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万多人15年随访证明,吃全麦食品预防2型糖尿病! | 一周资讯

 CTCTCTCT123 2018-09-30



你爱吃全麦面包吗?你平时吃得咸吗?你吃过褪黑素帮助睡眠吗?一周资讯第78期,糖尿病、肥胖、失眠,到底能不能靠“吃”赶走?看完这期,你就知道!



作者 | 鲸鱼

来源 |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周提要

全谷物食品吃起来!多种干预防止糖尿病进展

细菌都被你咸死了!粪便中的“盐”与肥胖有关

你曾吃过褪黑素吗?褪黑素功能失调了解一下



 

全谷物食品吃起来!

多种干预防止糖尿病进展

01

 

DOI: 10.1093/jn/nxy112; 10.1016/ S2213-8587(18)30234-1; 10.1016/S2213-8587(18)30267-5.


Key Point

糖尿病的预防比治疗可能更重要。最近一项来自丹麦的研究发现,每天多摄入一份(16g)全谷物食品,相应的男性/女性糖尿病发病风险就能下降11%和7%。而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则提示,通过对不同风险的人群采取分层的药物、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地阻止高危人群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目前最主要的非传染性慢性病(NCDs)之一,其治疗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不过,正所谓“上医治未病”,糖尿病的预防有时比治疗更重要,与其患病之后再亡羊补牢,不如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最近,就有两项研究分别从饮食、药物、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找到了一些阻止高危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方法。

 

Fig 1.1 更多谷物、更低风险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谈谈吃。最近一项来自丹麦的研究[1]发现,全麦食品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风险的降低有关。这项研究共涉及5万多名50~65岁的参与者,在随访的15年中,共新诊断了7417名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员通过食物频率调查问卷获得了这些参与者小麦(wheat)、黑麦(rye)、燕麦(oats)等全麦食物的摄入量。

 

Fig 1.2 黑麦摄入对女性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效果不明显

 

结果发现,每天多摄入一份(16g)全谷物食品,相应的男性/女性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就能下降11%和7%。具体到食物上,每片黑麦面包相当于50g全谷物,每片全小麦面包相当于40g全谷物,而每份燕麦或什锦麦片(müsli)则相当于35g全谷物。其中,小麦、黑麦、燕麦的摄入量增加均能降低男性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对女性则仅有小麦及燕麦有效。这一作用可能与全谷物食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餐后血糖、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全谷物食品中纤维素之于肠道微生物的积极影响也能部分解释这一现象。

 

Fig 1.3 STOP DIABETS研究登上Lancet

 

除了增加全谷物食品的摄入,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同样可能阻止糖尿病的发展。STOP DIABETES是美国一项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试验[2]。研究共纳入了1769名糖尿病高危患者,并根据其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受损和血糖水平进行了危险分层,分别采用了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包括二甲双胍、吡格列酮,GLP-1受体激动剂在内的3种药物进行了干预。

 

Fig 1.4 药物干预阻止高危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

 

结果发现,在平均随访了32.09个月之后,与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相比,同时接受了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的参与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71%(HR 0.29, 95%CI 0.11~0.78; p=0.0009),而同时接受3种药物的干预后,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更是降低了88%(0.12, 0.02~0.94; p=0.04)。

 

Fig 1.5 药物干预后更多高危患者糖耐量保持正常

 

2型糖尿病涉及的病理生理过程很复杂,包括胰岛素分泌减少、肠促胰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等,但我们也想到了通过增加全谷物食品的摄入、药物、生活方式干预、运动,甚至是低碳水饮食等一系列的方法去阻止这一进程的发生——从理论到实践,我们终将在真实世界中打败糖尿病[3]


REF:

[1] Kyrø C, Tjønneland A, Overvad K, et al. (2018). Higher Whole-Gra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mong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 The Danish Diet, Cancer, and Health Cohort. J Nutr 2018;148:1434–1444. 

doi: 10.1093/jn/nxy112.

[2] Armato JP, De Fronzo RA, Abdul-Ghani M, et al. (2018).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rediabetes in clinical practice using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STOP DIABETE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published online 14September 2018. 

doi: 10.1016/ S2213-8587(18)30234-1.

[3] Ryder REJ. (2018). Real-world diabetes preven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published online 14 September 2018. 

doi: 10.1016/S2213-8587(18)30267-5.


 


细菌都被你咸死了!

粪便中的“盐”与肥胖有关

02

 

DOI: 10.1038/s41366-018-0201-3.


