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集团最新消息!保障医生的个人险来了!

 前海佰科 2018-10-03
从2014年的第一家医生集团的成立后,长久受困于体制的医生就像打开了笼子的鸟一样,迅速抱团结对,从第一家到现在的上千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生企业家,像张强、谢汝石,宋冬雷等等。那么现在已经发展了将近5年了,各方面又有什么重大突破呢?下面就由小编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2014年,知名医生集团创始人曾经对媒体表达了医生集团未来发展成什么样子才是成功:“中国出现大量的医生集团,整个医疗市场很繁荣“。

2015年,医生集团采用“医生-医院”的合作模式,带领医生团队,优先选择与私立“高端”国际化医院合作,因为“收费使用CPT编码的机构可利用这种薪酬计算方式,按照服务时间与难度权重计算医生的报酬,医生从保险公司或患者获得手术收入“。

2016年,国家也开始倡导多点执业,基于专科实力,医生集团帮助私立医疗机构发展专科项目,并为加盟医生建立多点执业网络,做专业技术及服务质量背书。

2017年,从抱团行医,到与实体医疗机构科室合作,再到成立自营的医疗机构成为了各种医生集团的主营模式。医生集团与资本合作纷纷开始筹建自己的实体医疗机构。

2018年,资本继续热情似火,出手大方,期望着医生集团创办上亿元的大型医疗项目。这些都让体制内的有志者着实兴奋了一把。医生集团这个话题还不到5年。从1个医生集团成立,到现在达到900多家。

由于各地政策开放程度不同,以「名医」及「专科特色」为创业核心出发点,其中 500多家在深圳扎堆。政策鼓励医生集团工商注册。据说目前有媒体估计这个数量还在增长。


医生集团应当理清各自的发展思路。

从四个方面来发展各自的领域:

一是走出体制的,市场化医生们,可以组建体制外的医生集团。这种医生集团,可以运用现代管理制度来组织和运营。如:张强医生集团等,这是24小时制的医生集团。他们可以更多的发展与各种医疗主体之间平等的医疗合作关系,以及建立自身独立的医疗服务新体系、新平台。这可能是未来中国医生集团的一个主战场。

二是体制内的医生可以通过多点执业的政策运用医生集团的平台和载体来开展有效的医疗服务。医生集团显然可以作为许多中国体制内的医生多点执业与第二执业的一个主要选择项目。这种医生集团的服务形式上,可能并不是24小时制的医生集团,他们更多地是一种医疗补充与余热的发挥。当然,中国体制内医生众多,这块市场也是非常庞大的。因此,在未来的中国医生集团的发展方向上,它虽然可能不是主流,但也是一个拥有较大市场的主要存在形式。

三是互联网医生集团模式。互联网医生集团是互联网思维在医疗领域的积极尝试,其核心内容在于弱化医院的角色,搭建医生和患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地域、跨医院、跨科室协同合作,随时为全国的患者提供服务。医生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入,集团则通过管理收取费用。典型的有挂号网旗下的微医集团,杏香园医生集团,健康微能量等。在平台模式中,集团担任的角色是一个信息的发布整合平台。医生在平台上发布信息,患者在平台上寻找资源,尽可能的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促使资源合理分配,应用互联网O2O模式,提供挂号、加号以及转诊服务。对于患者,可就近就医,减少异地就医带来的诸多不便;对于医生,借助平台对多学科的整合,有效的分诊,可使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

四是医院管理医生模式。医生集团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团,终究离不开运营和管理。而医生集团的核心领导者多为科班出身的医生,在医生集团的管理上,多少有些吃力,于是这样一个“医生集团的集团”就应运而生了。其核心在于不涉足具体医疗事务,负责医生集团的运营管理,法务支持等,能提供专业管理技术的收费性服务组织,具有专业化的服务和成本管控能力。通过收取加盟费和管理费营利。医师可与管理服务组织签约,中欧医生集团是其中的典型。但是,他们目前的存在模式还略显单一,未完全体现医院管理的特色与重要性。

