉18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此方实张先生之理冲汤加山甲、山萸肉,党参易为人参而成。原方是用野台参,即野生党参,山西五台山之党参也。然现代之党参皆为栽培种植而成,是以其力则小矣,故用人参代之。加山甲以增通散之功,三七以求化瘀之效,山萸肉补益气血。热加黄芩、黄连;寒加桂枝、附子。湿加滑石、土茯苓。阴虚加沙参、枸杞、桑椹、天冬、麦冬。治肝胆胃肠病、肝硬化、胆囊炎、妇科月经不调、卯巢囊肿、子宫肌瘤、内脏癌瘤等症。用治男女虚劳,脏腑癥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脏腑癥瘕、积聚,即现代之癌瘤。张锡纯先生论曰:仲景治劳瘵,有大黄蟅虫丸,有百劳丸,皆多用破血之药。诚以人身经络,皆有血融贯其间,内通脏腑,外溉周身,血一停滞,气化即不能健运,劳瘵恒因之而成。是故劳瘵者肌肤甲错,血不华色,即日食珍馐服参苓,而分毫不能长肌肉、壮筋力。或转消瘦支离,日甚一日,诚以血瘀经络阻塞其气化也。玉田王清任着《医林改错》一书,立活血逐瘀诸汤,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统治百病,谓瘀血去而诸病自愈。其立言不无偏处,然其大旨则确有主见,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验。王清任《医林改错》书中之诸活血逐瘀汤,化瘀血而统治百病,实则亦证明先生之“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诸病,是从仲景治虚劳之“大黄蟅虫丸”、“百劳丸”之意而来。我悟出先生此意,即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则诸逐瘀汤可统治百病是也。衡通汤为治气血瘀滞久病必瘀之方,衡通理冲汤为治脏腑一切脏腑癥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之方。衡通法则是找出病因,祛除病因,纠而正之之法。则衡通理冲汤是为兼备法,亦为衡通法也。衡通汤治气血瘀滞之久病必瘀者,瘀者有有形之瘀滞,有无形之瘀滞,则衡通汤、理冲汤均是疏通气血经络瘀滞之方也。理冲汤是治脏腑气血有形之积聚、癥瘕之方。其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皆为癥瘕、积聚之证也。则肿瘤癌症当为有形之积聚无疑也,皆属瘀血也。读张锡纯先生之理冲汤论,可明此论为治有形之瘀血,无形之气滞之理。故我临证治气血瘀滞证每首选用理冲汤为主治之方,加用山甲、三七消散有形之积,山萸肉以助方中参、芪之扶正,久服不至伤正,名为衡通理冲汤,此皆属衡通法,既可治无形之气滞,亦可治有形之血瘀,治气滞血瘀之慢病久病,疑、难、奇证,永立不败之地之法也。  月经病及带下病提要 (二篇) 正文:  中医妇科学以其对妇科疾病的独特诊疗方法及卓著的疗效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因此中医妇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临床课程。由于妇女具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所以由妇女生理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妇科疾病,一般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简称“经、带、胎、产、杂”)5大门类。中医妇科学就是专门讲述这5大门类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的课程。  就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而言,关键是要掌握4个方面:一是概念明确。每种疾病都有其各自的概念,只有首先明确其概念,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二是抓住主症。每个证候都有许多症状,但只要抓住主症,就可以掌握该证候的特点。三是横向比较。即每个病种各类证候之间的比较,特别是其主症之间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四是掌握每个病种的诊断要点。只有掌握诊断要点,才能与其它相关的病种进行纵向比较,即所谓鉴别诊断。这4个方面既是学习中的主要内容,也是考核的重点。笔者谨就这5大门类妇科疾病的学习方法和要点进行简要提示,以供同学们参考。  月经病是指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出现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局部或全身症状为临床特征的病变。究其病因,总的来说,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外感者因于六淫邪气外袭。内伤者或因于先天不足,或因于房劳过度,或因于产多乳众,或因于七情所伤,或因于饮食不节。其病机则为脏气受损,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殃及冲任。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肾、肝、脾三脏。  月经病的诊断应重点掌握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改变,其中尤以经期和经量更为重要。由此而抓住主症作为诊断依据。由于月经病中,期、量、色、质的改变往往同时出现,或伴有其它病变,故如何抓住主症而作出鉴别诊断亦应高度重视。  月经病的辨证重点在于依据月经的期、量、色、质的改变及全身症状与体征,判定其寒、热、虚、实之属性及脏腑部位。  月经病的治疗须以调经为大法,针对病性及病位,分别采取调理气血、补肾、扶脾、疏肝、调固冲任等具体措施。本文将月经病分为月经周期失常、月经经期失常、月经经量失常、痛经、经行前后诸病、绝经前后诸症6个方面提要介绍。   健康妇女一般14岁左右月经初潮,至49岁左右绝经,一生中月经来潮大约持续35年左右。每两次月经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正常月经周期为28天,最少不少于21天,最多不超过35天。也就是说,凡月经周期在21~35天之间,又无所苦者,可视为周期正常。