Key Point

高盐摄入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肥胖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研究发现,粪便中盐水平高与肠道微生物组和嗜盐微生物组的改变有关并与肥胖也有关。下一步,应该探索高盐水平、嗜盐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是否与肥胖等疾病有因果关系。

 

高盐摄入与肥胖以及代谢综合征有关,同样和胃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关,还会升高全因死亡风险。虽然人们吃盐的历史十分悠久,但食盐摄入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却是在近年来才逐渐为人所知。最近,一项来自法国的研究就关注到了食盐、肠道微生物组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Fig 2.1 研究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在这项研究中,共分析了1326份来自不同个体的粪便样本,并对其中的572份进行了肠道微生物组学分析,对其中的164份通过16S rRNA靶向基因组学分析,探索了粪便“咸不咸”与个体的所处环境、年龄、性别和肥胖程度的关系。

 

Fig 2.2 肥胖的人粪便更“咸”

 

结果发现,粪便“咸不咸”与个体是否肥胖有关,而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无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咸”的粪便中含有64种嗜盐的细菌,其中2种是嗜盐古细菌,此外还有41种已知的细菌以及21种新发现的细菌。嗜盐细菌的丰富程度与粪便的含盐量正相关(r=0.58, p<>

 

Fig 2.3 嗜盐细菌的丰富程度与粪便的含盐量正相关

 

然而,在嗜盐细菌蓬勃生长、安居乐业的同时,能够抵抗肥胖的Akkermansia muciniphila以及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B. longum和B. adolescentis却节节败退,不敌嗜盐的细菌。同时,粪便越“咸”,嗜盐细菌的多样性虽然提高了,但总体的菌群多样性却下降了。

 

Fig 2.4 “帮你瘦”的细菌数量减少

 

这一研究表明,粪便中盐的水平升高与嗜盐细菌的增加以及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而下一步的研究则将关注这一改变是否的确与肥胖等疾病有因果关系。不过,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控制食盐的摄入,别把“帮你瘦”的细菌都咸死了啊!



REF: 

Seck EH, Senghov B, Merhej V, et al. (2018). Salt in stools isassociated with obesity, gut halophilic microbiota and Akkermansia muciniphiladepletion in hum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published online 11 September 2018.  

doi: 10.1038/s41366-018-0201-3.



 

你曾吃过褪黑素吗?

褪黑素功能失调了解一下

03

 

DOI:10.1210/er.2018-00084. 


Key Point

从细菌到人类,几乎每一种生物都有褪黑素。人类的松果体总是在夜晚分泌褪黑素,产生和分泌持续时间直接取决于夜晚的长度,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对昼夜、季节的变化与生理状态之间的关系。综述阐述了褪黑素的一系列作用,提出了临床褪黑素功能障碍的分类,讨论了褪黑素治疗用途的一般指导原则。

 

从1958年Aaron Lerner及其团队自松果体(pineal body)中分离出褪黑素(melatonin)以来,围绕褪黑素已经发表了超过两万篇文献,涉及褪黑素难以估量的各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与人体的“生物钟”有关。在我们身边很可能就会有使用褪黑素来调整睡眠节律的朋友。

 

Fig 3.1 褪黑素:从生理到临床

 

为了全面回顾褪黑素相关的生理机制与临床作用,最近来自巴西的两位研究人员基于555篇文献就褪黑素撰写了一篇综述,发表在了Endocrine Reviews(IF=15.545)上。在这篇综述中,研究人员指出:


Tips

·  褪黑素应被作为一种松果体分泌的激素来对待;


·  褪黑素是一种生物时间性的分子,能在昼夜、四季,甚至是跨代的时间尺度上发挥作用;


·  褪黑素具有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包括夜间的即时效应以及第二天的预期效应;


·  预期效应分为两种,一种在褪黑素停止分泌之后立即显现,另一种则通过作用于“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实现;


·  褪黑素相关的综合征包括低褪黑素血症、高褪黑素血症、昼夜节律紊乱以及褪黑素受体介导的不良反应;


·  最后,综述讨论了褪黑素治疗的通用指导意见。

 

  

Fig 3.2 褪黑素的多种作用机制


Fig 3.3 褪黑素调节生物钟基因的表达

 

由于关于褪黑素不良反应及毒性的研究还不多,大量褪黑素对人类的作用以及是否应该根据季节调节用药,这两个问题尚没有确切答案。因此综述在褪黑素的临床应用上指出,只有在仔细斟酌褪黑素的使用剂量和制剂,个体化地制订用药方案,以实现所需的临床效果时,才能长期使用褪黑素替代疗法——自己买上一罐想吃就吃,显然很不恰当。



REF: 

Cipolla-Neto J & do Amaral FG. (2018). MELATONIN AS A HORMONE: NEW 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INSIGHTS. Endocrine Reviews, published online 12 September 2018. 

doi: 10.1210/er.2018-00084.


