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知道河南烩面?你一定是个假河南人!

 readeee 2018-10-03

来源: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官方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河 南 攻 略

都说烩面于河南,就像炸酱面于北京、热干面于武汉、牛肉拉面于兰州、油泼面于西安。是的,你们说的一点都没错,但是我必须代表河南人严肃的说一句啊,千万不要以为河南就只有烩面好吗?要知道,河南在面店数量、面条连锁品牌数量上均位居全国第一!第一!所以,今天,小编要向诸位看(吃)官(货)隆重介绍一下河南人面食,每一个都好吃到爆!每一个!

老家的味道之最美家乡面食

1

烩 面

河南郑州

为什么河南烩面能进军“食客最喜欢的面条TOP10”?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好吃!

对郑州人来说,热热乎乎的烩面,是一种习惯,是几天不吃就馋得慌的念想。

多少游子回到河南老家,到家必须吃一顿烩面,这才算回到了家。

说起郑州烩面,人们总会想起合记,几十年来,合记始终坚持一碗一锅,从不懈怠,秉承的传统老烩面风格深受本地人的爱戴,烩面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面吃起来香滑筋韧、汤鲜而不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烩面的形式也趋于多样,萧记烩面则是从伊府面中找到了灵感,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海参、鱿鱼加入羊肉烩面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品牌。

裕丰源则是主打滋补烩面,在熬汤中加入当归、枸杞等多种中药,不仅中和了羊汤的膻火,又达到了养生的功效。烩面的中和,赋予这座中原城市一种平和而温实的表情。

在郑州的国棉四厂里,有一家老郑州人特别喜爱的咖喱烩面,在老烩面汤里加上咖喱,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食欲,而且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是现如今的四厂烩面,已经随着国棉四厂的变迁逐渐消失,四厂烩面也已经成为了老郑州的一个文化符号。

除了郑州,河南很多地方都有好吃的烩面,比如南阳方城烩面、开封尉氏烩面等,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是每个游子心中念念不忘的美食。

2

齐氏大刀面

开封兰考

大刀面又称长寿面,其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切面的刀大得出奇,所以称为大刀面。

齐彬是河南兰考齐氏大刀面的第三代传人,十多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大刀面,如今已有二十个年头。他表演蒙眼切面的功夫便是得其祖上真传,大刀之大,全在于刀身够长,切起面来省时省力。尽管设备日益先进,但是,齐氏大刀面为了保证面的口感,依然坚持手工制作。循环往复,做面成为了齐彬的日常工作,每天耗时十几个小时,制作出上百斤大刀面。

和面,这一项最为重要的技术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和多少面,用多少水,盐碱的比例,都必须遵照严苛的要求,多一分太黏,少一分易断,一切准备工序都要力求刚刚好。鸡蛋清可以提高面的光滑度和韧度,在存放时间上也能得到适当的延长。

力量与时间的反复糅合能使和出来的面更劲道。为了防止面皮皲裂,在醒面的途中裹上塑料袋,可以最大程度的锁住水分。刀面的制作工序繁多,这也是当地很多人都放弃手工制作的最主要原因,但几十年来,齐斌却始终坚持着。即使凌晨时分也要披挂上阵,观察面醒的怎么样,无论严寒酷暑,从不懈怠。

无卤不成大刀面。作为配卤高手的老齐,现在开始大显身手。火候的掌握对于老齐来说已经烂熟于心,一锅美味即将登场。老齐年轻时候也曾走南闯北,阅人无数。做了一辈子的饭,最拿手的还是大刀面,最好吃的也还是大刀面。

3

板 面

南阳新野

一碗板面,带给食客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满足感,更是熟悉的家乡美味。

作为地道的新野人,马国龙的板面手艺,早已成为当地一绝。众多面食中,只有板面,是在面板上摔打出来的面。正是这种面与板的撞击,造就了新野板面独一无二的口感。

传统意义上的面条,制作相对简单,或拉或擀,而板面的制作工序却极其繁杂。在摔打之前,还要经过揉条、掐剂、顺条。

单单是面,还不足以成就一道美味,新野板面的关键还在于臊子。每次炒臊子,马师傅都要亲自选材选料。火候的把握,对炒臊子而言,至关重要。要想把肉丁烧得不老不嫩,恰到好处,并不是短时间可以练就的。

所谓臊子,就是浇头。新野臊子大都以牛羊肉丁为主,口感香而不腻、辣而不辛、咸而不涩。

臊子的浓香搭配板面的筋道,给味蕾带来的满足感,令每个食客都回味无穷。

4

贡 面

信阳潢川

潢川贡面,信阳潢川的人们则诠释着面食制作的工艺之美,人们将一碗面条讲究到了极致。

潢川贡面原料简单,工序繁杂。拉长三米,根根不断,全凭手艺人多年的经验。分寸之间的拿捏,机械设备难以控制,当地人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手工技艺。

盐和水,几十年的经验使配比精确无误。白面加入盐水,反复揉压,增加弹性。和面100多斤,需要两个小时不间断弯腰揉压。

凌晨3点,面醒好后,便要开始盘条。刘来旺为了拴住儿子的心,选择儿子作为搭档。条状的面团,在手中不断被螺旋形扭打,只有刘来旺知道,这个过程,藏着使面变成空心的秘密。潢川贡面,每根直径一毫米左右,持续发酵产生中空的细孔,口感爽滑劲道。