月经周期失常的病变临床常见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间期出血、崩漏和闭经等。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月两潮,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临床常见气虚、血热两类证候。  气虚证乃因于脾气虚弱,统摄失权,冲任不固。其主症是经血量多、色淡、质稀,兼见气虚诸症(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治当补气摄血,固冲调经,方用补中益气汤。  血热证乃因于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临床又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①实热证因于阳盛火炽,迫血妄行。其主症是经血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兼见热盛诸症(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当清热凉血,固冲调经,方用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若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若因肝郁化热而致血热妄行者,则每兼胸胁、少腹、乳房胀痛,治当疏肝解郁,凉血调经,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若月经过多者,经时去当归,酌加牡蛎、茜草、炒地榆以固冲止血;经行不畅,夹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经行乳房胀痛甚者,酌加瓜蒌、王不留行、郁金以解郁行滞止痛)。②虚热证因于阴虚内热,扰及冲任而致血海不宁。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红、质稍稠,兼见阴虚内热诸症(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当养阴清热,固冲调经,方用两地汤(生地、玄参、地骨皮、麦冬、阿胶、白芍,若月经量少者,酌加山药、枸杞子、何首乌滋肾以生精血;手足心热甚者,酌加白薇、生龟板育阴潜阳以清虚热)。  月经先期的诊断要点是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或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注意与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间期出血、崩漏相鉴别。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潮,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亦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经迟。临床常见血寒、血虚、气滞3类证候。  血寒证乃因于寒凝血瘀,阻于冲任,血行不畅。临床又有实寒证与虚寒证之分。①实寒证因于阴寒凝滞,血行瘀阻。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黯,有瘀块,兼见实寒诸症(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治当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方用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②虚寒证因于阳气不足,温煦失权,血行瘀涩。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淡,质清稀,兼见虚寒诸症(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眦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当扶阳祛寒,养血调经,方用艾附暖宫丸。  血虚证乃因于营血不足,冲任亏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淡,质稀,无血块,兼见血虚诸症(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当补血调经,方用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紫河车、肉苁蓉、丹参养精血以行经;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若月经错后过久者,酌加肉桂、牛膝以温经活血,引血下行。)。(人参养荣汤亦可用之,若月经过少者,去五味子,酌加丹参、鸡血藤;若经行小腹隐隐作痛者,重用白芍,酌加阿胶、香附。)  气滞证乃因于气机不畅,血行艰涩,阻滞冲任。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黯或有血块,兼见肝郁气滞诸症(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气机不畅,则烦躁易怒,肝经郁热,故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热之象。)。治当理气调经,方用乌药汤加味(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若小腹胀痛甚者,酌加莪术、延胡索;乳房胀痛明显者,酌加柴胡、川栋子、王不留行;月经过少者,酌加鸡血藤、川芎、丹参)。  月经后期的诊断要点是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若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应与妊娠、妊娠出血、月经过少相鉴别。   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周期严重紊乱,或提前、或推迟7天以上,或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水无定、经行或前或后、经乱。临床常见肝郁、肾虚两类证候。  