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疮宜分治,辨“火”很重要

 邈思遐想 2018-10-09

导读:导致口疮之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及郁火之分,所以治疗口疮必须审察病机,遵循《内经》“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或“热者寒之”,或“热因热用”,或“火郁发之”。



口疮常见的证型


1

心火上炎证:症见溃疡面积较小,可多个发生,多在舌尖;常伴有心悸心烦,性情急躁,小便短赤涩痛,夜寐不安,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略数。治疗宜清心泻火、利尿导热,以黄连导赤散加减。


2

心胃火炽证:口疮初起,溃点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红晕鲜明,中央陷呈黄白色,灼热疼痛较剧;兼见牙龈红肿,口干口臭,烦躁易怒,面红,失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宜清热凉血、通腑泻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山栀、莲子心、赤芍、丹皮、银花等。


3

脾胃伏火证:溃疡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不等,互相融合,周缘轻度水肿高起,口热,口渴口臭,唇红,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舌苔黄或厚腻,脉实有力。治疗宜清中泻灭、升散解郁,以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治疗。


4
肾亏火旺证:溃疡反复发作,大小不等,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口干不欲饮,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尿黄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数或细弦数。治疗宜滋阴生津、清热降火,以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


5
肝郁蕴热证:多见于女性,伴有情志不舒,溃疡形状不规则,胸胁胀闷,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失眠不寐,乳房经前胀痛,月经失调,舌尖红或暗红有瘀斑点,舌苔薄黄,脉弦数。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降火,以丹栀逍遥散加减。


6
脾虚阴火证:溃疡反复发作,面积小,数目少,呈淡红色,紅肿轻,痛不重,病程长;纳少便溏,神疲乏力,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濡弱。宜补中益气、升阳泻火,以李东垣补脾胄泻阴火升阳散加减治疗。
7
肾虚浮火证:口疮时发,数量不多,周围黏膜色淡,疼痛不剧,得热水则缓;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腰膝酸冷,便溏尿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补肾助阳、潜伏浮火,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



难治性复发性口疮多为寒热虚实夹杂,故治疗不能单纯用苦寒之剂。何晓晖教授根据口疮病缠日久、反复发作、阴阳失调、虚火实火伏火相兼的病理特点,针对临床治疗本病滥用抗生素及苦寒药之弊,另辟蹊径,调理中焦脾胃以治其本,兼顾导致溃疡的火、热、湿、瘀等以治其标,以“衡”为法,寒热并治、虚实同理、阴阳兼调,喜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治之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左金丸等治疗难治性口疮。他常以经验方和中泻火汤为主方,结合辨证分型加减变化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多获得满意效果。


和中泻火汤是何晓晖教授根据其40余年临床实践创立的经验方,此方药物组成如下: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赤芍、丹参、吴茱萸、蒲公英、白茅根、生地黄、甘草。


本方主要由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左金丸等化裁而成。其中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平衡阴阳,以恢复中焦脾胃运化及升降功能;四君子汤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左金丸辛开苦降、清热降逆,再加丹参、赤芍凉血活血,改善口腔黏膜血液循环;黄益气健脾,扶正祛邪;蒲公英清热解毒,和胃健中;生地黄滋阴凉血,清热降火。生地黄和蒲公英通大便而泄热,白茅根、茯苓、甘草利小便而渗热,使上炎之火从下而泄。


本病病因病机缘于“火”。方中黄连、黄芩、蒲公英、丹参、白茅根泻实火,生地黄、赤芍清虚火,干姜、吴茱萸散郁火,茯苓、白术利湿火。全方以“衡”为法,寒热并用,通补施,气血同调,平调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升降、润燥,正是“治中焦如衡'学术思想的体现。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



好书推荐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