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史记(卷24-04):乐书第二【4】

 fuhaizhenren 2022-07-18 发布于浙江
乐书第二【4】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魏文侯:魏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子夏(前507—前400年):卜商,字子夏,春秋时晋国人,孔子弟子,长于文学,被魏文侯尊以为师。:“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端冕:玄端(一种黑色的礼服)和玄冕(一种黑色的礼帽)。用作动词。,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穿着黑色的礼服,戴着华丽的冕冠,听着古代的音乐,只担心倒下打瞌睡,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能忘记疲倦。冒昧地请问,古乐那样令人厌倦,是为什么呢?新乐这样令人着迷,又是为什么呢?”

子夏答曰:“今夫古乐,进旅而退旅进旅、退旅:指齐进、齐退,形容行动非常一致。,和正以广和正以广:指乐曲平和中正而意境广远。,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弦匏笙簧:泛指各种乐器。合守:共同等待。拊(fu)鼓:两种打击乐器,在演奏中用来节制或指挥其他的乐器。拊,又叫“相”,外用皮革制成,内以谷糠之类填充。,始奏以文文:指鼓。,止乱以武止乱:指结束表演。乱,乐曲尾声。武:指铙。一说指钟。,治乱以相治乱:指调整节奏的纷乱。,讯疾以雅讯疾:指控制演奏速度。讯,告诉,引申为指示、控制。疾,快速,引申为速度。雅:一种打击乐器,形似竹筒,口小身大,大约两围,长五尺六寸,羊皮蒙口,筒身涂漆,中有木棰。

子夏回答说:“现在说说古乐,队伍进退一致,曲调和谐纯正,气势宽广,弦匏笙簧等丝竹乐器都要随鼓声来演奏,听到击鼓开始演奏,听到鸣金停止舞蹈,演奏相的时候调整队伍,演奏雅的时候迅速前进。

君子于是语于是语:在此时发表议论。,于是道古道古:称颂古人古事。,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指讲述修身齐家平治天下的道理。:此古乐之发也发:指表演。

君子于是评议谈论古代圣人的思想,述说修养自身惠及家族,广施仁德平均天下之事。这是古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进俯退俯:指表演时进和退都弯曲着身子。形容动作很不整齐。,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及优侏儒:加上把侏儒作为乐舞的演员。优,俳(pai)优、倡优,古时以表演乐舞、杂技为业的人。这里用作使动词。,獶杂子女獶(nao)杂:混杂。子女:指男女。,不知父子。

现在说说新乐,队伍进退不齐,用淫乱之气演奏奸邪之声,沉溺在里面不能自拔,加上俳优和侏儒,像猴子一样不讲男女之别,不知父子尊卑。

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乐:音乐。这里指的是充分体现着“王者立乐之方”的音乐形式。,所好者音也音:指乐音。这里是指那种只有乐曲形式而不能体现“王者立乐之方”的纯娱乐形式。。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

乐曲终了无法评议,不能从中体会古代圣人的思想:这是新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今天君上所询问的是音乐,但是所喜好的却是声音。音乐和声音,虽然相类似,但是本质上并不相同。”

【段意】:用问答的形式,论述了古雅乐与新淫声在表演形式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根本区别。魏文侯提问的大意是:为什么我听古乐总爱打瞌睡,而听新乐时却不感到疲倦呢?子夏对魏文侯的提问不作正面回答,而是从什么是古乐、什么是新乐谈起,通过比较后指出:魏文侯所喜爱的只是“乐音”(徒具音乐形式而不具备音乐本质精神的纯娱乐形式),而乐音与“音乐”(充分体现着先王制定音乐的基本原则的形式)是相似而不相同的两种东西。子夏的意思是,古雅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以郑、卫新声为代表的新乐只是乐音而已。

文侯曰:“敢问如何?”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袄祥疾疢(chen):疾病。袄祥:凶兆和吉兆。这里偏指凶兆或灾异现象。,此之谓大当大当:最为适当的时期,即太平盛世。

文侯问:“冒昧地请问有什么不同?”子夏回答说:“古时候天地运行和顺而四季更替适时,民众道德高尚而五谷生长繁荣,疾病不生,也没有凶兆,这就叫特别适时。

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作为父子君臣:指规定了父子、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以为之纪纲:即以之为纪纲,把明确父子、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作为治国的根本纲领。按:本句指圣人制礼确定各种尊卑贵贱的关系。,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六律:包括“六吕”,即黄钟、大吕、太簇等十二音律。,和五声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弦歌诗颂弦歌:指用音乐演唱。诗颂:指《诗经》中《周颂》、《商颂》等篇章。,此之谓德音德音:指充分体现着“先王立乐之方”即音乐的精神实质的音乐。,德音之谓乐。

然后圣人创制了规定父子君臣关系的法度,法度已经规定,天下就特别安定,天下特别安定,然后再调整六律,谐和五声,弹琴演唱《诗》中的《颂》,这就叫有德之音,有德之音才能叫音乐。

《诗》曰:'莫其德音莫:《广雅·释诂》“莫,布也。”“莫其德音”言王季的美名远播四方。德音,在原诗中本指美名,在这里借指美好的音乐。,其德克明其德克明:能够使他的美德昭著显明。克,能够。。克明克类克类:指能使他的人民向善。类,善。,克长克君克长:就能为人师长。克君:就能君临天下。。王此大邦王(wang):统治。名词用如动词。,克顺克俾克顺:就能使他的人民顺从。克俾:人民就能供他驱使、为他出力。俾,使也。一说“俾,从也”,一说“俾,通'比’,相近、相亲”。

《诗》中说:'清静中调和有德之音,道德之光能够普照天下,辨明善恶诲人不倦,能为人师能为人君,在此大国为王,能够和顺待人择善而从。

俾于文王俾:及也。俾于文王,言说到周文王的事迹。,其德靡悔靡悔:没有一点细小的过错。悔,小过。。既受帝祉帝祉:上天的福泽。,施于孙子。’施(yi):延续、流传。孙子:即子孙。按:以上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这是一首赞美周朝开国君主王季和文王姬昌美德的诗歌。作者引用《皇矣》,意在说明“德音”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与诗的原意略有不同。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溺音:使人沉迷惑乱的音乐。与:通“欤”,语尾助词,表示轻微的反诘语气。

与文王相比,他的道德毫不逊色。已经享受帝王的福祉,恩惠延及子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君上所喜好的,大概是使人沉溺于其中的靡靡之音吧?”

【段意】:论述只有德音才配称为音乐的道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说明德音产生于德政。在天地祥和、五谷丰登、人民有德、王者安定天下的时代环境中,圣人首先确定君臣父子的纪纲,然后才考正六律、调和五声,制定了用以协调君臣父子关系和团结千百万民众的音乐。第二层意思,征引《诗经·大雅·皇矣》的诗句,说明德音有助于德政的施行。像王季和周文王那样,运用德音辅治国家,德音能够播扬德政,德政能使善恶分明,善恶分明能使人民顺从,人民顺从则天下安定。这样,王者就能把上天赐给自己的福泽传留给子子孙孙。由于德音充分体现了“王者立乐之方”,所以只有德音才配称为音乐。 同时指出,魏文侯所喜爱的是与德音相反的“溺音”。

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子夏答曰:“郑音好滥淫志好滥:奢糜(好)放荡(滥)。淫志:使人心志迷乱。淫,用作使动。下文“溺”、“烦”、“骄”的用法同此。,宋音燕女溺志燕女:欢快(燕)柔媚(女)。溺志:使人意志消沉。溺,耽溺,引申为消沉。,卫音趣数烦志趣(cu)数:急促(趣)多变(数)。烦志:使人心志烦乱。,齐音骜辟骄志骜辟:傲慢(骜)邪僻(辟)。骜通“傲”。骄志:使人骄傲不驯顺。。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文侯说:“冒昧地请问使人沉溺其中的靡靡之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子夏回答说:“郑国的音乐喜好苟且而使人心意放荡,宋国的音乐耽于女色而使人意志消沉,卫国的音乐急促多变而使人心烦意乱,齐国的音乐高傲孤僻而使人志骄意满,这四种音乐放纵声色而损害道德,因此祭祀时不予采用。

《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是:指代“肃雍和鸣”之音,作“听”的宾语。。’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诗》中说:'肃穆雍容和谐之声,先人祖宗喜欢聆听。’肃穆的声音,表现恭敬之意;雍容的声音,表现和谐之意。既恭敬又和谐,还有什么事不能成行的呢?

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

做君主的人,只要谨慎对待自己喜好和厌恶之事就可以了。君主喜好的事情,那么大臣就会去办理;上级实行的事情,那么民众就会跟着做。

《诗》曰'诱民孔易’诱:诱导、引导。孔:很、非常。程度副词。,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鞉(tao):乐器名,一种有柄小鼓。椌(qiang):一种外形像覆斗的木制乐器。楬(qia):一种外形像伏虎的木制乐器。埙(xun):一种外形像秤锤的陶制乐器。篪(chi):一种外形像笛子的单管竹制乐器。按:此处所说的六种乐器,前四种均为敲击乐器,后二种为吹奏乐器。这类乐器的声音淳厚朴质,故谓之“德音”。下文所介绍的各种“德音”,都是以这类乐器的演奏为基础,然后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之以不同的乐器来表示。,此六者,德音之音也德音之音:演奏德音的乐器。

《诗》中说'诱导民众十分容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作了鞉、鼓、椌、楬、埙、篪这六种乐器,是属于德音一类的音声。

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狄:通“翟”,野鸡尾上的长羽,用作文舞的道具。。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献酬酳酢:泛指宴请宾客时的各种礼仪。献,向祖先敬酒致祭;酬,主人向客人敬酒;酳(yin),食毕让客人用酒漱口;酢,客人用酒回敬主人。,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宜也官序:即官秩,职位的高低。各得宜:一本作“各得其宜”。宜,指适当的位次。,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

然后演奏钟、磬、竽、瑟来附和,拿着盾牌、斧头、牛尾、羽毛来跳舞。这种音乐被用来祭祀先王宗庙,用于祭祀之后款待宾客,用来向后世表示有尊卑长幼的次序。

钟声铿铿:指声音洪亮。,铿以立号立号:作为号令。,号以立横立横:指振作士气。,横以立武立武:指取得战争的胜利(建立武功)。。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武臣:指英勇善战之臣。。石声硁硁(keng):固执,引申为坚定。,硁以立别立别:指使人明辨是非。别,分辨。,别以致死致死:献出生命。

铜钟声音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就用来建立号令,号令用来树立威信,威信用来显示武力。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勇武的大臣。石磬声音清脆有力,清脆有力就用来确立等级,等级能让持守礼节者舍生取义。

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死封疆之臣:为保卫国家疆土而牺牲生命的忠臣良将。死,为动用法;封,同“邦”,国家。。丝声哀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哀:指音调宛转悲凉。,哀以立廉立廉:指使人恬淡正直。廉,正直、不贪名利。,廉以立志立志:指使人志向坚定。。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

君子听到磬声就会想到誓死守卫边疆的大臣。丝弦声音哀婉悠扬,哀婉悠扬就用来树立廉正之气,廉正之气用来确立志向。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志存高远而持守道义的大臣。

竹声滥滥:广泛。这里指音域宽广。,滥以立会会:汇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畜聚之臣:指爱抚百姓、使民心归附的地方官吏。畜,养育,引申为爱抚;聚,聚合,用作使动。

竹管声音浮泛绵长,浮泛绵长就用来确立融会之声,融会用来聚合民众。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声音就会想到能够畜养聚集百姓的大臣。

鼓鼙之声欢鼓鼙(pi):军用的大鼓和小鼓(鼙)。欢:通“喧”,喧腾。,欢以立动立动:指鼓动人心。,动以进众进众:使战士们前进。进,用作使动。。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铿锵:响亮和谐。,彼亦有所合之也彼亦有所合之:音乐中(彼)也有与自己志趣相契合的东西。意思是说,音乐中还包含着治国的道理。。”

军鼓声音欢快热烈,欢快热烈就用来调动士气,调动士气用来鼓动部众进取。君子听到鼓声就会想到做将帅的大臣。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听铿锵的声音,而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心志相合。”

【段意】:指出溺音偏重于色情而有害于道德,论述德音富有道义的深厚内涵,强调君主对自己在音乐上的好恶应该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首先以郑、宋、卫、齐四国流行的音乐为例来说明溺音的特点:郑音十分放荡,使人心志迷乱;宋音欢快柔媚,使人意志消沉;卫音急促多变,使人心烦意乱;齐音傲慢邪辟,使人桀骜不驯。其次,列举钟、磬、琴瑟、箫管、鼓鼙等乐器的声音特点来说明德音富有道义的深厚内涵:钟声洪亮可用来发号施令,具有振作士气的作用;磬声坚定可使人明辨是非,具有鼓舞人们为正义事业舍身忘死的作用;琴瑟之声婉转悲凉可使人恬淡正直,具有坚定人们志向的作用;箫管之声音域宽广可导人汇聚,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鼓鼙之声热烈喧腾能鼓舞士气,具有激励战士勇往直前的作用。由于溺音和德音都对人的影响很大而作用完全不同,而君主对音乐的好恶(是喜爱德音还是喜爱溺音)对他的臣下和民众都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强调君主对自己的好恶应该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以上为《乐书》的第九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魏文侯章》。主要论述了古雅乐与新淫声之间的根本区别:古雅乐富有道义的深刻内涵,是授人以德的音乐;新淫声则偏重声色而有害于道德,是使人迷乱的靡靡之音。)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宾牟贾(gu):人名。事迹不详。,孔子与之言,及乐及乐:谈话涉及到音乐方面的问题。,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武》:即《大武》,以表现周武王伐纣的功绩为内容的乐舞。全舞分击鼓进军、大战灭殷、班师南征、治理南疆、分职而治、颂王盛德等六段。《大武》具有舞剧的性质,传为周武王所作。备戒之已久:指演出开始前击鼓警示演员们作好准备的时间很久。,何也?”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谈到音乐,问:“《武》乐击鼓表示警戒,时间那么长,为什么呢?”

