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贺山:山东日照天台山遗址是我国一个非常稀有的古文字宝库

 象牙文 2018-10-12

内容摘要:山东日照天台山遗址是我国一个非常稀有的古文字宝库,这里石刻的古文字,是四、五千年前传下来的文字,这里有比商朝甲骨文还简单还早的黄帝文字,有比商朝甲骨文还象形的唐虞文字,有比商朝甲骨文还成熟还进步的夏朝文字,这些文字是经得住分析和推敲的,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有文字,有实物,还有历史文献记载,三者融为一体,从中国历史看,黄帝文字、唐虞文字、夏朝文字,是客观存在的,与商朝甲骨文一脉相承,这里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历史真实,仓颉造字兴六书是可信的,古人对夏朝历史及夏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可信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决不是凿空之谈。

关键词:仓颉造字    黄帝文字    唐虞文字   夏朝文字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在夏朝文化夏朝历史的探索中,夏朝文字始终是解开夏朝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有没有这把钥匙,能不能找到这把钥匙,非同小可,它关系到能否将夏朝的历史大门顺利打开。由于甲骨文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的可信度,我顺着这条路,继续寻找、并发现了夏朝传世文字和出土文字,应该说夏朝文字是客观存在的,发现夏朝文字并非只有一条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和否定古代的众多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八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我发现了夏朝文字】发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曾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我在那篇短文里,破译了被称为我国八大神秘文字中的三篇未知的传世文字【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通过对三书的破译,坚定了我的勇气和信心,夏朝是有文字传下来的,被古文字界人为地忽视了,这才给一个业外人士创造了一个苦苦寻找、发现、破译夏朝文字的机会,八年的时间内,我的研究结果初见端倪,2010年9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书知晓夏朝】,书中载有我写的一篇文章【夏篆为什么比甲骨文还进步】[1],这是甲骨文发现一百年来,第一次向学界介绍夏朝象牙文字是一种成熟、进步的文字,第一次向学界介绍夏朝是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王朝,夏朝的历史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2014年5月,赵守祥先生的著作【中华文祖仓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引用了我对北海墓出土的【仓颉书】的破译释文[2],这也是甲骨文发现以来,首次将黄帝文字破译出来,公诸于世,说明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仓颉造字是真实可信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八年中,我又发现了更多的夏朝传世文字和出土文字,总计有五千多字,可称系统文字,超过商朝甲骨文字数量的总和,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而是十分保守的估计,我准备对夏朝文字做一次全面统计,将陆续做出公布。现特写下面文字,作为上篇的补充,称为下篇,以飨多年来关心、批评、帮助过我的读者。

一,夏朝有文字吗?

夏朝有没有文字,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疑古派认为:东周以上无史,中国古史是层累造成的。顾颉刚则说:“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9](P51-52),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这封信里说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既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顾颉刚在《古史杂记》第3册的《夏王朝》条笔记中写道: 夏代虽成立了一个国家,但文化尚低,没有创造文字,所以现在发现的古器物中找不到夏王朝的遗迹。猜想起来,它相当于龙山文化的黑陶阶段,所以《礼记》上说“夏后氏尚黑”。

童书业论夏

第二,夏氏族的文化一定是相当野蛮的。据现在考古学家考古的成绩,有文字可以确实证明的夏代遗物一件还没有,虽说或许隐藏在地下,但何以至今还不曾出现一件呢?所以我们假定:夏代或许还没有文字,即有文字,一定很幼稚而通用未广,这似乎不是很武断的结论!


