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梯级培养”之现场案例分析汇编(四)

 木香草堂 2018-10-07
教师“梯级培养”之现场案例分析汇编(四)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编号:31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赞赏鼓励的魅力

“坏孩子”、“差学生”这样的评价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伤害。我们主观性地为这些发展中、成长中的孩子贴上了标签,实质上,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给他定下了发展方向。文中的孩子因为被大多数定位为“坏孩子”,那么,原本孩子无意识或无意中犯的过错就变成了他有意所为,慢慢变成了常常如此。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其实,孩子犯错或者不会某种东西,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便是帮助、引导他改正并学会,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时,可能他是无意识的,或因贪玩、调皮等不确定因素而做出了此种行为。如果师长不问明原委,就先主观臆断认为这个孩子是故意的或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就对其大加指责、批评教育,则错失了最佳的教育机会,也同时给他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如果换个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呢?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再告诉他这样的危害与坏处,让他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不仅给别人造成伤害,同时也让别人误解自己的形象和为人。最后,再以充满信任和肯定的眼神与语气跟孩子说:“我相信如此聪明又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到,也一定会成为人人喜爱的好孩子。”

 贴消极性的标签会给孩子错误的暗示,那么换言之,若给孩子们都贴上积极性的标签,则会给孩子正确性的暗示,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文中戴尔·卡耐基的继母正是这样做的。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无限放大,为孩子首先贴上了聪明的标签,并不断地正确引导孩子,在这种积极性的暗示下,孩子才能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科学家们也曾对积极性鼓励的暗示作用做过实验,将同一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教师每天对其中一组学生说,你们是最聪明的一组人,将来考试你们一定个个成绩优异,这毫无疑问。而对另一组的学生则常常使用他们这个也做不好,那个也做不对等消极性语言打击他们。对第三组学生则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测试发现:常常用积极性语言激励的一组学生果然成绩最优异。而成绩第二名的则是不闻不问的那一组。成绩最不理想的则是使用消极性语言的一组。由此可见,“标签”的好与坏真的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我们教师真的要相信赞赏鼓励的巨大魅力,为我们的学生指引正确的、积极的方向,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朝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案例2分析:

保护孩子的尊严

   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也有尊严,同样需要被尊重。文中的田老师看似和蔼可亲地与孩子交流,然而交流的内容与场合却都极为不合适。首先,让孩子把书拿来可能是为了简单、直接地解决孩子上课不能专心的问题,然而当孩子不愿意把书交出来后,田老师接二连三地使用威胁性、逼迫性的语言,强迫学生执行其命令,使学生迫于无奈而交出课外书。孩子流着泪说明伤害了其尊严,而且在课堂上采取此种方式解决既耽误了正常课堂教学,也进一步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当着孩子的同学们面前迫使其做不愿意的事,将其丑态赤裸裸地摆在其同学、朋友面前是极为不恰当的。

    我认为首先既然是在课堂上发现其不专心可采取请他回答某一问题的方式将其拉回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即使请他回答问题,他可能答不出来。“没关系,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可能还没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先坐下来再好好组织一下语言,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一会儿老师还想听听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提醒了不专心的孩子,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对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自然而然地将其又引领回了课堂教学。或者也可老师边讲课边自然而然地走到这个孩子身边,用手轻轻的抚摸几下孩子的头,以示温和的提醒,同样可以起到既保护孩子自尊又不耽误教学进度的作用。若孩子依然在出现看课外书的情况,老师则可利用课余时间悄悄找孩子谈一谈。先以聊天说话的形式与孩子交谈,比如谈谈最近流行什么电影、电视、电脑游戏等,老师谈谈自己喜欢什么电影明星等,先让孩子对自己的谈话感兴趣,愿意与我交谈,之后当课外书聊得差不多时,老师此时大概也知道他课上看的是什么了,便用试探性的语言问问孩子:“今天课上是不是看的就是这本精彩的某某书啊?”相信孩子一定会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做了不该在课堂上做的事了。此时,教师再简单、深刻、有针对性地对上课看课外书的弊端进行引导,相信孩子是非常愿意听从你的引导的。同时表明老师认为看课外书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只是要用对时间和地点,老师还要用信任的目光和口吻让孩子知道,老师认为他是个知错就改,有上进心,热爱学习的好孩子,让这种积极性的评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朝着良好的方向去发展。让学生也知道老师会为其保守这个小秘密,使学生“信其师,亲其道”。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使孩子们受益终身。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孩子成为有尊严的人。

