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研究之《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9月30日)

 wlpo 2018-09-30
向你介绍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钟润,来自浙江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第30组的成员。很高兴与您在一课研究的微信中相遇!

本期内容有哪些

1.听一听: 

    推理能力的三点教学建议

2.读一读:

  《数学广角——推理》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3.笑一笑:

    它是谁

轻轻松松听听书

20180930听一听 来自一课研究 05:37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节选

坚持阅读八分钟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推理》一课,它是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学习内容。包含“推理一”和“推理二”这两个内容,教材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想等手段感受推理过程,渗透数学思想。而北师大版则把这两个内容分别放在了一年级下《数学好玩——填数游戏》以及三年级下《有趣的推理》中,让人不惊产生思考。

教学设计

这样编排意图何在?

北师大版把两个内容分别放在了一年级和三年级,而人教版则一起放在了二年级,两种不同的编排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呢?依本人来看,侧重点不同。北师大版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延续性。从好玩的《填数游戏》初步接触推理;到简单的《有趣的推理》系统地感受推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十分符合当时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人教版则更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即方法的联系和思想的连续。例1与例2这两个内容看上去是两个独立的例题,一个侧重解决生活问题,另一个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但“列表”与“数独”在“方格、行、列”等组成元素上是相通的;它们在解题方法上都采用“排除法”,而引入“数独”,则顺利搭建了打通例题间教学的桥梁,促思维教学润物无声,进一步突显了“数学广角”的教学价值。按照这样的想法,本节课我将从两者之间的联系加以思考设计。

可以分几个课时完成?

本人翻阅了大部分这单元的教学设计,十之八九都是分两个课时完成。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十分到位,而且每一个内容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巩固,对学生来说也容易接受。当然这样就无法有效地体现两个内容之间思想、方法上的连续性,而且单一的内容也可能会导致课堂上的“无味”。所以我试图把两个例题整合在一起,以图表法贯通两者联系,以数学思想贯穿整个脉络,从而达到合二为一,方法与思想齐进的效果。

两者如何布局?

我在课前对推理(一)的三道题进行了测查。选取了我校二年级四个自然班的学生,共120人。例1的正确率是83.3%,错误的原因主要有:A.看错信息。把“我拿的不是数学书”看成了“我拿的是数学书”。B.不了解书名,品德和生活学生以为是两本书。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做一做的两道题正确率还要高。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把课的结构调整为例1教学占课堂总时间的20%,例2的教学及练习占课堂总时间的80%左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量学习难点,客观、理性地确定学生学习中将会碰到的真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至11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2.通过填数游戏让学生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获得更多的推理经验,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抽丝剥茧中,突出核心经验

1.呈现问题(PPT)。            

2.提取信息、理解题意。         

3.尝试解决(口答),汇报交流。   

4.引入表格,谁能结合表格来说一说。


语文

数学

品生

小红




小军




小刚




(1)你准备先填哪里?为什么?

(2)横着看你想到了什么?竖着看呢?

(3)根据哪句话来的?根据这句话哪个空能直接确定?

这样引导:

 这一行上因为小红拿了语文书,共3本书每人各拿一本书,所以小红不会拿数学和音乐书了。

 这一列上因为小红拿了语文书,共3本书每人各拿一本书。所以小丽和小刚不会拿语文书了。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用“因为……所以”来表述推理过程

设计意图

在例1中引入列表法的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A、列表法是解决推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较为复杂的问题,列表法在思维方式上有优势,低年级要有所渗透。

B.利用表格的载体,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

C、利用表格情境,熟悉行列,为后一个例题做铺垫,沟通两个例题。


二、在经历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

1.呈现问题,解读规则。

   规则:在右边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

2.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

(1)从行考虑,A格经过尝试能够

填对。

(2)从行考虑,A格经过尝试不能填对。

(3)从列考虑,B格能够经过尝试填对。

(4)能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正确完成。

3.组织交流。

交流要点:从A入手,不能确定。

4.二次尝试,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在解决这一题的思维水平可以分为三个水平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

水平一:根据一行一列,得到可能的结果,不能确定,无法进一步往下推理。

水平二:根据一行一列,得到可能的结果,能主动的进行尝试,能往下推理,得到正确的结果。

水平三:根据一行一列能直接确定方格内的数。根据一行一列确定结果后,又能通过其他的行列,确定其它的结果。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推理数独的基本方法。

三、在内化方法中,提升推理能力

1.基础练习,寻找突破口。

哪些空格是能直接确定的?请大家找一找。

小结:做这种游戏有什么窍门?

横看竖看合起来出现三个不同的数时,这个空格就能确定,要善于寻找突破口。


2.挑战性练习

给学生提供4阶,5阶,6阶的数独练习共4份。学生同桌合作挑战。


设计意图

      在充分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概括。在有层次的独立练习中,巩固寻找突破口进行推理的方法,提升推理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基于学生的视角“定”学习难点

      如果对课时内容凭主观的经验去确定该课时的学习难点,容易导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无法形成共振。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教”味十足的课堂,而不是“学”味十足的课堂。通过前期的磨课,前测和访谈,教材的例1及做一做的练习,学生的平均正确率在85%以上,而例2数独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能够正确的不到50%。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量学习难点,客观、理性地确定学生学习中将会碰到的真正难点,我把课的结构调整为例1教学占课堂总时间的20%,例2的教学及练习占课堂总时间的80%左右。这样的课堂才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是师生、生生智慧交融的课堂。

2.基于数学的本质“设”教学路径

       在设计教学路径时,是基于学生的思维轨迹来展开的,也就是说从学生面对这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学来入手;同时也基于数学本身的内涵来展开教学,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信息)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呈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充分展现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再有意识的引导,从不能够确定到能够确定,从不唯一到唯一。把学生尝试的方法,有条理的寻找突破口一步步推理的方法在讨论中比较,引领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开心一刻

它是谁

三只小猪,猪A的名字叫“谁”,猪B的名字叫“哪儿”,猪C的名字叫“什么”。有一天,猪A和猪B站在门口,猪C在屋顶上。一只狼发现了它们,想要吃掉它们,于是冲到猪A面前…… 

狼:你是谁? 
猪A:对! 
狼:什么? 
猪A:什么在屋顶。 
狼:我是问你的名字是什么? 
猪A:我叫谁,什么在屋顶。 
狼又问猪B。 
狼:你是谁? 
猪B:我不是谁,它是谁(指着猪A) 
狼:你认识它? 
猪B:恩。 
狼:它是谁? 
猪B:是的。 
狼:什么? 
猪B:什么在屋顶。 
狼:哪儿? 
猪B:哪儿是我。 
狼:谁? 
猪B:它是谁?(又指着猪A) 
狼:我怎么知道。 
猪B:你找“谁”? 
狼:什么? 
猪B:它在屋顶上。 
狼:哪儿? 
猪B:是我。 
狼:谁? 
猪B:我不是谁,它是谁。 
狼:天哪! 
猪A猪B:“天哪”是我们的爸爸。 
狼:什么,是你们爸爸? 
猪B:不是。 
狼受不了了,仰天长叹:“为什么?” 
猪ABC:你认识我们爷爷? 
狼:什么? 
猪A:不是,为什么是我们的爷爷。 
狼:为什么? 
猪A:是! 
狼:是什么? 
猪A:不,是“为什么”。 
狼:谁? 
猪A:我是谁。 
狼:你是谁? 
猪A:对,我是谁。 
狼:什么? 
猪AB:它在屋顶。

最后,狼自杀了。 

本期审阅:申秋兰  万红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