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寻疑解惑中感悟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的设计

 清风揽月741107 2018-10-06

在初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收录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湖心亭看雪》,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我熟悉了课文,查阅了教学辅导用书之后,发现了这篇不足两百字的短文,处处是疑点。我将疑点搜罗出来之后,逐个理解,发现弄清楚这些问题,就等于挖掘出本文的主旨了,于是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在翻译完全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在本文寻找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学生纷纷质疑,找到了不少问题。现归纳如下:

1.      作者为什么要晚上出去看雪?

2.      写作这篇文章明明是清朝了,作者为什么还在用明朝的年号?

3.      后文写到有舟子陪同,前文却用了一个“独”字,是否前后矛盾?

4.      写人物的量词却用“粒”字,很奇特,为什么?

5.      作者为什么愿意同陌生人喝酒,明知酒量不行,还喝了三大杯?

6.      作者问他们的姓氏,却回答是金陵人,是否答非所问?

7.      舟子说的“痴”,是褒义还是贬义?

然后,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我引导学生逐个思考,适当补充和启发,从而让学生能学有所获。

首先补充介绍张岱的生平。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

作为一位明的遗民,国已亡,难光复,心中应该是万分悲痛的,这种心情,旁人是无法理解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是旅游胜地,游人如织。作者自然不愿意世人一道,游山玩水。因为他们是乐游,而作者全然没有这种心境。等到大雪三日之后的一个晚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那是一种清高孤傲的情怀,也是作者排遣心中抑郁之情的唯一方式。孤独地行走在万籁俱静,茫茫天地中,去寻找一丝心灵的慰藉。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本文的写作时间是清朝,而文章的年号是明朝,仔细想想,就不难得出一个答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

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为了更好地理解“独”的含义,我特意谈到了《陋室铭》中的两句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学识,修养,思想境界不在同一高度的时候,就会形成了互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所以作者用了一个“独”字。

“粒”本来形容体型较小之物,比如一粒米,一粒种子,一粒珠子。但是作者却把这个量词用在自己的身上,来形容人,是有原因的。一痕”“一点”“一芥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本来作者也是置身其中的。但是他跳出身在其境之地,将自己的形象融入画面之中,仿佛和读者一起在欣赏一幅雪夜山水图。这样一来,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无人能懂,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当他看到早已有两人铺毡对坐,那种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雪夜漫漫的湖上,竟然有两个跟他一样,有这等闲情雅致之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即使是不胜酒力,也豪爽痛快地喝了三大杯酒,以此来表达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叹。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看似答非所问的一句变化,却道出了作者此时复杂的心境。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在亭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们,酒酣淋漓之时,必然会聊到客从何处来,去往何处,姓氏名谁之类的言语。作者偏偏只写了这一句话,可见这句话深深刺痛的作者那颗柔软的心。金陵是南京的古名,雅称,也是明朝最先建都的地方。这两个来自金陵的客人,再一次勾起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那深埋在心中永远的伤痛,再一次被人扒开,鲜血淋淋。在千言万语之中,他只记得金陵二字。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故国之思,是此生永远的痛。言念及此,岂不怆神!

舟子眼中的,明显带有一丝的贬义。因为不理解,才不懂得这些文人雅士夜中赏雪的缘由。但作者却不以为然,反道是舟子之口,表现自己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此处恰恰写出了作者自鸣得意,孤芳自赏的心境。此处结尾,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文章写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从刚才我带领着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来看,全篇虽然没用一个表示伤心的词语,但是整篇文章弥漫着淡淡的哀伤。故国已亡,遗民犹在。那种痛心疾首,无能为力的失落,犹如雪花纷纷洒落在在茫茫雪夜之中,冰冷刺痛。此文既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又写出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一篇不足两百字的小短文,其思想,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谓是纸短情长。如何摆脱目前语文教学满堂灌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作品的文学魅力,是我们语文人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从这篇课文的教学来看,品读,指导,补充,启发,调动是我运用的主要方法。课堂也不再是老师一味报答案,学生匆匆忙忙地写笔记了。学完一篇课文,学生能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学有所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