而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是考古证实的,虽然甲骨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使用文字了,但因为没有证据,或证据还有争议,所以还没有被普遍采纳。


夏朝究竟有没有文字,这绝不仅仅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它关系华夏民族是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我们这个民族过去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每一步该如何走的问题,回顾历史总结历史,是为了未来和后代子孙的福祉,而不可看作仅仅是个人的观点和认识的不同,因为每一个学人的学术观点,都有一个时代背景、立场问题。为什么胡适、顾颉刚提出东周以上无史,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造成的,这与他们的观点大都来自他们的西方老师,他们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他们的视角也是西式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古史,一切不可信,一切都是战国以后的人伪托,造假,欺骗后人。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们研究中国上古史,不能得出客观的评价和结论,他们用扭曲的心灵观察中国上古史,只能是一片阴暗,毁我锐气,挫我雄风,其用心不能说善也。

古代学者是主张夏朝有文字的,唐虞朝是有文字的,黄帝王朝是有文字的,从未怀疑过。

1,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

2,《左传·哀公十八年》引自《尚书·夏书》记载“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

3,[淮南子。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

《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而泣之——乃出奔如商”。

4,《国语.晋语》载:晋文公时,阳人犹“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

5,《左传》中征引“夏书”、“夏令”,“夏训”共有15处。
史书《左传》、《国语》中,仅引用夏书、夏训、夏令中的材料即达19条,所记夏代的事迹共34则。
6,前汉纪:虞夏商周之书。其揆一也。皆古之令典。立之则成其法。弃之则坠於地。瞻之则存。忽焉则废。故君子重之。

7,《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一年。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癸(桀)

在《竹书纪年》和《世本》等古书中,有“夏发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等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关于地震和陨石雨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作为夏代有文献记录的证据。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说在夏代房宿位置上发生了一次日食,人们击鼓奔走,惊恐万状。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胤征篇:“椒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说明夏代对天象的观测相当细致,并已有文字记载。

《竹书纪年》有夏桀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说明夏代对天象的观测相当细致,并为史官用当时文字记录下来,传于后世。

8,钟鼎书,是仿钟鼎之形的一种象形文字。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曰:“夏后氏象锺(钟)鼎形为篆,作锺鼎书。”

 宋陈思《书小史》亦承此说,曰:“禹因九牧贡金,铸鼎象物,故作锺鼎书,象锺鼎篆。”

9,孔安国《尚书序》亦云:“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於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

“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这是《四库全书荟要》对夏朝文字一点记载。清代钱泳所述最为赅要:“三代已有文字而今不传,所传者唯《大禹岣嵝山碑》、《比干铜槃铭》、《周宣王石鼓文》……及《诅楚文》之类。前人有信之,有疑之。

民国《寿光县志》记载,《法帖神品目》首列仓颉二十八字,注云:“在北海,此石刻虽不可寻,而为吾国文字之祖,本志首录之。” 

元·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
(谓苍颉、夏禹、史籀、孔子、程邈、蔡邕、张芝、锺繇、王羲之、李阳冰、张旭、颜真卿、蔡襄也。李斯以得罪名教,故黜之。呜呼,自书契以来,传记所载,能书者不少,而衍极之所取者止此,不有卓识,其能然乎!)

从以上的引文中,充分说明了夏朝有史官,夏朝有文字,夏朝有书籍,夏朝的历史记载非常详细、具体,并非像郭沫若讲的那样,夏朝只有一点史影,十分简略。

按着古人的主张和观点,你可以循迹找到夏代文字、唐虞文字,黄帝文字,找到汉字的源头——仓颉造字,如若不信的话,不妨跟我试一试。

二,夏朝文字在哪儿发现的?

让我们先到山东日照天台山遗址去看一看,那里是我国古文字储存最多的文化宝库,令人百转千回,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惊叹不已。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少有的文化大国,什么都有文字记载,什么实物都保存如初,四、五千年的文字,我们今日照样能够认识、读懂,这简直就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夏朝文字是客观存在的,夏朝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夏朝文明是客观存在的,这有大量的文献典籍记载为证。只有专人去寻找,去常年不懈地细心地苦苦寻找,才能发现夏朝文字,只有对夏朝文字有感情,才能有机缘相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一次发现、破译夏朝文字,都让我激动不已,应该感谢那些有心人,世世代代的保存夏朝传世文字和出土文字,感谢那些曾经和我一样,一直努力研究和探讨夏朝文字的先行者,一直将接力棒传递到我的手上,让我跑完这最后一段坎坷路程。

