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斗持续883天,只消灭200日军:此战为何青史留名?

 長寿麒麟 2018-09-30

作者:寻觅五年

声明:“兵说”原创稿件,抄袭必究

敌后抗战,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战,八年时间,从未断绝,但要说令鬼子最头疼的则是围困战,其中又要数沁源围困战更有代表意义。

日军在遭受我百团大战打击后,以残酷的“三光”政策对我根据地进行报复,企图威逼我群众脱离抗日政府,打击我抗日信心,在《难忘的绵上县两年》中,原沁源农会主席裴润回忆到:1940年日军扫荡,全县8万人,被杀人口4900人,其中数百人家被杀绝,全县95%的房屋被烧毁。

进村的鬼子

1942年10月20日,日伪军7000人再次对沁源扫荡,但这次的扫荡和以往不同,日军不走了,日军一面在全县重要村镇要道部署重兵,一面大兴土木,修建碉堡。原来这是岗村宁次“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花招,试图以沁源为中心建“山岳剿共试验区”。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尝到了攫取中国大陆资源,发展实力的甜头,因此策划七七事变,企图占领我国全境,利用我国人力、武力、财力壮大实力,然后挥师南下,从而实现与美国划海而治的计划,但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发现占领的土地虽然广袤,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让日本费尽兵力、财力占领的华北大片土地并没有实现如占领“伪满洲”那样给于日本本土进行资源的反哺,甚至日本本土出现这么一种声音,要彻底占领中国,需要太平洋资源的支持,才有日本没有实现对中国完全占领就匆忙南下的军事行动,这是另一个话题,暂且不表。

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敌人只能缩在城内

为了让华北地区实现资源的反哺,新上任的岗村宁次一面实行“三光”,一面进行怀柔。以沁源为基点的“山岳剿共试验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

根据太岳区党委决定,沁源地区动员一切力量严密封锁和彻底地围困沁源城,具体做法有:

1.进行坚壁清野,保证距离据点5公里以内,距离交通线2.5公里以内没有一个人喝一点可用的东西,包括粮食、柴草、水源

2.对敌人的远、小的据点进行袭扰、破坏;

3.对敌人的交通运输线,有空就去打两枪,打下来就拉物资,打不动就干扰一下;

4.后来又发展到用地雷围困据点日军,在沁源城周围,据完全统计,共埋下石雷、地雷15000颗;

为此,沁源县组织了交通道路两旁的15000人大转移,使沁源城成为山西日占区内唯一一个城内没有当地老百姓的被占县城成功用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包围了敌人的试验区。

沁源城的日军为了吸引进山的百姓出山劳动,发出布告,大概的意思就是:出山劳动,既往不咎,还发一头牛。

于是,群众纷纷从山里出来,高高兴兴把牛领了,然后又回山里去了

日本城关据点的伊藤少佐在向临汾师团部写信报告到:这里没有人、没有水、没有粮食,天天有人病倒……

日军不得不从临汾运来物资进行补给,但又时刻面对我游击队骚扰。各个据点内的日军陷入恐慌和饥饿之中。伪山西《新民晚报》特派员董长庚到沁源后这样记载:这里没有暗无天日,望之全城各处无一点活气……

敌伪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过了圣佛岭(沁源和沁县的分界岭),进了鬼门关,低头雁声响,抬头轰一声,如若死不了,就是活神仙。”

长期围困和打击,在1943年1月日伪军撤出阎寨、中峪等外围据点;

1944年春,日军没有大部队的情况下,很少敢走出据点;

到1945年,从3月14日起,沁源军民开始对被围日军的总攻。民兵轮战队和群众近万人轮流到敌人据点昼夜呐喊、点篝火、放鞭炮、打冷枪,以疲惫日军。

1945年4月11日,沁县日军出动上千人前往沁源,接应沁源日军从山道逃回沁县。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