 

 

 

 

编号:32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乖孩子的伤,最重

案例中继母的做法我很赞同,她使一个孩子从“魔鬼”净化成了优秀人物。曾经看过一本台湾的教育论著——《乖孩子的伤,最重》,在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坏孩子”、“差学生”。

(一)     问题与危害

故事中卡耐基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规则意识,很淘气。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错误的认识和母亲教育的缺失使他以为:规矩就是我的愿望,就是我的随心所欲。如果不对其及时教育、及时引导,他就会越来越任性,进而对制度宣战,这样的“坏孩子”势必会被其他人冷落、孤立,就容易造成孤独状态形成脆弱心理。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不仅会形成不健康的心态,而且最重会上升到道德品质的层面,从而影响他的一生。

(二)     具体成因

1.家庭教育不到位

卡耐基从小失去了母亲,母爱教育的突然停止让他像大海中的一条孤舟,无目的地飘荡。他的心里话、喜好、悲伤再也无处可诉,可他的父亲却把他视作让自己“头痛死了”的恶魔,并不理解他以恶作剧的方式来宣泄自我情绪的行为。

2、“坏孩子”、“差生”的界定

在英国有的研究者把“差生”称为“学习困难生”;法国界定为: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是: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学习困难,表现落后于一般的学生。根据我国目前教育方针规范,即德、智、体等几个方面,有一方面有严重欠缺者就可被视为差生。“差”相对于好、优秀而言。差生这个概念具有严重的消极性,一个学生一旦被视为差生,不论是本人还是其家长都会被蒙上一层心理阴影,产生抑郁感。

从问题所在领域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将差生分为四类:1.品行不端,这类学生横行霸道、滋事生非,所占比例很小但转化难度最大。2.纪律松散型,他们有的还特别聪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文中的卡耐基即是此类;3.学习困难型;4.全面后进型,此类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转化,往往会对个体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

我认为,大部分“坏孩子”“差生”都不是绝对化的、无法转化的。虽然不能武断的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但是通过教育大部分差生也能同卡耐基那样“华丽转身”。

(三)     启示及教育策略

《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认为“爱和不放弃”是转化差生的不竭动力和最好方式。

1、关心、了解学生。

2、明确管理要求,适度宽容学生。

3、帮助学生释放旺盛的精力。

4、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多倾听,多帮助。

5、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创造有利舆论。

有人说,乖孩子的伤最重,只会听命于制度和书本,缺少自己生命创造力的孩子势必会被将来的社会淘汰。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差生,也让我们拥有卡耐基的幸运。

 

 

案例3分析:

我也如花般怒放

案例中两位老师的表现方式不同,一位得过且过,一位尽职尽责;最后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一位被逼走人,一位大获赞扬。我欣赏后一位老师,她能够用青春和热血在讲台上如花般绽放。

(一)     教师的职责

古人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新课标》需要教师具有以下素养:1.教学基本功,如“三字、一话、一画”,教师的信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也逐渐被列为基本功。2.教学理念,理念是教学的先导,行动的灵魂。除了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新的思路,这是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3.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4.课堂操作能力,新课程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调控、应变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情况下,一个教师拿着一份很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一定能够上出一堂好课来,对课堂、学生的热爱也会制约着好课的形成。5.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一位爱学生会为学生着想的老师,一定会把与学生的沟通放在首位。不论是在课上的发言还是课后的作文评语中,把激励学生放在首位、落实在行动上。

(二)     我也如花般怒放

我深知社会、家庭、学校对教师的渴望,也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我和案例中的后一位老师一样,心里装着学生,装着责任,用自己每天的努力履行自己的使命。

1    爱的教育

有人说,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爱,可这简单的一个字却有博大的内涵:为孩子上好课是爱、关注到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爱、认真批改作业是爱、激励的言语是爱……我总相信,用爱播撒爱,用爱收获爱。备课不能太简单,从文中知识到课外拓展,心里要有数,上课时要有激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变的表情,引导每一位孩子走入知识快乐的殿堂;批改作业要用心,一个红钩或红圈要批得其所,尽量减少误批;改错应该及时,不让孩子把错误牢记。

2    教育是用心的事业

“我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认为这是对老师最朴素的写照。案例中的第一位老师“不思进取,不思工作”,纵然有你以前一千个理由都还是玷污了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位。孩子的每一天都不可复制,我们不能因私而误人子弟,要对得起自己的使命成为和良心。

