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280-從(从)-褚遂良其人其书(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280 ![]()
![]()
![]()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280-從(从)-褚遂良其人其书(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280 每日一题 褚遂良爲廢武則天,不惜以命請死。褚遂良下場淒涼。 每日一字 学写“從”字。右边的上面的两个点要点成羊角形的,接着写一短横。下面的写法就是之字的写法,只是少了一点。左边的一笔就像是左提笔,一定要半藏锋。写双人旁的第二笔时,起笔时要对着第一笔的腹部,至于下面的一竖是否挨着第二撇到是无所谓。“從”字的行书的写法基本上写成了三点水,右边的上面的两个点还是那样写。接下来是一横,横接着是个游丝,下面是之的写法。属于游丝的地方不能写得太重。草书的“從”字,右边的上面还是两个点加一横,下面成了两个点,千万不能写为三个点。点画是书体的生命,点画弄不明白,书体就搞不清楚。所以最后的一捺在楷行草中是不一样的写法。 從,跟随前往。字形采用“辵、从”会意,“从”也作声旁。——《象形字典》 从,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 ——《說文》 从,彼此都听对方的。字形采用两个“人”会意。所有与从相关的字,都采用“从”作边旁。 ——《象形字典》 從,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汉典》
【本义】《说文·从部》:“从,相听也。从二人。”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二人相随而行。 【演变】从,本义指①相跟随:子路~而后|张良是时~沛公。引申为②追逐,追随:夏师败绩,汤遂~之|溯洄~之,道阻且长。又引申为③顺从,听从:不~令者斩|~道不~君,~义不~父。又引申为④参与,从事:古之~仕者养人,今之~仕者养己。又引申为⑤采取:~速办理|~长计议。由跟从又引申指 ⑥次要的,从属的:~犯|主~|~兄|~父。用作名词,指⑦跟随的人:仆~|侍~。虚化为介词,表示⑧由,自:~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用作副词,表示⑨从来,向来:~无此理。前后相随形成纵行,故又读zònɡ,表示⑩纵向:衡~其亩|谋诈用,而~衡短长之说起。为了分化字义,此义后借用“縱”来表示。 ○縱,从糸从從会意,從也兼表声。如今简作“纵”。读zònɡ,由本义松开织机的杼听从其退去,引申为①放走,释放:吾闻一日~敌,数世之患也|~虎归山。又引申指②放任,不加拘束:意奋而笔~|~目远望|放~。又引申指③猛然向前或向上跃起:~身跳下悬崖。由杼沿着经线前后来回动,又引申指④纵向,直的,竖的:不别横之与~|~队。又虚化为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 ⑤即使:~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组字】从,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人部。凡从从取义的字皆与跟随等义有关。 以从作义符的字有:并、從(从)。 以从作声兼义符的字有:丛、纵、怂、耸。 以从作声符的字有:苁、枞、疭。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cónɡ 表意,甲骨文、金文1、小篆1象一个人跟随着另一个人之形,隶定为“从”;金文2、小篆2字形繁化为形声,从辵,从声,隶定为“從”。本义表示二人相随而行,引申为跟随、追逐、听从、从事、采取某种态度或方式、跟随的人、附属的、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在时间或地点的起点)等。近代俗字、《手头字》、《简体字表》、《简化字表》简作“从”,采用本字。 【辨析】①“從”的后起义较多,与“从”不是等义繁简字。②以“从”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onɡ,但声调和声母不同。cónɡ:丛∣cōnɡ:苁、枞∣sǒnɡ:怂∣zònɡ:纵。③“从(從)”可作类推简化偏旁使用,如:纵(縱)、耸(聳)、苁(蓯)。④用于“从容”,台湾读cōnɡ。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一)本义为跟随。字形从二人相随。(二)引伸为顺从,听从。又为从属的,次要的。又为从事、参与义的从。 ○《说文·八上·从部》:从,相听也。从二人。○《说文·从部》從,随行也。从从辵,从亦声。徐灏说,从從,古今字。黄侃说,从与從同字。[按]繁体字用從,简体用从。
这是“时光从流水”的“从”字。①是甲骨文,是两个面朝左面站立的人,一个跟随一个,这就表示是前后相从之意。可见“从”字是个会意字。②是金文,③是小篆,都是二人相从的样子。④是楷书,形体就变得繁杂化了。这是因为两人相从就有行走之意,所以在形体右上部的“从”之下加了“ “从”字的本义是“跟随”,如《史记·晋世家》:“偃从重耳在秦。”这就是说狐偃跟随着重耳在秦国。由“跟随”之义又可引申为“顺从”,如《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里的四个“从”字均为顺从的意思。“从”字后来又引申为“自”或“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也就是说:从这条道到我们的军营,不过二十里。 “从”字旧时或读zōng(宗),如《诗经·齐风·南山》:“衡(横)从其亩。”实际上这个“从”字就是“纵”字。 在称谓中用“从”字的很多,我们应当弄明白:“从女”即侄女,“从子”即侄儿,“从父”即伯父、叔父,“从母”即姨母。 ——(左民安《细说汉字》) “人”与“人”的排列组合——“从”、“比”、“北”三字趣释 从古文字来看,“从”、“比”、“北”三字均从二“人”,只是由于二“人”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因而构成了三个不同的字,其意义自然也相去甚远。 甲骨文的“从”写作“ “从”的金文形体,在甲骨文形体的基础上增加“止”(即脚)和“彳”(表示行动)成为“ 由于“跟随”时,其中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又像后边的一个人在追赶前边的一个人,所以“从”引申出“追赶”的意思。如《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孔传:“从,谓逐讨之。”其意思是夏军大败,而商汤出兵追赶。 又由于“跟随”中,包含有顺从、听从的意思,所以“从”引申为“顺从”、“听从”的意思。如《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其中的四个“从”均为顺从的意思,即宁可顺从道义,也不能顺从君王父亲。 “从”字中的两个侧立的“人”本来是朝着左边的,如果由于二“人”意见分歧,导致后边的一个“人”不是跟着前边的一个“人”,而是掉头背对前一个“人”朝右边走去,“从”字就变成“ 为何古书中称打了败仗也叫“北”或“败北”呢?古代两军交战之时,打了败仗的一方要转向后逃跑,逃跑时当然是败军的背对着打胜一方军士的背,因而称为“北”。如成语有“追亡逐北”,其意思是追击败逃的敌人。“北”后来假借为表示方向的“北”后,使用频率很高,不再作“背”的意思。因而古人另造一字,即在“北”字下加一“月”(古“肉”字),便是“背”。 “从”字中的两个侧立的“人”如果一起改变方向,均朝右,并肩站立,就成了“ 因为“比”的本义是两人并肩站在一起,比高低,所以引申为“比较”的意思。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第280集:褚遂良其人其书(二)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8/08/01/003617568.shtml 来源:互联网。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田蕴章《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