清晨六点,盘面完成二次发酵,经过短时间的停歇,刘来旺要开始缠筷了。秋季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快,刘来旺必须一气呵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缠筷。

将缠好的筷,放入专用的面槽中,进行最后一次发酵,等待最后的华丽释放。一心向往远方的心,也开始在传统手艺中停歇。

两个小时后,放在面槽中的面,韧度达到了最佳状态,到了该挂面的时候。刘虹蕾开始挂面。

山林中散养土鸡脂肪少,且富含胶原蛋白,最为滋补。半个小时的文火,让鸡肉更加松软入味。鸡肉炖的软烂,用手一撕很筋道,顺着裂痕还能看到肉的纹理。条细如丝的贡面放入鸡汤中,迅速软化,一分钟后,根根贡面里面都侵润着鸡汤的鲜味。最后,点缀一些青菜,鲜美无比。

5

杠子馍

商丘宁陵

传统的制作工艺,杠子馍是在悠久的历史中所沉淀下来的口碑。

河南人爱吃用酵母或面头发酵的麦面馍馍。馍馍讲究发酵和糅合的程度,对面的揉搓时间越长,力度越大,出来的馍就会越劲道,吃起来也越香。为了增加揉搓的力量,宁陵人发明了借用杠子制作馍馍的方法。

杠子讲究粗细合适,笔直光滑。姚文化用来轧面的杠子还是父亲留下的,几十年的光阴让它在姚文化的手中变得圆润和乖巧。杠子的一头固定,人需要借助侧身的全部力量,反复翻轧发酵好的面团。每团面都要反复轧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这样才能使硬面得到充分的舒展。

除了和面用的杠子,杠子馍所用的酵母,正是保持它味甜和松软的秘诀。这种酵母被称作兜曲。

面瓜是制作兜曲最重要的原材料,它产于夏季,三伏天里的面瓜最甜,制作出来的兜曲也最适宜作为杠子馍的酵母。做出了好的兜曲,来年的生意才会有兴旺的保障。

盛夏,当气温稳定在35摄氏度之上,这种材料才有发酵的可能。一年中最热的十天,就是做曲的最佳时节。瓜瓤与面粉混合,捏成圆球。

用采摘下来的新鲜麻叶包裹,可以保证面瓜的温度。面瓜在麻叶中静静地发酵,通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成熟。对于一年到头忙碌的一家人来说,这也正预示着新一年的开始。

揭开已经干枯的麻叶,成熟的兜曲表面已经形成了许多小孔,这是属于夏天的独特味道,也是让面粉发酵的关键。

6

锅 盔

南阳方城

一个小院里,一户人家。人们用制作食物的手艺支撑家庭,又在品尝食物的喜悦中收获亲情。

凌晨两点,整个村子都在夜幕的笼罩下沉睡,一声声鸡鸣划破了夜晚的沉静。老梁家的厨房里也飘来了阵阵面香。此时,老梁和老伴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小麦,这种人类最早种植的谷物,在老梁的手中经过热力的催化,已变得酥香爽口。

博望镇位于豫西南的方城县,属于南阳盆地的丘陵地带。自两汉时期,这里便以面食为主,勤劳质朴的中原人对面食的喜爱总是朴素而自然,锅盔这种区别于馒头和烧饼的特色面食成为了他们的绝佳选择。

前一晚上和好的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当沉睡的酵母菌完全苏醒,就能最大限度地幻化出锅盔的甘甜。活面和加入配料的死面,按3:2的比例混合,揉制成锅盔的面胚。死面的配料,是老梁引以为傲的创新。按一定的比例将白砂糖、水、鸡蛋、香油,加入面粉中和面,这正是老梁锅盔好吃的秘诀。

四十多年来,老梁一直坚定地延续最传统的制作工艺来烙制锅盔。传统的农家灶台上,放着两口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大铁锅,将擀好的锅盔饼分别放在锅上,用小麦桔杆文火蒸烤。为了保证锅盔受热均匀,其中一口大锅中铺垫了厚厚的一层砂石,这样的细致和繁琐,能让出锅后的锅盔不焦不糊,同时具有生面的颜色,熟馍的味道。

和面,揉面,擀面,蒸烤,从凌晨两点半开始一直要忙到七点半。老梁的锅盔总是供不应求,每天老梁和老伴至少要做十几个锅盔,才能保证一天的需求。如果是买三个以上的锅盔,就需要提前一天预订。

做好的锅盔圆如银月,厚如盔甲,每个都重达四斤,食用时不仅耐嚼耐饥,而且面香四溢,甘甜柔软。

老伴是聋哑人,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无需任何言语,彼此就能会意。几十年的协调合作,老伴一直是老梁的得力助手,两人有足够的默契。对于妻子的爱,老梁总是溢于言表。

对很多人说,无论身在何处,家乡的美味是最能够抚慰心灵的。很多河南人走了千万里路,品尝过千万种美食之后却发现,最让人魂牵梦绕的,是那一缕家乡面食的味道。

更多食材故事,欢迎您今晚(9月25日)21:15,锁定河南卫视,收看《老家的味道》,品味最美家乡面食。

除了上面的6种面食,

还有洛阳浆面条,郏县饸烙面、

鲤鱼焙面、芝麻叶杂面条......

你最喜欢吃哪种呢?

快来给我们留言吧!

监制丨张毅 主管丨龙涛 主编丨李洁敏 编辑丨洁敏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