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毗达摩、教理行证

 天地虚怀xia 2018-10-14
问:“阿毗达摩”是很难的学说,我们要如何来学习? 
    
玛欣德尊者答:其实阿毗达摩也不算是很难的学说;如果能系统地学习“阿毗达摩”,既可以用来指导禅修,又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阿毗达摩”有两种方法:第一、先掌握“阿毗达摩学”的义理,然后再次第地修行,如此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先修再学。就像在帕奥禅林,有些六、七十岁的老年禅修者,他们连看书都很吃力,但是在业处导师的指导下,有次第、有系统地修行之后,他们对名色法的了解,甚至比那些精通阿毗达摩的学者还要清楚,因为他们已经通过观智亲自观照过了。根据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藏》不是为了增加一门学科,不是为了丰富知识,更不是为了辩论,而只是为了修行,为了断去烦恼,这才是佛陀开示阿毗达摩的意趣。 

问:何谓教理行证? 

玛欣德尊者答:教是教理,行是修行,证是证悟。教理是律、经、论三藏,行是修行戒、定、慧三学,证悟是圣道、圣果以及涅槃。这是构成佛法的三大要素。

第一、教理,或者说教法、圣典、学习。第二、行道,即实践、禅修、修行。第三、通达,这里的通达是指证悟涅槃。 
    
因此,教理是教,行是修行,证是证悟。修行要依照教理,脱离了教理、脱离了三藏的修行是盲修瞎练。如果只懂教理,却不肯修行,想要证果永远是说食数宝,就是只看别人吃饭自己不会饱。所以,要先学教理,再依教修行,修行才能证悟。它们之间的次第是这样的。 

问:请尊者开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差别?  

玛欣德尊者答:“有余”,又作有余依,巴利语sa-upàdisesa,意思是还有剩余。“涅槃”,巴利语nibbàna,梵语nirvà.a。và.a是渴爱,nir是没有之意。巴利语nibbàna意思是火被熄灭了,也就是贪瞋痴之火的完全熄灭。 
    
有两种涅槃,一种是有余涅槃,另一种是无余涅槃。第一、有余涅槃,也叫做烦恼涅槃,是心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但是还剩下一堆五蕴,一堆名色法,或者说还有身心,这称为有余涅槃。 
    
第二、无余涅槃,是五蕴的般涅槃。就像佛陀和一切阿拉汉,当他们在生命终结、命根断绝之后,五蕴不会再重组。因为他们没有烦恼了,所以没有重组的力量,于是不会再投胎,这就称为无余涅槃,也就是作为所依身的五蕴已经完全没有了。 
    
圣者的涅槃分为两个阶段。我们举佛陀为例子,当我们的菩萨在菩提树下证得正自觉那一剎那,他断尽了一切烦恼,从那个时候起就称为有余依涅槃,因为佛陀的五蕴身心还在。45年之后,也就是在佛陀80岁那一年,他在古西那拉城外的沙喇双树之下,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当他的命根完全断绝之后,称为无余依涅槃,因为那时佛陀的五蕴已经没有任何残留了。这是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的差别。 

问:请问尊者,禅有哪些意思?是修行的同义词吗?

玛欣德尊者答:“禅”有三种意思: 第一种禅,古代依梵语dhyàna翻译成禅那,巴利语为jhàna,这种禅是指四禅八定的禅。佛陀教导修习这种禅。 
    
第二种禅巴利语为bhàvanà,翻译为禅修,包括修止和修观。这也是佛陀所教导的。第三种是禅宗的禅。汉语叫Chan,西洋人依日语译为Zen。这种禅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被认为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佛陀在开示八圣道时教导的正定,是指禅那;佛陀讲到修行方法时,是指止与观,这些都是佛陀教导的。至于禅宗的禅,只能说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不能把它当成印度佛教。正如禅宗也有所谓“如来禅”、“祖师禅”之分。

问:见到究竟法对修行有何帮助,请说明? 
    
玛欣德尊者答:唯有见到究竟法,才能修行真正的维巴沙那(观),因为观智的目标必须是究竟法。我们不能对概念法修观。为什么呢?因为观智是观照诸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但是概念法只是施设,只是假名,并不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

为了修行维巴沙那,为了要见到究竟法,禅修者在修观的第一个阶段,就要修色业处和名业处,尝试见到色聚和名聚,再破除色聚和名聚的密集,直到见到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因此,想要修行真正的维巴沙那,先要见到究竟名色法。 

问:有人都说上座部只能证到“我空法有”,但北传能证到“我空法空”。不知道尊者对这样的话有什么看法? 
    
玛欣德尊者答:根据北传佛教的说法:“小乘佛教只能证人无我,不能证法无我。而大乘佛教既破人我,也破法我,证得我空法空。”现在大家学了阿毗达摩之后,我想问大家一句话:“想要修‘人无我’可以吗?”“我”属于什么?或者“人”属于什么?属于概念法!既然是概念法,可不可以说它是无我还是有我呢?不能! 
    
当然,北传大乘佛教提出这一句话,是针对当时北传说一切有部(梵Sarvasti-vàdin)所持的“我空法有”论而来的,但是用这句话来套上座部上座部佛教是行不通的。因为在修观的阶段,如果取概念法为所缘来修,那就不是真正的维巴沙那。

如果你认为还有个人、有个我,这些只是概念法。我们在讲到概念法时已经知道:所谓的“人”,在究竟意义上并不能称为有个实体的人。我们要观照的是什么?观照五取蕴,观照名法、色法。名法、色法都不能称为人,人是概念。

如果你取概念法为所缘,去修一辈子的观禅,还是无法将观智真正地培育起来。因此想要观“无我”,先要将所谓的“我”,分析为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佛陀说过:“一切诸法无我。”法,包括了有为法和无为法。

有为法是什么?名法、色法,或者说心法、心所法、色法,这些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作为无为法的涅槃,也是无我的,不能执着涅槃有个什么东西存在。

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它们都是无我的,都是‘空’的,从究竟意义上没有所谓的“自性”,没有一个本体我,故不能够说“法有”。因此,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我空法有”。修观要观照的是究竟法,究竟名色法才是无我。无我,其实也是空的另一种说法。
    
现在我们学了阿毗达摩,特别是有维巴沙那实修经验的话,你会觉得人家说“观人无我”,“人”等是概念法,我们不观照人,为无常、苦、无我。也不能说概念法是常、还是无常,因为它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要观照的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名色法,因为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存在;因为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的。在这些生灭中,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我、本体、自性,连真实我都找不到,怎么可以说是我呢?所以我们观这些法为无我,最终证得法空。

对于人与法,人只是一个概念,如果要分析它,它只是五蕴、名色法而已,实质上并没有所谓的人,因此不能够说:“上座部只能证到我空,不能证到法空。”假如你们将这句话,去问那些不懂北传佛教的上座部比库,他们也许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