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余莉:音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枕月 2018-10-14

  在《礼记》上就记载了魏文侯与子夏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给我们说明了音和乐的区别。魏文侯问子夏说:他说“我身着端冕”,这个端就是正式的朝服,冕就是礼帽。也就是说,我正襟危坐,穿着端服、戴着礼帽来听古乐,结果怎么样?却唯恐要睡着,昏昏欲睡。但是当我听郑卫之音的时候就不知疲倦。请问为什么听古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听新乐却令人不知疲倦?

  在春秋的时候,就有了古乐和新乐之分。所谓的古乐,就是指自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譬如说舜的《韶》、禹的《夏》等等。它的节奏缓慢庄重,富有寓意。而新乐则是指当时人所作的淫声乐曲,如郑卫之音,恣意放荡。子夏回答说:“这个古乐,齐退齐进,整齐划一,乐声和谐,平正宽广,弦匏笙簧等乐器应之以节,以鼓表示开始,以金铙来结束。君子通过乐舞可以互相交流心得,谈古论今,述说的无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正是演奏古乐的意义。而新乐这个乐舞进退都弯腰曲体,参差不齐,奸邪之声泛滥,使人沉溺而不能自拔。并且不时的有倡优侏儒侧身其间,男女混杂,尊卑不分,犹如一群弥猴相聚。乐终之后也没有什么获益,更不能联系历史事实给人以启发,这就是演奏新乐的后果。现在您所问的是乐,而所喜好的却是音。乐和音虽然相近,其实不相同。”

  那魏文侯就问了,“请问音和乐到底有什么不同?”子夏回答说:“古时候天地和顺,四季有常,民有道德,五谷丰盛,疾病不生,又没有凶兆,全都是恰到好处,这称为‘大当’”。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太平盛世。“然后圣人出现了,确定了父子君臣的名分纲纪;这个纲纪一确立,天下才真正安定了;天下安定之后,端正六律,调和五声,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用诗歌来表示颂扬,这就是德音,德音才能称为乐。而现在您所喜好的是滥无节制的溺音。譬如说郑国的音乐,音调滥无节制,使人心志放荡;宋国的音乐过于安逸,使人心志沉溺;卫国的音乐急促快速,使人心志烦乱;齐国的音乐狂傲邪僻,使人心志骄逸。这四种音乐是‘淫于色而害于德’,都是过分的放纵情欲,有害于人培养美德,所以不能称之为乐。所以,祭祀的时候也不能用它们。”为什么不能用?因为这些乐败坏了中正之气。

  最后,子夏还提醒魏文侯,说:作为国君,一定要谨慎选择自己的好恶。因为国君喜好什么,臣下就会做什么;上层干什么,百姓就会跟着干什么。《诗经》说:“诱民孔易”。这个“孔”就是很、非常的意思,意思是说诱导老百姓很容易。怎么容易法?其实就是上行下效,自己喜欢什么,就会带动整个社会来兴起这个风气。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乐之所以具有平衡人的内在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是因为乐源于天地自然的和谐与秩序。所以真正伟大的音乐能够成功的类比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有意义的、可取的。所以在《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的普遍流行,可以在人民中间建立起一种平和的气氛。“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音乐在宗庙中演奏,君臣上下一同听这样的音乐,就无不和谐恭敬;在宗族乡党中演奏,长幼一同听这个音乐,就无不和谐依顺;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同听这个音乐,就无不和睦亲密。所以说音乐是为了和谐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使万民归附亲顺的,这才是古代圣王立乐的宗旨所在。

  总之,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和。京剧和现在的流行歌曲相比有什么不同?它对于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浩然正气特别的有帮助。所以你看这些学京剧的小孩非常的稳重、落落大方,不像那些喜欢唱流行歌曲的,特别是喜欢摇滚乐的那个孩子蹦蹦跳跳。而且京剧里边的内容都是宣讲五伦八德的道理,倡导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古代的妇女没有读多少圣贤书,但是她做人懂得忠孝节义,懂得孝敬公婆,懂得对丈夫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她有贞操观念。这是什么原因?都是因为受了这些民间戏剧、这些民间艺术的影响。

所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对于社会风气的倡导,音乐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自《群书治要360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