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的不传之秘:顺逆之间的客观辨证,你了解过吗?

 小草回香 2018-09-29

顺逆辨证主要是对疾病传变和预后的一种辨证方法。《素问·六微旨大论》就有“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等说法,也就是说,对于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预后转归必须有一个中肯的认识和明确的评估,方能克敌制胜,正如《灵枢·海论》所言:“得顺者生,得逆者败。”

对于逆顺病证的认识,早在《灵枢·玉版》中就已经提到了,如“腹胀,身热,脉小,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在本章节里,主要阐述顺传、顺证与逆传、逆证。疾病的传变一般是有规律或轨迹可循的,但无论是事物还是疾病,都有一般规律(非特异性)和特殊规律(特异性)。

中医辨证的不传之秘:顺逆之间的客观辨证,你了解过吗?

1.顺传

疾病按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轻逐渐变重的传变方式,我们通常称之为顺传,一般而言,顺传的病就未必都是很好治疗的病,可以这么说,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省油的灯”。

(1)外感疾病的顺传。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大致是从太阳经传入阳明经或少阳经,由表入里,或由阳经传入阴经等;温热病按卫、气、营、血顺序进行传变,则为顺。

(2)五脏疾病的顺传。五脏疾病正常传变次序,一般是按五行相乘的关系传变,传给其所克胜之脏,如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传肾(土乘水)、肾病传心(水乘火)、心病传肺

(火乘金)、肺病传肝(金乘木)。

2.逆传

所谓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的,一般是指病证不按一般规律传变发展,这类疾病往往“不按常规出牌”,也往往会让医者迷糊,所以不可等闲视之。逆传的病情多较严重,但并非所有的逆传病证都是凶证。

(1)外感疾病的逆传。如温热病从卫分证迅即发展至心包证候。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也就是说温病邪在卫分,若不经气分,随即传入营分、血分,出现热盛神昏、舌绛、斑疹等症状,称为逆传。

(2)五脏疾病的逆传。五脏病气的逆传规律,即按五行相侮(反克)的关系传变,传克我之脏,因病情凶险,预后不良,故称其为逆传,又名“逆死”,如肺病传心(金侮火)、心病传肾(火侮水)、肾病传脾(水侮土)、脾病传肝(土侮木)、肝病传肺(木侮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