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公众号 哲园 【作者:Suhrawardi,剑桥大学神学博士】 (一)亚里士多德不知“形而上学”? 让我们从形而上学的创建者,亚里士多德(卒于公元前322),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与其老师柏拉图(卒于公元前348或347)二者共同作为“西方哲学之父”,说起。 图1:古希腊雕塑家Lysippos(卒于公元前300)亚里士多德雕塑的罗马复刻版。 作为一门学科,形而上学最初由亚里士多德在一本包括十四卷的著述中构建。 图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中世纪手稿。 尽管亚里士多德在实质上创建了这门学科, 但他却从来没用过“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指代这门学科… 亚里士多德使用的四个词是, “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第一科学”(first science)、 “智慧”(wisdom)和“神学”(theology)。 也就是说, 亚里士多德本人其实并不知道“形而上学”(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还是其他文)这个词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形而上学”与“在《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排者所使用的,用以命名这本著述。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字面义是“在《物理学》之后”(after the Physics)。 编排者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或许仅仅意指这本著述在著作编排顺序上,是位于《物理学》之后的。 同学们应该在学习《物理学》之后,再学习《在<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形而上学》。 (但很多研究形而上学的同学,比如我,就没有完整读过《物理学》…) 在此之后,哲学家们渐渐开始用“形而上学”一词,来指代亚里士多德创建的那门学科。 尽管有时也用“第一哲学”、“神学”等其他名称,但“形而上学”是更常用的名称。 (三)“形而上学”与“道学” 让我们再聊聊“形而上学”这个中文词, 以及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来翻译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是否恰当。 “形而上学”一词源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图5:《易经》示例。 那么,“形而上学”,如果仅仅从中文理解,就应该是“道学”(与“器学”相对), 也就是,“研究无形象的、非物质性的、可以作为规律或准则的事物的学科”。 然而,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形而上学,却远非“道学”… 尽管“形而上学”是一个华丽的、很接地气的翻译, 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容易造成误解的翻译。 因为“形而上”一词已经带有太强的中国哲学固有内涵,以至于很难再将其他内涵强加于它。 四、什么是形而上学? 那么,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这是最难回答的哲学问题之一。 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形而上学对象的解释,存有歧义。 有时,他说对象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being qua being); 有时,对象是“诸第一原因和本原”(first causes and principles)。 对形而上学对象的最明确限定,或许是由中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维森纳”,卒于1037)提出的。 伊本·西那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在伊本·西那之前,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读亚里士多德;但在伊本·西那之后,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们只读伊本·西那。 图6:刻在银瓶上的伊本·西那肖像。 根据伊本·西那,一门学科既要有它的对象,又要有它的目的。 对象,作为学科的起点,其存在应该是毋容置疑的; 目的,作为学科的终点,其存在则是需要被确立的。 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existent qua existent),它研究关于存在者的一切; 形而上学的目的,则是第一本原(First Principle),它试图确证第一本原的存在。 因此,从对象而言,形而上学是“存在论”(ontology); 从目的而言,形而上学则又是“神学”(theology)。 图7:伊本·西那的《治疗书:形而上学》英译本。 那么,究竟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它是否是某个玄之又玄的事物? “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没有任何玄妙之处, 它指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者。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切存在者。 各门科学也研究存在者,但各门科学仅研究某一部分存在者,并非一切存在者。 比如,数学研究“作为数、量的存在者”, 物理学研究“作为物质的、运动变化的存在者”, 生物学研究“作为生命、有生命机体的存在者”,等等。 那么,我们理应有一门学科同时研究一切存在者,而不局限于存在者的某一部分。 我们同时考察所有存在者的分类、结构、相互关系等等。 图8:一切存在者示例。 这门学科,就是形而上学。 因此,形而上学是一门多么广博的学科。 如果思考无垠的宇宙会使你感到一阵眩晕, 那么思考形而上学问题,眩晕感只应更加强烈。 物理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