我有时也会情绪低落,但我在教室里的每一秒都要调整心态,因为站在讲台上我就不是哪个人的妻子,哪个孩子的母亲,我就只有66双求知的眼睛,就是担当责任的人民教师!我也想和案例中的第二位老师一样,做一位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民教师,用青春和热血如花般绽放。

 

 

 

编号:33    学科:数学

案例2分析:

做学生的朋友

    读完《一本书的较量》后心中不禁一动,自己从教以来也多次体验过这个场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相较而言教师明显处于强势,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部份教师会不自觉地控制和压制学生,以至于造成教育手段的流于表面和简单粗暴。我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会出现象案例上的“田老师”的处理方式,为了追求课堂上的 “全神贯注”容不下任何一点违纪行为;遇到违纪行为没有进行思考和分析直接强制学生认错和服从;如果学生有不服或抗议就拿出“教师的威严”来吓唬,甚至以家长来威胁孩子就范。结果学生虽然表面上“低头认错”,其实心里根本不服气,甚至产生怨气对老师产生了怀疑和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育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持久的,长期的工程。“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揠苗助长”更是错误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怀揣一颗包容的心。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面对几十个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样敏锐地觉察情况的变化,适时机敏地改变预定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工作顺利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有教育机智。

我自己在九年的教学工作中也在不断反省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把自己当成学生” 反过来解决这种情况不失为一种较好些的方法。如果我是“田老师”,我想我会先考虑一下这个开小差的孩子平时的情况再决定该怎么做。孩子难免会犯错误,试着用些不引人注意的方式提醒一下,也许孩子马上会改正,如果“屡教不改”也就不要在课堂上如此“明显”地制止,等到课后再找他谈一谈,把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稍作缓冲后效果会好一些。当然,肯定会有一些顽劣的学生不听劝,需要请家长协助教育,最好是单独与家长沟通,而不是当面制止。作为孩子他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不是压制和否定,所以我们教育学生之前先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得到什么,再去实施你的教育活动,使你的教育更有针对性些,教育的效果则应该就会更好。

我总相信;做学生的朋友,真心地去爱他们,这样的老师定是成功的师者。

 

 

案例3分析:

教书育人,精彩人生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是知识和文明的象征”……其实,教师更是一个普普通通,活生生的人。

目前,社会物质,精神文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导致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教师,希望教师教艺超群,师德高尚,甚至到了苛刻和挑剔,可是,教师却是由一个普通人逐步成长起来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韧的精神和不断进取,不怕失败的行动。

教师A遇到的情况很普遍,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肯定会遇到和所有人同样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关键是怎样走出困境,走向教师B那样的状态。

我们应该先来反思一下自己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自己就要是一个有素养和广阔胸怀的人。生活上的困境和工作上的困难可能会同时出现,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当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时,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生活目标,道德情操和精神力量。这些都来自于你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保持自己的热情,坚持真、善、美;你也会从学生和工作,生活中收获快乐,幸福。

其次,老师要热爱、理解、关心学生,用温情、爱抚去感化学生。播种了爱,你也会收获爱,得到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教师还要有博学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理论,这是一名教师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所以,工作中不忘时时充电,不满足现状,保持一颗乐观,上进的进取之心,就会得到蓬勃的朝气和动力。

最后,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家庭婚姻关系。这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

如果我们始终坚信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生活信仰,在工作中充实自己,做一个有智慧,有魅力的老师,在生活中完善自己,做一个有热情,有修养的人,我们定将得到眷顾,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编号:34    学科:音乐

案例1分析:

用赏识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的教育理念,许多人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学校也将其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我们教师也无时无刻在提醒自己把每一个孩子当作教育的主人,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在我看来,“坏孩子”、“差学生”只是在某个方面表现不突出,比其他孩子表现稍微逊色而已,但我们不能以偏盖全,不能以一个方面就定位学生,要以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发现他们的优点,甚至是激发他们的优点。赏识教育可以让所有学生变得更可爱、更耀眼,因为你可以发现孩子们身上不同的优点你就会觉得,原来每个孩子都是可爱优秀的。

我读完这个故事,深受启发。孩子的继母走进孩子,对他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把他的缺点抛开,走近了孩子的心灵,发现了孩子的其他优点,用赏识的眼光看他、鼓励他、肯定他,从而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孩子找到了正确的努力方向。所以,教育需要一颗赏识的心,它能让每个孩子得到肯定,让老师发现更多孩子的优秀之处,让教育真正实现百花齐放,在相同的环境里,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是唯一的,每片叶子也会有它独特的美,让我们敞开心扉地对每一个孩子,肯定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牛顿小时候智力平常,小学校长提到班上成绩不好的孩子,总少不了他;拿破仑读小学时不能正确拼写,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没有出息;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佳而被学校拒之门外......这些人无一例外应该是“差生”,但他们后来却成了影响世界的著名人物!老师们,让我们用赏识的眼光,因材施教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也许,下一个影响世界的著名人物就在你身边!