肝郁证乃因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司,疏泄太过,则经血提前而至;疏泄不及,则经血推迟而来,周期紊乱。其主症是经血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经行不畅,兼见肝气郁结诸症(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脉弦)。治当疏肝解郁,理气调经,方用逍遥散(若经来腹痛者,酌加香附、延胡索;夹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有热者,加牡丹皮、栀子;脘闷纳呆者,酌加枳壳、厚朴、陈皮;兼肾虚者,酌加菟丝子、熟地、续断。)。  肾虚证乃因于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司,封藏溢泄紊乱。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淡或淡黯,质清,兼见肾虚诸症(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当补肾调经,方用固阴煎(若腰骶酸痛者,酌加杜仲、巴戟天;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沙苑子、金樱子)。(若肝郁肾虚者,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平时腰痛膝酸,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舌黯红,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舒肝,方用定经汤。(当归、白芍、熟地、柴胡、山药、茯苓、菟丝子、炒荆芥,方中柴胡、炒荆芥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熟地、菟丝子补肾而益精血;山药、茯苓健脾生血。全方舒肝肾之郁气,补肝肾之精血,肝气舒而肾精旺,气血疏泄有度,血海蓄溢正常,月经自无先后不调之虞。)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要点是月经周期严重紊乱,或提前、或推迟均在7天以上,若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应与崩漏相鉴别。  经间期出血是指在两次月经之间,(纟因)緼之时,阴道出血,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持续2~3天,周期性发作。临床常见肾阴虚、湿热和血瘀3类证候。  肾阴虚证乃因于肾阴素亏,(纟因)緼之时,阳气内动,损伤阴络,冲任不固,而致出血。其主症是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兼见阴虚内热诸症(头晕耳鸣,腰腿酸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当养阴清热,固冲止血,方用两地汤。(加减一贯煎亦可用之,生地、白芍、麦冬、熟地、甘草、知母、地骨皮)  湿热证乃因于肝郁乘脾,聚湿蕴热,(纟因)緼之时,阳气内动,引动内热,损伤冲任,而致出血。其主症是经间期出血,量或少或多,色红,质粘稠,无血块,或如赤白带、赤带,兼见湿热内蕴诸症(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利湿热,方用清肝止淋汤加减(白芍、生地、当归、阿胶、丹皮、黄柏、牛膝、香附、红枣、小黑豆,加茯苓、炒地榆,出血期间,去当归、香附、牛膝,酌加茜草根、乌贼骨;带下量多者,酌加马齿苋、土茯苓;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者;去生地、白芍,酌加厚朴、麦芽;大便不爽者,去当归、生地,酌加薏苡仁、白扁豆。)。  血瘀证乃因于素有瘀血,(纟因)緼时,阳气内动,扰动瘀血,而致出血。其主症是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紫黑,有血块,兼见瘀血诸症。治当化瘀止血,方用逐瘀止血汤。  经间期出血的诊断要点是两次月经之间,(纟因)緼之时,周期性阴道出血,持续2~3天,应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少、赤白带、赤带、经漏相鉴别。  崩漏“崩”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称为“崩中”或“经崩”;“漏”是指经血淋漓不尽,称为“漏下”或“经漏”。“崩”与“漏”两者出血情况虽不同,但常交替出现,故统称“崩中漏下”,简称“崩漏”。临床常见血热、肾虚、脾虚、血瘀4类证候。   血热证乃因于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临床又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①实热证因于热盛于内,迫血妄行。其主症是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势急,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兼见热盛诸症。治当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方用清热固经汤加味。②虚热证因于阴虚内热,扰及冲任,迫血妄行。其主症是经血非时突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色鲜红,质稠,兼见阴虚内热诸症。治当滋阴清热,止血调经,方用保阴煎加味。   肾虚证乃因于肾失封藏,冲任不固,以致经血失制,临床又有偏于阳虚与偏于阴虚之分。   (1)肾阳虚证因于阳气不足,封藏不固,冲任失约。其主症是经乱无期,忽然大下,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兼见肾阳虚诸症。治当温肾固冲,止血调经,方用右归丸加减。   (2)肾阴虚证因于精血不足,冲任失养,经血失制。其主症是经乱无期,淋漓不净,又忽然暴下,色鲜红,质略稠,兼见肾虚精亏诸症。治当滋阴补肾,止血调经,方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应当注意鉴别的是,肾阴虚证与虚热证虽均有阴虚,但虚热证有热象,故其治疗滋阴与清热并施;肾阴虚证以精血不足为特点,无明显热象,故其治疗以滋补为务。   