 



 


本周值得关注的文章汇总,附原文阅读链接:

[1] Nature:通过RANKL反向信号传导联结骨吸收和骨形成

Key point: 促进骨骼生成的成骨细胞会分泌一种被称为RANKL的蛋白并与破骨细胞上的受体RANK结合以触发破骨的过程,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该途径可以反向作用以刺激骨形成。这有望成为抑制破骨细胞相关骨质破坏的药物靶点。

https://www./articles/s41586-018-0482-7

https://www./articles/d41586-018-05960-x

 

[2] Cell:昼夜节律代谢图谱揭示了时钟之间全系统的协调和沟通

Key point:代谢性疾病的特点之一就是代谢昼夜之间变化,但人们尚不清楚代谢性疾病与组织生物钟的关系。研究人员此次对8只小鼠进行了24小时的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了高脂饮食和普通饮食小组之间代谢差别,绘制了昼夜节律代谢图谱,为人们在时间、空间上了解健康和疾病的代谢动态变化打下了基础。

https://www./cell/fulltext/S0092-8674(18)31103-6?code=cell-site

 

[3] Diabetes:慢性高血糖能够在3天内使糖耐量正常的人产生胰岛素抵抗

Key point: 慢性高血糖能引起胰岛素抵抗,但葡萄糖毒性与遗传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对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的25名糖耐量正常的被试输注了3天葡萄糖使其血糖升高。结果发现,3天后两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类似,这一现象可能与糖原合酶功能受损有关。

http://diabetes./content/early/2018/09/11/db18-0439

 

[4] JAMA: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糖代谢紊乱和儿童肥胖的关系

Key point: 研究对400多对以75g口服葡萄糖试验诊断的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及其后代进行了10年以上的随访发现,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于母亲长期的糖代谢紊乱性疾病的风险相关,但与其后代的肥胖无关。

https:///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02144

 

[5] Lancet:乳制品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系-21国队列研究(PURE)

Key point: 涉及5大洲、21国、13万人、9年多的随访以及1万多例死亡的PURE研究发现,总的乳制品摄入量增加,而不是摄入量与总死亡率、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卒中事件的风险下降有关,但与心肌梗死的风险无关。乳制品中,牛奶、酸奶均与之相关,但奶酪、黄油的摄入量与之无关。

https://www./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1812-9/fulltext

 

[6] Diabetes Care:静息代谢率和身体成分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

Key point: 静息代谢率(RMR)以及身体成分的体脂(BF)、皮下脂肪(SCF)、内脏脂肪(VF)、去脂体重(FFM)百分比、BMI和腰围(WC)和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这些指标可能与DR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并能用于预测DR的发生。

http://care./content/early/2018/09/12/dc18-1074

 

[7] Endocrinology:《糖尿病、肥胖和乳腺癌》

Key point: 全世界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而发病年龄正在逐步下降。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的因素,包括高血糖、血脂异常、肠道微生物组等,也可能导致许多不同癌症(包括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综述中回顾了目前对肥胖/糖尿病-乳腺癌之间的复杂信号通路的认识并讨论了其在治疗中的意义。

https://academic./endo/advance-article/doi/10.1210/en.2018-00574/5094963

 

[8] Diabetologia:《1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免疫标志物》

Key point: 1型糖尿病的免疫生物标志物多种多样,其中如自身抗体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尚有不足。人们希望T细胞分析以及组学的方法的引入,能够将患者进行风险分类,从而实现个体化的预防、治疗和预后估计。

https://link./article/10.1007/s00125-018-4726-8

 

[9]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磷酸盐在骨骼和矿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Key point: 无机磷酸盐(Pi)对于信号转导和细胞代谢是必需的,并且也是骨架细胞外基质的必需结构组分。磷酸盐的稳态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甲状旁腺激素和骨化三醇相关,而磷酸盐相关的突变导致磷酸盐内分泌代谢紊乱、心肌病、家族性基底神经节钙化等遗传性疾病。

https://www./articles/s41574-018-007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