 

 

案例3分析:

充满激情,赢得学生的心

新课标一直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也不断在学习,在钻研,在努力。

新课标也提出了对老师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钻研、不断学习,走进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的真、善、美。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我喜欢小学音乐教师这个职业,我喜欢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喜欢孩子们优美的歌声,喜欢孩子们在课堂上可爱的表演......可是,怎样让所有孩子都喜欢我喜欢上我的音乐课呢?我想,应该是每一节生动有趣,充满激情的课吧。所以,一节好课应该是课前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老师充满激情的引导和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和表现,整节课充满了激情和快乐,记得有一次,下午第二节课,我感冒发烧,整节课语调平平,简单地把课教授了,孩子们也显得无精打采,注意力不够集中,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够,孩子们也失去了往常的光彩。下课后,我感到很失望,就对我的良师益友们说起了今天不成功的一节课,有个同事的话让我顿时觉得很惭愧,她说:“孩子的表现好与坏,全在于老师的引导和表现。老师都无精打采,毫无激情,学生又怎么会有呢?”听了她的这番话,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决定,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充满激情的老师可以让课堂活泼起来,让孩子们快乐起来。从那以后,我都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鼓励每个孩子发挥特长,展示自己,因材施教,肯定孩子的进步,用爱与责任在教学。

阿莫纳什维利说:“教育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以普通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所以,教育是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伟大的,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职责,这就更要求我们对教育充满爱与责任,对教育充满激情和希望。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吧!

 

 

 

编号:35    学科: 语文

案例1分析: 

真爱无声,大爱无痕

---浅谈“坏孩子”与“差学生”的转化

教育是爱的事业,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用一颗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在教师的循序教导下乐学习,好学习,在童年生活的画卷上留下缤纷美好的一页。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看待。“坏孩子”和“差学生”是我们的教育生涯中难以避免的。他们往往对上课不感兴趣,每次考试总是倒数,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同学们都不愿和他们接近等等。这些缺点似乎让他们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常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排挤。难道他们身上就没有“闪光点”吗?我看未必,案例中的企业家和教育家戴尔·卡耐基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这个被父亲定格为“最坏的孩子”却在继母爱的感召和赏识下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由此可见爱和赏识的力量有多大。

那么作为教师的自己在面对“坏孩子”和“差学生”时该怎么做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        找机会亲近他们,和他们谈心,交朋友。

“坏孩子”、“差学生”常常受到别人的冷眼与排挤,内心世界是很孤独的。如果我们能放下老师的架子,找机会与他们亲近和他们交朋友,相信这样的爱定能开启孩子的心门,让孩子心中冰封已久的“冰山”开始融化。

二、        努力挖掘其优点,放大其优点,从而促进转化。

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细节,尽可能的寻找这些孩子的优点,哪怕是用夸张的语言,动作,也要让孩子知道原来自己也是有优点的,明确自己的价值。用爱感染孩子,相信爱能让孩子的心门逐渐打开,“冰山”开始迅速融化。

三、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促进发展。

欣赏学生是教师的金钥匙,教师要“目中有人”争做伯乐。对于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就像久旱的甘霖,沙漠的绿洲一样,能让他们的心门彻底打开,这时“冰山”已化作涓涓细流流入班级,流入集体。

真爱无声,大爱无痕。只要我们肯付出爱,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案例3分析:

做一名受欢迎的好教师

                      ——浅谈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教学,用爱与责任来工作。但实践证明,并不是只要用心投入就一定会有好效果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业考评的分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不能与学生显性的成绩划等号,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自身情况,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教师应该深刻地钻研教材、课标、学生。设计最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对你的教学有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教师教给学生的应当是沧海一粟。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四、投入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如果教育不投入,没有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投入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育树需育根,育人需育心”,只要我们全情投入,不断钻研,提高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满意,让领导放心的,受欢迎的好老师。

 

 

 