脾虚证乃因于气不摄血,冲任不固。其主症是经血非时而至,崩中漏下,色淡,质稀薄,兼见脾虚诸症。治当补气摄血,养血调经,方用固本止崩汤加减。   血瘀证乃因于瘀阻冲任,而致血不归经。其主症是经血非时而至,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则淋漓不止,色紫黑,有血块,兼见血瘀诸症。治当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方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崩漏的诊断要点是月经的期与量严重紊乱。经乱无期,或暴崩量多,或淋漓不止,甚至屡月不净,或停闭数月后又崩中漏下。在月经病中,应与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相鉴别。此外,还应与胎漏、异位妊娠、赤带、癥瘕、外伤等病变所致的阴道出血相鉴别。   崩漏的主症是出血,因此治疗时应针对发病的缓急,出血的久暂,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选用塞流、澄源、复旧3法。   (1)塞流是指止血,适用于暴崩之际,采用补气摄血法,以止血固脱。   (2)澄源是指正本清源,即求因以治本,用于止血法后,待出血稍缓,即根据不同病情辨证论治。   (3)复旧即固本善后,其治法,或补肾,或调肝,或扶脾,但崩漏之病本在肾,故复旧之法总以益肾固冲调经为主。在临床实践中,塞流、澄源、复旧3法又不可截然分开,应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使用。   闭经亦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是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连续停闭3个月以上者。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临床常见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5类证候。   肝肾不足证乃因于肝血肾精亏虚,而致源竭流断。其主症是年逾18周岁尚未行经,或由月经后期,量少,渐致月经停闭,兼见肝肾阴虚诸症。治当补益肝肾,养血调经,方用归肾丸加减。   气血虚弱证乃因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血海空乏。其主症是月经逐渐延后,量少,色淡,质稀,继而停闭不行,兼见气血两虚诸症。治当补气养血调经,方用人参养荣汤。   阴虚血燥证乃因于阴血亏耗,血海燥涩干涸。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而渐至停闭,兼见阴虚燥热诸症。治当养阴润燥,清热调经,方用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证乃因于气血瘀滞,冲任瘀阻,胞脉壅滞,经水阻隔。其主症是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黯,有血块,渐至经闭,或骤然停闭,兼见气滞血瘀诸症。治当理气活血,祛瘀通经,方用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证乃因于痰湿阻滞冲任,胞脉闭阻。其主症是形体肥胖,月经后期,渐至经闭,带下量多,兼见痰湿壅阻诸症。治当化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方用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闭经的诊断要点是女子年逾18周岁而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连续停闭3个月以上,应与生理性停经如妊娠期、哺乳期的暂时性停经、绝经期的绝经等相鉴别,特别应与早孕相鉴别。   月经经期亦称带经期,是指每次月经来潮持续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一般为3~7天。经期失常的病变,临床常见的主要是经期延长。   经期延长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亦称月水不断、月水不绝、经事延长。临床常见血瘀、阴虚血热两类证候。   血瘀证乃因于瘀血阻滞胞脉,致血不归经而妄行。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黯,有血块,兼见血瘀诸症。治当活血袪瘀,养血止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阴虚血热证乃因于虚热内扰,冲任不固。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红,质稠,兼见阴虚内热诸症。治当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味。 经期延长的诊断要点是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应与漏下及赤带相鉴别。  正文:月经的经量是指每次行经排出的经血总量,正常情况下约50~80ml,最多不超过100ml。其经量一般第一天较少,第二、三天较多,第四天后逐渐减少。经量失常的病变,临床常见者有月经过多与月经过少。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较以前明显增多者,临床常见气虚、血热、血瘀3类证候。 气虚证乃因于气不摄血,冲任不固。其主症是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兼见气虚诸症。治当补气摄血固冲,方用举元煎。 血热证乃因于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其主症是经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兼见里热盛诸症。治当清热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加味。 血瘀证乃因于瘀积冲任,血不归经。其主症是经血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黑、有血块,兼见血瘀诸症。治当活血化瘀止血,方用失笑散加味。 