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香里的时光(上)

 吴越尽说 2018-10-06

墨香里的时光(上)

     作者:张峤    2018-08-06


      大年三十的早晨,坐在整面墙壁都是通透玻璃窗的书房里,心情也变得疏朗起来。望着窗外,阳光从空中均匀地洒落在大地之上,没有偏私,让存于世间的万物都能得到阳光的照拂,使之温暖向荣。清晨的美好在于它的伊始,可以有着足够漫长的时间,怀抱着不骄不躁、不急不切的心情,悠悠地度过温润的一天。


1.JPG

张峤  国画山水(局部)


  摊开收存已久的笔墨纸砚,几个月的疏离之后倍感亲切却又夹带着些许陌生。长久的规整叠放,纸已有了无法抚平的折痕,只能依靠镇纸使其平整便于书写。墨池里的墨液早已凝结成块,如盛夏烈日下的农田,久旱无雨,裂痕滋生蔓延纵横交错,被撕扯成无数沟壑满布的细小墨块,坚硬如石。笔的长期搁置,锋毫如芦花般涣散,失去往日的锋芒毕露。端坐在书桌前,从案头堆放的古人法帖和各类画谱中顺手取了一本王羲之《十七帖》摊于手边,便开始展纸、舔墨、提笔,可一切都变得那么生疏,轻车熟路的顺畅感,定是隐匿在时间的车轮下。手指轻捻着笔杆,笔尖伴着手腕与手指的舞动在纸面落下轻重的点画,流出粗细不一的线条,装点着素净的纸面。所呈现的一切看似和以往无任何差异,其实除了字形还有些相似外,支撑线条的内在因素早已走远。控笔能力的减弱,缺少对点画形态细致的关注,剩下的只有索然无味的形体。由时间构筑起的心照不宣又因时间而流逝,在无形的抽丝剥茧中渐渐游离,看着笔尖在纸面失控地游走,所过之处如“雁过留声”般,留下的竟是些呆滞的线条,氤氲的墨痕,辗转的笔尖触碰着心中的一池湖水,搅动着心绪,使之涟漪荡漾。时间总会积淀下在持抱不放中形成的各种堆积,也会层层冲刷尽停滞不前的积存。几月的疏远,指尖下的笔杆在纸面流转的轻快融合感已荡然,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练就的无间隙的默契,如今也如异物似的格格不入,牵强地在纸面上演一场背道而驰的双人舞。


2.JPG


张峤  行书条幅(局部)


 能在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不用为这一年中最重要的年夜饭操心,而可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天地里,在一杯清茶的陪伴下,用着安静的心望着那袅袅的茶香在杯口升腾,有种让自己恣心所欲耕耘在笔墨间的畅快。虽说笔不随心,可心情仍如此畅达,无丝毫磕绊。不为丢失的曾经而沮丧,能为在笔墨间悠闲地找寻曾经的手感,徜徉在笔端缓缓流出的温暖墨韵中而心生喜悦。享受着因过年带来的安静而又满足的书写,思绪更可沉浸在王羲之给他朋友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书信,寻思古人当时的书信往来是多么直接的情感表达,通过书写时的疾缓、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枯润等,所展现的哀喜情愫均可直白地流露于纸面。虽然书信的传递会耗上较长时日,可是那种漫长的等待与急切的期盼何尝不是一种感情的堆积与宣泄。时过境迁,如今的信息时代,手机作为瞬间交流的媒介,让一切情感变得无需等待,每时每日随处执手相对,谈天说地,传情达意,但却少了我们这一代人思想沟通所留下的丝毫痕迹。而当时古人经典书法墨迹,很多是以书信为载体。王羲之的传本墨迹,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更有大量的信札墨宝流传,已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瑰宝,更可成为供我们追摹古人的范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