1,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山东日照天台山遗址。

中国最早的图腾崇拜文化,要数日照先民的太阳神图腾崇拜。既有图又有文字记载,是其他任何地区太阳神图腾崇拜所不能比拟的。《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中所记载的中国远古先民祭祀太阳神的汤谷,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是中国远古太阳文化起源地,中国日照的天台山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其他四个起源地是:秘鲁的马丘比丘、印度的科纳拉克太阳神庙、埃及的阿布辛贝勒神庙和希腊的德尔菲-阿波罗圣殿。

太阳神崇拜,源自华夏先民对太阳的朴素的感知和亲身的体验,世上万事万物,唯有太阳对人类、对各种动物、植物,有光芒万丈般温暖,有阳光普照,一视同仁特点,有大公无私的品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温暖别人。人类和动物植物离不开太阳,离不开光明,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分。所以,人类对太阳视为神,天神,供奉、祭祀、顶礼,膜拜,也就情有可原,事出有因。这也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太阳的理解和赞扬,人神相同,天人合一,世上不仅有太阳神,还有太阳人,太阳花,太阳鸟,太阳石,中国人为什么称为华人,上古时代,是中国人最先理解了太阳的光华,接受了太阳的光华,并将太阳的光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和民族的血液里。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爱光明和具有火热心肠的民族,拥有太阳般的胸怀和火辣辣的性格,给人间增添光明和温暖,华光普照,先人后己,慷慨奉献,是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精神和品格。

日照 天台山之名来自《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3]古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天台山中的汤谷,又叫旸谷,而汤谷(旸谷)在日照地区。山东天台山不愧是一座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风水宝地,这里孕育着中华民族最初的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一批四千年、五千年的汉字在这里集中发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件幸事。

2,华夏民族诞生的地方。

 关于上古华胥氏的文献有如下记载: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4]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5]

《潜夫论·五德志》称“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6]

<纬>卷十一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7]

《河图握矩起》载“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8]

《孝经·钩命诀》也说“华胥履迹怪生皇牺。”[9]

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均谓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有娠而生伏羲。[10]

<拾遗记>中提到的“华胥之洲”或称“华胥之渚”、古华胥国因华胥居此而得名。其地望有泗水、延川诸说。

关于泗水说吕思勉认为:“华胥之名当有所本,疑即《庄子·马蹄篇》之赫胥氏也。”[11]

王献唐说“<庄子>书中有赫胥氏注者谓炎帝。赫华纽音俱通,赫胥即华胥。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族之所居亦以华胥为号。”[12]

以上史书的记载说明华胥氏生活的古雷泽之地即今山东济宁华胥山一带,华胥氏养育了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又繁衍出了上古的华夏民族。从此华夏民族历史才有了新的巨大变化,婚丧嫁娶,补网渔猎,发明易卦。《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13]

华胥氏应该是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贡献。所以被后世大量载于史册流传数千年而不中断。“古代华、胥、雅、夏等字相通,所以华胥指的就是华夏”。 

3,上古帝王之都皆在东方。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14]雷泽,依《集解》引郑玄说为兖州泽,《正义》引《括地志》谓在濮州雷泽县。河滨,依《集解》引皇甫谧说在定陶,寿丘,谓在鲁东门北。

《帝王世纪》:“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皋陶是东夷人,与舜相同。禹与皋陶同为五臣,如《大戴礼·王言》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15]

《史记·夏本纪》言“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后举益,授之政”。[16]

伯益即皋陶之子。夏民族起于东方,向西挺进,都于冀州,亡于河东。

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17]

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中云:“严格意义的诸夏所据之地域已如上章所述,至于夏后一代的大事现在可得而考见的,是些什么呢?答曰,统是和所谓夷人的斗争。夷一个名词应如何解,留在下一章中说明。其字在殷周文书每与人字一样,音亦与人相近,这是很可注意的。现在假定,凡在殷商西周以前,或与殷商西周同时所有今山东全省境中,及河南省之东部,江苏之北部,安徽之东北角,或兼及河北省之渤海岸,并跨海而括辽东朝鲜的两岸,一切地方,其中不是一个民族,见于经典者,有太暤少暤有济徐方诸部,风盈偃诸姓,全叫做夷。《论语》有九夷之称,明其非一类。夏后一代的大事正是和这些夷人斗争。”[18]

