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君秋先生忆母亲 梆子前辈张秀琴

 cxag 2018-10-10


张君秋先生

京剧四小名旦之一 张派创始人

母亲是个河北梆子演员,她年轻时,有过一段艺术的黄金时代,前门大栅栏一带的戏园子里,谁不知道母亲张秀琴的名字呀!


田际云《盗花瓶》剧照



那时候,河北梆子在北京城里拥有很多的观众,正是所谓“梆子、皮黄两下锅”,即河北梆子同京剧在舞台上同台演出的兴盛年代。母亲在着名河北梆子演员田际云的“玉成班”里唱青衣。她的嗓音、扮相都好,一登舞台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赞誉。大约在我母亲二十多岁的时候,北京的报界举办过一次“菊部坤伶竞选”,母亲被选列为第五名。当时,主办竞选的报界还颁发了一张奖状作为纪念,后来,百代公司、胜利公司还为母亲录制了唱片。


张秀琴 桑园会 来自京剧三鼎甲 06:32

白氏女坐草堂泪流满面

想起了奴儿夫

在本国不少相识汉

他一心到外邦他前去求官

他求官去了那一十二载

并无有书和信他转回家园

来至在阳关路我用目观看

观只见有路人他站在面前

也有那骑骡他压着马

也有那推车他就把担担

观只见这南来北往

买卖的人儿 打柴的樵夫 

路过的官员 一个一个

一个一个俱回家转

怎不见奴丈夫转回家园

来在桑园用目观看


唱词参考


唱片及奖状曾经被母亲珍藏了很久,直到十年动乱中,这些纪念品统统被毁掉了,已经是不可弥补的损失了。母亲在观众中的呼声高,但演出的收入却很微薄。那时,一个戏班的班社并不是每天都能有戏园子演戏的,一个星期至多演三四场算是不错了,而且还得看日子口巧不巧,遇到刮风下雨,特别是开演前下起雨,上座就减少了,收入就更少。所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常要“赶场”,“赶场”就是在一个剧场演完一出戏,又赶到另一个剧场再演一出,有时候,日夜两场要“赶场”演三四出戏。


张君秋 滕联芳


为了争时间,往往来不及卸妆,戴着头面,从剧场的后门出来,钻入雇来的小轿车里,忙着跑到第二个剧场去演出。这还得同各个戏班管事的处好了,逢年过节都要应酬到了,这样,逢到“赶场”,万一时间重了,管事的还能帮你拆兑拆兑。总之,“赶场”不仅劳累,还费心力,是很不容易的。


母亲因为婚姻问题曾同自己的娘家产生过不快。我的父亲叫滕联芳,是江苏省丹徒县人,由南方到了北京,当了一名小职员。母亲的婚事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因为,结婚就意味着不能唱戏了,而且即使还唱戏也不会有结婚前那样红,而娘家人的生活又是靠母亲演戏来维持。



所以,无论对方的人品如何,娘家的人都要反对这门婚事,甚至提出了严厉的警告,若是结了婚,就不能同娘家来往。母亲不顾这些阻拦,结了婚,并且中断了同家庭的来往。她同父亲的感情挺好,她的脑子里,可能出现过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以为结了婚,就可以不唱戏了,被人视为下九流的演戏生活就可以结束了。


但是,现实生活是极为残酷无情的。父亲的收入是微薄的,母亲生下了我的哥哥,到1920年又生下了我,一家四口人的生活,仅靠父亲的收入是难以维持的。父亲又经常到外地出差,渐渐地家里的亏空就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我母亲不得不想到重操演戏的旧业。这时,河北梆子在京城演出已经衰微了。京城的大剧场被兴盛起来的京戏班社占领了,要演出河北梆子,只能到天桥的戏园子里或是到外地跑码头。(摘自张君秋《我的少年生活》)





京剧三鼎甲两周年总目录

翁偶虹先生谈两代“狮子黑”

秦腔“活令公”王超民先生

老十三旦与梆子老戏《伐子都》

一度和昆曲并存的高腔

难忘名净赵瞎子

陈全波先生谈川剧经典《杨广逼宫》

小达子李桂春先生的梆子造诣

南猴王 张翼鹏与六龄童

中元节|鲁迅先生谈无常戏

阿甲先生谈《祭头巾》的优秀表演

吴晓铃先生追忆滇剧泰斗栗成之

小香水、果子红 两大梆子《南天门》

川剧|周裕祥先生《晏婴说楚》的表演

晋剧女老生第一人果子红八件衣

武则天带髯口 颠倒乾坤的《端午门》

贾培之先生经典名作《马房放奎》

周信芳先生赞徽剧《水淹七军》

刘云深先生《扫松下书》录像

河北“梆子大王”金刚钻

艺兼生旦 梆子大家小香水

武则天 狄仁杰 程咬金版的“二进宫”

汉调二黄老艺人杨明灿《五台会兄》

川剧花脸吴晓雷先生《五台会兄》

中国猪是黑的李瑞来先生谈猪八戒

1929年外国人录的《龙虎斗》

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先生谈基本功

破五迎财神|袁世海先生谈武财神戏

年近九旬的老艺人顾锡轩寇准背靴

新凤霞追忆赵丽蓉 “小品王”的庐山真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