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第一粮仓”重见天日 储存中国一半粮食 千年谷物仍可发芽

 郝福和 2018-10-11

若问起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称得上是“昏君”,想必隋炀帝“杨广”一定是名列前茅;世人对“隋炀帝”诟病至今,其无外乎兴建两都、广设仓库、苦修运河、修筑驰道等,这些浩大工程都离不开劳民伤财、累死百姓等字眼,甚至一度将这些归结到天下大乱的本质原因之中;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或许“隋炀帝”真的是奢淫无度之人,但这些工程也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比如储存粮食的“含嘉仓”,堪称世界第一大“粮仓”。

暂且放下“隋炀帝”的功过是非,单说这座“世界第一”的粮仓;据史料记载,这座仓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其功能就是搜罗储存天下粮谷,这座仓库主要负责的就是储存都城以东州县的粮食。这座粮仓之所以敢称之为“世界第一”,不出意外的体现在它的面积之大上;而且在唐朝时期,对于这座粮仓还曾有过扩建和修缮,严格的说,这座粮仓的历史横跨隋、唐、宋三代朝廷,前后历史超过500年。

这座粮仓之大旷古绝今,东西宽600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米;这么大的粮仓,究竟能储存多少粮食呢?据史料记载“天宝八年,唐朝全国主要粮仓的粮食总储量为12656620石,其中含嘉仓就储粮5833400石”占了近一半,这还仅仅是唐朝,而且并未填满;试想,按照“隋炀帝”骄奢淫逸的性格,他是很有可能将这座粮仓填满的。虽然“含嘉仓”粮食的储量惊人,但这还不是它最惊人的地方。

“世界第一粮仓”重见天日 储存中国一半粮食 千年谷物仍可发芽

“含嘉仓”的发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焦枝”铁路的修建,工程推进到洛阳时,这座千年前的“世界第一粮仓”才被无意发现,并最终得以重见天日;之后考古人员和历史专家纷纷奔赴现场,它的历史真容也得以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洛阳”在历史长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这里有历史古迹并不算稀奇,由于“含嘉仓”占地面积太过巨大,发掘之初曾一度认为它是历史上某个王侯贵族的古墓群;直到地下出土了一块“含嘉仓”的铭文砖,专家们才最终确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下第一仓”。

“世界第一粮仓”重见天日 储存中国一半粮食 千年谷物仍可发芽

又经过彻底发掘后后,整个“含嘉仓”的真容得以呈现,其面积是中国考古史上,甚至是世界考古史中独一无二的大发现;这座巨大粮仓目前共发现了287座用以储存粮食的仓窖,东西成排,南北成行,排列相当规律和整齐,可见在隋朝时,这里不仅是一座面积巨大的粮仓,更是当时建筑精巧的完美体现。重点还不是这里,真正让人惊奇的是粮仓内居然还发现了千年前的粮食,竟然保存良好,与今天的“陈粮”几乎没有区别;更让人惊讶的是,部分粮食还被送到“洛阳农科所”,经过特殊培育后竟能正常生根发芽,并于第二年结出了果实。

“世界第一粮仓”重见天日 储存中国一半粮食 千年谷物仍可发芽

这种现象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暂且不说其他科学依据,仅“相隔千年”这一点就足以震撼世界;这也说明了“含嘉仓”在防潮、密封性等方面做到了极致,充分体验了我国隋朝时期的建筑工艺和粮食储存方法都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经过考古人员的研究后最终弄明白了隋朝时期储存粮食的方法:第一点当然是要保证干燥,因此“含嘉仓”修筑在地势较高,且环境干燥的地方;第二点,考古人员发现仓窖壁上多有火烧过的痕迹,后证实这是在粮食倒进仓窖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用火烘干四壁以保证仓窖的干燥和灭菌;第三点也是其储存粮食的关键步骤。

“世界第一粮仓”重见天日 储存中国一半粮食 千年谷物仍可发芽

这一步骤相对繁琐,据史料记载“以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以席”,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做完这些之后还要在窖壁上用一层席子包裹,然后铺上一层“糠”,最后再以一层席子覆其上;过程仍旧没有结束,最后还要在距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的方式覆盖,这种方法是隋朝时期用以储存粮食特殊发明的“席子夹糠”法。

“世界第一粮仓”重见天日 储存中国一半粮食 千年谷物仍可发芽

这座“含嘉仓”虽算不上隋炀帝的丰功伟绩,但足以证明我国古代的粮食储存技艺之纯熟;同时这座粮仓之大,也说明了“隋炀帝”对王朝覆灭早有预见,在都城中修建如此巨大的粮仓,很明显是在做最后的挣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