答曰:“病不得其众也病不得其众:那是演示武王担心众心不齐的历史影子。按: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伐纣,时在武王继位后十二年,其中武王九年和武王十一年两次大会诸侯于孟津。第一次会师孟津,“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可以认为,武王两次大会诸侯于孟津而没有对纣王正式宣战讨伐,正是担心还没有完全争取到天下人心的拥护的缘故。。”

宾牟贾回答说:“那是武王担心不能得人心而迟迟不发兵。”

“永叹之永叹:久久地歌唱。永,久也;叹,咏唱。,淫液之淫液:形容乐声如水之浸渍,连绵不绝,拖得很长。淫和液均有“浸渍”的意思。,何也?”

孔子又问:“舞蹈开始前,反复咏叹,漫声长吟,为什么呢?”

答曰:“恐不逮事也恐不逮事:指武王担心兵众赶不上战机。逮,及,赶上;事,战事。。”

宾牟贾回答说:“那是将士们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发扬蹈厉之已早发扬蹈厉之已早:刚开始起舞,就突然扬手顿足勃然变色。发,开始;扬,举手;蹈,顿足;厉,脸色严厉;已早,与上文“已久”相对,指迅猛、突然。,何也?”

孔子又问:“舞蹈开始时,就意气风发,气势威猛,为什么呢?”

答曰:“及时事也及时事:抓住战机,及时对纣王发动战争。。”

宾牟贾回答说:“到开战的时候了。”

“《武》,坐致右宪左坐:实际指跪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置臀部于脚后跟上。致右宪左:右膝着地而左膝不着地。,何也?”

孔子又问:“《武》中的坐姿是右膝着地,左膝悬起,为什么呢?”

答曰:“非《武》坐也非《武》坐:据《尚书·牧誓》“今日之事,不愆(超过)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努力)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可以看出,武王在伐纣的战斗中很强调行动的一致、动作的整齐,而《武乐》中“坐致右宪左”似乎是一种参差错乱的姿势,所以宾牟贾认为这不应当是《武乐》中应当有的坐法。。”

宾牟贾回答说:“那不是《武》中原有的坐姿。”

“声淫及商声淫及商:乐曲过分舒缓(淫)而且间杂着悲凉的商音。,何也?”

孔子又问:“歌声连绵不绝,偏向商音,为什么呢?”

答曰:“非《武》音也非《武》音:表现战斗场面的乐曲应当热烈迅猛(“欢以立动,动以进众”),且“武王伐纣,吹律听声……而音尚宫”(见《史记·律书》序),所以宾牟贾认为“声淫及商”的乐曲不应当是《武乐》应有的声音。。”

宾牟贾回答说:“那不是《武》中原有的曲调。”

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孔子问:“如果不是《武》中的曲调,那是什么呢?”

答曰:“有司失其传也有司:指乐官、乐师。。如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荒:胡涂、迷乱。。”

宾牟贾回答说:“主管音乐的人使这段乐章失传了。如果不是主管音乐的人失传,那么就是武王的意志衰退了。”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唯:句首语助词。苌弘:周朝大夫,传说孔子曾向他问乐。,亦若吾子之言是也吾子:对人的敬称。。”

孔子说:“我只听苌弘这样说过,他的话也像先生说的这样。”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免席:离开座席。指站起身来。:“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既闻命:指自己对“《武》之备戒之已久”的含义的回答(“病不得其众”)已经得到了孔子的肯定。。敢问迟之迟而又久迟之迟而又久:《武乐》演出的时间太久太久。迟,长久。,何也?”

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坐席请教说:“《武》乐击鼓警戒群众很长时间,那么已经知道命令了。冒昧地询问一下,演员迟缓地站在那里又是很长的时间,为什么呢?”

【段意】:记叙孔子与宾牟贾之间关于《武乐》五个情节的含义的问答。对孔子所提的五个问题,宾牟贾依照自己的理解一一作了回答,但被孔子认为都不符合《武乐》本来的意思。于是宾牟贾离开座位,向孔子恳切地求教,尤其是关于《武乐》在演出中演员们久久地停留舞位而且动作迟缓的这一情节的含义,请求孔子作出解释。

子曰:“居居:坐下。,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象成:指乐的制作取象于成功者的事迹。。总干而山立总干而山立:演员们手持盾牌像山一样岿然屹立。总,持;干,盾牌。这是《武乐》起舞前的场面,类似现代舞剧开场时的造型动作。手持盾牌久立不动,故谓之“备戒之已久”。,武王之事也武王之事:指象征武王伐纣等待各路诸侯时的神态和武王军队无坚不摧的形象。;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太公之志:指这是表现姜太公奋发武威佐助武王一举灭纣的意志。“发扬蹈厉”是表现战争已经开始的场面,“已早”言其急不可耐,故引申为迅猛异常。此句回答前面的第三句。;

孔子说:“请坐,我告诉你。音乐,是表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拿着盾牌像山一样屹立不动,象征着武王等待各路诸侯的事情;迅猛地扬手顿足,象征着太公勇往直前的意志;

武乱皆坐武乱:步伐错乱。这是指上文“致右宪左”。,周召之治也周召之治:这是象征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情况。按: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君主面南而坐,东为左,西为右,席位则以左为尊。下文“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也与此合。论亲疏,周公与武王为同胞弟兄,召公仅“与周同姓”;论功德,召公更远逊于周公。故二人虽同为辅弼之臣,但仍有尊卑之别。“致右宪左”(右膝着地以示位卑,左膝不着地以示位尊)正是表示尊卑的一种方式。不了解这一点,所以被看作步伐错乱(“武乱”),宾牟贾则认为“非《武》坐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始:指《武乐》的第一段。下文的“再成”、“三成”等都是指《武乐》的分段。《武乐》共六段,故有“六成”。北出:指出师北上伐纣。商都朝歌位于西周镐京的东北部。按:自上句“且夫《武》”至“盛振威于中国也”数句,为介绍《武乐》的结构和内容的文字。是插叙部分。,再成而灭商再成而灭商:第二段表现灭商的事迹。

《武》接近尾声时全员坐下,象征着周公和召公治理国家归于安定。《武》乐,开始表演时演员从北边出场,第二次出场就象征着灭亡商朝,

三成而南三成而南:第三段表现班师南回镐京的事迹。,四成而南国是疆南国是疆:即疆南国,指南方各族归顺西周,其地成为西周的疆土。疆,名词用作使动。,五成而分陕分陕:表现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事迹。参见注周召之治:舞者分两队,左队象周公、右队象召公。,周公左,召公右,

第三次出场则象征着南面称王,第四次出场象征着将南国划入自己的疆域,第五次出场象征着分陕而治,周公治理陕以东,召公治理陕以西,

六成复缀复缀:重新回到原来的舞位上。缀,舞位。第六段表现伐纣战争大功告成,故舞者回归原位。,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夹振:指舞队两边有人手持金铎(传布命令的大铃)不断地摇动。四伐:指舞者按金铎每摇动一次,便连作四次击刺动作。伐,古代作战的动作,一刺一击为一伐。,盛振威于中国也盛振威于中国:象征武王在伐纣的战斗中大显军威。中国,中原之国,指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而自称“中国”,称周围各族为“四夷”,四夷所居之地为“四方”。

第六次出场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用来表示尊崇天子,扮演武王和将领的演员站立在舞者两侧,手中摇动铎铃四面出击,象征着在中原振奋武威。

分夹而进分夹而进:手持金铎的演员分两列行进。,事早济也事早济:象征武王伐纣的战事早告成功(比预想的要早)。。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夫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女:通“汝”。独:难道。牧野之语:关于武王大败纣王于牧野(朝歌附近)这场战争的记载。?

夹舞者分进出击,象征战事早些成功。长久地站在原地不动,象征着武王等待诸侯到来。况且你唯独没有听说过牧野之战的传说吗?

武王克殷反商克殷反商:消灭了商朝以后来到商都朝歌。殷,地名,今河南安阳市,商王盘庚曾迁都殷,故后世以“殷”代指商朝。反,“及”字之误,赶到、来到。一说“反商”指“从商返回”。,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ji):地名,今北京市西南。,封帝尧之后于祝祝:地名,今山东长清县东北。,封帝舜之后于陈陈:地名,今河南淮阳与安徽毫县一带。;

武王打败纣王抵达商都,还没等下车,就封黄帝的后代于蓟,封帝尧的后代于祝,封帝舜的后代于陈;

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夏后氏:指夏朝。杞(qi):今河南杞县。,封殷之后于宋宋:今河南商丘。,封王子比干之墓封:聚土筑坟。王子比干:纣王叔父,任少师之官,因屡次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释箕子之囚箕子:纣王叔父,任太师,因谏纣王而遭囚禁。,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使箕子演示商朝礼仪,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一说“商容”指殷贤臣商容,“行商容”谓察访商容。《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可参考。

下车以后,封夏朝帝王的后代于杞,封殷商帝王的后代于宋,给王子比干的坟墓培土,释放被囚禁的箕子,让他主持祭祀商容的典礼并恢复他的职位。

庶民弛政弛政:指废除了殷纣的暴政。,庶士倍禄庶士倍禄:给众士(大小文武官员)成倍地增加俸禄。庶,众多、普遍。。济河而西济河而西:指灭商以后,武王率师渡过黄河西归镐京。,马散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复服桃林:今河南灵宝东北与陕西潼关之间的地区。服:用牛拉车。;车甲弢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车甲:战车和铠甲。弢(tao):弓套。这里用如动词,是包裹、蒙盖的意思。;

平民百姓缓解了暴政带来的负担,普通士人增加了一倍的俸禄。渡过黄河西行,马散放在华山之南不再驾乘;牛散放到桃林之野不再驱使;战车铠甲套起来藏到国库里不再使用;

倒载干戈倒载干戈:把武器的锋刃向内或向下放置。,苞之以虎皮苞:裹起来。名词用如动词。;将率之士率:通“帅”。,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建櫜(gao):将所有武器收藏起来。建,通“键”,锁闭;櫜,收藏衣甲兵器的袋子。以上数句,介绍武王西归以后,采取“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将帅解甲”等一系列偃武措施,后世把武王的这些措施简称为“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把兵器放倒,用虎皮包起来;带兵的将帅,封他们成为诸侯,称之为'卸甲藏兵’。然后天下人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了。

散军而郊射散军而郊射:解散军队,让原来的将士到郊学中练习射礼以教贵族子弟。,左射《貍首》左射《貍首》:在东郊射宫习射时,演奏《貍首》。,右射《驺虞》右射《驺虞》:在西郊射宫习射时,演奏《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贯革之射:穿透铠甲的射击,指用于打仗的射击。息:停止不用了。郊射是一种培养礼节的体育活动,不同于打仗的射击。;

解散的军中战士在郊外学习射礼,在东郊举行射礼时演奏《狸首》,在西郊举行射礼时演奏《驺虞》,贯穿皮革铠甲的劲射不再提倡了;

裨冕搢笏裨(pi)冕搢笏(jin hu):身穿礼服(裨)、头戴礼帽(冕)、腰插笏板。这是古代朝服的装饰。本句的意思是说,原来带兵打仗的将帅们全都穿上朝服,留在京都不再打仗了。裨、冕,名词用如动词;搢,插;笏,朝笏,古代大臣上朝奏事时所执的板子,用以记事。,而虎贲之士税剑也虎贲(ben)之士:勇猛的武士。税:同“脱”。税剑,解下刀剑,泛指武士们脱下了戎装。;祀乎明堂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选士等大典均在此举行。,而民知孝;朝觐朝觐(jin):诸侯朝见天子。春季来朝曰“朝”、秋季来朝曰“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所以臣:指为臣之道。;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耕藉:即“藉礼”。古代帝王、诸侯征用民力来耕种公田(天子、诸侯的份田),称为“藉田”。每逢春耕开始前,由天子或诸侯率领群臣到藉田上扶犁耕作一次(做几下动作),以此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奉祀(用亲自耕种的谷物来敬奉给祖先)。这就叫“耕藉”。所以敬:指应当怎样敬奉祖先和表示重视什么。

身穿礼服,头戴冕冠,腰带上插着笏板,像猛虎一样的勇士都放下了刀剑;在明堂举行祭祀,使民众懂得孝道;颁行朝拜之礼,然后使诸侯懂得做臣子的方式;天子亲耕藉田,然后诸侯就会懂得恭敬的方式。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三老五更:一说“三老”与“五更”各为一人,一说“三老”为三人、“五更”为五人。三老、五更都是年老退休了的官员。帝王用对待父兄的礼节来尊养这些年老退休官员以示敬老(“悌”)。以下四句都是天子敬养三老五更的礼节。太学:古代国家的最高学府。,天子袒而割牲袒而割牲:指天子脱去礼服,亲自割取牲肉献给三老五更。,执酱而馈执酱而馈:天子亲自把调味品(酱)捧送给三老五更。,执爵而酳执爵而酳:天子亲自捧着酒杯请三老五更宴毕漱口。,冕而总干冕而总干:天子头戴礼帽、手持盾牌亲自主持演出仪式。,所以教诸侯之悌也悌(ti):敬爱兄长,顺从长上。

这五个方面是天下最重要的教化。太学供养三老五更,天子脱去上衣宰割牛羊,拿着肉酱款待宾客,拿着铜爵少量饮酒,戴着冕冠拿着盾牌舞蹈,这是用来教导诸侯友爱兄弟。

若此,则周道四达周道:周朝的治国之道,周朝的教化。,礼乐交通交通:彼此相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不亦宜乎:意思是说,《武乐》的演出要表现上面所说的这么多的内容,它的演出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么??”

像这样,周朝的教化达于四方,礼乐制度就相辅相成了,那么《武》乐刚开始的时候迟缓长久,不也是很适宜的吗?”

