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池波 《湖心亭看雪》

 清风空间 2012-04-25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新塘中学 池波

[教学目的]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理解古文的能力。
3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赏析雪后奇景,体会用白描手法的妙处。
难点:认识张岱,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
教学安排]一课时
[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板书《湖心亭看雪》)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如:谁?为什么看雪?怎样看?)问题很多,我们就请张岱来回答吧。

二、              整体感知

1、    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a.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b.
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c.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2、    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

gēng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jiè   zhān    nán

3、学生自读课文

a、重点字词释义:

人鸟声俱:消失。

日:是,这。

一小舟:撑,划。

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白:全,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金陵人,此:是,判断动词。客,客居。

莫说相公:痴迷。

b、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c、齐读课文

三、研读探究

思考问题: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词语(“痴”)表现在哪里?

1、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看雪的人物,(“独”)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相伴的舟子是否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那有人懂么?(两个金陵人懂)

作者如何介绍他们呢?(生读)

作者为什么不记录他们的姓氏,而只提是“金陵人”、“客此”?(“金陵”现在的南京,明初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客此”说明他们也不是杭州人,和作者一样,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有同样的遭遇,相似的情感。)

舟子如何评价两个金陵人?说明了什么?(“更有痴似相公者”,从侧面说明他们志趣相投。)

3、事件是看雪,那又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读、译、品)

A、顺序

第一句,整体,由上到下。

第二句,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进。

B、修辞

夸张 排比 比喻

C、哪些词语体现了景物的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介、两三粒)

景物之小反衬雪景的空旷、安静。每次读到这里我感觉雪夜就像是一张很大很大的雪白雪白的宣纸,有画者拿着一支用清水洗过的毛笔,笔尖轻轻的画过,留下一个淡淡的痕迹,这就是长堤,点上一点,这就是湖心亭,然后小船像一片叶子,随波漂浮,我坐在里面,静静的静静的享受这个美景,这份心情。我们也来用心享受,再读一次。

作者这种不加渲染的写法叫白描,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耐人寻味。

四、结语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现在应该能理解张岱的“痴”了吧。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对故国的思念,更痴迷于超然于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来感受作者的情趣。

五、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

        人物                

事件   雪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