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膏药证

 昵称30640555 2018-10-03

石膏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石。《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13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1):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既是最大剂量方,又是最简方,治“伤寒,脉浮滑”(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若自汗出者”(219);“伤寒,脉滑而厥者”。可见脉滑而厥,汗自出,是仲景使用白虎汤的主要指征。其脉浮滑而厥,为脉来流利、动数圆滑而易得,且伴四肢厥冷,这与四逆汤证的脉来沉迟或沉微而四肢厥冷者截然相反。根据“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的记载,则其证必有身热有汗,且无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169);“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  (170);“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饮水,口干舌燥者”(222);“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可见白虎加人参汤可治身热、自汗出,大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燥、心烦、脉浮洪大者。

    白虎加桂枝汤治“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身无寒但热,并有烦躁,与白虎汤证同。

    以上三方,.均用石膏、知母,主治身热汗出,烦躁,脉浮滑等证。

    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397)。虚赢,为形体消瘦、肌肤枯燥;少气,指因气逆而呼吸微弱、气力不足;气逆,指咳、呕、虚里跳动之证。此为石膏配合麦门冬、人参的主治。

    次大量方(半斤、鸡子大):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大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木防己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63);若以石膏易桂枝,为麻黄汤,治“无汗而喘”(35235),可见石膏证有“汗出”。

    大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若去石膏、生姜、大枣,减麻黄、甘草用量,即为麻黄汤,其主治为“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46);或“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大青龙汤证与麻黄汤证的不同点就在烦躁有无上,可见石膏证有“烦躁”。

    越婢汤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十四)。越婢加术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的“里水”(十四);以及“肉极热,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可见石膏配麻黄治汗出而一身尽肿者,又治咳喘而脉浮大者()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十二)。此方证中石膏证不明。

    加昧方: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因有烦躁而喘,故加石膏(2)。可见石膏入麻黄剂主治咳喘而烦躁。

    ●仲景方根

    石膏甘草粳米知母:主治身热、自汗出,烦躁、脉滑。方如白虎汤。

    石膏甘草粳米人参麦冬:主治身热、口舌干燥。方如竹叶石膏汤。

    石膏甘草麻黄桂枝:主治无汗身体痛而烦躁者,或咳喘而烦躁者。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石膏甘草麻黄杏仁:主治汗出而喘。方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石膏甘草麻黄生姜大枣:主治汗出而肿,方如越婢汤。亦主恶风寒,脉紧、头痛,方如文蛤汤(十七)

    石膏甘草龙骨牡蛎:主治心悸、惊狂、汗出而脉浮大者。方如风引汤治“热癫痫”,“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瘼疚,日数十发,医所不疗”()

          石膏用量    主要配伍

白虎汤    1  甘草粳米知母

白虎加人参汤    1  甘草粳米知母人参

白虎加桂枝汤    1  甘草粳米知母桂枝

竹叶石膏汤    1  甘草粳米人参竹叶麦冬半夏

桂枝二越婢一汤  24  甘草麻黄桂枝芍药大枣生姜

麻黄杏仁甘草石  半斤  甘草麻黄杏仁
大青龙汤    鸡子大甘草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

麻黄升麻汤    6  甘草麻黄桂枝升麻当归知母
续命汤    3  甘草麻黄桂枝  当归人参干姜
越婢汤    半斤  甘草麻黄生姜大枣

越婢加术汤    半斤  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白术

越婢加半夏汤    半斤  甘草麻黄生姜大枣半夏

文蛤汤    5  甘草麻黄生姜大枣杏仁文蛤

小青龙加石膏汤  2  甘草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

    五味子半夏

竹皮大丸    2  甘草生竹茹桂枝白薇

风引汤    6  甘草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牡蛎

    寒水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脂

厚朴麻黄汤    鸡子大麻黄杏仁厚朴半夏干姜细辛

    五味子小麦

木防己汤    12  木防己桂枝人参

    ●药证发挥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身热,有高热,也有身体自觉发热,还有畏热喜凉,喜饮冰凉食物者。

    汗出,即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  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汗出,也是古代许多石膏方的主治病证,如《肘后方》石膏甘草散,两药等分为末,以米浆送服,治大病愈后多虚汗。《伤寒总病论》则用于治疗湿温多汗,妄言烦渴。《普济方》也用石膏、甘草治疗“暴中风,自汗出如水者”。

    烦渴,也称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参。《伤寒论》形容这种所谓的“大烦渴”时这样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舌上干燥,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观指征;欲饮水数升,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强烈程度。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脉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参汤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认为石膏的主治是烦渴。他说:“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也”(<药徵》)。《圣惠方》石膏粥(石膏半斤、粳米一合)治疗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也将I=1舌干燥、舌苔焦作为客观指征。

    脉滑数,为脉来流利,动数圆滑易得,脉率快,多见于高热病人;浮大、洪大,为脉来浮露易得,多见于赢瘦之人或汗  出过多或出血之时。

    使用大剂量石膏的客观指征有如下三点:

    ①面白而皮肤憔悴:虽身热汗出,但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临床可见,黄胖人则多身体困重、脉象沉迟,黑胖人则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证,可以鉴别。

    ②舌面干燥,舌苔薄:大量的出汗,导致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故出现舌面干燥;患者肠胃内无有形的积滞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湿润或厚腻,均非石膏主治。

    ③脉形浮大、洪大:因为只有这种脉象的人,才能出现大渴、大汗出,并出现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证。如果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与石膏证恰恰相反。