编号:36     学科:英语

案例1分析:                            

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在我们的教学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如戴尔·卡耐基这样的“坏孩子”,他们上课打闹、不听课,时时显得与别人格格不入。因此站在家长和老师的立场,我常常为这些孩子感到头痛,甚至发怒。

有一天,在我的课堂上,有一个孩子总是显得心不在焉,他不停地往窗外看,当我讲到“Its sunny in Kunming”这个句型时,他更是面露喜色地看着窗外,我请他起来读句型,他读得很准确,于是我很好奇,一个不听课的孩子看着窗外也能学好,真奇怪。我不禁问他问什么总是望着窗外,他兴奋地告诉我:“老师,今天我们学weather(天气),我刚刚发现天上有一朵云的形状太像weather的前两个字母了。您看,是不是We?”顺着他的视线,我和班上其他孩子的确发现天空中一朵“We”形的云,最后,这朵云帮助我们全班记住了weather这个难记的生词。感谢这个善于发现、观察力强的孩子。从此以后,当我面对孩子们所谓的“犯错”时,我总是把自己的看法暂放一边,先看看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看问题,其实,有时候孩子的思维是最直接的,这样的思维能够最快捷地触及到事物的真相,虽然这样的思维有时显得不够周全。

在教一年级的时候,我碰到了这样的一个“坏孩子”,他把胶水故意倒在前面一个同学的椅子上,导致该同学一坐在椅子上裤子就又粘又湿。周围同学义愤填膺地谴责了他,并把它当堂移交给我。我想他一定是不小心把胶水弄洒了的,结果他怯怯地告诉我他是故意这样做的,我想这样的恶作剧应该受到痛责,却见他眼泪吧嗒直流,他告诉我前面那个男生是在太闹了,上课转来扭去,还经常转过来跟他讲话,太影响听课了,所以他想用胶水把那个男生沾在椅子上,让他动不了。

为人师,为人母,我们见到的“坏孩子”、“差孩子”确实很多,我们不能总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的错误,这样我们太容易掺入偏见,用成人的世俗将孩子的纯真一棍打死。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时时洗涤着我的心灵,让我在看问题时有着成人的周全,又有着孩子们的直接。所以,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应该先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一看错误的合理性,这样才能保护住孩子们心灵的净土,也护住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2分析:

怎样做课堂的主人

这是一本书的较量,是老师和学生的较量,但说白了,这是田老师在维护自己尊严的较量。要没收孩子的书,却不成功,于是田老师不停地出招,先是要请班主任,继而要通知家长。田老师在整个较量过程中,看似捍卫师道尊严成功,但我觉得这样的出招很失面子。学生在自己课堂上出了问题,应该由任课老师自己解决,这不是班主任的责任,更与家长无关。请班主任,通知家长,说明田老师解决不了这种上课看课外书的小问题,所以需要救兵。不管这两招是不是恐吓、威胁策略,这两招给学生和旁观者的感觉就是田老师没能力管学生,她只会告家长、告班主任。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时时会遇到各种课堂问题,但我们应该铭记,当我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课堂的主人,真正亲历亲为地解决好每一个突发事件,我们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假如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得深受学生喜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看课外书这种事情发生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假如发生了看课外书这种情况,也并不是一定要没收了才算赢,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别看了,也可以请该学生多回答问题,多参与课堂任务,甚至请同桌监督。科任老师要想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生心中建立威信,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能一味运用强权。

 

 

 

编号:37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做个点亮心灯的“引路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先谈谈自己对“坏孩子”“差学生”的看法。教师的一生都在育人,尤其是小学老师,是孩子们的启蒙之师。教师本身的言行及对幼小孩子们的态度,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我从不同意“坏孩子”“差学生”的说法。首先,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在品德.智力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后,促使学生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得到发展,最终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培养人才。同时,我们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在成长中的,未成熟的,可塑性极强的未成年人,教师需要在知、情、行个方面引导学生,帮组他们进步、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职责!

