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这首诗抛出一个人生终极问题,你如何作答:人生到处知何似?

 罗宋汤的味道 2018-10-07

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十二月,苏轼赴任陕西路凤翔府签判,路过河南渑池。苏轼弟弟苏辙送哥哥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就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诗是这样写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同样的,苏轼也写了一首诗回复自己弟弟,这便是广为人知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苏辙在诗中感慨,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在苏轼眼里,人生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像什么呢?象一只鸿雁,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来来去去,年复一年。飞鸿的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抓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对于鸿雁留下的指抓,它哪里能够记清,况且,痕迹很快就消失了。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这首诗除了深含的哲理,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是单行入律。律诗三四句本来要求对仗,意思两两相对。有些诗人故意打破这个限制,文字是对仗的,但是意思不是两两相对。崔颢的《黄鹤楼》诗开头四句也是单行入律。苏轼打破了原来的束缚,顺着自己要发挥的议论直写下去,把他感悟的人生哲理圆满透达地表达出来,行文如行云流水。不是格律限制了我,而是我来驱使格律。这正是苏轼成为大文豪的本色所在。

下面四句既是暗中回应了“雪泥鸿爪”世事无常、人生偶然的意思,也回答了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的怀旧。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曾经留宿渑池的寺院,并在寺院墙壁题诗。但是,如今老和尚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当日提的诗句,也因为墙壁损坏,再也找不到了。雪泥鸿爪、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意象,令人怅惘人生的来去无定,深情眷念往事的旧迹无痕。

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这也令人想起后世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很有名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早已飞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