综上所述,上古海岱地区是我华夏民族诞生、栖息、拼搏、奋斗、繁衍、发展的地方,是我华夏民族的老家——故乡,不管以后华夏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山东泰山,在山东海岱,在太阳升起的东方。

三,我发现的夏朝文字有哪些?

 首先,说明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夏朝文字,包括夏朝文字和夏朝以前的文字,夏朝以前的文字是指唐虞文字和黄帝文字,因为在上篇里,我已经破译了黄帝文字【仓颉书】、夏朝文字【夏禹书】、【禹王碑书】,共117字。这次在下篇里我又破译了【少昊封禅碑】,【帝尧封禅碑】,【夏朝天台山女巫碑】等103个字。

1,这是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的神秘符号,距今约有五千年的时间。

它究竟是族徽还是图案,是宗教符号还是文字,很多学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破译。于省吾认为是文字,破译为旦字,并谓云气承托着初出山的太阳,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19]唐兰破译为昊字,[20]李学勤破译为灵山,[21]王树明研究员认为:整个陶文分为三部分,下为“五峰山”形,中为“火焰”,上为“日”,合之为“炟”。[22]郭雁冰先生亦认为“日火”纹同于普米族的日月神标志,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寓意男女交欢(郭雁冰《大汶口文化陶符新解》,[23]《中原文物》2000年第一期),周谦、吕继祥先生认为诸城前寨、莒县陵阳河遗址“属于史前时期泰山文化圈的范围”,“日火山”纹应与泰山封禅有关,可释为“在大山顶上放火燎祭于日(即天)”[24](周谦、吕继祥《大纹口文化陶文浅释》,《中国文物报》1998年9月30日)。

我认为,以上学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不足之处。要想十分准确的破译该字,就必须找到该字的上下文,你才能知道它到底读什么音,有什么含义,否则只能是个人的推测,个人的推测有时往往不够准确。现在我找到了日月山的上下文,就是在离莒县陵阳河遗址不远的天台山遗址,那里有一个碑文,上面就有这个字,我释华,为什么释华,其理由如下:众所周知,破译完一个古文字,还要把它放回到原来的句子里,看它与上下文是否合拍,顺畅,也就是看一看它回到句子中,是否与其它文字能不能衔接、达到融会贯通,严丝合缝。这个华字,放在句中正是“尧寅华夏”,寅表示恭敬地迎接,华夏指古代中国,全句的意思是帝尧会尽心尽力的服事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一个崇拜太阳神的民族,华就是日,日就是华,在先民眼里,世界上最大最美最喜庆的事物就是太阳,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出于对太阳的喜爱和崇拜,先民将世上最美好的词汇——华,用作自己的名字,称华人,华族,也就是夏人,夏族,一回事,也叫华夏,也叫中国,这也就是华夏民族的由来。难怪大汶口上的那个神秘的符号屡屡出现,原来是我们民族的自称。其根据是 ,该字由日月山组合,是一个会意字:华。她源于先人对太阳神,月亮神的喜爱和崇拜,日神、月神代表天神,山神代表地神,人是天地之间灵性最贵者,只有人才能与日月同辉,山河同寿。在仓颉所造的汉字里,天、大、人最初是一个字,一个意思,人与日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华指人、指族,指国号,与夏人、夏族、中国,是一回事。后来才分开,用三字各表一方,古人云:“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华,照亮世间天天光明,永远辉煌。该诗句出自舜的《卿云歌》,光华寓国号. 中國、華夏的簡稱。《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25]日月经天,光照大地,家园生辉,天地皆华。华就是太阳,就是大同世界,大地一片光明,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华夏民族起名于太阳,说明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文明先进的民族。
 

