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 绝句结构及写法

 人生建筑师 2018-10-03

琵琶语赵聪 - 琵琶新语


■ 编者整理

  上周,我们简单地了解了绝句的起源,律绝和古绝的区别,绝句的部分特点,为什么我们要自学绝句56法?这节课继续学习新的内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绝句结构及写法。



  绝句的章法

  写诗都循章法,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章法的作用就是给大家一个“结构布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个事物的特征。写诗,遵循诗的章法了,写出来的诗就一张一弛,层层推进,每一层,都不是完全一致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向高潮演进。其螺旋的中心就是主题。围绕着主题,步步提升。否则就是你自称是诗,别人也不会附议。


  古诗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和文字布局。律诗、绝句章法有一个大原则叫“起、承、转、合。”讲究“起承转合”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除了其骨架的作用以外,各个步骤功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际写作的不同,这个实际写作包括章法、手法、技巧,与这三个方面都是有关系的。起承转合,最早并不是古体诗拥有的特征,实际在《诗经》中,已经有所表现,在枚乘定义之前,已经有不少作者在楚辞和汉乐府中进行运用。比如由宋玉的《神女赋》、屈原的《渔父》,到后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以及再后来杨雄、左思、班固、张衡等人的作品,逐步的运用“起承转合”这种结构进行创作。


  关于乐府对诗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相比,更具有广泛性,泛指所有的诗歌作品,其中,就包括赋。不同的是,当时起承转合并未纳入到格律中,一直到隋朝,正式规定为格律之一。尽管之前已经有大量的作品广泛的在运用这种结构。一般的绝句,往往是起承转合式的结构。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除绝句独特章法外,如个别绝句的起是前三分句,合句为第四分句),这里先不举例。



  由于绝句有字数的限制,文字的使用不能不力求精简,“之乎者也”这种语气词固然绝对不用,连动词也可以省掉,主谓语也可以颠倒,因此,四句之间的关系,就不象散文那样明显。但是,如果你仔细玩味、体会,还是可以发现大多数绝句的结构是可以分析出来“起承转合”四个过程的。一般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变;末句为“合”,即回扣。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前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死搬硬套的。


  一首诗,首先是整体,不仅诗如此,词亦如此,任何文学体裁皆如此。整体高于一切。构成这个整体的是章法。构成章法的,是段落。构成段落的,是句子。最后,构成句子的,是词组或字。就诗的章法、句子和字的重要性而言,毫无疑问,法更重要。


  具体的技法运用:起要平直,承要舂容(chōng róng 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这便是绝句四句话的一般要求。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最理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于绝句而言,一般情况下难以办到,求其自然即可。


  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是起承转合结构成一个整体。破题要引人注目,这个是首要的,要使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承,即是承接。承的方式也很多,都须依据诗的景路、理路、情路接续下来,使上下文连接严密紧凑。承接应注意与题目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不可松泛,力求一气贯注方妙。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来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接合在一起的。


  转:就是转变,这个转变,只能在承句的基础上,例如主观的东西进行转变,使起承客观的描写,让位于主观的转合。


  绝句的转句一般是第三句,转句在一首绝句中占极重要之地位,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思路上的转换,即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等等。转句是诗的着力点,是为尾句的蓄势。转不仅使诗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情感和主旨,故历代诗人对于转,无不费煞心思,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所谓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


  合句,是对前三个步骤的总结,特别是对“承、转”两个步骤的总结。一定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的“合”,而不是别开生面,置开头于不顾,头也不要了,想怎么合就怎么合。



  下面具体说说绝句的起  


  【起】

  起的法子比较多,或写景起,或者叙事起,或者抒情起,还有明起,暗起,反起,陪起,兴起等等。这些呢,要看什么题目,就预备如何写法。大体的说,起句以写景为多,叙事抒情次之。写景之所以多,是因为因景生情,或借景抒发情怀,或借景怀古。或借景吟今,或借景怀人,初学要巧妙的利用写景在一、二句将时间(切忌直说)、场景、人物(可用省略主语的办法)施事、行为等等做一个简单交代就行。等以后熟练了,可以利用其他法子。如何做一个简单交代?为三四句做好铺垫就行,下面举例李白《送汪伦》和《下江陵》这两首的一、二句来说明

李白乘舟将欲行(时间)

忽闻岸上踏歌声(场景与地点的描写)

朝辞白帝彩云间(时间地点场景)

千里江陵一日还(施是行为)

  

再来看一首明起的例子:

《七绝·虢国夫人》

杜甫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开门见山,就是明起。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

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说得到皇帝的恩赐,

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结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

却嫌脂粉污颜色——从骑马入宫的行为,转向对夫人容貌的描写。

淡扫娥眉朝至尊——合的很简洁,也是对上一句作交代,嫌脂粉污颜色,那怎么办呢?淡扫娥眉,不用脂粉。朝至尊,接应首句的“承主恩”。

  而且敢于“淡扫娥眉朝至尊”,更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更表现出了她的受宠之深。


  结构很明显,跟完美的跳水动作一样,一气呵成。起句直接点题就是明起。


  暗起

  暗起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句句不离题。

【咏石灰】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菊】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陪起

  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一般是借景起的比较多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景起

  借景物起句,应用比较多。或即景生情,境界阔大;或刻画气氛,用做烘托。

【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反起

  不从题目正面写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伤春》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引起

  引起,不先说题目,以眼前的景物,即景生情,引出题意。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兴起

  兴起——心中怀想引出题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


【渡汉江】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承】

  在绝句中是第二句;好的承句一般来说比较少,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写绝句重心在结尾。