【段意】:论述了《武乐》的演奏程序及其深刻的历史内涵。论述是采用孔子解释《武乐》几个主要程序的历史含义的形式展开的。孔子的解释,主要针对他对宾牟贾所提的五个问题和宾牟贾提出的一个问题来进行。解释有详有略,其行文线索大致如下:“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解释“《武》之备戒之已久”;“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解释“发扬蹈厉之已早”;“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解释“《武》,坐致右宪左”;“且夫《武》,始而北出”至“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解释“永叹之,淫液之”;“武王克殷反商”至“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解释“声淫及商”;“庶民弛政”至“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解释“迟之迟而又久”。不难看出,《史记·乐书》摘引孔子与宾牟贾论乐,意在具体说明属于音乐范畴的舞蹈仍然应该体现道义的深刻内容才算是“德音”。

(以上为《乐书》的第十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宾牟贾章》。通过记叙孔子与宾牟贾关于《武乐》内容的讨论,全面细致地论述了“德音”(雅乐)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无不表现着仁义之道。)

子贡见师乙而问焉子贡(前520—前456年):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师乙:乐师名乙。,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声歌各有宜:指歌曲(声)与歌唱者(歌)有各自相适合的情况。,如赐者宜何歌也?”

子贡拜见师乙并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唱歌各有各的风格,像我这样的适合唱什么歌?”

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请:表示谦敬的副词,可译为“请允许我……”。诵:讲述。,而吾子自执焉自执:自己决断。

师乙说:“我,一个低贱的乐工,怎么配得上你来问适合唱什么歌呢?请允许我谈谈我所听到的,然后先生自己拿主意。

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颂》,《诗经》篇名。《诗经》按其内容和来源分为十五《国风》、二《雅》(《大雅》、《小雅》)和三《颂》(《周颂》、《鲁颂》和《商颂》)。以下文有《商》之别,这里的《颂》当是指《周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恭俭:谦恭谨慎。俭,约束、不放纵,引申为谨慎。,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风》:《国风》。《国风》有十五大类,究竟是哪一国的《风》诗呢?以下文有《齐》(《齐风》)与此并述来看,这里的《风》相当于说“民歌曲调”。;肆直而慈爱者肆直:坦率。,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齐》:《齐风》。

宽厚文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广大文静,豁达诚实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敬克制,喜好礼节的人适合唱《小雅》;正派直率,清廉谦让的人适合唱《国风》;开朗直率,慈祥友爱的人适合唱《商》;温和善良,敢于决断的人适合唱《齐》。

夫歌者,直己而陈德直己:直率地表白自己的心意。,动己而天地应焉动己:激发起自己的德性。,四时和焉,星辰理焉理:有条理,指星辰运行有序。,万物育焉。

歌唱,就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彰显美德;自己内心感动而天地就会呼应,四季就会附和,星辰就会理顺,万物就会化育。

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志之志:记录。,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志之,故谓之《齐》。

所以《商》是五帝时代遗留下来的乐声,商朝的乐师将其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商》;《齐》是夏、商、周三代遗留下来的乐声,齐国的乐师将其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齐》。

明乎《商》之诗者,临事而屡断屡断:果断。屡,疾也,引申为果敢。;明乎《齐》之诗者,见利而让也。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

明白《商》乐歌词的内容,遇事就能很快决断;明白《齐》乐歌词的内容,见利能及时退让。遇事很快决断,就是勇敢;见利及时退让,是道义。

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孰:怎么。保:养育、产生。引申为表现。?故歌者,上如抗上如抗:音调上扬时高亢激昂。抗,通“亢”,高亢激昂。,下如队下如队:音调下降时低沉压抑。队,同“坠”。,曲如折曲如折:音调婉转时波折四起。,止如槁木止如槁木:歌曲中止时如同枯木一样寂然无声。,居中矩居中矩:乐曲小的回环如同矩尺的直角。居,微曲。,句中钩句中钩:乐曲大的回环如同弧形的弯钩。句,同“勾”。,累累乎殷如贯珠累累乎殷如贯珠:把一曲曲音调变化各异的歌曲收集起来,其丰富多彩如同串串明珠。殷,盛多,丰富。

有勇有义,不通过歌曲,还有什么能保存这种美德呢?所以歌唱,高声如同抗举,低声如同坠落,婉转如同曲折,终止如同枯木,平直的歌声合乎矩尺,转折的歌声合乎弯钩,音节连贯就像穿起来的珍珠。

故歌之为言也歌之为言:把唱歌看作说话。,长言之也长言:拖长了声音说话。。说之说:同“悦”。,故言之;言之不足言之不足:说话不足以表达内心喜悦。,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子贡问乐》《子贡问乐》:此为篇题,依各篇惯例不当置于篇末。

所以歌唱作为语言,就是绵长的语言。高兴了,所以要说出来;语言表达不充分,所以要绵延不绝地说出来;绵长的语言表达不充分,所以要吁嗟感叹;吁嗟感叹表达不充分,所以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这就是“子贡问乐”的故事。

【段意】:通过记叙师乙与子贡讨论歌唱的有关问题,主要论述了音乐的情调与歌唱者的性格应各自相宜的道理。首先介绍相宜的表现。依次列举了适合歌唱《周颂》、《大雅》、《小雅》、《国风》、《商颂》、《齐风》的各种性格。接着论述相宜的原因,其原因有三:第一,与歌唱的目的有关。歌唱是为了直抒胸臆以表现自己内在的美德,被歌声激发起来的真实感情能够同各种自然祥瑞相应和。第二,与音乐情调的陶冶作用有关。受《商颂》的情调陶冶的人,遇事常常能有决断;而受《齐风》的情调陶冶的人,见利总是能够辞让。同时,决断所表现的“勇”和辞让所表现的“义”,又总是要通过歌曲表现出来。第三,与音乐情调变化的规律有关。歌唱等于是拖长了声音在说话,随着感情的变化,拖长了声音说话还不足以表达感情时,就用感叹吟咏来表达,感叹吟咏也不足以表达感情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跟歌声的变化规律一样,上扬时高亢激昂,下降时低沉压抑。总之,什么情调的乐曲适合什么性格的人歌唱,这是符合感情变化和音乐情调变化的规律的。

(以上为《乐书》的第十一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师乙章》。主要论述了不同的音乐情调可以陶冶不同的性情的道理。)

凡音由于人心由于:产生于。按:自本段以下至篇末的内容,不见于汉儒郑玄《三礼目录》所载《礼记·乐记》的篇目。但在今本《十三经注疏》中,唐人孔颖达引西汉刘向《别录》,认为《乐记》当为二十三篇(比《三礼目录》多十二篇),则本段当摘自《乐记·奏乐章》。,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景:同“影”。影像、影子。,响之应声响:回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与:给予。这里是“回报”的意思。,其自然者也其自然者:这是天然的道理。按:认为对“雅乐”和“淫声”的不同喜爱,必然招致相应的善恶报应,这是汉儒“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在音乐理论上的反映。

大凡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天和人有相通的地方,就像影子和形体相随,回响和声音相应。因此做善事的人,上天就以幸福回报他,做坏事的人,上天就将灾祸降给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段意】:论述了“天”与“乐”感应相通的问题。如同某一物体的影像必然反映该物体的形状、某一声响的回音也必然与该声响相呼应一样,主宰自然界万千事物命运的“天”,对于做好事和做坏事的人也必然会给以相应的回报。由于音乐产生于人心,音乐有善有恶,喜爱好音乐(雅乐)还是喜爱坏音乐(淫声),也必然会得到“天”给予的与善恶相应的回报。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朝歌:其义说法不一,一说是歌曲的专名,即《朝歌》;一说是泛指都邑市井中流行的淫靡音乐。北鄙:一说是歌曲专名,即《北鄙》;一说是泛指北方边境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身死国亡。

所以帝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诗篇,天下就安定太平;商纣根据都城朝歌北方偏远地区的音乐创作歌曲,结果身死国亡。

舜之道何弘也道:道路,引申为前途、前景。何弘:为什么会远大。弘,宏大。“何弘”与“何隘”相对。?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好之:应理解为“乐之好之”,即以它(《南风歌》)为乐并且很喜爱它。乐,欢乐,用作意动。,乐与天地同意乐(le):欢乐。,得万国之欢心万国:各诸侯国,指各国诸侯。,故天下治也。

帝舜的治国之道有什么弘大之处?商纣的治国之道有什么狭隘之处?《南风》的诗篇是象征生长的音乐,帝舜喜好它,愿意顺应天地之意,得到天下万国的欢心,所以天下安定太平。

夫朝歌者不时也朝歌者不时:一大清早(朝)就唱歌(歌)是不合时宜的。朝,音zhao,早晨。,北者败也北者败也:“北”的意思就是衰败。北,“背”的古字,作战失败时逃跑的人背对敌人,故以“背”(北)喻失败,今有“败北”一词。这里是衰败的意思。,鄙者陋也鄙者陋也:“鄙”的意思就是见识浅陋(或者粗劣)。鄙,边远的地方,处在边远地方的人见识不广,故“鄙”的引申义有浅陋、庸俗的意思。,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故身死国亡。

朝歌的音乐是不顺时令的歌曲,北就是败,偏远意味着粗陋,商纣喜好它,与天下万国不同心,诸侯不来归附,百姓不相亲近,天下人都背叛他,所以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

【段意】:举例证明“天与乐感应相通”的论点。虞舜所喜爱的《南风歌》,是顺应自然适合生长的音乐,这样的音乐符合天地的意志和深得诸侯的欢心,虞舜也因此而使得天下大治,个人的政治前景远大辉煌。而商纣所喜爱的是那些市井流行的靡靡之音和北地边境上的粗野歌声,这类音乐,顾名思义就包含着失败鄙陋和不合时宜的意思,因此商纣招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的可悲下场。可见音乐与天意相通。

而卫灵公之时卫灵公: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此时卫国已经削弱为小国。,将之晋之:前往。,至于濮水之上舍濮水之上:指濮水之滨。舍:住宿。。夜半时闻鼓琴声鼓:演奏。,问左右,皆对曰“不闻”。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将要到晋国去,来到濮水边的一个上等旅馆住下来。半夜的时候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左右随从,都回答说“没听见”。

乃召师涓曰师涓:卫国乐官。:“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写:记录,指用琴摹仿练习。。”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援:把持、操着。,听而写之。

于是召见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问左右随从,都说没听见。那样子就像鬼神在演奏,帮我听听并把曲子记下来。”师涓说:“是。”于是他就正襟危坐,两手操琴,一边听一边记曲子。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习:通晓。,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

第二天,他说:“我得到这首曲子了,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练习一宿。”灵公说:“可以。”于是就又住了一宿。

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去之晋:离开(濮水之上)到晋国去。,见晋平公晋平公:姬彪。前557一前532年在位。上距晋文公称霸诸侯约一百年,下距魏文侯分晋而立亦约一百年,是晋国这个春秋大国由盛转衰的时期。。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施惠之台:一说故址在今山西侯马市附近,一说故址在今山西新绛附近。

第二天,师涓回报说:“练好了。”于是他们就离开濮水抵达晋国,会见了晋平公。平公在施惠台设酒席款待。

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师旷:晋国乐官。盲人,善于弹琴,尤善辨音。,援琴鼓之。

酒正酣时,卫灵公说:“今天来的时候,听到一首新曲子,请允许我们演奏它。”晋平公说:“可以。”就让师涓坐在师旷身旁,操琴弹奏那首曲子。

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抚:按住。:“此亡国之声也,不可听。”平公曰:“何道出何道出:谓“新声”出于何处。?”师旷曰:“师延所作也师延:商纣乐官。

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制止师涓说:“这是亡国之声,不能再弹下去了。”晋平公问:“这话从何说起?”师旷说:“这是师延创作的曲子。

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先闻此声者国削:卫国始封君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兄弟,至卫庄公时,卫国一直是春秋大国。但自庄公以后,卫国“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之事屡有发生,尤其卫君之淫乐奢侈令天下风气大坏,卫国亦从此一蹶不振、沦为大国附庸。卫国衰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卫国地处商朝旧都,受商朝淫靡之风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广泛,所以说“先闻此声者国削”。。”

当年给纣王演奏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之后,师延向东逃跑,自己投进濮水之中,所以一定是在濮水边上听到这声音,先听到这声音的国家实力就会削弱。”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愿遂闻之:希望能使我听完这支曲子。愿,希望。遂,终、竟。。”师涓鼓而终之。

晋平公说:“我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希望能继续弹下去。”这样师涓才把它演奏完毕。

【段意】:记卫灵公献所得“新声”于晋平公的故事。故事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卫灵公驻濮水夜闻“新声”的经过,后一部分记叙师旷论濮水“新声”的出处。从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举例说明论点“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的。濮水“新声”是亡国之音,众人听不到,而让卫灵公首先听到,这是因为卫灵公沉溺于靡靡之音(“为恶”),故“天与之以殃”。既然知道濮水“新声”是亡国之音,晋平公仍然要把它听完,可见这是一个耽于声色而无视国事的君主,故让它也听到这亡国之音,也是“天与之以殃”。

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音无此最悲乎:乐曲中没有比这支曲子更有感染力的了吗?这句的结构可以理解为“音无最悲于此乎”。悲,动人心弦、具有感染力。?”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

晋平公问:“没有比这首曲子更悲伤的吗?”师旷说:“有。”晋平公问:“可以弹出来让我听吗?”师旷说:“君上的德性和道义浅薄,不能听这种曲子。”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玄鹤:黑色的鹤,传说中的仙鹤。二八:十六只。廊门:由走廊通往厢房的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延颈:伸长脖子。舒翼:张开翅膀。

晋平公说:“我所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想要听一听。”师旷不得已,拿起琴演奏这首曲子。弹奏第一遍,有黑鹤十六只落到回廊的门前;弹奏第二遍,黑鹤伸长脖子鸣叫,舒展翅膀起舞。

【段意】:记师旷鼓琴招来仙鹤翔集,说明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于缺少德义的人来说,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只能使他们沉湎于声色的享受。师旷根据晋平公多次声言“寡人所好者音也”,了解到晋平公是一个不懂得音乐的精神实质而只追求声色享受的人,所以认为晋平公不配欣赏最具感染力的音乐。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寿:祝福、祝寿。名词用如动词。。反坐反坐:回到座位上。反,通“返”。,问曰:“音无此最悲乎?”