其次,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点,因而,新课标精神强调“因材施教”,强调尊重学生,注重其个性发展,强调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励者”。在教育教学中,有的学生乖巧,有的学生调皮,甚至如案例中的卡耐基,会做一些我们认为违规、不文明的事。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因材施教”。不能用一些简单的说理教育去诱导,更不能将之计划归所谓的“坏孩子”、“差学生”。否则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失去尊重,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如:我在网上看到有的中学生选最差学生,结果导致孩子不愿在上学。

故事中的继母让我佩服,同时深受启发。首先,他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真诚、平等、尊重走近他。

继母听了卡耐基的事例并未如其他人,轻易为孩子“定罪”。而是全面进行了解。“全面了解”说明她除了与其他同卡耐基有过接触的人交流,也必然与卡耐基进行了深谈。能够取得孩子的信任,与之交谈,了解他真实的想法。这位母亲是如何做到的呢?只有真诚的爱,尊重孩子,才能打开他的心扉。而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与之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教育才有真正的开始。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启示。

其次,她“因材施教”,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组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而,有了孩子今后的成功。她做到了“引路”而不是主宰或命令、强制。

我在想,这位母亲的成功,在于她的“欣赏”与“正确的引导”。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不能这么做呢?“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

用“欣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得到尊重,学生才能学会“尊重”,得到“欣赏”,学生才能倍加努力,并学习赞赏这个世界。

用平等的对待,有针对性的循循善诱去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压制,粗暴的命令。如同三年级上册(语文)《放飞蜻蜓》中的陶行知,打动孩子的心,因势利导,才能培养学生们,去观察、思考、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好好做个人”!

这,是我得到的第二个启示。总之,做孩子们的老师,我愿做个点亮心灯的引路人——我与他们同乐、同思,同成长!

 

 

案例3分析:

师之“行”

看了这个案例,我有几点深思:

.教师以什么为天职。作为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说来容易,那如何教书、如何与人。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强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教师的尽心尽职、积极上进,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身教”。因家庭问题情绪低落的那位老师,不应该将家庭问题带入工作中,甚至导致家长提出换老师。

后来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女士”,积极投入工作,尽责、认真,才是真正在“教书育人”!

二.如何做个学生喜欢、家长接受的好老师。女士用自身言行给我启示:

1.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方可教学相长。因而女士的课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女士重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学生学习自觉性高,乐思考、乐表达,如案例中所讲“课堂气氛活跃”。“活跃”不仅是学生的乐思善思,还应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独立阅读、发现问题,交流时思想火花的碰撞。在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学习”、“主动积极学习”的引导下,学生将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女士作文评语很有针对性,对学生激励很大,说明在习作教学中,她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乐表达。她注重了习作评价的作用,培植学生自信,使学生乐于写作。

 今后,在教育教学中,自己将更加牢记“何为人师”,学习女士用“榜样示范”教育学生,以自己的尽职认真、积极进取引领学生进步。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自身专业修养,教师文化积淀丰富,才能深刻全面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乐读、善思、能言。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阅读和写作结合,同时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减少束缚,增加体验。用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评价形式,如同伴互评、家长意见,更要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如选出优秀作文订成册,学生读自己的得意之作等。引导学生“爱写”!

 已为人师十几年,一路走来,我思、我行,希望引领我的学生在祖国语言文字的畅游中,给他们以翅,让他们高飞!

 

 

 

编号:38    学科:语文

案例2分析:

一本书的较量

一本本的课外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的窗,叩开了一道道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无穷的世界。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他们始终让我铭记:读书会让我受益匪浅。因此,我也始终坚信,我所教育的孩子们也应多读书、乐读书。

“一本书的较量”结果看似田老师赢了,但其实正如黄同学所看书的书名一样——《奥兹国的巫师》,在同学心目中,这位老师已经和“奥兹国的巫师”无任何区别了。老师的步步紧逼,老师的如释重负,彻底颠覆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甚至也许孩子的阅读激情也会因老师的冲动而被彻底浇灭。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大量的阅读中快乐成长,收获收益一生的知识。课堂上黄同学“可爱”的小动作虽然不合适宜,但其实也是对老师语文、德育教育能力的一个小测试。老师不应该以简单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的解决方式恰恰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到整个班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是我,当黄同学已把书收进抽屉后,我会对孩子也是对自己讲:“果真是一本好书,你会如此珍惜它,希望课下再继续阅读,收获属于你的快乐!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黄同学一样热爱读书,和他一起分享书中的快乐!”

