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带你回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衣钵

 whd991 2018-09-29

祖国医学有关诊断学的资料,可见于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历代各家著述中。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是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不仅在诊断学的方法上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综合考虑。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症状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和内伤杂病诊断的客观指标。与此同时,《中藏经》记载了华佗诊病的学术经验。

《脉经》为西晋?王叔和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不仅深入地阐明了脉理,把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并把相似脉象进行了比较。后世论脉者,都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并对世界医学也产生广泛地影响。

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诸病源候论》为隋?巢元方等撰,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唐代孙思邈所著。对诊断原理与诊断方法已有了深入的认识。诊候上注重掌握病源与病机的演变,其诊法后人多推崇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的发展,与日俱增。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详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内,三因辩证。是病因辩证比较完备的著作。

金元之世,出现了一些中医诊断学方面的专论专著。滑寿的《诊家抠要》专载诊法,并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指纹,又有新的进展。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

金元时期,以四大医家著称的刘河间、李东恒、朱丹溪及张从正,在病机、辨脉强调四诊合参,望诊从外知内及症状鉴别等方面各有不同发挥,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明、清时期,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更有新的进展。明?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清?周学霆的《三指禅》不仅专门侈谈脉学理论,还拥以临证经验相互映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最切合临床实用。其舌诊专著中,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图文并茂,是研究舌诊的较好资料。对于四诊的综合研究,亦有不少专著。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部是论述四诊,简明扼要。明、清医家袭承前人经验,诊病辨证更为深入。《景岳全书?传忠录》以阴阳为二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喻嘉言《寓意草》提倡先议病,后用药。喻氏的议病格式,是当时中医学较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

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辩证,研究甚为深入。清?柯琴所撰《伤寒来苏集》以证为主,将《伤寒论》原文归纳类聚于以阐注。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对伤寒、温病作了原则上的区分。湿病的辨证,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在此基础上于《温病条辨》中又创三焦辨证法则。

建国以来,《中医诊断学》受到了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普遍重视,特别是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在四诊客观化,辨证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医学加微信 jaszs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