晋平公大喜,站起身来给师旷敬酒。返回座位后,又问道:“音乐没有比这首曲子更悲伤的吗?”

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以:用来。合:会聚。使动用法。,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败:指使国家衰败。。”

师旷说:“有。是从前黄帝用来大规模合祭鬼神的曲子,现在君上德性和道义浅薄,不配听这种音乐,听了国家就会衰败。”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晋平公说:“我年纪大了,所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希望完整地听一听。”师旷不得已,拿起琴弹奏这首曲子。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飞:使动用法,犹言“刮走”。,左右皆奔走。

弹奏第一遍,有白云从西北方向涌起;弹奏第二遍,大风刮来并有雨水随着降下,大风掀飞了回廊屋顶的瓦片,左右宾客都奔走逃命。

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赤地:地上寸草不生。形容旱情之严重。。听者或吉或凶听者或吉或凶:听的同是一支乐曲,有的人得到福祉,有的人遭受灾祸。或,不定指代词。。夫乐不可妄兴也妄兴:指随意演奏。

晋平公感到恐惧,趴在廊屋中间。此后晋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一连三年寸草不生。听音乐的人有吉有凶。音乐不可以随便演奏。

【段意】:记叙师旷为晋平公演奏黄帝用以大会鬼神的乐曲而使晋国遭受灾祸的故事,以此证明“乐不可妄兴”的论点。师旷因为晋平公缺少德义而不敢为他演奏曾被黄帝用来大会鬼神、降福于天下的音乐,但是晋平公一心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强行命令师旷为他演奏。结果,风雨骤起、揭落廊瓦以至后来使得晋国大旱三年。虽然演奏的同是一支乐曲,但因为黄帝是用来大会鬼神、为天下万民祈福,这是“为善”,故“天报之以福”;而晋平公为了满足个人声色的欲望,知其不可而仍要执意坚持,这是“为恶”,故“天与之以殃”。由此可见,音乐是不能随便演奏的,当视听音乐者德义的厚薄而定。

(以上为《乐书》的第十二部分。以虞舜与商纣、黄帝与晋平公听乐的目的和效果为例,说明音乐与天、人相通:“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从而强调“乐不可妄兴”。)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太史公说:上古时代圣明帝王中创作音乐的,不是要使内心欢愉使自己快乐,心意畅快放纵欲望,而是想要用音乐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

正教者皆始于音正教:端正教化。,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和正:调和使之正。犹言调养。

正统的教化都从音乐开始,音乐正统,听音乐的人行为就正派。因此音乐是用来振动和激荡血脉,沟通和交流精神并调和与端正人心的。

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

所以宫声振动脾脏并调和端正圣心,商声振动肺脏并调和端正道义,角声振动肝脏并调和端正仁德,徵声振动心脏并调和端正礼节,羽声振动肾脏并调和端正智慧。

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异:使动用法,犹言区别。;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变化:改变化育。使黎庶改变陋习、化育为德行。。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正度:标准的尺度。

因此音乐是用来对内辅助端正心意,对外区别尊卑贵贱的;对上可以事奉宗庙鬼神,对下可以感化黎民百姓。琴身的长度为八尺一寸,是正规的尺寸。

弦大者为宫弦大者为宫:五声中,宫的律数(律管长度)为81、商为72、角为64、徵为54、羽为48。宫的律数最大,定音时律管最长,在琴瑟上则弦最粗大。详见《史记·律书》。,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商张右傍:奏商音的弦张设在紧靠宫弦右边的一旁。,其馀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

弦粗大的是宫声,居于琴的中央,象征着君主。商弦张设在右旁附近,其余的弦按大小次序排列,不超越各自的次序,那么君臣的位置就都端正了。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温舒:指心情平和舒畅。;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恻隐:对苦难者表示同情。;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整齐:指仪容(穿戴)整齐。

所以听宫调的音乐,使人感到温和舒畅,胸襟广大;听商调的音乐,使人变得端庄正直,喜好道义;听角调的音乐,使人学会怜悯和慈爱他人;听徵调的音乐,使人愿意行善并喜欢施舍;听羽调的音乐,使人形貌整齐并崇尚礼节。

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暴慢:凶恶傲慢。穷:困住。引申为侵蚀、腐蚀。;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

礼仪从外部影响人们,音乐从内心产生影响。因此君子不能片刻离开礼仪,片刻离开礼仪,那么强暴傲慢的行为就完全暴露在外了;不能片刻离开音乐,离开音乐片刻,那么奸诈邪僻的行为就完全侵蚀内心了。

故乐音者乐音:即音乐。,君子之所养义也君子之所养义也:当是“君子之所以养义也”,脱“以”字。。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钟磬:指钟磬之音。庭:堂前之地。下文“前”与此同义。钟磬琴瑟多用于祭先王之庙,故天子诸侯、卿大夫得立于堂前聆听。;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行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义,宜也。

所以乐曲和音律,君子用来培养道义。古时候,天子和诸侯听钟磬之音不曾离开庭院,卿大夫听琴瑟之音不曾离开堂前,用这种方式形成符合道义的行为习惯而防止放纵逸乐。

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容:仪容。指合乎礼仪的举止。,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无由:无从。指没有机会。

放纵逸乐产生于缺乏礼仪的前提下,所以圣王让人们的耳朵聆听《雅》《颂》的音乐,眼睛观看威严的礼仪,双脚走路表现出恭敬的姿态,嘴里讲着仁义的道理。因此君子整天讲话,邪僻也就不能趁虚而入。

【段意】:本节是对《乐书》全文内容的概括总结。主要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强调明君举乐的目的是为了治好天下。因为治天下必须正教化,正教化必须以音乐为手段,雅正的音乐可以使人的行为端正。第二,总结音乐调和身心、修养德行的作用。从音乐作用的对象上看:人有脾肺肝心肾五脏,乐有宫商角徵羽五声,五声分别作用于五脏,就会发为圣义仁礼智五德。从音乐作用的范围上看:上用于宗庙,敬事祖先亡灵;下用于黎民,化育黎民德性;外可象征君臣之位以别贵贱;内可调和心志以养德义。第三,强调坚持礼乐以防邪正身的重要性。首先指出放弃礼乐的严重危害,其次介绍君子重视音乐的具体表现,最后阐明防邪正身的具体方法:耳听《雅》《颂》之音、目视威严之礼、实践恭敬之行、口言仁义之道。不难看出,以上总结强调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正是《乐书》的中心主 题。

(以上为《乐书》的第十三部分。本节文字是对《乐书》全文主题的总结和强调。)

乐书第二【4】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魏文侯:魏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子夏(前507—前400年):卜商,字子夏,春秋时晋国人,孔子弟子,长于文学,被魏文侯尊以为师。:“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端冕:玄端(一种黑色的礼服)和玄冕(一种黑色的礼帽)。用作动词。,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穿着黑色的礼服,戴着华丽的冕冠,听着古代的音乐,只担心倒下打瞌睡,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能忘记疲倦。冒昧地请问,古乐那样令人厌倦,是为什么呢?新乐这样令人着迷,又是为什么呢?”

子夏答曰:“今夫古乐,进旅而退旅进旅、退旅:指齐进、齐退,形容行动非常一致。,和正以广和正以广:指乐曲平和中正而意境广远。,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弦匏笙簧:泛指各种乐器。合守:共同等待。拊(fu)鼓:两种打击乐器,在演奏中用来节制或指挥其他的乐器。拊,又叫“相”,外用皮革制成,内以谷糠之类填充。,始奏以文文:指鼓。,止乱以武止乱:指结束表演。乱,乐曲尾声。武:指铙。一说指钟。,治乱以相治乱:指调整节奏的纷乱。,讯疾以雅讯疾:指控制演奏速度。讯,告诉,引申为指示、控制。疾,快速,引申为速度。雅:一种打击乐器,形似竹筒,口小身大,大约两围,长五尺六寸,羊皮蒙口,筒身涂漆,中有木棰。

子夏回答说:“现在说说古乐,队伍进退一致,曲调和谐纯正,气势宽广,弦匏笙簧等丝竹乐器都要随鼓声来演奏,听到击鼓开始演奏,听到鸣金停止舞蹈,演奏相的时候调整队伍,演奏雅的时候迅速前进。

君子于是语于是语:在此时发表议论。,于是道古道古:称颂古人古事。,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指讲述修身齐家平治天下的道理。:此古乐之发也发:指表演。

君子于是评议谈论古代圣人的思想,述说修养自身惠及家族,广施仁德平均天下之事。这是古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进俯退俯:指表演时进和退都弯曲着身子。形容动作很不整齐。,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及优侏儒:加上把侏儒作为乐舞的演员。优,俳(pai)优、倡优,古时以表演乐舞、杂技为业的人。这里用作使动词。,獶杂子女獶(nao)杂:混杂。子女:指男女。,不知父子。

现在说说新乐,队伍进退不齐,用淫乱之气演奏奸邪之声,沉溺在里面不能自拔,加上俳优和侏儒,像猴子一样不讲男女之别,不知父子尊卑。

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乐:音乐。这里指的是充分体现着“王者立乐之方”的音乐形式。,所好者音也音:指乐音。这里是指那种只有乐曲形式而不能体现“王者立乐之方”的纯娱乐形式。。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

乐曲终了无法评议,不能从中体会古代圣人的思想:这是新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今天君上所询问的是音乐,但是所喜好的却是声音。音乐和声音,虽然相类似,但是本质上并不相同。”

【段意】:用问答的形式,论述了古雅乐与新淫声在表演形式和社会影响方面的根本区别。魏文侯提问的大意是:为什么我听古乐总爱打瞌睡,而听新乐时却不感到疲倦呢?子夏对魏文侯的提问不作正面回答,而是从什么是古乐、什么是新乐谈起,通过比较后指出:魏文侯所喜爱的只是“乐音”(徒具音乐形式而不具备音乐本质精神的纯娱乐形式),而乐音与“音乐”(充分体现着先王制定音乐的基本原则的形式)是相似而不相同的两种东西。子夏的意思是,古雅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以郑、卫新声为代表的新乐只是乐音而已。

文侯曰:“敢问如何?”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袄祥疾疢(chen):疾病。袄祥:凶兆和吉兆。这里偏指凶兆或灾异现象。,此之谓大当大当:最为适当的时期,即太平盛世。

文侯问:“冒昧地请问有什么不同?”子夏回答说:“古时候天地运行和顺而四季更替适时,民众道德高尚而五谷生长繁荣,疾病不生,也没有凶兆,这就叫特别适时。

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作为父子君臣:指规定了父子、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以为之纪纲:即以之为纪纲,把明确父子、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作为治国的根本纲领。按:本句指圣人制礼确定各种尊卑贵贱的关系。,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六律:包括“六吕”,即黄钟、大吕、太簇等十二音律。,和五声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弦歌诗颂弦歌:指用音乐演唱。诗颂:指《诗经》中《周颂》、《商颂》等篇章。,此之谓德音德音:指充分体现着“先王立乐之方”即音乐的精神实质的音乐。,德音之谓乐。

然后圣人创制了规定父子君臣关系的法度,法度已经规定,天下就特别安定,天下特别安定,然后再调整六律,谐和五声,弹琴演唱《诗》中的《颂》,这就叫有德之音,有德之音才能叫音乐。

《诗》曰:'莫其德音莫:《广雅·释诂》“莫,布也。”“莫其德音”言王季的美名远播四方。德音,在原诗中本指美名,在这里借指美好的音乐。,其德克明其德克明:能够使他的美德昭著显明。克,能够。。克明克类克类:指能使他的人民向善。类,善。,克长克君克长:就能为人师长。克君:就能君临天下。。王此大邦王(wang):统治。名词用如动词。,克顺克俾克顺:就能使他的人民顺从。克俾:人民就能供他驱使、为他出力。俾,使也。一说“俾,从也”,一说“俾,通'比’,相近、相亲”。

《诗》中说:'清静中调和有德之音,道德之光能够普照天下,辨明善恶诲人不倦,能为人师能为人君,在此大国为王,能够和顺待人择善而从。

俾于文王俾:及也。俾于文王,言说到周文王的事迹。,其德靡悔靡悔:没有一点细小的过错。悔,小过。。既受帝祉帝祉:上天的福泽。,施于孙子。’施(yi):延续、流传。孙子:即子孙。按:以上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这是一首赞美周朝开国君主王季和文王姬昌美德的诗歌。作者引用《皇矣》,意在说明“德音”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与诗的原意略有不同。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溺音:使人沉迷惑乱的音乐。与:通“欤”,语尾助词,表示轻微的反诘语气。

与文王相比,他的道德毫不逊色。已经享受帝王的福祉,恩惠延及子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君上所喜好的,大概是使人沉溺于其中的靡靡之音吧?”

