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煎饼——中西方人共同的美食

 郝景望 2018-10-12

在北方农村盛产小麦,尤其是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出产的优质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可以做好多品种的面食,“煎饼”就是一种北方农村特有的食品。

陕西关中地区的煎饼,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就开始制作,可见关中人吃煎饼的历史相当悠久,优质的小麦经历秋冬春三季的孕育,来年夏天经年的麦子成熟,近三百天的生长期、寒冬的营养积累,关中地区的麦子质量非常好。

先把小麦面粉和成糊状,倒在“鏊子”上经由“鏊子”下麦秸火的烘烤,面粉的醇香、筋道让食者大饱口福,麦秸烤麦面粉,同根生的煎烤。焦黄的火候,看一眼都有一种咽口水的举动。


煎饼——中西方人共同的美食

——美中不足这是天然气火烤出的煎饼




煎饼的吃法也极具关中特色,生产队时期毛主席“上山下乡”政策,让城里的知识青年到农村锻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分到我们村子几位“细皮嫩肉”的城里娃,繁重的农活让“知青”们变了模样,一位婶婶特地给“知青”们做煎饼吃,当香喷喷的煎饼和醋汁端上来,城里娃不知道如何吃,婶婶忙着继续做煎饼去了,等她再次送做好的煎饼时,看着“知青”个个无从下手的模样,就说了声“我给咱再做去,你们蘸着吃。”

第三次进屋,婶婶看见城里娃们围着桌子站了一圈,还是没有吃,婶婶就利飒地卷了一块煎饼,蘸了一下“醋汁”,筋道、醇香的煎饼配关中的蒜泥粮食醋汁,绝配!后来“知青”们说出了“蘸”“站”同音不同字的笑话后,到现在关中农村五十岁往上的人们,没有人不知道当年,“知青”不会吃煎饼的笑话。粮食短缺的年代,善良的婶婶用煎饼款待“知青”们的故事,给美味的煎饼平添了可乐的元素。早在盛唐时期,大唐太宗李世民修筑“昭陵”时,聪明的关中人就给煎饼创造了另一种吃法“烙面”。

煎饼经过切丝,加上热腾腾的汤,最初可以满足修筑“昭陵”的工匠们在寒冬时节,野外工地啜一口暖暖的饭食。现如今,“昭陵”下的赵镇人仍然传承着“烙面”的加工,“赵镇烙面”已经是关中一张非常瞩目的名片。

传统的烙面是以圆形的“鏊子”,用麦秸烧火烤制而成;现在,为了满足更多食客的需求,聪明的赵镇人改用长方形的大钢板替代了“鏊子”,用果乡的苹果树枝做燃料,果木烤制的“烙面”更胜当年的麦秸烤的烙面一筹;吃烙面,赵镇人给自己的汤内配制了各种调料:红艳艳的纯菜油泼的辣子;绿莹莹的葱、韭臊子;汤也是骨头熬的;烙面经养眼、冒着扑鼻香气的热汤侵袭,色香味俱佳的烙面,喋起来美咋咧!


煎饼——中西方人共同的美食

冒好的烙面,等你品尝



烙面,也被网友们戏谑为中国最早的“方便面”,方便面是“泡”着吃,而美味的烙面,我们形象的叫“冒”着吃,冒着香喷喷热气的汤就是冒在烙面里的。

人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煎饼也不例外,当年做通讯的时候去非洲出差,我曾发现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人吃的“英吉拉”,制作就与我们北方的煎饼极其相似,不同的是“英吉拉”是经过太阳晒发酵后的面糊,在陶泥做的“鏊子”上烤出来的,跟煎饼非常相似的食品。


煎饼——中西方人共同的美食

这张照片就是我保留埃塞人吃英吉拉的情景




北方农村的煎饼,埃塞俄比亚的“英吉拉”,礼泉赵镇烙面,都是睿智的人类享用的美食,柴禾(果木)火烤出的味道就是不一样,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煎饼这种美食还是植物燃料烤出来的味道醇正。想吃好的煎饼,还得回农村。


郝景望 陕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新闻知识》《农友》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宣部编辑出版的全国读书征文集《攀登书山的欢歌》《书海畅游》;“文化陕西SQ”“魅西安”“壮美昭陵”“韩家文苑”等平台,实名认证——新浪博客,头条号原创作者,东方头条,强国博客,搜狐博客,网易博客等新媒体。

文化陕西头条号当天同步;(3)煎饼——中西方人共同的美食_郝景望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c4caf10102ywfz.html当天同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