    另外,《伤寒论》在白虎汤主治中两次提到‘‘腹满”,此腹满与大黄、厚朴、枳实所治的腹满是完全不同的。彼为肠胃有形积热,而此为无形气热,故腹皮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黄芪证的汗出不烦,石膏证的汗出必烦。石膏所治的多汗,与桂枝所治疗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悸汗、虚汗;石膏所治的多汗多伴有烦渴、身热等,是烦汗、热汗。而且,两者在脉象上有明显的区别。石膏证脉滑而数,桂枝证脉缓而迟。

    石膏的大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且并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饮,而不是像白术、茯苓、泽泻证的口渴,为渴而不欲饮水,或虽饮不多且喜热饮。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

    ●药证发挥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身热,有高热,也有身体自觉发热,还有畏热喜凉,喜饮冰凉食物者。

    汗出,即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  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大。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汗出,也是古代许多石膏方的主治病证,如《肘后方》石膏甘草散,两药等分为末,以米浆送服,治大病愈后多虚汗。《伤寒总病论》则用于治疗湿温多汗,妄言烦渴。《普济方》也用石膏、甘草治疗“暴中风,自汗出如水者”。

    烦渴,也称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参。《伤寒论》形容这种所谓的“大烦渴”时这样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舌上干燥,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观指征;欲饮水数升,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强烈程度。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脉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参汤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认为石膏的主治是烦渴。他说:“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也”(《药徵》)。《圣惠方》石膏粥(石膏半斤、粳米一合)治疗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也将口舌干燥、舌苔焦作为客观指征。

    脉滑数,为脉来流利,动数圆滑易得,脉率快,多见于高热病人;浮大、洪大,为脉来浮露易得,多见于赢瘦之人或汗出过多或出血之时。

    使用大剂量石膏的客观指征有如下三点:

    ①面白而皮肤憔悴:虽身热汗出,但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临床可见,黄胖人则多身体困重、脉象沉迟,黑胖人则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证,可以鉴别。

    ②舌面干燥,舌苔薄:大量的出汗,导致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故出现舌面干燥;患者肠胃内无有形的积滞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湿润或厚腻,均非石膏主治。

    ③脉形浮大、洪大:因为只有这种脉象的人,才能出现大渴、大汗出,并出现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证。如果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与石膏证恰恰相反。

    另外,《伤寒论》在白虎汤主治中两次提到“腹满”,此腹满与大黄、厚朴、枳实所治的腹满是完全不同的。彼为肠胃有形积热,而此为无形气热,故腹皮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黄芪证的汗出不烦,石膏证的汗出必烦。石膏所治的多汗,与桂枝所治疗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悸汗、虚汗;石膏所治的多汗多伴有烦渴、身热等,是烦汗、热汗。而且,两者在脉象上有明显的区别。石膏证脉滑而数,桂枝证脉缓而迟。

    石膏的大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且并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饮,而不是像白术、茯苓、泽泻证的口渴,为渴而不欲饮水,或虽饮不多且喜热饮。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辨》提出的白虎汤“四禁”可以供参考。“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这对正确使用白虎汤提出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张仲景使用石膏由两个剂量段。1斤的大剂量和半斤以下的小剂量段。两者的主治是不同的。小剂量石膏多配麻黄,治汗出而喘,或无汗而烦躁,或汗出而一身尽肿。因配伍的不同,临床可不受上述客观指征的限制。

    石膏目前的常用量多在1550g之间,但也有远远超出此范围的。张锡纯先生常用两许,对热重的,常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更有治疗一毛姓患者的喘证,生石膏用到斤余。

    张仲景用石膏多配粳米。张锡纯先生有石膏粳米汤,用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可得清汁两大碗。趁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笔者则多配山药。

    生石膏的服法以汤剂为多,也可使用散剂。如张锡纯先生对热病中儿童不肯服药,或闻药即吐者,均用生石膏细末煎取清汤,徐徐温服,多次服用。对于温病壮热,呕吐不能服药,甚至饮水也呕吐者,为避药味,将梨切片,蘸生石膏末,细细嚼之。

    ●常用配方

    石膏48g知母18g甘草6g粳米20g或山药30g(白虎汤) 
    应用:白虎汤是历来治疗温病的主要方剂。《伤寒论》中将白虎汤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极期,明代温疫大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白虎汤治疗“温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明代名医缪希雍治疗温病的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间。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30g左右。重者一次量达10g。甚至有一昼夜连服近5()0g的。清代名医余霖所创制的清瘟败毒饮(石膏、知母、犀角一今用水牛角代替、生地、丹皮、赤芍、黄连、黄芩、连翘、栀子、玄参、竹叶、桔梗),即是白虎汤和清热地黄汤(原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其中石膏有大剂、小剂之分,大剂180240g,小剂也有2436g之多。现代应用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无名高热、皮肤病有许多报道。其应用指征以恶热自汗、大渴、烦躁、脉滑而厥为主。笔者在血液病出现汗出、口渴、脉洪大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加水牛角、生地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中出现严重渴感、出汗等症状时,白虎汤可配合人参同用,方如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苍术,为白虎加苍术汤,可用于恶热自汗、大渴而小便不利者,某些风湿热、糖尿病,皮肤病可用之。

    ②石膏48g人参6g或北沙参20g麦冬12g甘草6g竹叶12g半夏10g粳米20g(竹叶石膏汤)

    应用:本方清热养阴剂,适用于赢瘦干枯、口干燥、心动悸、干呕或咳逆者。各种发热性疾病的恢复期、日射病、糖尿病、口疮等可用之。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