一家医生集团在医疗健康时代要想生存下去也不是很简单的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用资源技术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来推动商业成果;

第二,仅仅有竞争力和活下来还不够,缩短做一切医疗服务的周期,这是竞争的关键,要明显缩短产品设计、制造和实时运营反馈的周期;

第三,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事实上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利用数据来推动商业成果的能力比灵活定制化更加重要。

实际上,各个医生集团接受这些新概念、新思想的速度是不同的,几家先行医生集团,可以在商业产出更好,公司运转速度更快,财务表现也更佳在这方面把握机会和积累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把产品配置成用户需要的样子。

能够提供高质量及时的医疗,有很好的客户体验,就可以获得溢价,更为灵活地实时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

这是通过服务获得利润,是完全不同以往的商业模式。也意味着需要重新去培训医生来做更为灵活地实时满足客户定制需求,一些很重要的新工作。
那么医生集团

讲完医生集团应该注意的东西,那咱们再来了解一下关于医生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



关于医疗保险又出新的类型了!

与一些公立医院购买的医疗责任险不同,此次推出的“深圳版”医师责任险是为医生个人的责任“埋单”,包括医院对医生的内部追责,理赔的主体不是医院,而是个人。

医生每天救死扶伤,难免会出现意外医疗事故,而一旦出事就要承担责任。为了减轻医生的经济压力,能让医生更安心执业,被称为医疗“交强险”的医师执业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医师责任险”)今年在深圳落地,该险种由深圳市医师协会联合商业保险机构推出。当发生医患纠纷时,医生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损害赔偿,将由第三方保险公司负责,这将大大降低医生的执业风险。

与一些公立医院购买的医疗责任险不同,此次推出的“深圳版”医师责任险是为医生个人的责任“埋单”,包括医院对医生的内部追责,理赔的主体不是医院,而是个人。医生每年只需花720元到2700元购买该险种,保险期内累计赔偿额度最低30万元,最高400万元。

医生个人为投保主体

目前,深圳一些医疗机构购买的均是医疗责任险。与医师责任险不同的是,医疗责任险埋单和理赔的主体都是医疗机构,并非医师个人。因此,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对医师的个人处罚更多的是以内部追责的形式进行,科室或个人要被罚款或者承担部分赔偿费用。

此次深圳推出的医师责任险,医生个人成为投保主体。该险种共分为4档,基准保费分别为每年2700元、2250元、1800元和720元,累计赔偿限额分别为4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和30万元,其对应的单笔事故赔偿限额分别为120万元、8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

不同的理赔金额可以供不同的医师群体选择。其中,理赔累计总额400万元和200万元的方案,对自由执业和多点执业的医师更有吸引力,而理赔累计总额位30万元的方案则主要针对医师面对医院内部追责时需要承担的费用。深圳市医师协会执行会长王天星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一般发生医疗纠纷时,内部追责的费用多在1万元到8万元之间。”

此外,在基准保费的计算上,深圳引进了“执业范围调整因子”和“医师职称调整因子”两个概念。其中“执业范围调整因子”根据历年来不同科室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情况来评定相关系数,例如,产科、麻醉科、整形外科执业范围调整因子最高,为2;而中医、体检科医师、预防保健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康复科医师、营养科医师的执业范围调整因子则最低,仅为0.8。此外,在“医师职称调整因子”上,主任医师为1.2,副主任医师为1.1,主治医师为1,住院医师为0.9,助理医师为0.8。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名从事产科的主任医师购买第一档保险,其对应的基准保费为2700元,执业范围调整因子系数为2,医师职称调整因子系数为1.2,该医师需要支付的费用为:2700×2×1.2=6480(元)

承保采用“期内发生制”

医生每天救死扶伤,难免会出现意外医疗事故,而一旦出事就要承担责任。医院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后,往往会启动内部追责,让涉事医生分担部分赔偿金额。在发达国家,医师责任险是医师执业上岗的必备条件。

