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的书画大师喜欢自称“画坛领袖”?对此你怎么看?

 雲泉 2018-10-05

“领袖”是对在团体组织中影响力最大且能起表率作用人的臣服和极高的赞许以及肯定,是他人或后人给与的评价定义。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过程中的时刻,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当艺术家的艺术面对大众时,那么艺术的审美就由大众审美意识来决定。


大师的“自称”,是大师对自我艺术的肯定,是绝对的自信(自信是多么良性的情绪),所以“领袖”“大圣”甚至“齐天”........云云,只要大师能为当下艺术界添砖加瓦,提高大众审美趣味,甚至有创收,那么怎么称谓,您开心就好啦。最后,群众和历史的眼睛才是真真切切的雪亮的。是吧。



吃瓜群众!分割线————松香子再聊两毛钱————————————————————


史称“画圣”的大师简单了解一下

(认真脸!^_^)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度娘粘贴大致背景)


吴道子自唐时就有史料记载,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不仅对他的作品做了评价,甚至还记载了他说的话(名人名言),唐人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序》也有描述,后来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宋代苏轼的《书吴道子画后》,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叙论》,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古画辨》;元代汤垕《画鉴》;明代李日华的《紫桃轩又缀》;清代,方薰的《山静居画论》等等,对他都有评论,可以说是千年多来的公认。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了当下,遗憾的是,吴画圣的真迹早已不见,有的只是历代书中记载的文字。庆幸的是,画圣终究是被历代推崇的画圣,历代都有临摹,效仿,借鉴其画者,因此“画圣”笔意还能为人所见。


《八十七神仙卷》

这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道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绘有87个神仙。这件《八十七神仙卷》具体是哪朝临本今人说法不一,当时徐悲鸿在一德国人那见此卷时,真是爱不释手,后来这卷被徐悲鸿收藏,可惜不小心给弄丢了,徐悲鸿为此还生病住院,时隔两年这件丢失的八十七神仙再次重现,徐悲鸿花了重金又重新购得,徐悲鸿把此画视若生命,专为此画刻了“暂属悲鸿”、“八十七神仙同居”的印章。

齐白石八十八岁时,为此卷专写了引首。


(画卷很长 手机横过来看哦)

下方局部图






此卷也是国画系同学必临的经典。

2米92的长卷,认真临摹很多遍的同学,你们的线条肯定要上天!“画坛领袖”一直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