【段意】:论述只有德音才配称为音乐的道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说明德音产生于德政。在天地祥和、五谷丰登、人民有德、王者安定天下的时代环境中,圣人首先确定君臣父子的纪纲,然后才考正六律、调和五声,制定了用以协调君臣父子关系和团结千百万民众的音乐。第二层意思,征引《诗经·大雅·皇矣》的诗句,说明德音有助于德政的施行。像王季和周文王那样,运用德音辅治国家,德音能够播扬德政,德政能使善恶分明,善恶分明能使人民顺从,人民顺从则天下安定。这样,王者就能把上天赐给自己的福泽传留给子子孙孙。由于德音充分体现了“王者立乐之方”,所以只有德音才配称为音乐。 同时指出,魏文侯所喜爱的是与德音相反的“溺音”。

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子夏答曰:“郑音好滥淫志好滥:奢糜(好)放荡(滥)。淫志:使人心志迷乱。淫,用作使动。下文“溺”、“烦”、“骄”的用法同此。,宋音燕女溺志燕女:欢快(燕)柔媚(女)。溺志:使人意志消沉。溺,耽溺,引申为消沉。,卫音趣数烦志趣(cu)数:急促(趣)多变(数)。烦志:使人心志烦乱。,齐音骜辟骄志骜辟:傲慢(骜)邪僻(辟)。骜通“傲”。骄志:使人骄傲不驯顺。。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文侯说:“冒昧地请问使人沉溺其中的靡靡之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子夏回答说:“郑国的音乐喜好苟且而使人心意放荡,宋国的音乐耽于女色而使人意志消沉,卫国的音乐急促多变而使人心烦意乱,齐国的音乐高傲孤僻而使人志骄意满,这四种音乐放纵声色而损害道德,因此祭祀时不予采用。

《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是:指代“肃雍和鸣”之音,作“听”的宾语。。’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诗》中说:'肃穆雍容和谐之声,先人祖宗喜欢聆听。’肃穆的声音,表现恭敬之意;雍容的声音,表现和谐之意。既恭敬又和谐,还有什么事不能成行的呢?

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

做君主的人,只要谨慎对待自己喜好和厌恶之事就可以了。君主喜好的事情,那么大臣就会去办理;上级实行的事情,那么民众就会跟着做。

《诗》曰'诱民孔易’诱:诱导、引导。孔:很、非常。程度副词。,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鞉(tao):乐器名,一种有柄小鼓。椌(qiang):一种外形像覆斗的木制乐器。楬(qia):一种外形像伏虎的木制乐器。埙(xun):一种外形像秤锤的陶制乐器。篪(chi):一种外形像笛子的单管竹制乐器。按:此处所说的六种乐器,前四种均为敲击乐器,后二种为吹奏乐器。这类乐器的声音淳厚朴质,故谓之“德音”。下文所介绍的各种“德音”,都是以这类乐器的演奏为基础,然后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之以不同的乐器来表示。,此六者,德音之音也德音之音:演奏德音的乐器。

《诗》中说'诱导民众十分容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作了鞉、鼓、椌、楬、埙、篪这六种乐器,是属于德音一类的音声。

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狄:通“翟”,野鸡尾上的长羽,用作文舞的道具。。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献酬酳酢:泛指宴请宾客时的各种礼仪。献,向祖先敬酒致祭;酬,主人向客人敬酒;酳(yin),食毕让客人用酒漱口;酢,客人用酒回敬主人。,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宜也官序:即官秩,职位的高低。各得宜:一本作“各得其宜”。宜,指适当的位次。,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

然后演奏钟、磬、竽、瑟来附和,拿着盾牌、斧头、牛尾、羽毛来跳舞。这种音乐被用来祭祀先王宗庙,用于祭祀之后款待宾客,用来向后世表示有尊卑长幼的次序。

钟声铿铿:指声音洪亮。,铿以立号立号:作为号令。,号以立横立横:指振作士气。,横以立武立武:指取得战争的胜利(建立武功)。。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武臣:指英勇善战之臣。。石声硁硁(keng):固执,引申为坚定。,硁以立别立别:指使人明辨是非。别,分辨。,别以致死致死:献出生命。

铜钟声音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就用来建立号令,号令用来树立威信,威信用来显示武力。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勇武的大臣。石磬声音清脆有力,清脆有力就用来确立等级,等级能让持守礼节者舍生取义。

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死封疆之臣:为保卫国家疆土而牺牲生命的忠臣良将。死,为动用法;封,同“邦”,国家。。丝声哀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哀:指音调宛转悲凉。,哀以立廉立廉:指使人恬淡正直。廉,正直、不贪名利。,廉以立志立志:指使人志向坚定。。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

君子听到磬声就会想到誓死守卫边疆的大臣。丝弦声音哀婉悠扬,哀婉悠扬就用来树立廉正之气,廉正之气用来确立志向。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志存高远而持守道义的大臣。

竹声滥滥:广泛。这里指音域宽广。,滥以立会会:汇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畜聚之臣:指爱抚百姓、使民心归附的地方官吏。畜,养育,引申为爱抚;聚,聚合,用作使动。

竹管声音浮泛绵长,浮泛绵长就用来确立融会之声,融会用来聚合民众。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声音就会想到能够畜养聚集百姓的大臣。

鼓鼙之声欢鼓鼙(pi):军用的大鼓和小鼓(鼙)。欢:通“喧”,喧腾。,欢以立动立动:指鼓动人心。,动以进众进众:使战士们前进。进,用作使动。。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铿锵:响亮和谐。,彼亦有所合之也彼亦有所合之:音乐中(彼)也有与自己志趣相契合的东西。意思是说,音乐中还包含着治国的道理。。”

军鼓声音欢快热烈,欢快热烈就用来调动士气,调动士气用来鼓动部众进取。君子听到鼓声就会想到做将帅的大臣。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听铿锵的声音,而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心志相合。”

【段意】:指出溺音偏重于色情而有害于道德,论述德音富有道义的深厚内涵,强调君主对自己在音乐上的好恶应该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首先以郑、宋、卫、齐四国流行的音乐为例来说明溺音的特点:郑音十分放荡,使人心志迷乱;宋音欢快柔媚,使人意志消沉;卫音急促多变,使人心烦意乱;齐音傲慢邪辟,使人桀骜不驯。其次,列举钟、磬、琴瑟、箫管、鼓鼙等乐器的声音特点来说明德音富有道义的深厚内涵:钟声洪亮可用来发号施令,具有振作士气的作用;磬声坚定可使人明辨是非,具有鼓舞人们为正义事业舍身忘死的作用;琴瑟之声婉转悲凉可使人恬淡正直,具有坚定人们志向的作用;箫管之声音域宽广可导人汇聚,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鼓鼙之声热烈喧腾能鼓舞士气,具有激励战士勇往直前的作用。由于溺音和德音都对人的影响很大而作用完全不同,而君主对音乐的好恶(是喜爱德音还是喜爱溺音)对他的臣下和民众都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强调君主对自己的好恶应该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以上为《乐书》的第九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魏文侯章》。主要论述了古雅乐与新淫声之间的根本区别:古雅乐富有道义的深刻内涵,是授人以德的音乐;新淫声则偏重声色而有害于道德,是使人迷乱的靡靡之音。)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宾牟贾(gu):人名。事迹不详。,孔子与之言,及乐及乐:谈话涉及到音乐方面的问题。,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武》:即《大武》,以表现周武王伐纣的功绩为内容的乐舞。全舞分击鼓进军、大战灭殷、班师南征、治理南疆、分职而治、颂王盛德等六段。《大武》具有舞剧的性质,传为周武王所作。备戒之已久:指演出开始前击鼓警示演员们作好准备的时间很久。,何也?”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谈到音乐,问:“《武》乐击鼓表示警戒,时间那么长,为什么呢?”

答曰:“病不得其众也病不得其众:那是演示武王担心众心不齐的历史影子。按: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伐纣,时在武王继位后十二年,其中武王九年和武王十一年两次大会诸侯于孟津。第一次会师孟津,“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可以认为,武王两次大会诸侯于孟津而没有对纣王正式宣战讨伐,正是担心还没有完全争取到天下人心的拥护的缘故。。”

宾牟贾回答说:“那是武王担心不能得人心而迟迟不发兵。”

“永叹之永叹:久久地歌唱。永,久也;叹,咏唱。,淫液之淫液:形容乐声如水之浸渍,连绵不绝,拖得很长。淫和液均有“浸渍”的意思。,何也?”

孔子又问:“舞蹈开始前,反复咏叹,漫声长吟,为什么呢?”

答曰:“恐不逮事也恐不逮事:指武王担心兵众赶不上战机。逮,及,赶上;事,战事。。”

宾牟贾回答说:“那是将士们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发扬蹈厉之已早发扬蹈厉之已早:刚开始起舞,就突然扬手顿足勃然变色。发,开始;扬,举手;蹈,顿足;厉,脸色严厉;已早,与上文“已久”相对,指迅猛、突然。,何也?”

孔子又问:“舞蹈开始时,就意气风发,气势威猛,为什么呢?”

答曰:“及时事也及时事:抓住战机,及时对纣王发动战争。。”

宾牟贾回答说:“到开战的时候了。”

“《武》,坐致右宪左坐:实际指跪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置臀部于脚后跟上。致右宪左:右膝着地而左膝不着地。,何也?”

孔子又问:“《武》中的坐姿是右膝着地,左膝悬起,为什么呢?”

答曰:“非《武》坐也非《武》坐:据《尚书·牧誓》“今日之事,不愆(超过)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努力)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可以看出,武王在伐纣的战斗中很强调行动的一致、动作的整齐,而《武乐》中“坐致右宪左”似乎是一种参差错乱的姿势,所以宾牟贾认为这不应当是《武乐》中应当有的坐法。。”

宾牟贾回答说:“那不是《武》中原有的坐姿。”

“声淫及商声淫及商:乐曲过分舒缓(淫)而且间杂着悲凉的商音。,何也?”

孔子又问:“歌声连绵不绝,偏向商音,为什么呢?”

答曰:“非《武》音也非《武》音:表现战斗场面的乐曲应当热烈迅猛(“欢以立动,动以进众”),且“武王伐纣,吹律听声……而音尚宫”(见《史记·律书》序),所以宾牟贾认为“声淫及商”的乐曲不应当是《武乐》应有的声音。。”

宾牟贾回答说:“那不是《武》中原有的曲调。”

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孔子问:“如果不是《武》中的曲调,那是什么呢?”

答曰:“有司失其传也有司:指乐官、乐师。。如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荒:胡涂、迷乱。。”

宾牟贾回答说:“主管音乐的人使这段乐章失传了。如果不是主管音乐的人失传,那么就是武王的意志衰退了。”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唯:句首语助词。苌弘:周朝大夫,传说孔子曾向他问乐。,亦若吾子之言是也吾子:对人的敬称。。”

孔子说:“我只听苌弘这样说过,他的话也像先生说的这样。”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免席:离开座席。指站起身来。:“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既闻命:指自己对“《武》之备戒之已久”的含义的回答(“病不得其众”)已经得到了孔子的肯定。。敢问迟之迟而又久迟之迟而又久:《武乐》演出的时间太久太久。迟,长久。,何也?”

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坐席请教说:“《武》乐击鼓警戒群众很长时间,那么已经知道命令了。冒昧地询问一下,演员迟缓地站在那里又是很长的时间,为什么呢?”

【段意】:记叙孔子与宾牟贾之间关于《武乐》五个情节的含义的问答。对孔子所提的五个问题,宾牟贾依照自己的理解一一作了回答,但被孔子认为都不符合《武乐》本来的意思。于是宾牟贾离开座位,向孔子恳切地求教,尤其是关于《武乐》在演出中演员们久久地停留舞位而且动作迟缓的这一情节的含义,请求孔子作出解释。

子曰:“居居:坐下。,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象成:指乐的制作取象于成功者的事迹。。总干而山立总干而山立:演员们手持盾牌像山一样岿然屹立。总,持;干,盾牌。这是《武乐》起舞前的场面,类似现代舞剧开场时的造型动作。手持盾牌久立不动,故谓之“备戒之已久”。,武王之事也武王之事:指象征武王伐纣等待各路诸侯时的神态和武王军队无坚不摧的形象。;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太公之志:指这是表现姜太公奋发武威佐助武王一举灭纣的意志。“发扬蹈厉”是表现战争已经开始的场面,“已早”言其急不可耐,故引申为迅猛异常。此句回答前面的第三句。;

孔子说:“请坐,我告诉你。音乐,是表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拿着盾牌像山一样屹立不动,象征着武王等待各路诸侯的事情;迅猛地扬手顿足,象征着太公勇往直前的意志;

武乱皆坐武乱:步伐错乱。这是指上文“致右宪左”。,周召之治也周召之治:这是象征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情况。按: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君主面南而坐,东为左,西为右,席位则以左为尊。下文“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也与此合。论亲疏,周公与武王为同胞弟兄,召公仅“与周同姓”;论功德,召公更远逊于周公。故二人虽同为辅弼之臣,但仍有尊卑之别。“致右宪左”(右膝着地以示位卑,左膝不着地以示位尊)正是表示尊卑的一种方式。不了解这一点,所以被看作步伐错乱(“武乱”),宾牟贾则认为“非《武》坐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始:指《武乐》的第一段。下文的“再成”、“三成”等都是指《武乐》的分段。《武乐》共六段,故有“六成”。北出:指出师北上伐纣。商都朝歌位于西周镐京的东北部。按:自上句“且夫《武》”至“盛振威于中国也”数句,为介绍《武乐》的结构和内容的文字。是插叙部分。,再成而灭商再成而灭商:第二段表现灭商的事迹。

《武》接近尾声时全员坐下,象征着周公和召公治理国家归于安定。《武》乐,开始表演时演员从北边出场,第二次出场就象征着灭亡商朝,

三成而南三成而南:第三段表现班师南回镐京的事迹。,四成而南国是疆南国是疆:即疆南国,指南方各族归顺西周,其地成为西周的疆土。疆,名词用作使动。,五成而分陕分陕:表现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事迹。参见注周召之治:舞者分两队,左队象周公、右队象召公。,周公左,召公右,

第三次出场则象征着南面称王,第四次出场象征着将南国划入自己的疆域,第五次出场象征着分陕而治,周公治理陕以东,召公治理陕以西,

六成复缀复缀:重新回到原来的舞位上。缀,舞位。第六段表现伐纣战争大功告成,故舞者回归原位。,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夹振:指舞队两边有人手持金铎(传布命令的大铃)不断地摇动。四伐:指舞者按金铎每摇动一次,便连作四次击刺动作。伐,古代作战的动作,一刺一击为一伐。,盛振威于中国也盛振威于中国:象征武王在伐纣的战斗中大显军威。中国,中原之国,指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而自称“中国”,称周围各族为“四夷”,四夷所居之地为“四方”。

第六次出场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用来表示尊崇天子,扮演武王和将领的演员站立在舞者两侧,手中摇动铎铃四面出击,象征着在中原振奋武威。

分夹而进分夹而进:手持金铎的演员分两列行进。,事早济也事早济:象征武王伐纣的战事早告成功(比预想的要早)。。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夫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女:通“汝”。独:难道。牧野之语:关于武王大败纣王于牧野(朝歌附近)这场战争的记载。?

