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文记】徐霞客: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上)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8-10-10

徐霞客应当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旅行家,他的这个爱好应该是得之于其父徐有勉,而他的儿子李寄也同样有此好,三代人都共同秉持着一个特殊的爱好,这样的家族在中国太过罕见。

 

据说徐家也曾经是江阴的富户,徐霞客的父亲不喜欢出门找工作,也不愿意结交权势,唯一的爱好就是游山玩水。万历二十九年,徐霞客已经十五岁了,他参加过一回童子试,但因成绩不好未曾考取,从此就对科举没了兴趣。徐有勉见此况,一丝都没有责怪儿子,但他却鼓励儿子多读书,于是徐霞客就养成了藏书的习惯。可能是因为家里有钱,所以他就尽量去买能够买到的所有书。

 

徐霞客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了,于是他就想效仿父亲那样,去游览天下的名山胜水,但考虑到母亲已经年迈,他不忍心离去。然而他的母亲却是个达观的人,她鼓励他出外游玩。万历三十六年,在徐霞客二十二岁时,他终于走出了家门。而后他一趟趟的出行,直到五十四岁离开人间。

 

徐霞客撰《游记》附外编、补编,清嘉庆刊木活字本


徐霞客为什么要将一生的精力都用在游览之上?关于这件事的明确答案,我未曾寻找到,而他的游览过程及经历,大多都记录在了游记之中,这就是后世整理出来的《徐霞客游记》。但这个游记其实只是他晚年的游览经历,比如最初的五年,他游览了许多名胜,却完全没有文字流传下来。而从万历四十一年到崇祯六年,这二十年的时间内,他仅写了一卷的游记;从崇祯九年到崇祯十二年,仅三年多的时间,他就写了九卷的游记,因此说,他的游览经历其实大多未曾记录下来。

徐霞客在游览过程中,每日都会记下当日的行程,同时还会写出所见的景物描写,比如他所作的《游天台山日记》,我录其第一段如下: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这段的写法有日期、有天气、有路程,几乎是典型的日记体,然而文中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有着简明扼要描绘,虽寥寥数语,但却写得十分形象,可见徐霞客有很强的文字把控能力。

 

《徐霞客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刊》民国三十一年国立浙江大学出版


对于这样的本领,从他的炼字功夫上即可得窥,比如庆远府龙隐岩双门洞前刻有张自明的《丹霞绝句》,此绝句中有“自有此山才有此,游人到此合徘徊”,徐觉得这两句的“才”字写得不佳,他认为应当将此字改为“谁”。他曾经还在前往鸡足山传衣寺看到一副门联——“峰影遥看云盖结,松涛静听海潮生”,徐霞客认为后一句中的“涛”字与“潮”字是叠韵,他认为“何不以‘声’字易‘涛’字乎?”

 

可见,徐霞客在作诗和写文时特别讲求文字上的锤炼与推敲,也这正是他的游记广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仍然以《游天台山日记》为例,再引用该记中的第三段如下: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这一段文字几乎全是景物描写,但他并不在细节上大肆渲染,始终有着刻意的收敛,所有描写点到为止,却又能形象地还原当时的实况。这样的本领应当是得益于他年轻时的大量读书。


徐霞客墓园

 

对于徐霞客的诗作,因为传本的大量丢失,故而流传至今者不足百首。对于他的诗,卢永康、祁若渝写过一本《徐霞客诗校注》,此书的序二由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惠荣所写,朱先生在此序中评价说:“徐霞客诗作的内容,多为记游写景,即使朋友酬唱,也发生在名山胜水的特定环境,这和他一生以旅游探险为职业分不开。因此,徐霞客的诗作可算是他的《游记》的姊妹篇,和《游记》互相参对阅读,更能体会其精髓高妙。”如此说来,徐霞客的诗也成为了他那著名游记的一部分,这也正是徐诗的价值所在。

 