月经过多的诊断要点是月经量多,但周期基本正常。因其常与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同时并见,如月经先期量多、月经后期量多,故应予鉴别。若经量特多,暴下涌急,或伴周期紊乱者,则为崩中,应注意鉴别。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亦称经水涩少。临床常见血虚、肾虚、血瘀、痰湿4类证候。 血虚证乃因于营血不足,血海不充。其主症是经血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血块,兼见血虚诸症。治当养血调经,方用滋血汤。 肾虚证乃因于肾气不足,精血亏乏,血海不盈。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薄,兼见肾中精气不足诸症。治当补肾养血调经,方用归肾丸。 血瘀证乃因于瘀阻冲任,血行不畅。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兼见血瘀诸症。治当活血化瘀调经,方用桃红四物汤。 痰湿证乃因于痰阻经脉,血行不畅。其主症是经血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兼见痰湿内停诸症。治当燥湿化痰调经,方用苍附导痰丸。 月经过少的诊断要点是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很少,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已婚育龄妇女服用避孕药也可导致月经量少,应予鉴别。另外,还须与早孕妇女而有激经者相鉴别。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或剧痛昏厥者,亦称经行腹痛。本病可归属于经行前后诸病的范畴,但因其以经行前后小腹疼痛为主症,病位在冲任二脉与胞宫,故单独讲述。痛经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亏损5类证候。 气滞血瘀证乃因于情志所伤,气机不畅,血行瘀阻,冲任不利而经血瘀阻胞宫,不通则痛。其主症是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或量少、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净则疼痛消失,兼见气滞血瘀诸症。治当理气化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 寒凝胞中证有虚证与实证之别。虚证为阳虚内寒,实证乃寒湿凝滞。阳虚内寒证因于素体阳虚,寒从中生,冲任、胞脉失煦,经脉收引,血行涩滞,不通则痛。其主症是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色淡黯,兼见阳虚内寒诸症。治当温经暖宫止痛,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味。寒湿凝滞证因于寒湿之邪客于冲任、胞中,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其主症是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黯黑、有血块,兼见寒湿内停诸症。治当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 湿热下注证乃因于湿热流注冲任,蕴结胞中,阻滞气血,不通则痛。其主症是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血块,带下黄稠,兼见湿热内蕴诸症。治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味。 气血虚弱证乃因于气血素亏,经行后血海空虚,冲任、胞脉失养,虚滞作痛。其主症是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量少、色淡、质稀薄,兼见气血不足诸症。治当益气补血,调经止痛,方用圣愈汤加减。 肝肾亏损证乃因于肝肾亏损,精血不足,经行之后,亏损更甚,冲任、胞脉失养而痛。其主症是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而痛,经量少、色淡黯、质稀薄,兼见肝肾亏损诸症。治当补益肝肾,调经止痛,方用调肝汤。 痛经的诊断要点是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就痛经发生的时间而言,一般实证之痛多发于经前或经期,虚证之痛多发于经期或经后,可供临床辨证参酌。其疼痛程度有轻有重,但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应与内、外科疾病导致的腹痛相鉴别。 经行前后诸病是指伴随经期或经行前、后而出现的一类病变。临床常见的有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吐衄、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经行眩晕、经行浮肿、经行情志异常等。上述病变与内科疾病中的相应病变,既有相同点,又有所不同。所不同者,就在于这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是随月经来潮而呈周期性发作,故其辨证与论治,除遵循内科学中相应病变的辨治原则外,还应针对其与月经周期的相应关系而注意调理月经。一般来说,这类病变中的实证多发于经前或经期;虚证多发于经期或经后。这是因为经前、经期经血欲行,而实者阻碍其行故病发;经期、经后经血已出,使虚者更增其虚故病发。以此为参照,对这类病变的掌握并不困难。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证候,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面红;或面目、下肢浮肿,纳呆便溏;或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等。这些证候往往因人而异,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数月、半年,长者可迁延数年,亦称经断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肾为先天之本,妇女到49岁左右,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脉虚,即将进入绝经期,此时易于出现阴阳失调。