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与司马里

 yezhu8888 2018-10-07
华夏经纬网   2009-11-10 14:19:14   

    司马里是一条狭窄弯曲的小巷,位于长沙市开福区,西起蔡锷北路,北至三公里。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司马桥,旧名丝茅桥,后雅化为司马桥,原为北门护城河上的一座桥,此巷在司马桥东侧,故名。晚清洋务派首领、民族英雄左宗棠曾住在这里(即今蔡锷北路服装城一带)。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清长沙府湘阴人。左家世代以耕读为本。左宗棠生性颖悟,少年大志,5岁时便来省城长沙读书。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都视为至宝,早晚研读,并作了详细的笔记。这些书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治理国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1832年后的6年间,左宗棠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而名满天下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对他却十分器重。1850年初,65岁的前辈名臣林则徐因病回乡经过长沙特作短暂停留,就是为了会晤相闻已久、未曾谋面的左宗棠。两人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的军政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为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并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

     1854年3月,左宗棠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出佐湘幕,“内清四境”,“外援五省”,引起朝野关注。1859年(咸丰九年)左宗棠携家人迁居长沙司马里。这年的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天下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风传全国。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在俄、英两国的支持下,浩罕国阿古柏政权侵占我国新疆长达10余年之久。1875年(光绪元年)冬,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左宗棠清楚地知道,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尊严而战,直到最后胜利。第二年春,64岁的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队伍的前面,四匹战马拖着一辆战车,车上放着一副硕大的棺材。左宗棠带着棺材走在前面,表示誓死抗击俄军,收复伊犁的决心。

    左宗棠征战新疆,随身携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他暗暗立下誓言,决不负重托!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方针,指挥各路清军讨伐阿古柏,穷追猛打,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迅速收复了天山南北两路,沙俄被迫将伊犁归还给中国。左宗棠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国土,实现了林则徐御俄的宿愿,这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湖南人的荣耀与骄傲,更是国家之福。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有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张书志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