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说溶栓取栓的桥接治疗,你真的做到桥接了吗?

 老赵0717 2018-09-29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吴川杰 马青峰  陈健


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近年来是神经科发展迅速的领域,也似乎是学术圈里最为时髦的话题。大小相关学术会议上,不讲讲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似乎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会。而联系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之间的桥梁,还有一个时髦的词——桥接。



什么是桥接治疗


桥接治疗,是英文中bridging thrombolysis或bridging therapy的中文翻译。其实对于桥接治疗,在2018 ASA/AHA急性脑卒中管理指南中是这么描述的,在其中3.7关于机械取栓推荐部分;


第一条是:符合静脉溶栓的患者应该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


第二条是:对于考虑进行机械取栓的患者,不应该观察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


从这里看,取栓治疗时代的“桥接治疗”的意思很明显。首先是该静脉溶栓的患者应该进行静脉溶栓(请见脑梗死取栓治疗新时代,静脉溶栓已是明日黄花?),其次如果考虑机械取栓,静脉溶栓不应该延误机械取栓。如下图所示B才最好的表达了新时代桥接治疗的内涵。



笔者在临床中,曾经不止一次的见到部分人一直坚持上图中A的治疗策略,认为动脉血管内治疗应该在静脉溶栓结束后开始。天天从事着并且给别人讲着溶栓和取栓,你真的了解它吗?


曾经,取栓是被大家抛弃的对象


我们知道,大多数的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导致的动脉血管的急性闭塞。而对于颅内大血管的急性闭塞,很容易想象到,既然血栓堵塞了血管,那么我把血栓取出来不就可以了吗?


如此简单的逻辑,和医学上许许多多的历程相似: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却是曲折的……

                           

1983年,Hermann Zeumer等首先报道了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内治疗。然而这样的治疗方式却备受争议,包括后来使用Merci的机械取栓,虽然相当一部分患者的闭塞血管是开通了,但是患者的预后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善。


医学界就很不理解了,闭塞的血管被开通了,患者的预后怎么可能没有改善呢。为此IMS III(PMID:23390923)、SYNTHESIS(PMID:23387822)、MR RESCUE(PMID:23394476)三项研究先后用最严格的随机对照方法进行前瞻性的研究,试图证实通过血管内治疗开通闭塞的血管能够让患者获益。


然而,结果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13年,这三项研究同时发表在最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致的表明,虽然血管内治疗是血管的开通了增改,但是患者的预后并没有因此而改善。换句话说,血管内治疗是没有意义的。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
取栓也是


2013年,IMS III、SYNTHESIS、MR RESCUE三项阴性结果的研究发表后,几乎将急性脑梗死的取栓治疗打入了冷宫,2013年到2015年可以说是取栓最为黑暗的日子。然而,世界上总有一部分永远不愿意放弃的人,取栓相关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着。



2015年1月1日,还是最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MR CLEAN的研究结果,为取栓治疗彻底平反,MR CLEAN首次证实了,与单纯静脉溶栓相比,静脉溶栓联合取栓治疗能够使患者获益。同时,EXTEND-IA、ESCAPE、REVASCAT、SWIFT PRIME等研究研究也前来相助,一致的得出了静脉溶栓联合取栓治疗能够使患者获益的结论。


至此,脑梗死的机械取栓再次重见天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对象都是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2013年都说没效,但是2015年就剧情大反转了?


至少,争分夺秒的桥接治疗的理念在此功不可没。

桥接治疗的作用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2013年失败的SYNTHESIS研究设计是静脉溶栓后无效的患者才考虑随机分组进行血管内治疗。而MR CLEAN的设计理念有这完全的不同,所有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均是随机分组的对象,在MRCLEAN中没有观察静脉溶栓疗效的环节。


MR CLEAN中的患者在确定大血管闭塞的时刻就开始了随机治疗,而没有考虑静脉溶栓是否有效。在MR CLEAN研究取栓组的233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是准备取栓的路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而停止取栓治疗,10例是因为造影后发现闭塞的血管已经再通而终止取栓治疗。并且,在2015年的这5项研究中,平均约超过30%的患者在静脉溶栓结束前,已经完成了机械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不少医院估计静脉溶栓结束很久了,患者还没有上台吧)


正是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争分夺秒的节省时间,MR CLEAN研究中患者从发病到随机的时间平均不到3.5小时,发病到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约为4.5小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SYNTHESIS研究中,发病到随机的时间平均就高达5.5小时。



“时间就是大脑”,这绝对在取栓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上图对2015年的5项研究汇总结果分析表明,患者开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时间与预后高度的相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误,患者良好预后的可能直线下降。也有研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得出,平均取栓每延误1分钟,患者平均寿命减少1周左右(请见“取栓延迟1分钟,患者少活100小时”)。


我们该怎么做?


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先静脉溶栓,然后再去考虑是否进行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绝对是属于“假桥接”。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如果考虑患者是大血管闭塞且符合静脉溶栓的标准,应该在静脉溶栓的同时启动取栓的评估和救治流程,争分夺秒的节省时间,争取能够使更多的患者在静脉溶栓结束前就开始进行机械取栓治疗。

 

声明:以上言论为个人思想的总结,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集体和官方的观点,也不可作为任何证据使用!


推 荐 阅 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