《徐霞客诗校注》一书中,排在最前面的五首诗是徐霞客写给其族兄徐雷门的《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徐霞客在此诗前写了五百字的小序,讲述了他的族兄徐雷门建起了一座别墅,而徐霞客对此别墅的景色十分喜爱,于是写出了五首诗。此组诗的第一首为《得壶字》:

 

佳迹空山漫记吴,幽人逸兴寄髯苏。

种来香雾三千界,削就云根第一株。

水月遥分大士供,阴晴递换小山图。

片时脱尽尘凡梦,鹤骨森寒对玉壶。


徐霞客墓

 

卢、祁二先生《校注》之书,首先对“得壶字”做了解释:“又称分韵,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作‘分韵’,一称‘赋韵’。”看来,此诗是徐霞客与徐雷门分韵作诗时,徐霞客得到了一个“壶”字,故而他以此作出了这首诗。

 

而这组诗的第三首则为《和兄韵》:

 

结庐当遥岑,爱此山境寂。

展开明月光,幻作流霞壁。

壁上叠梅花,壁下飞香雪。

泠然小有天,洵矣从香国。

香留妃子名,花洒名贤笔。

名以还山灵,笔以表山骨。

幽人物外缘,今古妙吻合。

造化已在手,香色俱陈迹。

相对两忘言,寒光连太乙。

 

对于和韵,卢、祁二先生的注释为:“和韵,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二是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三是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四是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徐霞客墓简介


从这两首诗以及注释即可得知,徐霞客对诗作的文字把握,确实很是娴熟。对于这样的诗作,徐霞客还写过一组“赋得孤、云、独、往、还”,这组诗每字为一首,合计为五首。对于何为“赋得”,卢、祁二先生的《校注》中作了如下解释:“凡摘取古人成句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我录该诗的前两首如下:

 

秋空净无极,兀兀片云孤。

不与风同驶,遥令雨自苏。

卷舒如有约,尺寸岂随肤?

我欲神相倚,从之径转无。

为霾并为电,弥天总是云。

谁能绘霄汉,了不作氤氲。

捧日开朝霁,飞霞散夕曛。

此中无一系,何处着纷纷?

 

徐霞客在作诗方面确实有着不小的本领。关于这一点,他的密友黄道周给这五首诗作的跋语中做了如下说明:“壬申(崇祯五年)秋,同徐振之泛舟洞庭,还宿楞枷山,即席分韵,共赋‘孤云独往还’,而振之诗先成。喜其词意高妙,备极诸长,因录于上,方知予作之不逮也。七月望日,弟黄道周书。”

 

在崇祯五年,黄道周跟徐霞客共同在洞庭湖内坐船游览,当晚他们住下来时就分韵赋诗,当时要求每人写出“孤”“云”“独”“往”“还”各一首,而徐霞客首先完成了这五首诗。黄道周看后,觉得写得太好了,他感觉自己实在比不上。

 

徐霞客的诗作中有不少都有一段小序,这些小序完全可以视作一篇迷你型的游记,比如他所作的《游桃花涧》,该诗前的小序为:

 

涧去梅花堂一里,堂以幽,涧以壮,各擅一奇,亦相为胜:一如洞门仙子,环窈窕之云;一如天际真人,标峨嵋之雪。予兄既种梅以辟山,复买松以存涧。予两游俱从月下,石得之白,松得之清,于泉之观未也。庚午(崇祯三年)春季,乘雨蹑屩,九天风雨,三峡波涛,观斯尽矣。并记之。

 

而此诗的前半部分则为:

 

睡足山中雨,起探云里泉。

重崖岚掩映,复道水潺湲。

涧是桃花旧,波摇松影鲜。

层层声捣石,矫矫势垂天。

吼虎深藏峡,狂龙倒挂川。

怒疑连壁坠,宛似趁风旋。

玉迸丝丝立,珠倾个个圆。

石文喧归鼓,松韵押疏弦。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