的确,身为人师的我们在与孩子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替孩子思考问题,“蹲下去与孩子们交谈”,这样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相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定会成为我与孩子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也相信在与孩子们一次次的沟通中,孩子们定会快乐成长。

 

 

案例3分析:

一位被学生接受了的女教师

看完案例,首先让我想到的是《第54号教室》中那位善解人意、积极进取的与孩子们共同拼搏的好朋友、好老师。说实话,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的榜样。

积极、乐观、开朗、自信、坚强应该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教与学生的人生态度。课堂内外一样的重要。案例中的女教师因家庭问题而情绪低落,不思进取,不思工作……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总之,她的做法是欠妥的、也是不成熟的。而第二位女教师视工作为责任和使命的做法令我钦佩,也应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她的所作所为,她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都反映出了她是一个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的好老师。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将在学习、做人上表现出足够的认真、积极、自信与奋发!我希望也像她一样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我也正努力朝这一目标奋斗着。

“伟大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熏陶!”生活中,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更能教育学生,教师的率先垂范更能教育学生。所以,应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感悟和体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真谛,继而在自身的修为上也不断努力、上升,真正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勇于面对挫折、迎难而上。

对我而言,我被孩子们称为“老师”,本身这一称谓就已经让我自豪无比,也让我倍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但我始终坚信,我能成为家长、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我也能配得上这一光荣的称谓!所以,无论是学习、生活、工作中我都在不懈努力着,尽管也会有不如意之时,但我面对孩子们时,我会尽力让不愉快抛之脑后,以笑脸、真诚对待称我为“老师”的孩子们,只为不辜负学校、家长、孩子对我的期盼!只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真正称得上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总之,我将以自己的言行重视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帮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编号:39    学科:数学

案例分析1

个性的张扬与超越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好与坏,对与错,是成人世界的标准,但在孩子的眼里,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成人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并遵照这一标准执行。每一个孩子不可能天生就对这些好、坏的标准分得非常清楚,因而我们不能因为一件或几件错误的事情就动不动给孩子戴上“坏孩子”的帽子。如果我们能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动机、原因,可能就会发现,仅凭结果,很可能误解了孩子。

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这更需引起我们深思: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只要我们善于调控,找到错的原因、本质,并由此采取合适的转化方法,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将这一经验、教训化为自己成长中的及时雨,促进自身更加茁壮的成长。为什么赏识教育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肯定?什么叫做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只有在学生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错事中让孩子真正意识到他的行为不符合处世的行为标准,才能真正从自我意识的层面加以改正。这远比一次严厉的责骂更能让孩子深刻领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的“愤”、“悱”,其实正是他们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难免会出错,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积累,逐步达到正确的目标。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早早贴上“好”、“坏”的标签。相信给他们一束阳光,定会还你一片灿烂。只有基于这种理念,教育才是活的,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每个教育者都应当记住:在你的责骂声中,有可能从此断送了一个卡耐基;在你的冷漠中,有可能从此消失了一个又一个天才!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时时刻刻行动的指针!在学生每一次出错时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责骂。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的教育才有更广阔的空间。

 

 

案例2分析:

较量

在《一本书的较量》中,田老师的语气越来越严厉,行动行为越来越有“杀气”,最好,孩子迫于无奈,不得不上交课外书。田老师真的获胜了吗?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其余的学生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了吗?如果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分析,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当孩子在从事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时,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为什么没有吸引孩子。我们要创造合适的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训中,而不是威逼恐吓!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这一门课,也就很少会出现上述现象。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习更投入,还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这种情况下,孩子又怎会被其他事物所吸引?

其次,当此类事件发生时,也是考验教师教育机智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果因为责骂、“较量”,很有可能中断一堂完整的课,这对其它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倔强的对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教师的不尊重与上纲上线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教师以班主任、家长为条件威胁说明并非教师本人取得胜利,而是班主任、家长取得胜利。所以此时教师可以轻描淡写的淡化处理。如:田老师可以说:“看来你很喜欢读课外书,爱读书的孩子一定能分清楚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给孩子保留一定的自尊的同时,又何尝不是给教师自己一个台阶啊。然后再利用课后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单独的批评教育,甚至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单独的批评教育,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我想,孩子必定由此更喜欢阅读,也会从心里真正尊重一位教师。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不能把课堂只当成知识传递的殿堂,更应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发展,真正把课堂变成人性培养的殿堂。这是每一名教师的职责。

 

 

 

编号:40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别人眼里的“坏孩子”分析

想要分析这个案例,首先,得解决五个问题:1.什么是“坏”,什么是差?2.什么是孩子,什么是学生?3.“坏孩子”与“差学生”的“帽子”意味着什么?4.“卡耐基式”的学生、孩童是怎么形成的,他们需要什么?5.“后母式”的行为其出发点及最终归属是什么?