  诗学概要里说到: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承句的主要作用在于连贯气脉,使诗读来流畅、酣畅。承句的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也对应了上面的“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


  刚刚我们说了起句有多种起法,其表现力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东东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把过度的任务全部交给下句了,这就要求承句对上句的表现做出承前启后,或者做出补充。


  如果起句是暗起,承句就担负说明的作用。


  举例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个起句就是暗起,只是说明了作者的处境。再看承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则进一步说明了心境,与上句的关联很紧密。为什么说紧密了。一个人在异乡,总是会想念自己的家乡,一碰上节日这种相思更家迫切。所以说承句承的相当紧密,上句可以联想到下句。


  承句要承的贴切,自然。这个理解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这句话说明了承句的写法。


  还是举例:

王昌龄的《七绝·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凝妆,很庄重的打扮。一个年轻的留守美眉,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登上高高的翠楼,意在突出“不知愁”,语气流畅连贯,情景自然真切。这个承句就很完美。


  写绝句承一定要紧,要巧。一气贯注是承句的最终目的。诗的气脉是否流畅,描写是否生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气贯注是否巧妙。也就是承句用的好不好。


  古人说过“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骊龙非常有趣,借日月精华炼成一个大宝珠,天天把玩,其他没有宝珠的水族就憋着抢,骊龙只好抱紧,但又经常想要炫耀,有时候还故意抛向天空,所以是“抱而不脱”。我们要这样理解,承句太紧则表现不出诗的凝练,太松则又有脱节,草蛇灰线的作用在于要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承句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诗学概要里还说了;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主要的就是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


  什么意思呢?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没有生动空灵的感觉,就是要虚实结合。所以,这里就不是技法的问题。这就要求诗人的眼界和手法都要宽,要多样,想象力要极具丰富。



  【转】

  转句,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有首尾相连之功用,要把前面诗句的意境进一步拓宽,要为后面的诗句做铺垫。作用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是指必须转出新意,必须使读者眼前一亮,让读者有读完全诗的强烈欲望。


  自古论绝句章法者,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认为绝句的功夫在第三句。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这段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绝句的功夫在第三句,如第三句转得好,那第四句就顺流而出。那第三句如何才叫转得好呢?我引用好友玫瑰雨的一句话“就是要一二句和第三句离婚,但离后又必须藕断丝连,不能跑的没影,失去他们之间的感情联系。”也就是四个字哈“若即若离”


  下面举例:

《七绝·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全诗写:在橘柚飘香“江风引雨”之时,作者和友人“醉别江楼”。这时诗人既未接写二人情深意切的难舍之语,也未写离别之景,而是“巧妙地在第三句宕开一笔,精巧虚拟出与友人的别后之景: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愁绪萦怀,辗转难眠,让人悟出不言之言,味出之旨,云外之致。



  转句有多种技巧和方法:

《七绝·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试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怎样呢?肯定又会有另外一种结局:“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就是退一步了。退一步转法,能够使诗的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七绝·春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花艳,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即为反转法。


  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这个也是很常用的。扩转法更注重于视野的转变和拓展。

《七绝·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个诗前面写实景,后面转到没有看到的虚景。妃子笑,送荔枝的人肯定看不到。作者也看不到,只能是想象妃子见到鲜嫩的荔枝或许会笑一下。这个转法很多的,好多诗都用到了。


  转要俏、要妙、要新。你看看这个转,转的多突然,却不脱离主题。



  【合】

  绝句的合句(结句):是诗的宗旨所在,在写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所谓“凤头、豹尾”,就是说起句要尽可能漂亮,结句必须尽可能有力。


  结的意思就是收,就是必须使一首诗完整的展示出来,把所有的诗意表达出来。当然,要有余味,但这个余味是在文字中蕴涵的,需要读者体会的。从诗的结构来看,必须完整。


  合句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是诗学概要的原文。


  风回气聚,就是要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图画。渊永含蓄,就是要留有余味,如歌唱的绕梁三日一样,不可以太直白而没有意趣。


  简单的说就是扣到主题上。因为绝句字少,或二十八字,没有更多的文字空间让你去充分地表达你的情感主题,所以必须要做到句绝而意思不能绝。如何才能意思不绝,那就得在合句抓人眼球,让人读之有味可品。


  乔修龄答万季野诗问有段话说:“七绝,偏师也七绝,或斗山上,或斗地下,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者也:”认为绝句是诗中的偏师,要制胜,就不得不出奇,用险招,也是结句句绝而意不绝的一条法门。


  我们在第一讲中说,绝句的最大特点就是含蓄,要做到含蓄,结句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首诗,结句抓人眼球的精彩是神来之笔。

如李白的《五绝·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五绝与七绝,他们的文理是相通的。全诗在说怨,但偏不说出怨,合句——玲珑望秋月,以无聊凝望的情结,给我们一种悠然不尽的感情上的暗示,幽怨之意见于言外,句绝而意不绝。


  用这首诗对比下面王昌龄的这首。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合句。

《七绝长·信秋词》其三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两首诗在立意上都在一个怨字,在表现艺术手法上各有特点,但就含蓄沉稳,把幽怨之情表现的更为动人肺腑来说,却都不如李白写的隽永,原因就在结句上。




  陇原诗词传习院一期一年级第二讲作业:

  结合学习内容,认真理解绝句讲义重点:

1、必须理解绝句的结构及写法。

2、绝句的章法“起承转合”是什么?

3、关于绝句的章法“起承转合”各有什么作用?


  作业:以“秋兴”为题,作七绝一首或多首,于本平台“第二讲作业”链接下“写留言”处跟帖。另跟它贴不予评阅,每周星期五000点为截止评阅时间,逾期不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