天台山遗址上的这些神秘文字究竟出自什么年代,是什么人凿刻出来的呢?它们都记载了什么内容,表达了古人的什么心声?这就需要逐步的揭示和与古代先人直接对话。可喜的是,天台山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太阳崇拜遗迹和宝贵文字,有幸让我们这些四五千年的后来者,窥见古代先人的生活场景及与大自然抗争的历史足迹,了解古代先人的思维脉络和真情实感。

韦昭《国语.周语上》注:“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礼记.祭仪》也说:“祭日于东 
,祭月于西。”夏商时期春分祭日出、秋分祭日落,到了周代已演变为“春分朝日”于东门之外,“秋分夕月”于西门之外的习俗了。

2,日:象形文字,光芒四射的太阳神。同时也是华夏民族尊敬、祭祀、崇拜的象征,日即华,华即日,夏民族用华给自己起名,足见对日的喜爱程度。【黄帝文字】

3,夏日,星月,王凶,焚吉。[少昊祭天碑]。【黄帝文字】

其大意为:夏人祭拜日月星诸神,王帝用柴祭天,逢凶化吉,能迎来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这是一篇先王率子民夏人到天台山祭祀日月星之神的大典,先王有疑,祭祀前进行了占卜,兆文彰示,用柴燎祭,逢凶化吉,于是,先王与子民一同到扶桑山顶,燃起木柴,送月迎日,鼓乐齐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这是最早用文字记录的华夏民族对太阳神的顶礼膜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华夏民族,用象形文字记载的一次祭日盛大典礼。那么这个王到底是指什么时代的国王呢?山海经曰:少昊之国,少昊之国的地理位置即在今日山东日照天台上一带,史书记载少昊是黄帝长子,名嚣,将侄子扶上帝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五帝,不包括少昊,但这并不影响少昊之国的国王,所创造的先进的灿烂的华夏文明和华夏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仍令后辈高山仰止,备受推崇,堪称英雄时代的杰出英雄。刻在山顶上的文字,与著名的传世文字【仓颉书】一脉相承,皆为黄帝文字,距今为五千年左右的时间,与商朝甲骨文、金文等均属汉字体系。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用文字记述的由帝王组织的大型祭祀太阳神的隆重的典礼活动辉煌篇章,事后刻文记之。需要指出的是,碑上共刻了八个夏字,一大七小,表示王率领诸侯百姓,祭祀日月星辰,虽然仅仅有十五个字,已经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了。

天台山上的石碑文字,到底跟哪个王有关呢?我认为,跟黄帝长子少昊有关。这里最早有少昊之国,国王为少昊,一个崇拜太阳神的民族,一个崇拜鸟的民族。

【山海经】载:《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焉”。袁珂在为此做注时说: “此经甘渊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少昊,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姓己,名摰,为黄帝之长子,生于穷桑,建都于曲阜。少昊还是殷商始祖帝喾的祖父。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

少昊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东夷人的首领,中国五帝之一,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据唐初《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青阳)、昌意。”
《山海经》记载的少昊之国和羲和之国的甘渊(汤谷)在山东东海汤谷的天台山中。
少昊.侄儿颛顼.是黄帝儿子玄嚣青阳氏,《史记》说玄嚣不在帝位。

《绎史》卷六引《田俅子》和《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帝王世纪》载:“少暤都于曲阜。”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追述少暤说:“我高祖少暤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瞗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全汉文- 第十三章-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

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曰:“ 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4,日尧射:日神赐予尧帝生杀大权,可代天神{日神}主宰天下人间。【唐虞文字】

5,山东天台山尧帝封禅碑。【唐虞文字】

释文:

尧任困彤,身魅葵口 ,石晴阴告                   

上皿火少, 森林酉看, 旦明山保 ,                   

 尧岛日O,尧桑祝祖,心手上 从                

血尧神众,保酉OO  ,尧寅华夏 。          

释义: 