先看第一个问题,对“坏”与“差”的定义。此二词均相对于“好”而言。我们常说“坏椅子”、“这颗牙”坏了,“坏”意味着“不要了”、“废弃了”;我们也说,“做工差”,这意味着此物有可能是废品、次品。一句话,“坏”与“差”,就是对事物最直截了当的否决。

再看“学生”与“孩子”,“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即称为学生,不懂才要学;“孩子”是对生理或心理(主要是生理)不成熟的人的称呼,“童言无忌”、“孩子犯了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就已说明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孩子与学生其实是一个概念,都是正在成长的生命体,如果把“坏”与“差”的帽子一次性扣到他们头上,岂不是剥夺了他生长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甚至是“犯错误”的权利吗?所以说,此说法极为不妥,是教育的“一刀切”。

再看第四个问题,“卡耐基式”的孩子是怎么形成的,他们需要什么?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家庭的原因、自身的原因等等,但大多数这样的孩子如果能静下心来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不一定都是出于“恶意”。我班有一个男生,一、二年级不知被学生、家长告了多少次状,说他动不动就打人,为此,我很生气,不止一次批评他。可每次看到他紧张的、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时,我就想,他到底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观察,我终于发现了,这个孩子十分喜欢和同学玩,但是,他表达的方式就是“拍一下头”、“搂一下脖子”……孩子们还小,无法区分“打”与“亲热”,所以一律都告嘴说“被打”。找到症结后,我不断手把手教这个孩子如何跟别人交流,并且及时和他的父母、其他孩子及家长沟通,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是我们班最有礼、最乐于助人的“少年君子”了。卡耐基自幼丧母,对母爱的缺失有可能造成他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但是由于他是一个孩子,好奇心也是不可少的,所以案例中的问题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加上小孩子最易受暗示,如果你一味指责他,他当然会忘了自己最初这样做的目的,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了。其实,对于这样的小孩,他们形成原因应归咎于社会、家庭,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耐心,多一些疏导,再多一些疏导,心理的关爱会帮助他们走上“正途”。

最后,我们再来看后母的做法。后母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首先,她“走近了”卡耐基,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这就能做到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她对丈夫肯定了这个孩子,既是制止了大人们的成见对孩子的继续伤害,又为孩子找开了一扇希望的门,孩子心中有了光明,怎么能不向上、不从善呢?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后母并不只是片面的关爱,也不是无原则的包容,她因“欣赏”这个孩子,而“正确引导”他,让孩子在一种宽容、欣赏、快乐而有原则的爱中,找到了正确的路。后母的出发点是帮助孩子“找到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而在她正确的引导下,她成就了一个天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切不可戴“有色眼镜”去任意否定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式教育能教会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思考。让孩子学会“自律”比打骂小孩、否定孩子、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思维方式去做更有效。

如果把孩子看成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我们与其每天拿着“鞭子”去催他们成长,不如更多地关注一下“水土问题”、“修枝剪叶”问题,要相信,只要用心浇灌,未来的未来,每一棵小苗苗都会长成一棵大树。

 

案例2分析:

一本书的较量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是有思想、有尊严的。教育学生时,老师应从尊重学生的前提出发,平等对话,利用教师的教育智慧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从而能真心实意接受意见。

案例中,田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在教育学生时,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师道尊严”,这是一种“权威式”的教育方法。田老师采用“步步紧逼”的方式让学生“就范”,学生交出了书,却没有交出一颗知道错在哪里并愿意改正的心。

教育学生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摆在中心位置。在班级里,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该打破“师道尊严”的影响,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如果能把“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放在教育的首位,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岂不是“事半功倍?像田老师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师生平等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常常是以控制者得角色出现,这种控制确实也有效地达到了对学生的一致性要求,但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要求,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反对教师“霸权”式教育,提倡师生平等对话,把教师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岂不是真正和谐的教育方式?

其实,学生看的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老师可以更机智地解决:“噢,黄同学是个很会读书的人呢!这本书老师也很喜欢,这样,你先收好书,上好课,课后我们来一起探讨好吗?”学生怎么会不听呢?干嘛非要收书呢?

再或者,轻轻点点桌子,对黄同学摇手示意,他就明白了,何必非要“较量”呢?所以,当老师要“教育”学生时,还是先冷静一下,想好处理方法再解决,千万不要让自己“下不来台”,否则,到底是维护“师道尊严”?还是教育好学生呢?

 教师“梯级培养”之现场案例分析汇编(四)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