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是诊脉,为什么水平差这么多?这些诊脉要诀都做到了吗?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8-10-09

各种电视剧中,只要表现中医治病的情节,一定会安排诊脉的画面。可见,诊脉作为中医“四诊合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医的标志之一。不过,同样是三根手指搭脉,有人就能读出很多信息,有人却什么都感觉不到。这诊脉的要诀到底有哪些?一起来看本文中清代医家龙柏怎么说吧——

(本文有翻译,一点都不难懂哦!)


入手诊脉要诀
[原文]

诊脉之法,须明端的①,令人仰掌,骱②后寻觅,三指排均,分寸关尺,各循③本部,搭指调息④。

候脉往来,一呼一吸,探其至数,或慢或急。浮中沉取,表里分别,浮候十五,中沉同律⑤,四十五至,总看法则,浮沉迟数,提纲不忒⑥。再分部位,各候五十,内外推求,脏腑虚实,浮表沉里,迟寒数热,暑湿燥风,六淫⑦之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六淫七情,以症合脉,细心详察,慎不可忽。

诊法既明,始堪⑧用剂。兼⑨病施药,详于后诀。

[提要]

此段文字主要讲述诊脉的方法、程序及临床意义。

[注释]

①端的:始末。

②骱:骨节相衔接之处。

③循:按着次序移动。

④调息:调节呼吸。

⑤律:法则。

⑥忒:差错。

⑦六淫:  自然界气候异常产生的六种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

⑧堪:经得起,或受得住。

⑨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多种事物。

[译文]

至于诊脉的方法,须明白其整个过程。首先让患者掌心向上平放,医者在患者桡骨茎突后探寻脉体,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均匀地排布其上,分别对应脉体的寸、关、尺三部,按次序挪动手指头以探寻脉体本部后,手指搭于其上,同时调节自己的呼吸使其稳定均匀。等候脉象往来之时,医者以均匀的一呼一吸来衡量患者脉搏的至数,或和缓,或急迫。然后,通过浮取、中取、沉取探察脉象,以判断病位在表还是在里,浮取切脉需要考察脉搏十五次,中取、沉取也要按照同样的法则,这样切脉一共需要考察脉搏四十五次,概括来讲,浮、沉、迟、数这四大提纲脉象的辨识不能有差错。然后,医者需要切按寸、关、尺三部分别考察脉搏五十次,通过司外揣内的方法推求脏腑的虚实。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此可从脉象断之。至于致病因素,有暑、湿、燥、风等六淫,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究竟何者为致病之因,需要参合症状和脉象一起分析,细心考察,仔细审度,方可明了。诊脉明确之后,才能处方用药,进行治疗。至于如何结合疾病证候采用药,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歌诀中会详细谈到。

【解析】

结合本段文字的描述,在医生给患者诊脉的过程中,有几点细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各循本部”,要求医生按照次序挪动指头以确定寸关尺三部,观之今日临床,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至于这样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无必要,以及不按照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即寸关尺三部的位置确定,对我们收集脉象信息,并由此指导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想象,如果寸关尺的位置错了,依据错误的脉象做出的诊治会是怎样的后果。二是“搭指调息”。要求医生在确定寸关尺位置后,要调节自己的呼吸,使其平稳均匀。这样做的必要性体现在,我们需要根据一呼一吸之间患者的脉搏次数来判断脉象的迟数,由此确定疾病性质的寒热。但是,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一呼一吸之间究竟是多久,不同医生在诊脉时其一呼一吸的时间是否会一样,如果不一样,究竟会有多大差距,这个差距对患者脉象的诊断有无影响,有多大的影响。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三是“浮中沉取”。医生切脉不能随意搭指,妄下结论,应该分浮、中、沉三个层次进行诊脉。这样做的意义,一方面为了辨识表里虚实,另一方面一些特殊脉象,比如芤脉,只有经过浮中沉取才能觉察。四是“以症合脉”。中医收集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是望闻问切,每种方法会收集到不同的疾病信息,都有其片面和不足,为了防止错诊和漏诊,我们提倡四诊合参。因此,脉象虽是医生从患者身上获得的一种重要疾病信息,它能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但是,临床上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要和疾病证候结合考虑,对于临床医生,不提倡仅凭脉象诊断。此外,四诊收集的疾病信息并非都能反映出疾病本质,换句话说,有的信息和疾病本质一致,有的则不一致,故医者必须分清疾病信息的真假。就脉象来说,它同样存在与疾病本质一致和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就存在脉象取舍的问题,这需要医生对疾病信息进行认真全面分析,如果脉象是假象,不能反映证候本质,就应该舍去脉象,而以其他疾病信息作为辨证依据,反之,如果疾病证候是假象,不能反映疾病本质,就应该舍去疾病证候,而以脉象作为辨证依据。


好 · 书 · 推 · 荐


《脉药联珠》

(点击书名,查看详情)

本书立足于清代医家龙柏所撰的《脉药联珠》原著,从中摘录出有关脉诊的论述内容,从文字注释入手,对原文进行直接翻译,并结合作者自己的体会、认识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全书共五章,包括诊脉基础理论概说、发明常脉、病脉、变脉、奇经脉、贵脉、贱脉、真脏脉、贼脉总诀、痧脉症治要诀、浮沉迟数四提纲兼脉主病歌、奇经八脉主病用药诀。在对全书的章节进行划分时,主要参考原书的样式,并结合书中条文内容的相关性和逻辑性进行考虑。此外,每一章的原文都按照 [提要]、[注释]、[译文]、[解析]分别进行阐述。全书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本着“立足原文、探幽发微”的原则,让读者既能方便进入书本之中,又能自由走出书本之外。书中涉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突出了学术性,又添加了临床体会,增强了实用性。本书适合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各专业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在校学生使用。

点击书名 查看图书详情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