夹舞者分进出击,象征战事早些成功。长久地站在原地不动,象征着武王等待诸侯到来。况且你唯独没有听说过牧野之战的传说吗?

武王克殷反商克殷反商:消灭了商朝以后来到商都朝歌。殷,地名,今河南安阳市,商王盘庚曾迁都殷,故后世以“殷”代指商朝。反,“及”字之误,赶到、来到。一说“反商”指“从商返回”。,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ji):地名,今北京市西南。,封帝尧之后于祝祝:地名,今山东长清县东北。,封帝舜之后于陈陈:地名,今河南淮阳与安徽毫县一带。;

武王打败纣王抵达商都,还没等下车,就封黄帝的后代于蓟,封帝尧的后代于祝,封帝舜的后代于陈;

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夏后氏:指夏朝。杞(qi):今河南杞县。,封殷之后于宋宋:今河南商丘。,封王子比干之墓封:聚土筑坟。王子比干:纣王叔父,任少师之官,因屡次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释箕子之囚箕子:纣王叔父,任太师,因谏纣王而遭囚禁。,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使箕子演示商朝礼仪,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一说“商容”指殷贤臣商容,“行商容”谓察访商容。《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可参考。

下车以后,封夏朝帝王的后代于杞,封殷商帝王的后代于宋,给王子比干的坟墓培土,释放被囚禁的箕子,让他主持祭祀商容的典礼并恢复他的职位。

庶民弛政弛政:指废除了殷纣的暴政。,庶士倍禄庶士倍禄:给众士(大小文武官员)成倍地增加俸禄。庶,众多、普遍。。济河而西济河而西:指灭商以后,武王率师渡过黄河西归镐京。,马散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复服桃林:今河南灵宝东北与陕西潼关之间的地区。服:用牛拉车。;车甲弢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车甲:战车和铠甲。弢(tao):弓套。这里用如动词,是包裹、蒙盖的意思。;

平民百姓缓解了暴政带来的负担,普通士人增加了一倍的俸禄。渡过黄河西行,马散放在华山之南不再驾乘;牛散放到桃林之野不再驱使;战车铠甲套起来藏到国库里不再使用;

倒载干戈倒载干戈:把武器的锋刃向内或向下放置。,苞之以虎皮苞:裹起来。名词用如动词。;将率之士率:通“帅”。,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建櫜(gao):将所有武器收藏起来。建,通“键”,锁闭;櫜,收藏衣甲兵器的袋子。以上数句,介绍武王西归以后,采取“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将帅解甲”等一系列偃武措施,后世把武王的这些措施简称为“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把兵器放倒,用虎皮包起来;带兵的将帅,封他们成为诸侯,称之为'卸甲藏兵’。然后天下人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了。

散军而郊射散军而郊射:解散军队,让原来的将士到郊学中练习射礼以教贵族子弟。,左射《貍首》左射《貍首》:在东郊射宫习射时,演奏《貍首》。,右射《驺虞》右射《驺虞》:在西郊射宫习射时,演奏《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贯革之射:穿透铠甲的射击,指用于打仗的射击。息:停止不用了。郊射是一种培养礼节的体育活动,不同于打仗的射击。;

解散的军中战士在郊外学习射礼,在东郊举行射礼时演奏《狸首》,在西郊举行射礼时演奏《驺虞》,贯穿皮革铠甲的劲射不再提倡了;

裨冕搢笏裨(pi)冕搢笏(jin hu):身穿礼服(裨)、头戴礼帽(冕)、腰插笏板。这是古代朝服的装饰。本句的意思是说,原来带兵打仗的将帅们全都穿上朝服,留在京都不再打仗了。裨、冕,名词用如动词;搢,插;笏,朝笏,古代大臣上朝奏事时所执的板子,用以记事。,而虎贲之士税剑也虎贲(ben)之士:勇猛的武士。税:同“脱”。税剑,解下刀剑,泛指武士们脱下了戎装。;祀乎明堂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选士等大典均在此举行。,而民知孝;朝觐朝觐(jin):诸侯朝见天子。春季来朝曰“朝”、秋季来朝曰“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所以臣:指为臣之道。;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耕藉:即“藉礼”。古代帝王、诸侯征用民力来耕种公田(天子、诸侯的份田),称为“藉田”。每逢春耕开始前,由天子或诸侯率领群臣到藉田上扶犁耕作一次(做几下动作),以此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奉祀(用亲自耕种的谷物来敬奉给祖先)。这就叫“耕藉”。所以敬:指应当怎样敬奉祖先和表示重视什么。

身穿礼服,头戴冕冠,腰带上插着笏板,像猛虎一样的勇士都放下了刀剑;在明堂举行祭祀,使民众懂得孝道;颁行朝拜之礼,然后使诸侯懂得做臣子的方式;天子亲耕藉田,然后诸侯就会懂得恭敬的方式。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三老五更:一说“三老”与“五更”各为一人,一说“三老”为三人、“五更”为五人。三老、五更都是年老退休了的官员。帝王用对待父兄的礼节来尊养这些年老退休官员以示敬老(“悌”)。以下四句都是天子敬养三老五更的礼节。太学:古代国家的最高学府。,天子袒而割牲袒而割牲:指天子脱去礼服,亲自割取牲肉献给三老五更。,执酱而馈执酱而馈:天子亲自把调味品(酱)捧送给三老五更。,执爵而酳执爵而酳:天子亲自捧着酒杯请三老五更宴毕漱口。,冕而总干冕而总干:天子头戴礼帽、手持盾牌亲自主持演出仪式。,所以教诸侯之悌也悌(ti):敬爱兄长,顺从长上。

这五个方面是天下最重要的教化。太学供养三老五更,天子脱去上衣宰割牛羊,拿着肉酱款待宾客,拿着铜爵少量饮酒,戴着冕冠拿着盾牌舞蹈,这是用来教导诸侯友爱兄弟。

若此,则周道四达周道:周朝的治国之道,周朝的教化。,礼乐交通交通:彼此相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不亦宜乎:意思是说,《武乐》的演出要表现上面所说的这么多的内容,它的演出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么??”

像这样,周朝的教化达于四方,礼乐制度就相辅相成了,那么《武》乐刚开始的时候迟缓长久,不也是很适宜的吗?”

【段意】:论述了《武乐》的演奏程序及其深刻的历史内涵。论述是采用孔子解释《武乐》几个主要程序的历史含义的形式展开的。孔子的解释,主要针对他对宾牟贾所提的五个问题和宾牟贾提出的一个问题来进行。解释有详有略,其行文线索大致如下:“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解释“《武》之备戒之已久”;“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解释“发扬蹈厉之已早”;“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解释“《武》,坐致右宪左”;“且夫《武》,始而北出”至“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解释“永叹之,淫液之”;“武王克殷反商”至“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解释“声淫及商”;“庶民弛政”至“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解释“迟之迟而又久”。不难看出,《史记·乐书》摘引孔子与宾牟贾论乐,意在具体说明属于音乐范畴的舞蹈仍然应该体现道义的深刻内容才算是“德音”。

(以上为《乐书》的第十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宾牟贾章》。通过记叙孔子与宾牟贾关于《武乐》内容的讨论,全面细致地论述了“德音”(雅乐)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无不表现着仁义之道。)

子贡见师乙而问焉子贡(前520—前456年):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师乙:乐师名乙。,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声歌各有宜:指歌曲(声)与歌唱者(歌)有各自相适合的情况。,如赐者宜何歌也?”

子贡拜见师乙并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唱歌各有各的风格,像我这样的适合唱什么歌?”

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请:表示谦敬的副词,可译为“请允许我……”。诵:讲述。,而吾子自执焉自执:自己决断。

师乙说:“我,一个低贱的乐工,怎么配得上你来问适合唱什么歌呢?请允许我谈谈我所听到的,然后先生自己拿主意。

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颂》,《诗经》篇名。《诗经》按其内容和来源分为十五《国风》、二《雅》(《大雅》、《小雅》)和三《颂》(《周颂》、《鲁颂》和《商颂》)。以下文有《商》之别,这里的《颂》当是指《周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恭俭:谦恭谨慎。俭,约束、不放纵,引申为谨慎。,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风》:《国风》。《国风》有十五大类,究竟是哪一国的《风》诗呢?以下文有《齐》(《齐风》)与此并述来看,这里的《风》相当于说“民歌曲调”。;肆直而慈爱者肆直:坦率。,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齐》:《齐风》。

宽厚文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广大文静,豁达诚实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敬克制,喜好礼节的人适合唱《小雅》;正派直率,清廉谦让的人适合唱《国风》;开朗直率,慈祥友爱的人适合唱《商》;温和善良,敢于决断的人适合唱《齐》。

夫歌者,直己而陈德直己:直率地表白自己的心意。,动己而天地应焉动己:激发起自己的德性。,四时和焉,星辰理焉理:有条理,指星辰运行有序。,万物育焉。

歌唱,就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彰显美德;自己内心感动而天地就会呼应,四季就会附和,星辰就会理顺,万物就会化育。

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志之志:记录。,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志之,故谓之《齐》。

所以《商》是五帝时代遗留下来的乐声,商朝的乐师将其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商》;《齐》是夏、商、周三代遗留下来的乐声,齐国的乐师将其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齐》。

明乎《商》之诗者,临事而屡断屡断:果断。屡,疾也,引申为果敢。;明乎《齐》之诗者,见利而让也。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

明白《商》乐歌词的内容,遇事就能很快决断;明白《齐》乐歌词的内容,见利能及时退让。遇事很快决断,就是勇敢;见利及时退让,是道义。

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孰:怎么。保:养育、产生。引申为表现。?故歌者,上如抗上如抗:音调上扬时高亢激昂。抗,通“亢”,高亢激昂。,下如队下如队:音调下降时低沉压抑。队,同“坠”。,曲如折曲如折:音调婉转时波折四起。,止如槁木止如槁木:歌曲中止时如同枯木一样寂然无声。,居中矩居中矩:乐曲小的回环如同矩尺的直角。居,微曲。,句中钩句中钩:乐曲大的回环如同弧形的弯钩。句,同“勾”。,累累乎殷如贯珠累累乎殷如贯珠:把一曲曲音调变化各异的歌曲收集起来,其丰富多彩如同串串明珠。殷,盛多,丰富。

有勇有义,不通过歌曲,还有什么能保存这种美德呢?所以歌唱,高声如同抗举,低声如同坠落,婉转如同曲折,终止如同枯木,平直的歌声合乎矩尺,转折的歌声合乎弯钩,音节连贯就像穿起来的珍珠。

故歌之为言也歌之为言:把唱歌看作说话。,长言之也长言:拖长了声音说话。。说之说:同“悦”。,故言之;言之不足言之不足:说话不足以表达内心喜悦。,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子贡问乐》《子贡问乐》:此为篇题,依各篇惯例不当置于篇末。

所以歌唱作为语言,就是绵长的语言。高兴了,所以要说出来;语言表达不充分,所以要绵延不绝地说出来;绵长的语言表达不充分,所以要吁嗟感叹;吁嗟感叹表达不充分,所以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这就是“子贡问乐”的故事。

【段意】:通过记叙师乙与子贡讨论歌唱的有关问题,主要论述了音乐的情调与歌唱者的性格应各自相宜的道理。首先介绍相宜的表现。依次列举了适合歌唱《周颂》、《大雅》、《小雅》、《国风》、《商颂》、《齐风》的各种性格。接着论述相宜的原因,其原因有三:第一,与歌唱的目的有关。歌唱是为了直抒胸臆以表现自己内在的美德,被歌声激发起来的真实感情能够同各种自然祥瑞相应和。第二,与音乐情调的陶冶作用有关。受《商颂》的情调陶冶的人,遇事常常能有决断;而受《齐风》的情调陶冶的人,见利总是能够辞让。同时,决断所表现的“勇”和辞让所表现的“义”,又总是要通过歌曲表现出来。第三,与音乐情调变化的规律有关。歌唱等于是拖长了声音在说话,随着感情的变化,拖长了声音说话还不足以表达感情时,就用感叹吟咏来表达,感叹吟咏也不足以表达感情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跟歌声的变化规律一样,上扬时高亢激昂,下降时低沉压抑。总之,什么情调的乐曲适合什么性格的人歌唱,这是符合感情变化和音乐情调变化的规律的。

(以上为《乐书》的第十一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师乙章》。主要论述了不同的音乐情调可以陶冶不同的性情的道理。)

凡音由于人心由于:产生于。按:自本段以下至篇末的内容,不见于汉儒郑玄《三礼目录》所载《礼记·乐记》的篇目。但在今本《十三经注疏》中,唐人孔颖达引西汉刘向《别录》,认为《乐记》当为二十三篇(比《三礼目录》多十二篇),则本段当摘自《乐记·奏乐章》。,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景:同“影”。影像、影子。,响之应声响:回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与:给予。这里是“回报”的意思。,其自然者也其自然者:这是天然的道理。按:认为对“雅乐”和“淫声”的不同喜爱,必然招致相应的善恶报应,这是汉儒“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在音乐理论上的反映。

大凡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天和人有相通的地方,就像影子和形体相随,回响和声音相应。因此做善事的人,上天就以幸福回报他,做坏事的人,上天就将灾祸降给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段意】:论述了“天”与“乐”感应相通的问题。如同某一物体的影像必然反映该物体的形状、某一声响的回音也必然与该声响相呼应一样,主宰自然界万千事物命运的“天”,对于做好事和做坏事的人也必然会给以相应的回报。由于音乐产生于人心,音乐有善有恶,喜爱好音乐(雅乐)还是喜爱坏音乐(淫声),也必然会得到“天”给予的与善恶相应的回报。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朝歌:其义说法不一,一说是歌曲的专名,即《朝歌》;一说是泛指都邑市井中流行的淫靡音乐。北鄙:一说是歌曲专名,即《北鄙》;一说是泛指北方边境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身死国亡。