2017年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要求界定医疗机构和医师责任,这也意味着,在医疗纠纷中,医师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早在2012年,在深圳市卫计委的指导下,深圳市医师协会成立并开始调研医师执业责任保险。2018年3月,深圳市医师协会联合商业保险机构推出医师责任险。据悉,深圳是广东省首个推出医师责任险的城市,深圳医师责任险不仅面向深圳的医生,外地医生也可在深圳市医师协会的平台购买该险种。

险随人走,将会推动医生投入到多点执业的浪潮中。但不少人仍在观望。

在医生职业生涯中,医学的复杂性和未知性始终存在,这意味着风险无处不在。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赵江宁说,医师责任险实施后,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它能为医生个人赔偿责任买单,减轻经济压力,免去一些后顾之忧,让医生更好地抢救疑难重症病人。更多人认为,医师责任险为多点执业医生加了道“护身符”。险随人走,将会推动医生投入到多点执业的浪潮中。


相较于此前市面上推出的医师责任险,深圳版医师责任险有什么不同?深圳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尤程明介绍,“本次推出的深圳版医师责任险在价格方面‘含金量’高。此前推出的医师责任险每年保费高达3万元,赔偿金额最高为100万元。新的医师责任险面世后,基准保费最高为每年2700元,保险期内累计赔偿额度最高可达400万元,单笔最高可达120万元。”

在制度设置上,“深圳版”医师责任险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承保采用“期内发生制”,凡是承保期发生的医疗事故,即使患者在承保期后提出理赔,定责后医生也可获得赔付。举个例子,医师责任保险期限为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止,患者在2018年做手术,但在2019年才发现手术有问题,产生医疗损害。如果按“期内索赔制”,由于报告时间是2019年,故无法理赔,但由于采取了“期内发生制”,虽然医疗损害报告时间在保险期间以后,但患者仍然可以得到理赔。

发生医疗纠纷由第三方定责定损

尤程明介绍,“深圳版”医师责任险创新引入了调赔结合的理赔机制。对于医生而言,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解决赔偿等问题往往会占据医生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加上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问题往往难以解决。随着医师责任险的推出,如果发生医患纠纷,购买该保险的医师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将由第三方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事宜。

“医师责任险实施后,通过引入第三方保险公司的定责定损,在医生、患者双方中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带’,通过第三方公开透明的鉴定,确保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为解决医患矛盾提供了一个渠道。”尤程明说。

专家认为,设立医师责任险有助于解决医疗机构内部追责的经济压力,让医生对于疑难、危重病患的抢救治疗更加放心。“医师责任险不仅能减轻医生的经济压力,让医生更安心执业,还能让医生更自由地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行医,提高医生多点执业的积极性。”尤程明说。

专家意见

医生要善用医师责任险

推行医师责任险之后,医疗纠纷的处理将由第三方保险公司负责,这不论对医生还是患者,都是一份保障。对医生而言,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可以通过第三方定责定损,这将大大降低医生的执业风险。

不过,保险专家提醒,就像机动车投保一样,投保不意味着司机开车上路就可以横行无忌,有了医师责任险也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无所顾忌。医师责任险也如机动车保险一样,在续保时会对保费进行动态调整,如果医生在上年度曾经出险,保费就会上涨,“出险”越多,保费越贵。

“通过这样的经济杠杆,倒逼医生提升自身医疗技术及敬业精神。在大数据时代,频频‘出险’的医生更容易暴露,行业也应予以相应的惩治。”保险专家提醒,行业要能善用医师责任险,让医师责任险发挥出对医生保护、督促、激励的多重作用,既保护医生正当权益,又规范医生执业行为。




那么注册成立医生集团需要什么条件呢
 

1、公司名称

准备3-5个公司名称,最好是3-4个字的词组,行政区划(深圳市)+字号(前海百科)+行业(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公司类型)(备注:两个字的词组同音、同义的比较多,容易被驳回)

名称参考如下:

医生集团名称:-----------------------------深圳 某某 医生集团 有限公司或中心(有限合伙)

名称排列方式有三种----------------------------某某 (深圳) 医生集团 有限公司或中心(有限合伙)

同一字号三种方式可任意搭配---------------某某 医生集团 (深圳) 有限公司或中心(有限合伙)