尧帝率诸侯在天台祭祀日神,祭了又祭,

老身揆度天降吉兆祥瑞:

“先祖先帝,祈福受年,风调雨顺,

日神上帝,用猛火燎祭,

山林之神祗用酒来祭。

有日月山神护佑,百姓尊礼重教。”

尧在岛上拜日,永保天下吉祥。

尧于穷桑祷告祖宗保佑平安,

从心到手都服从上天的指令,

尧用牲血大祭天神,

再用酒祭祀地祗,

尧天子恭敬的服侍华夏子民。

这是一篇记载尧帝在汤谷隆重举行祭祀日神的一场典礼的情景,为时两天。尧帝践天子位,率诸侯亲赴天台,用柴祭天,祭日月星辰,以酒祭地,祭地祗神明,宰牲祭祖,伏羲炎黄,时逢天降祥瑞,紫气东来,迎东海日出,云蒸霞蔚,华光灿灿,鼓乐齐鸣。送夕阳西落,晚霞映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派盛世祥和景象。华夏子民,明君尧帝,光耀大地,此乃千载难逢之盛典,刻文记之。

笔者铭曰尧帝封禅碑。

 竹书纪年里有如下文字:南京六朝古墓中出土的 《竹书纪年》竹简记:“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巡狩琅琊,登天台,祀日神。筑城于野,命羲和历象。五年,初巡狩四岳。柴,望,用特。”说的是尧王 在成为军事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当年就巡守了琅琊(今日照地区),并决定筑城之事。《尚书·尧典》也记载:“( 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意为尧王即位以后,让羲和任总管,祭天、观天象,以制定天文历法。让羲仲任东方之官,在嵎夷旸谷之地,祭祀日出,以利农耕。这个“嵎夷”、“旸谷”地方正是东方海滨“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日照”。在《竹书纪年》里,明确记载帝尧“登天台,祀日神”,可见在唐虞王朝时代天台山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祭祀之地。

6,安:宁也。

古人认为,相让为安,相争为夺,夺而必乱。益,作为禹的合法继承人,禹亡后,守孝三年,当益欲接班时,禹之子启干政夺权,益顾全大局,避让于扶桑,凿刻安字,可见其人品行端正,心胸豁达,一代圣贤。

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曰:

六、蝌蚪书者,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7,魁星厅【夏代文字】

魁:首也。

星:指北斗第一星。

厅:堂也。

 古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说。

8,巫女碑【夏代文字】

释文:女巫魂兮,灵游林兮;守我家兮,老祖火兮。万年垂兮,帝喾生兮;子昊鸷兮,祖羲和兮。行人安兮,神易福兮。”

释义:我是女巫啊魂游山林间,护我祖社啊守我家园,帝喾羲和啊是我的祖先,沉睡万年啊怎能忘啊,少昊象鸷鸟一样凶悍,行人若祈福祭祀啊,日神保你平安。

这是一首四言诗歌,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声情并茂,文字成熟,刻写规整。谁见到这样的文字,都会认为,此文字不会早于商周文字。其实不然,对这些未知文字的判断,不能简单地看一眼就下结论。这些未知文字究竟是商周之前的文字还是商周之后的文字,是诗经之前的诗歌还是诗经之后的诗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轻易地下结论往往与真相相去甚远。通过细心地与商周甲骨文、金文比对,我认为女巫歌里的文字很有时代特征,它的一些字都能从商周文字里找到,还有一些字是商周文字里所没有的。如:垂、喾、驇、鸷等,有些字形与商周文字不一样,有出入,属大同小异。俗话说,细微之处见功力,细致分析相同与不同,能分辨出夏朝文字和商周文字的界限。另外从诗经的角度来分析女巫碑,也可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经文“东南海之外”,北堂书抄卷一四九引无南字,无南字是也。大荒南经此节疑亦本当在此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之下,乃简策错乱,误脱于彼也。此经甘渊实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

伯益,嬴姓,名益,又名大费,是高阳帝颛顼的苗裔,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大业之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的祖先。

