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经验:李佃贵教授治胃7法

 首家i55ryzehof 2018-10-06

李佃贵教授,河北知名中医专家,从医执教三十余载,治疗病人万余人次。收效卓越,尤擅脾胃、肝胆等消化系统的治疗。笔者师从李教授,受益颇多。现将其治疗胃常用之法归纳如下。

1、清法

大凡脾胃之病,临证以中焦湿热为多。病人多表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口气热臭,易饥嘈杂,食后胀甚,如物痞塞,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泄,舌红苔黄厚腻,边有齿痕,脉弦滑数。乃典型的中焦湿热,肝气犯胃,肝胃不和之证。治宜清利湿热为法。

方用: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等。药物:黄芩、黄连、石膏、知母、栀子、龙胆草、竹茹、白茅根、茵陈、藿香等。

2、消法

患者饥饱不均,食不消化,胸膈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大便不调,舌红苔黄燥,脉弦滑。乃过食伤脾,食入不化,“满则消之”,当用消法。方用保和丸、平胃散、枳术丸、健脾丸等。药取:枳实、枳壳、白术、厚朴、陈皮、半夏、槟榔、炒莱菔子、鸡内金、山楂、焦三仙、炒麦芽等。

3、通法

通法用于不通之证。李师认为不通则痛,有气滞之痛,有血瘀之痛,临证不可不辨。气滞肠胃以致脘腹胀痛,其特点:痛无定处,胀重于痛,时轻时重,得嗳气或矢气疼痛略减;血瘀之痛,乃血运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所致。肠胃血瘀,症见脘腹刺痛,痛有定处,痛而拒按,大便色黑,状如柏油,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滞涩。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关系密切。

临证须审病求因,分清主次,气血兼顾。①通气:即行气,方用正气天香散、沉香升降散等,止痛效果良好。药取沉香、檀香、乳香、降香、木香、藿香、陈皮、厚朴、砂仁、青皮、乌药、肉豆蔻、草豆蔻、紫蔻、红蔻等。②通血:即行血化瘀。方用失笑散、九气拈痛散。药取: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三棱、莪术、丹参、延胡索、桃仁、红花、郁金、血竭、香附等。

4、泻法

腑实之证宜用泻法。热结胃与大肠,腹气不通,症见脘腹胀痛,嗳气胸满,不思饮食,口气热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或燥,脉弦滑。治当“实则泻之”,方用承气汤等。药取大黄、芒硝、番泻叶、枳实、厚朴。若体虚肠燥,治宜润下。方用五仁丸。常用药: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瓜蒌、生自术、芦荟等。

5、降法

逆则降之。胃失和降而上逆,症见不思饮食,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呕吐,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腻,脉弦细。多因饮食不调,胃火上逆,或痰浊中阻所致。治当用降法。方用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药取:石菖蒲、郁金、竹茹、陈皮、半夏、茯苓、枳实、厚朴、紫苏、黄连、藿香、佩兰叶等。

6、和法

寒热不调,胃中嘈杂,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有因火而嘈杂,症见食人即饱,虽食不饱,胃中嘈杂,兼见口渴喜饮,口臭心烦,苔黄脉数;有因寒而嘈杂,兼见心下逆冷,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有因气郁而嘈者,以胸膈痞闷而嘈杂为主。李师认为寒热错杂颇为多见,治宜寒温并用,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方用左金丸、诸泻心汤。药取:黄连、吴茱萸、黄芩、半夏等。

7、生法

津枯者宜生。李师在临床上治疗多例萎缩性胃炎病人,胃酸减少,但仍表现烧心症状。究其因乃胃火炽盛、脾胃湿热,湿热之邪损伤津液而致。症见口干喜饮,饮食乏味,吞咽不适,食后胸膈痞阻,甚则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弱。治宜养阴清热,生发脾胃之气。方用一贯煎、乌梅丸等。药取:乌梅、木瓜、五味子、山茱萸、山楂、生内金、荷叶、生麦芽、石斛、沙参、当归、川芎、自芍、麦冬、生地黄等。

李教授常言:“胃有喜润恶燥之生理特点,肝气犯胃,肝郁气滞,湿热之邪阻滞中焦是其常见病理。湿热宜清,气滞宜降宜通,血瘀宜化,腑实宜通,嘈杂宜和,津枯宜生”。确实见解精辟,要言不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