一些妇女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这种生理变化,就会在绝经前后发生病变。 绝经前后诸证临床常见肾阴虚、肾阳虚两类证候,并可涉及心、肝、脾三脏。 肾阴虚证乃因于素体阴虚,到这一时期,肾中精气渐衰,以至阴虚更甚,阴阳失调而发病。其主症是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期、色鲜红、量或多或少,或已绝经,兼见眩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痠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秘,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阳亢火旺诸症。治当滋肾养阴,佐以潜阳,方用左归饮加味。若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证,则兼见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失眠多梦。治当滋肾柔肝,育阴潜阳,方用左归饮合二至丸加味。若因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致心肾不交之证,则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甚或神志失常。治当滋肾宁心安神,方用左归饮合补心丹。 肾阳虚证乃因于素体阳虚,至绝经前后,肾中精气渐衰,致阳虚更甚,阴阳失调而发病。其主症是经血量多或崩中漏下、色淡、质稀、或色黯、有血块,或已绝经,兼见面浮肢肿,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痠冷,纳呆腹胀,便溏尿频,带下清稀,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水滑,脉沉细无力。治当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方用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若肾阴肾阳俱虚,则症状错杂,时而畏寒,时而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痠乏力。治当滋阴扶阳,调补冲任,方用二仙汤合二至丸加味。 绝经前后诸证的诊断要点是妇女正值绝经前后,年龄在45~55岁之间,多发于49岁左右,出现月经紊乱,或已绝经,伴随多种症状,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应与内科疾病中的眩晕、心悸、水肿等相鉴别。应特别注意的是,绝经期前后的年龄亦为癥瘕好发之期,二者应详加鉴别。 带下是妇女生而即有的一种液态物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肾气充盛,脾气健旺,由任、带二脉约束,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气味的液体泌出,即为带下,其对阴道有润泽作用。在月经期前后及经间期,其量稍多,但色、质、气味无异常,此属正常生理现象。 带下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带下病是泛指经、带、胎、产、杂等所有妇科疾病。狭义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其它全身或局部症状者。本文所述者,是狭义带下病。带下病的病因主要是湿邪,或为外感湿热邪毒,或为内生之湿。其病机则为湿邪下注,带脉失约,任脉不固,以致带下量多。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肾两脏。其治疗以调补脾肾为主,治脾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涩。至于外感湿热邪毒,则宜清热解毒除湿。带下病临床常见脾虚、肾虚、湿热、湿热邪毒4类证候。 脾虚证乃因于脾不健运,水湿下注,伤及任、带。其主症是带下绵绵不断、色白、质较粘、无臭,兼见脾气虚诸症。治当健脾益气,除湿止带,方用完带汤。 肾虚证临床有肾阳虚证与肾阴虚证之分。 肾阳虚证因于肾失封藏,任、带失约,故滑脱而下。其主症是带下清冷量多、淋漓不断、色白、质稀薄、无臭,兼见肾阳虚诸症。治当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用内补丸。 肾阴虚证因于阴虚内热,损伤血络,任、带不固,致津血混下。其主症是带下赤白、质稍粘、无臭,阴部灼热,兼见阴虚内热诸症。治当益肾滋阴,清热止带,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湿热证乃因于湿热下注,损伤任、带。其主症是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粘腻、有臭味,或带下色黄白、质粘如豆腐渣状,兼见湿热内蕴诸症。治当清热利湿,方用止带方加味。若属肝经湿热下注之证,其主症是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粘或呈泡沫状、有臭味,阴部痒痛,兼见肝经湿热诸症。治当清肝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 湿热邪毒证乃因于外感湿热邪毒,侵袭阴部,伤及任、带。其主症是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或五色杂下、质粘腻或如脓样、臭秽难闻,兼见湿热邪毒内蕴诸症。治当清热解毒除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味。 带下病的诊断要点是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且色、质、气味异常。一般来说,色白、质稀、无臭者多属虚寒;色赤白相兼、质稍粘、无臭者多属虚热;色黄、质粘腻、有臭味者多属湿热;色黄或黄绿、或五色杂下、质粘腻或如脓样、臭秽难闻者,多属外感湿热邪毒。赤带应与经间期出血、经漏相鉴别;脓浊带下应与阴疮排出的脓液相鉴别;五色带脓血杂下,臭秽难闻者,应提防妇科癌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