所以帝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诗篇,天下就安定太平;商纣根据都城朝歌北方偏远地区的音乐创作歌曲,结果身死国亡。

舜之道何弘也道:道路,引申为前途、前景。何弘:为什么会远大。弘,宏大。“何弘”与“何隘”相对。?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好之:应理解为“乐之好之”,即以它(《南风歌》)为乐并且很喜爱它。乐,欢乐,用作意动。,乐与天地同意乐(le):欢乐。,得万国之欢心万国:各诸侯国,指各国诸侯。,故天下治也。

帝舜的治国之道有什么弘大之处?商纣的治国之道有什么狭隘之处?《南风》的诗篇是象征生长的音乐,帝舜喜好它,愿意顺应天地之意,得到天下万国的欢心,所以天下安定太平。

夫朝歌者不时也朝歌者不时:一大清早(朝)就唱歌(歌)是不合时宜的。朝,音zhao,早晨。,北者败也北者败也:“北”的意思就是衰败。北,“背”的古字,作战失败时逃跑的人背对敌人,故以“背”(北)喻失败,今有“败北”一词。这里是衰败的意思。,鄙者陋也鄙者陋也:“鄙”的意思就是见识浅陋(或者粗劣)。鄙,边远的地方,处在边远地方的人见识不广,故“鄙”的引申义有浅陋、庸俗的意思。,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故身死国亡。

朝歌的音乐是不顺时令的歌曲,北就是败,偏远意味着粗陋,商纣喜好它,与天下万国不同心,诸侯不来归附,百姓不相亲近,天下人都背叛他,所以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

【段意】:举例证明“天与乐感应相通”的论点。虞舜所喜爱的《南风歌》,是顺应自然适合生长的音乐,这样的音乐符合天地的意志和深得诸侯的欢心,虞舜也因此而使得天下大治,个人的政治前景远大辉煌。而商纣所喜爱的是那些市井流行的靡靡之音和北地边境上的粗野歌声,这类音乐,顾名思义就包含着失败鄙陋和不合时宜的意思,因此商纣招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的可悲下场。可见音乐与天意相通。

而卫灵公之时卫灵公: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此时卫国已经削弱为小国。,将之晋之:前往。,至于濮水之上舍濮水之上:指濮水之滨。舍:住宿。。夜半时闻鼓琴声鼓:演奏。,问左右,皆对曰“不闻”。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将要到晋国去,来到濮水边的一个上等旅馆住下来。半夜的时候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左右随从,都回答说“没听见”。

乃召师涓曰师涓:卫国乐官。:“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写:记录,指用琴摹仿练习。。”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援:把持、操着。,听而写之。

于是召见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问左右随从,都说没听见。那样子就像鬼神在演奏,帮我听听并把曲子记下来。”师涓说:“是。”于是他就正襟危坐,两手操琴,一边听一边记曲子。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习:通晓。,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

第二天,他说:“我得到这首曲子了,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练习一宿。”灵公说:“可以。”于是就又住了一宿。

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去之晋:离开(濮水之上)到晋国去。,见晋平公晋平公:姬彪。前557一前532年在位。上距晋文公称霸诸侯约一百年,下距魏文侯分晋而立亦约一百年,是晋国这个春秋大国由盛转衰的时期。。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施惠之台:一说故址在今山西侯马市附近,一说故址在今山西新绛附近。

第二天,师涓回报说:“练好了。”于是他们就离开濮水抵达晋国,会见了晋平公。平公在施惠台设酒席款待。

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师旷:晋国乐官。盲人,善于弹琴,尤善辨音。,援琴鼓之。

酒正酣时,卫灵公说:“今天来的时候,听到一首新曲子,请允许我们演奏它。”晋平公说:“可以。”就让师涓坐在师旷身旁,操琴弹奏那首曲子。

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抚:按住。:“此亡国之声也,不可听。”平公曰:“何道出何道出:谓“新声”出于何处。?”师旷曰:“师延所作也师延:商纣乐官。

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制止师涓说:“这是亡国之声,不能再弹下去了。”晋平公问:“这话从何说起?”师旷说:“这是师延创作的曲子。

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先闻此声者国削:卫国始封君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兄弟,至卫庄公时,卫国一直是春秋大国。但自庄公以后,卫国“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之事屡有发生,尤其卫君之淫乐奢侈令天下风气大坏,卫国亦从此一蹶不振、沦为大国附庸。卫国衰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卫国地处商朝旧都,受商朝淫靡之风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广泛,所以说“先闻此声者国削”。。”

当年给纣王演奏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之后,师延向东逃跑,自己投进濮水之中,所以一定是在濮水边上听到这声音,先听到这声音的国家实力就会削弱。”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愿遂闻之:希望能使我听完这支曲子。愿,希望。遂,终、竟。。”师涓鼓而终之。

晋平公说:“我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希望能继续弹下去。”这样师涓才把它演奏完毕。

【段意】:记卫灵公献所得“新声”于晋平公的故事。故事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卫灵公驻濮水夜闻“新声”的经过,后一部分记叙师旷论濮水“新声”的出处。从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举例说明论点“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的。濮水“新声”是亡国之音,众人听不到,而让卫灵公首先听到,这是因为卫灵公沉溺于靡靡之音(“为恶”),故“天与之以殃”。既然知道濮水“新声”是亡国之音,晋平公仍然要把它听完,可见这是一个耽于声色而无视国事的君主,故让它也听到这亡国之音,也是“天与之以殃”。

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音无此最悲乎:乐曲中没有比这支曲子更有感染力的了吗?这句的结构可以理解为“音无最悲于此乎”。悲,动人心弦、具有感染力。?”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

晋平公问:“没有比这首曲子更悲伤的吗?”师旷说:“有。”晋平公问:“可以弹出来让我听吗?”师旷说:“君上的德性和道义浅薄,不能听这种曲子。”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玄鹤:黑色的鹤,传说中的仙鹤。二八:十六只。廊门:由走廊通往厢房的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延颈:伸长脖子。舒翼:张开翅膀。

晋平公说:“我所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想要听一听。”师旷不得已,拿起琴演奏这首曲子。弹奏第一遍,有黑鹤十六只落到回廊的门前;弹奏第二遍,黑鹤伸长脖子鸣叫,舒展翅膀起舞。

【段意】:记师旷鼓琴招来仙鹤翔集,说明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于缺少德义的人来说,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只能使他们沉湎于声色的享受。师旷根据晋平公多次声言“寡人所好者音也”,了解到晋平公是一个不懂得音乐的精神实质而只追求声色享受的人,所以认为晋平公不配欣赏最具感染力的音乐。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寿:祝福、祝寿。名词用如动词。。反坐反坐:回到座位上。反,通“返”。,问曰:“音无此最悲乎?”

晋平公大喜,站起身来给师旷敬酒。返回座位后,又问道:“音乐没有比这首曲子更悲伤的吗?”

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以:用来。合:会聚。使动用法。,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败:指使国家衰败。。”

师旷说:“有。是从前黄帝用来大规模合祭鬼神的曲子,现在君上德性和道义浅薄,不配听这种音乐,听了国家就会衰败。”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晋平公说:“我年纪大了,所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希望完整地听一听。”师旷不得已,拿起琴弹奏这首曲子。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飞:使动用法,犹言“刮走”。,左右皆奔走。

弹奏第一遍,有白云从西北方向涌起;弹奏第二遍,大风刮来并有雨水随着降下,大风掀飞了回廊屋顶的瓦片,左右宾客都奔走逃命。

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赤地:地上寸草不生。形容旱情之严重。。听者或吉或凶听者或吉或凶:听的同是一支乐曲,有的人得到福祉,有的人遭受灾祸。或,不定指代词。。夫乐不可妄兴也妄兴:指随意演奏。

晋平公感到恐惧,趴在廊屋中间。此后晋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一连三年寸草不生。听音乐的人有吉有凶。音乐不可以随便演奏。

【段意】:记叙师旷为晋平公演奏黄帝用以大会鬼神的乐曲而使晋国遭受灾祸的故事,以此证明“乐不可妄兴”的论点。师旷因为晋平公缺少德义而不敢为他演奏曾被黄帝用来大会鬼神、降福于天下的音乐,但是晋平公一心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强行命令师旷为他演奏。结果,风雨骤起、揭落廊瓦以至后来使得晋国大旱三年。虽然演奏的同是一支乐曲,但因为黄帝是用来大会鬼神、为天下万民祈福,这是“为善”,故“天报之以福”;而晋平公为了满足个人声色的欲望,知其不可而仍要执意坚持,这是“为恶”,故“天与之以殃”。由此可见,音乐是不能随便演奏的,当视听音乐者德义的厚薄而定。

(以上为《乐书》的第十二部分。以虞舜与商纣、黄帝与晋平公听乐的目的和效果为例,说明音乐与天、人相通:“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从而强调“乐不可妄兴”。)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太史公说:上古时代圣明帝王中创作音乐的,不是要使内心欢愉使自己快乐,心意畅快放纵欲望,而是想要用音乐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

正教者皆始于音正教:端正教化。,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和正:调和使之正。犹言调养。

正统的教化都从音乐开始,音乐正统,听音乐的人行为就正派。因此音乐是用来振动和激荡血脉,沟通和交流精神并调和与端正人心的。

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

所以宫声振动脾脏并调和端正圣心,商声振动肺脏并调和端正道义,角声振动肝脏并调和端正仁德,徵声振动心脏并调和端正礼节,羽声振动肾脏并调和端正智慧。

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异:使动用法,犹言区别。;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变化:改变化育。使黎庶改变陋习、化育为德行。。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正度:标准的尺度。

因此音乐是用来对内辅助端正心意,对外区别尊卑贵贱的;对上可以事奉宗庙鬼神,对下可以感化黎民百姓。琴身的长度为八尺一寸,是正规的尺寸。

弦大者为宫弦大者为宫:五声中,宫的律数(律管长度)为81、商为72、角为64、徵为54、羽为48。宫的律数最大,定音时律管最长,在琴瑟上则弦最粗大。详见《史记·律书》。,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商张右傍:奏商音的弦张设在紧靠宫弦右边的一旁。,其馀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

弦粗大的是宫声,居于琴的中央,象征着君主。商弦张设在右旁附近,其余的弦按大小次序排列,不超越各自的次序,那么君臣的位置就都端正了。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温舒:指心情平和舒畅。;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恻隐:对苦难者表示同情。;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整齐:指仪容(穿戴)整齐。

所以听宫调的音乐,使人感到温和舒畅,胸襟广大;听商调的音乐,使人变得端庄正直,喜好道义;听角调的音乐,使人学会怜悯和慈爱他人;听徵调的音乐,使人愿意行善并喜欢施舍;听羽调的音乐,使人形貌整齐并崇尚礼节。

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暴慢:凶恶傲慢。穷:困住。引申为侵蚀、腐蚀。;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

礼仪从外部影响人们,音乐从内心产生影响。因此君子不能片刻离开礼仪,片刻离开礼仪,那么强暴傲慢的行为就完全暴露在外了;不能片刻离开音乐,离开音乐片刻,那么奸诈邪僻的行为就完全侵蚀内心了。

故乐音者乐音:即音乐。,君子之所养义也君子之所养义也:当是“君子之所以养义也”,脱“以”字。。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钟磬:指钟磬之音。庭:堂前之地。下文“前”与此同义。钟磬琴瑟多用于祭先王之庙,故天子诸侯、卿大夫得立于堂前聆听。;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行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义,宜也。

所以乐曲和音律,君子用来培养道义。古时候,天子和诸侯听钟磬之音不曾离开庭院,卿大夫听琴瑟之音不曾离开堂前,用这种方式形成符合道义的行为习惯而防止放纵逸乐。

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容:仪容。指合乎礼仪的举止。,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无由:无从。指没有机会。

放纵逸乐产生于缺乏礼仪的前提下,所以圣王让人们的耳朵聆听《雅》《颂》的音乐,眼睛观看威严的礼仪,双脚走路表现出恭敬的姿态,嘴里讲着仁义的道理。因此君子整天讲话,邪僻也就不能趁虚而入。

【段意】:本节是对《乐书》全文内容的概括总结。主要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强调明君举乐的目的是为了治好天下。因为治天下必须正教化,正教化必须以音乐为手段,雅正的音乐可以使人的行为端正。第二,总结音乐调和身心、修养德行的作用。从音乐作用的对象上看:人有脾肺肝心肾五脏,乐有宫商角徵羽五声,五声分别作用于五脏,就会发为圣义仁礼智五德。从音乐作用的范围上看:上用于宗庙,敬事祖先亡灵;下用于黎民,化育黎民德性;外可象征君臣之位以别贵贱;内可调和心志以养德义。第三,强调坚持礼乐以防邪正身的重要性。首先指出放弃礼乐的严重危害,其次介绍君子重视音乐的具体表现,最后阐明防邪正身的具体方法:耳听《雅》《颂》之音、目视威严之礼、实践恭敬之行、口言仁义之道。不难看出,以上总结强调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正是《乐书》的中心主 题。

(以上为《乐书》的第十三部分。本节文字是对《乐书》全文主题的总结和强调。)

原文~乐书第二【4】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答曰:“今夫古乐,进旅而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以文,止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

文侯曰:“敢问如何?”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袄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曰:'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

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子夏答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宜也,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硁,硁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

答曰:“病不得其众也。”

“永叹之,淫液之,何也?”

答曰:“恐不逮事也。”

“发扬蹈厉之已早,何也?”

答曰:“及时事也。”

“《武》,坐致右宪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声淫及商,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传也。如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振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早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夫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复服;车甲弢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苞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志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志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诗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诗者,见利而让也。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句中钩,累累乎殷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子贡问乐》。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听。”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涓鼓而终之。

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馀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译文~乐书第二【4】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穿着黑色的礼服,戴着华丽的冕冠,听着古代的音乐,只担心倒下打瞌睡,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能忘记疲倦。冒昧地请问,古乐那样令人厌倦,是为什么呢?新乐这样令人着迷,又是为什么呢?”