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助禹治水有功,夏禹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对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因而被禹选为继承人。《史记》记载禹死禅让予益继位,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于是益禅让予启后隐居到箕山南麓。

据《竹书纪年》记载,禹死后由禹之子启继位,而益因与启发生争执,帝启六年,被启杀死。

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曰:“夏后氏象锺(钟)鼎形为篆,作锺鼎书。”

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宋陈思《书小史》亦承此说,曰:“禹因九牧贡金,铸鼎象物,故作锺鼎书,象锺鼎篆。”

关于钟鼎篆的解释,用明代顾璘《息园存稿》的说法,则是“古者书法之兴,皆取象山水虫鱼草木之类”,因为“禹精于水”,故“今篆体皆有流水(之)形”。此书观物采象,象形书契,传之即是文字文化,大禹创辟亦属有功。 太阳神祭坛土层最深处可达2米,且发现火烧过的黑色祭祀坑,初步断定古人堆柴点火祭祀(燎祭)的遗迹。古人在祭祀中有用燔木升烟,告祭天地的习 
俗,其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在6000多年之前,人们就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太阳与天地诸神。《尚书 ·舜典》对4000多年前舜帝登基有一段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 “紫(柴)”和“燎”等字。“紫(柴)”字,形如“在祭台前手持燃烧的柴木”,指“手持燃 
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一个形象注解。“燎”字,形如“燃烧的柴木”,指“焚烧柴木的祭礼”,有单独的“燎”,也有“燎牢”、“燎牛”等烧燎其它( 
动物)祭品的方法。《说文》记载: “寮,紫祭天也。”“紫,烧柴寮祭天也”。周代《仪礼·觐礼》中记载:“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 (瘗:yi,埋物祭地。)。而《周礼·大宗伯》记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吴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埋:将玉、谷物等埋人土中以祭山神地神。沉:将玉、牲体等沉没入水以祭水神。血祭: 以牲体之血滴于地。疈辜:plgu,剖开、掏净牲体。) 
    天台山的祭祀灰坑是否就是古人用于燎祭的祭祀坑呢? 

伯益,名益,皋陶之子,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赵、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9,另有三碑文革中被毁。

四,夏朝文字有哪些特点?

夏朝文字是怎么鉴定出来的,用以后证前的方法,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及许慎的说文解字与未知文字进行比对,从字形字音字义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判断,最后得出客观的结论。

夏代文字的鉴定,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那就是比对法,用甲骨文、金文及说文与未知文字,进行具体、细致、全面的比对,即用以后证前的方法,反复比对,反复琢磨古人造字的原理及方法,每个字都会有自己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字形、字体随时随事而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字的发展脉络都有其踪迹可寻,只要你静下心来,总会找到根据。我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从仓颉造字起,就有了黄帝文字,就有了唐虞文字,就有了夏朝文字。黄帝文字,唐虞文字,夏朝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黄帝时代已进入信史时代,黄帝时代已有了国家,有了都城,有了军队,有了阶级,有了明确分工,有了祭祀中心,有了青铜冶炼,有史官,有书籍,总之,从黄帝时代起,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夏代文字是怎么认定出来的,是我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出来的,它决不是一撮而就,异想天开的结果。

夏代文字的鉴定,关键在于分析其字形,其字义,其文例,其成文内容。夏代文字再难,它也是能识能解能译的文字,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只要不对夏代文字抱有偏见,不戴有色眼镜,公正客观地审视夏代文字,它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夏代文字的鉴定,重要的是看一看它的字体是否是篆字,为什么夏代文字是篆字,因为夏朝有官方文字。夏朝的文化文字文明都高于先商、先周,夏商周文明一脉相传,一脉相承,同源同流。商民族由于自身的偏见与狭隘,排斥夏文化,毁坏前文明,对夏朝的官方文字,没有全盘继承,而使用了民间俗体字,这才在商王室的占卜中,派上了用场,甲骨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商文化的返祖倒退现象,这是造成夏代文字为什么比商代甲骨文成熟、进步的重要原因。

