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学习146-147

 背后国文 2018-09-29
 

雍也篇第六·二七(146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钱穆译先生说:“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中庸这种德行,实在是最高的了!长期以来,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

中庸,这里的中庸是讲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儒家处世态度。它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共创天人合一之境界。

孔子说,中庸这种德行,可算是最高的了,但一般民众长久地缺乏它了。鲜,少的意思。久,长久,很长的意思。这是孔子在感叹世间的风气、道德水准普遍不好,也就是在感慨自己的教化没有达到效果,没有让中庸这种思想在百姓中间很好地传播下去。

 

雍也篇第六·二八(147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钱穆译子贡说:“如有人,能对民众广博施与和救济,这如何呢?可算是仁了吧?”先生说:“这哪里是仁的事?必要等待圣人吧。尧舜还怕感到力量不足呀!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能在切近处把来相譬,这就可说是仁的方向了。”

杨伯峻译子贡道:“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傅佩荣译】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病,不足,欠缺。圣,圣德。方,方法,方向。

本章的意思是讲如果有人能够对百姓照顾和帮助并施以恩惠,这样的人不仅仅是仁德了,一定是圣德了。尧舜这样的圣人都很难做到,有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他们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这样说,应该是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很难,连尧舜这样圣明的君主都没完全做到。孔子在《论语·述而33》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仁的思想一直是孔子追求和推崇的,他的一生也是致力于仁的思想的传播。他深切了解到行仁的困难和艰辛,他认为他不曾见过一直致力于行仁的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到今天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这句话,听着简单,实际做起来,不是不足,而是差得很多啊!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他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尽管他一直孜孜以求,潜心努力,他仍然说他只能做到这一步。

“能近取譬”就是行仁的方法了,就是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现在人们的价值观都变了,只有了己欲立,己欲达,而没有了立人和达人。当然我们自己能做到己欲立,己欲达也不错了,毕竟身怀理想、忧国忧民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还有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政治家在台上演讲可以说,老师教导学生可以说,但扪心自问,说这样的话,到底有没有底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