子夏回答说:“现在说说古乐,队伍进退一致,曲调和谐纯正,气势宽广,弦匏笙簧等丝竹乐器都要随鼓声来演奏,听到击鼓开始演奏,听到鸣金停止舞蹈,演奏相的时候调整队伍,演奏雅的时候迅速前进。君子于是评议谈论古代圣人的思想,述说修养自身惠及家族,广施仁德平均天下之事。这是古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现在说说新乐,队伍进退不齐,用淫乱之气演奏奸邪之声,沉溺在里面不能自拔,加上俳优和侏儒,像猴子一样不讲男女之别,不知父子尊卑。乐曲终了无法评议,不能从中体会古代圣人的思想:这是新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今天君上所询问的是音乐,但是所喜好的却是声音。音乐和声音,虽然相类似,但是本质上并不相同。”文侯问:“冒昧地请问有什么不同?”

子夏回答说:“古时候天地运行和顺而四季更替适时,民众道德高尚而五谷生长繁荣,疾病不生,也没有凶兆,这就叫特别适时。然后圣人创制了规定父子君臣关系的法度,法度已经规定,天下就特别安定,天下特别安定,然后再调整六律,谐和五声,弹琴演唱《诗》中的《颂》,这就叫有德之音,有德之音才能叫音乐。《诗》中说:'清静中调和有德之音,道德之光能够普照天下,辨明善恶诲人不倦,能为人师能为人君,在此大国为王,能够和顺待人择善而从。与文王相比,他的道德毫不逊色。已经享受帝王的福祉,恩惠延及子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君上所喜好的,大概是使人沉溺于其中的靡靡之音吧?”

文侯说:“冒昧地请问使人沉溺其中的靡靡之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子夏回答说:“郑国的音乐喜好苟且而使人心意放荡,宋国的音乐耽于女色而使人意志消沉,卫国的音乐急促多变而使人心烦意乱,齐国的音乐高傲孤僻而使人志骄意满,这四种音乐放纵声色而损害道德,因此祭祀时不予采用。《诗》中说:'肃穆雍容和谐之声,先人祖宗喜欢聆听。’肃穆的声音,表现恭敬之意;雍容的声音,表现和谐之意。既恭敬又和谐,还有什么事不能成行的呢?做君主的人,只要谨慎对待自己喜好和厌恶之事就可以了。君主喜好的事情,那么大臣就会去办理;上级实行的事情,那么民众就会跟着做。《诗》中说'诱导民众十分容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作了鞉、鼓、椌、楬、埙、篪这六种乐器,是属于德音一类的音声。然后演奏钟、磬、竽、瑟来附和,拿着盾牌、斧头、牛尾、羽毛来跳舞。这种音乐被用来祭祀先王宗庙,用于祭祀之后款待宾客,用来向后世表示有尊卑长幼的次序。铜钟声音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就用来建立号令,号令用来树立威信,威信用来显示武力。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勇武的大臣。石磬声音清脆有力,清脆有力就用来确立等级,等级能让持守礼节者舍生取义。君子听到磬声就会想到誓死守卫边疆的大臣。丝弦声音哀婉悠扬,哀婉悠扬就用来树立廉正之气,廉正之气用来确立志向。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志存高远而持守道义的大臣。竹管声音浮泛绵长,浮泛绵长就用来确立融会之声,融会用来聚合民众。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声音就会想到能够畜养聚集百姓的大臣。军鼓声音欢快热烈,欢快热烈就用来调动士气,调动士气用来鼓动部众进取。君子听到鼓声就会想到做将帅的大臣。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听铿锵的声音,而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心志相合。”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谈到音乐,问:“《武》乐击鼓表示警戒,时间那么长,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那是武王担心不能得人心而迟迟不发兵。”

孔子又问:“舞蹈开始前,反复咏叹,漫声长吟,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那是将士们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孔子又问:“舞蹈开始时,就意气风发,气势威猛,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到开战的时候了。”

孔子又问:“《武》中的坐姿是右膝着地,左膝悬起,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那不是《武》中原有的坐姿。”

孔子又问:“歌声连绵不绝,偏向商音,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那不是《武》中原有的曲调。”

孔子问:“如果不是《武》中的曲调,那是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主管音乐的人使这段乐章失传了。如果不是主管音乐的人失传,那么就是武王的意志衰退了。”

孔子说:“我只听苌弘这样说过,他的话也像先生说的这样。”

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坐席请教说:“《武》乐击鼓警戒群众很长时间,那么已经知道命令了。冒昧地询问一下,演员迟缓地站在那里又是很长的时间,为什么呢?”

孔子说:“请坐,我告诉你。音乐,是表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拿着盾牌像山一样屹立不动,象征着武王等待各路诸侯的事情;迅猛地扬手顿足,象征着太公勇往直前的意志;《武》接近尾声时全员坐下,象征着周公和召公治理国家归于安定。《武》乐,开始表演时演员从北边出场,第二次出场就象征着灭亡商朝,第三次出场则象征着南面称王,第四次出场象征着将南国划入自己的疆域,第五次出场象征着分陕而治,周公治理陕以东,召公治理陕以西,第六次出场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用来表示尊崇天子,扮演武王和将领的演员站立在舞者两侧,手中摇动铎铃四面出击,象征着在中原振奋武威。夹舞者分进出击,象征战事早些成功。长久地站在原地不动,象征着武王等待诸侯到来。况且你唯独没有听说过牧野之战的传说吗?武王打败纣王抵达商都,还没等下车,就封黄帝的后代于蓟,封帝尧的后代于祝,封帝舜的后代于陈;下车以后,封夏朝帝王的后代于杞,封殷商帝王的后代于宋,给王子比干的坟墓培土,释放被囚禁的箕子,让他主持祭祀商容的典礼并恢复他的职位。平民百姓缓解了暴政带来的负担,普通士人增加了一倍的俸禄。渡过黄河西行,马散放在华山之南不再驾乘;牛散放到桃林之野不再驱使;战车铠甲套起来藏到国库里不再使用;把兵器放倒,用虎皮包起来;带兵的将帅,封他们成为诸侯,称之为'卸甲藏兵’。然后天下人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了。解散的军中战士在郊外学习射礼,在东郊举行射礼时演奏《狸首》,在西郊举行射礼时演奏《驺虞》,贯穿皮革铠甲的劲射不再提倡了;身穿礼服,头戴冕冠,腰带上插着笏板,像猛虎一样的勇士都放下了刀剑;在明堂举行祭祀,使民众懂得孝道;颁行朝拜之礼,然后使诸侯懂得做臣子的方式;天子亲耕藉田,然后诸侯就会懂得恭敬的方式。这五个方面是天下最重要的教化。太学供养三老五更,天子脱去上衣宰割牛羊,拿着肉酱款待宾客,拿着铜爵少量饮酒,戴着冕冠拿着盾牌舞蹈,这是用来教导诸侯友爱兄弟。像这样,周朝的教化达于四方,礼乐制度就相辅相成了,那么《武》乐刚开始的时候迟缓长久,不也是很适宜的吗?”

子贡拜见师乙并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唱歌各有各的风格,像我这样的适合唱什么歌?”

师乙说:“我,一个低贱的乐工,怎么配得上你来问适合唱什么歌呢?请允许我谈谈我所听到的,然后先生自己拿主意。宽厚文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广大文静,豁达诚实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敬克制,喜好礼节的人适合唱《小雅》;正派直率,清廉谦让的人适合唱《国风》;开朗直率,慈祥友爱的人适合唱《商》;温和善良,敢于决断的人适合唱《齐》。歌唱,就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彰显美德;自己内心感动而天地就会呼应,四季就会附和,星辰就会理顺,万物就会化育。所以《商》是五帝时代遗留下来的乐声,商朝的乐师将其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商》;《齐》是夏、商、周三代遗留下来的乐声,齐国的乐师将其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齐》。明白《商》乐歌词的内容,遇事就能很快决断;明白《齐》乐歌词的内容,见利能及时退让。遇事很快决断,就是勇敢;见利及时退让,是道义。有勇有义,不通过歌曲,还有什么能保存这种美德呢?所以歌唱,高声如同抗举,低声如同坠落,婉转如同曲折,终止如同枯木,平直的歌声合乎矩尺,转折的歌声合乎弯钩,音节连贯就像穿起来的珍珠。所以歌唱作为语言,就是绵长的语言。高兴了,所以要说出来;语言表达不充分,所以要绵延不绝地说出来;绵长的语言表达不充分,所以要吁嗟感叹;吁嗟感叹表达不充分,所以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这就是“子贡问乐”的故事。

大凡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天和人有相通的地方,就像影子和形体相随,回响和声音相应。因此做善事的人,上天就以幸福回报他,做坏事的人,上天就将灾祸降给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帝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诗篇,天下就安定太平;商纣根据都城朝歌北方偏远地区的音乐创作歌曲,结果身死国亡。帝舜的治国之道有什么弘大之处?商纣的治国之道有什么狭隘之处?《南风》的诗篇是象征生长的音乐,帝舜喜好它,愿意顺应天地之意,得到天下万国的欢心,所以天下安定太平。朝歌的音乐是不顺时令的歌曲,北就是败,偏远意味着粗陋,商纣喜好它,与天下万国不同心,诸侯不来归附,百姓不相亲近,天下人都背叛他,所以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将要到晋国去,来到濮水边的一个上等旅馆住下来。半夜的时候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左右随从,都回答说“没听见”。于是召见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问左右随从,都说没听见。那样子就像鬼神在演奏,帮我听听并把曲子记下来。”师涓说:“是。”于是他就正襟危坐,两手操琴,一边听一边记曲子。第二天,他说:“我得到这首曲子了,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练习一宿。”灵公说:“可以。”于是就又住了一宿。第二天,师涓回报说:“练好了。”于是他们就离开濮水抵达晋国,会见了晋平公。平公在施惠台设酒席款待。酒正酣时,卫灵公说:“今天来的时候,听到一首新曲子,请允许我们演奏它。”晋平公说:“可以。”就让师涓坐在师旷身旁,操琴弹奏那首曲子。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制止师涓说:“这是亡国之声,不能再弹下去了。”晋平公问:“这话从何说起?”师旷说:“这是师延创作的曲子。当年给纣王演奏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之后,师延向东逃跑,自己投进濮水之中,所以一定是在濮水边上听到这声音,先听到这声音的国家实力就会削弱。”晋平公说:“我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希望能继续弹下去。”这样师涓才把它演奏完毕。

晋平公问:“没有比这首曲子更悲伤的吗?”师旷说:“有。”晋平公问:“可以弹出来让我听吗?”师旷说:“君上的德性和道义浅薄,不能听这种曲子。”晋平公说:“我所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想要听一听。”师旷不得已,拿起琴演奏这首曲子。弹奏第一遍,有黑鹤十六只落到回廊的门前;弹奏第二遍,黑鹤伸长脖子鸣叫,舒展翅膀起舞。

晋平公大喜,站起身来给师旷敬酒。返回座位后,又问道:“音乐没有比这首曲子更悲伤的吗?”师旷说:“有。是从前黄帝用来大规模合祭鬼神的曲子,现在君上德性和道义浅薄,不配听这种音乐,听了国家就会衰败。”晋平公说:“我年纪大了,所喜好的只是音乐本身,希望完整地听一听。”师旷不得已,拿起琴弹奏这首曲子。弹奏第一遍,有白云从西北方向涌起;弹奏第二遍,大风刮来并有雨水随着降下,大风掀飞了回廊屋顶的瓦片,左右宾客都奔走逃命。晋平公感到恐惧,趴在廊屋中间。此后晋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一连三年寸草不生。

听音乐的人有吉有凶。音乐不可以随便演奏。

太史公说:上古时代圣明帝王中创作音乐的,不是要使内心欢愉使自己快乐,心意畅快放纵欲望,而是想要用音乐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正统的教化都从音乐开始,音乐正统,听音乐的人行为就正派。因此音乐是用来振动和激荡血脉,沟通和交流精神并调和与端正人心的。所以宫声振动脾脏并调和端正圣心,商声振动肺脏并调和端正道义,角声振动肝脏并调和端正仁德,徵声振动心脏并调和端正礼节,羽声振动肾脏并调和端正智慧。因此音乐是用来对内辅助端正心意,对外区别尊卑贵贱的;对上可以事奉宗庙鬼神,对下可以感化黎民百姓。琴身的长度为八尺一寸,是正规的尺寸。弦粗大的是宫声,居于琴的中央,象征着君主。商弦张设在右旁附近,其余的弦按大小次序排列,不超越各自的次序,那么君臣的位置就都端正了。所以听宫调的音乐,使人感到温和舒畅,胸襟广大;听商调的音乐,使人变得端庄正直,喜好道义;听角调的音乐,使人学会怜悯和慈爱他人;听徵调的音乐,使人愿意行善并喜欢施舍;听羽调的音乐,使人形貌整齐并崇尚礼节。礼仪从外部影响人们,音乐从内心产生影响。因此君子不能片刻离开礼仪,片刻离开礼仪,那么强暴傲慢的行为就完全暴露在外了;不能片刻离开音乐,离开音乐片刻,那么奸诈邪僻的行为就完全侵蚀内心了。所以乐曲和音律,君子用来培养道义。古时候,天子和诸侯听钟磬之音不曾离开庭院,卿大夫听琴瑟之音不曾离开堂前,用这种方式形成符合道义的行为习惯而防止放纵逸乐。放纵逸乐产生于缺乏礼仪的前提下,所以圣王让人们的耳朵聆听《雅》《颂》的音乐,眼睛观看威严的礼仪,双脚走路表现出恭敬的姿态,嘴里讲着仁义的道理。因此君子整天讲话,邪僻也就不能趁虚而入。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