如需注明科目行业上也可作修改 , 如:深圳 某某 外科医生集团 有限公司或中心(有限合伙)

如:按第一种可以为深圳 某某 医生集团中心(有限合伙)或深圳 某某 医生集团 有限公司

2、股东资料:个人自然人股东身份证复印件、公司参股做股东的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3、出资比例:每个股东所占的股权比例

4、经营范围:医生集团公司注册经营范围小编可帮参考: (189 0290 9734)

许可经营项目:提供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组织医务人员在合法的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服务(从事与医疗机构及诊疗活动、医疗器械等相关的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批准的许可经营项目的、须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医疗器械及设备的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销售及租赁。

一般经营项目:医疗技术研究;医疗管理与咨询(不含限制项目);医院、医疗、养老项目的投资(具体项目另行申报);医疗健康产业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 。

5、注册金额:确认贵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数量、以及您和您股东的实际出资比例,工商局允许预缴,注册资本金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出资(前海注册资本最低五百万起)认缴制

6、股东人数:建议至少两个股东成立,如需成立一人独资公司也可以(但还需提供一个人做监事)

7、注册地址:可挂靠在商务秘书地址: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

挂靠商务秘书地址需准备条件如上图

高管成员安排:(执行董事、总经理和法人可以是同一个人)

8、选举法人

选举出贵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备注:法人必须由总经理或者执行董事担任,法人可以是股东、也可以是聘用制法人。合伙企业是执行事务合伙人)

9、选举监事

选举出贵公司的监事一名(备注:监事不能做法人、执行董事、总经理,法人不能做监事。)

10、全部是自然人股东的提供股东法人和高管成员的银行U盾用于电子签名验证其身份

11、服务的内容包括:医生集团名称预审、地址挂靠托管、拟定公司章程、公司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多证合一)、代理备案刻章业务(公章、财务章、法人私章)



医生集团的未来

对于医生集团的未来,有学者曾分析提出了一个思路,就是医生集团可以从产品型向平台型转变。所谓平台型医生集团思路最大的两个误区在于:

其一,基于医生集团其“想象空间”除了卯足了劲儿做技术管理输出,大多数还是处于一种被动拼融资能力的适应状态,高估了医生集团现有的资本实力,低估了国内医疗市场的活力,不管是投资并购还是直接收购,缺乏感性缓冲空间,脱离了“资源调配”的范畴。

就目前而言,没有哪一家医生集团能够实现对行业搅局的成功;

其二,医生集团现在的问题不是以扩大医生资源技术生产能力,做不出好业绩,而是做出好业绩的速度太慢。即便是创始人将把控指挥棒直接交出去的做法,单单从之前几家先行者市场运营的水平来看,应该也是不行的。

医生集团面对开办公司铺设的上升成本,还要面对怎样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流项目运营,市场未必买单,至少现在短时间内以医生集团的资本还做不了平台。

当然,对于任何新生的行业或产品形态来说,在缺乏市场认知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归根结底发挥“鸟笼效应”,是需要吸引用户进入自己的核心场景。

对于需要一定容错率的医生集团来说,具有市场的实际运营经验,则无异于是市场竞争中最宝贵的资源。实力不够,技术来凑,但市场则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在“使用体验”和“是否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这些更加硬核的环节上。这是医生集团获得最有价值部分的一个拐点。

医生集团的业务总体目标是产生积极的自由现金流、这样做是医生集团在寻找更多的方式为医生添加更多的价值。

医生集团技术流,则是依靠自身技术和服务已经孵化很长时间,形成得心应手的一套医疗服务场景应用的实力优势,通过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或定制服务,把更多技术能力,尤其学科技术能力赋能於业务价值链效率上,满足刚需战略要求。

随着全国各地政策的开放,以及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国内医疗服务的升级也是必然的趋势,对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医疗需求的多元化,在今后五到十年将成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的一些发展模式和和市场环境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任何事件都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呀,不成熟开始到成熟中间的过程,就是决定你们是行业的领头羊,还是淹没在下面众多跟随者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