夏代文字的鉴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非是心血来潮,脑子一时冲动的结果,它需要你拿出毕生精力,。爱迪生说过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郭沫若可谓天才,有灵感,无汗水,李学勤、李伯谦有汗水,无灵感。所以三位著名权威人士,皆与夏代文字,无缘,擦肩而过。

马氏是个无名小子,不才,无灵感,有一个不服输的犟脾气,只要我认准的方向,我会使出一百二十分的力气,通过我的认真努力,夏代文字居然被我发现破译了,上帝有时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老天爷有时也会惠顾你,尽管我不相信上帝和老天爷,但是我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付出的汗水不会白费,我相信,仓颉造字是真实可信的,仓颉的百分之一的灵感来源于鸟迹,仓颉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发明创造了汉字,发明创造了六书,发明创造了大篆,仓颉为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仓颉造字会取代一切不实之词,仓颉造字会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仓颉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骄傲。

 

3,夏朝文字有哪些时代特征?

夏代文字的时代特征:

从目前发现的夏代甲骨文,夏代象牙文,夏代玉版文,夏代金文来看,夏代文字共有以下八大特征:

[1]夏代文字都是夏篆,夏朝的官方文字,规矩,讲究,美观,方正,统一.

学界认为商朝甲骨文之前不会出现篆字,,因主流学人长期对夏朝认识上非常模糊,而又故步自封,所以对武丁以前的文字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2] 从字体上看,夏代文字要比商朝甲骨文成熟,进步.

学界认为,夏朝如果有文字,要比商朝甲骨文还原始,还落后,还象形,还简单.就象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一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3]夏代文字之前,已有近一千多年的发展时间,从仓颉造字始,到夏桀灭亡,期间未发生毁坏文化文字的不文明现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莱丘铭],[刺血亭铭],[暴寒亭铭],不管通过什么渠道,都保存下来了.这说明夏人重视文化文字,他们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其他民族,其中也包括商民族,商民族为什么没有流下传世文字,因为商民族对汉字重视不够,他们往甲骨上刻字的人,往青铜上铸字的人,我认为用的都是夏人,夏人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而商人是东夷民族16支中的一支,人口微乎其微.

[4]夏代玉版文图文并茂,生动多姿.显然是继承了上古时代的一些传统.如果您熟悉古本[山海经],您一定知道[山海经]有图有文,图精文美,如果在往前看,黄帝时代的玉版文字,也是一面绘图,一面诗文,美不胜收,一代绝品.

[5]夏代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有龟甲,有象牙,有虎骨,有犀角,有玉石,有贝壳,有树皮,有简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有的学人主观认为,夏朝的文字载体都腐烂了,其实,夏朝的先人的头脑没有专家想象得那么单纯,仓颉发明文字就是为了流传后世.

[6]夏代甲骨文字,夏代象牙文字都是用金属棒加热烫的,笔道圆润,修长,多圆笔,商周甲骨文则是用刀刻的,笔道尖直,瘦硬,多方角,两者之间风格大相径庭.

[7]夏代甲骨文夏代象牙文内容丰富,文例复杂,同是王室卜辞,夏朝的要讲究,繁复的多,而商朝卜辞要简单一些,草率一些.

[8]夏代文字,无论是传世文字,其中包括[夏禹书][禹王碑书][莱丘铭][刺血亭铭][暴寒亭铭]等,还是出土的夏代甲骨文,夏代象牙文,夏代玉版文,夏代金文等,都是以成文历史的面貌出现,每一书,每一铭,每一版,都记录了一段十分宝贵的夏人的足迹,透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影象,可见一个完整的夏朝兴亡历史.夏代文字已具备六书特点,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文字体系.学术主流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片片上刻画符号,就是夏代文字,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夏代文字的发现,象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尘封多年的夏朝文明的大门,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盛景,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令人为之一新,光彩夺目。夏朝文字如黄钟大吕,岂能千载不传。

美哉,壮哉,夏朝文字!歌哉,咏哉,夏朝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