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权质押问题,猜猜大结局会是什么?

 禁忌石 2018-11-15

“October: This is one of the peculiarly dangerous months to speculate in stocks. The others are July, January, September, April, November, May, March, June, December, August and February.” ——马克·吐温

10月,总算可以翻篇儿了。

刚刚过去的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的第一个月,A股市场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被它照亮,伴它前行的,大部分都摔进沟里了。不过,要怪也该怪空气不够好,不是星星不够亮眼。

说到这儿,不由地回想起2017年——那个史上罕见的、市场波动小的年份——波动小到让人总觉得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发生?后来呢,所有的后来都只有一种情况——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其中,一开始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越到后来越让人感到沉重的一个问题是:股权质押!


一、股权质押的三个为什么

股权质押(式回购),本质上很简单:手上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人需要钱,于是拿股票做抵押,从金融机构借钱。

上期文章中我提过:金融产品这个领域,20世纪最大的发明是ETF,21世纪(迄今为止)最大的发明是中国的非标(非标准化债权)。股权质押(式回购)就是非标中的一个类型。

这里,我用“3个为什么”对股权质押问题做个简单的复盘。

第1个为什么:差钱的话,把股票卖了不就好了,为什么要借钱?

麻烦其实出就在这里。因为这些人身份是大股东,出于各种理由,包括政策限制,不方便卖股票,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变通——借钱。

具体怎么借呢?以场内质押(作为抵押物的股票可以灵活地在市场上卖出)为例,比如,笔者手里有1股当前价值100元的股票,拿到券商那里做抵押,借到50元,并跟券商约定:利率8%,借一年,预警线85,平仓线75。也就是说,股价如果跌到85元的预警线,我就会被券商要求补仓或还一部分钱;如果跌到75元,(按道理)券商就会说句对不起,然后强行把股票卖掉,拿走属于他的本息以后,有剩余的还给我,不够了起诉我。

第2个为什么:券商哪儿来那么多钱用于放贷?

答案是:有点,但绝对不多。所以这当中,券商更多的是扮演“通道”的角色,即:真正的金主先把钱给到券商,通过认购券商发行的金融产品(资管计划)的形式;然后券商再通过资管计划把这笔钱贷给大股东们。

真正的金主,不用讲,还是银行理财资金。

股权质押问题,猜猜大结局会是什么?

第3个为什么:大股东们想借钱的话,直接去银行借不就行了,为什么搞的这么复杂?

其实,股权质押本身并不是什么新业务,信托、银行也可以办。但场外的话,手续繁琐,处置不便,不容易做大。但2013年,交易所和中登把该业务标准化了,一旦券商成了玩家,原来的不方便一下子变得方便无比。同时,大批的银行理财资金,正苦于找不到看起来安全、又能提供高息的资产。两者是天作之合,所以我们看到,2014年之后,股权质押业务一路高歌猛进,发展非常快。近期虽有所减少,存量仍维持在4万亿以上。


二、股权质押的问题出在哪儿?

股权质押这类贷款,海外也有。

比如在日本,贷款人主要是日本证金和几大券商,借款人则主要是券商的高净值客户,可以用来做抵押的证券不限于上市公司股票,国债、公司债、公募基金,甚至海外的债券都行。总体来看,这本质上是一种面向高净值人群的消费金融业务。说它是消费金融,是指这类贷款期限多为3个月、6个月、1年,通常不会超过两年,这期间随时可以提前还款;此外,这类贷款不限用途,不仅不限,还鼓励你去买股票,买房子,修房子,养孩子,买豪车,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在不限定用途这一点上,国内也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海外也是这么干的,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就会出问题?

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体量不同。海外的股权质押贷款,说到底,无非是个非常小众的金融产品,而国内把这个做到了“无股不押”的境地。金融这个行业,有个不变的揍性,就是无论什么金融产品,一旦体量超过其本份,膨胀的过快,它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风险“升华”为系统性风险,然后呢?然后就是绑架政策,让别人为其买单了,就这么简单。

其二,对象不同。海外的股权质押贷款,面向的高净值人群通常都不是大股东。作为海外券商来讲,他做这个业务,是为了间接维护其主业。如果这些客户不借钱,很可能会卖掉手里的股票提现走人,说不准以后不回来跟你玩股票了,对券商的客源、管理资产规模都是损失。而这时候你跟客户说:您持有的股票马上要分红了,而且上涨空间巨大,卖了实在可惜;抑或,您卖了要付手续费、要交税,还不如从我们这里借,成本很便宜。如此种种,他很可能就从了,只要你话术高明一点。总之,用股权质押贷款的利差收入足以补偿少赚的那一道手续费,管理资产规模、客源也维持住了,何乐不为呢?而国内券商考虑的不是这个。事后看来,为了赚那点通道费,操着卖白粉的心,不值!

其三,用途不同。通过股权质押借钱的大股东,除去纯粹为了套现,压根没惦着还的(骗贷),其他用途可以笼统地理解为投资,而不是消费(因为消费的话,用不着借那~么多)。一旦是投资,不管是投房地产,做并购,开拓新业务还是买新设备,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期限错配!

前面提过,质押贷款通常是中短期,适合做成消费贷,顶多是过桥贷,不适合用作中长期投资


三、股权质押的大结局会是什么?

(1)“上市公司信仰”崩塌

在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还是值钱的,至少曾经值钱过。但近年,上市公司发行的标准化及非标债权接二连三地出事,加之股权质押问题的影响,这种信用已被透支得七七八八了。相信今后,仅凭对方是上市公司,就敢把钱借给他,或替他募资的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少。

(2)目前,各路人马不是已经拍马赶到,就是正在驰援的路上,包括但不限于券商的专项计划、保险资金、地方政府管理的各类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等。驰援以及避免强平,不是变戏法,不可能让借款人一夜之间把钱还上,但可以极大的缓解对二级市场的冲击

(3)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银行。如果融给大股东们的钱,大部分来自于理财产品的销售,银行不可能对理财产品到期不兑付,一来因为这些理财产品与资金投向之间缺乏一一对应关系,要让买理财产品的人背锅,银行无法自圆其说;二来,这个信誉损失银行也背不起。于是,发生损失的,只能由银行先兜住

(4)对于相关损失,不管银行搞不搞债转股或其他形式的创新,什么时候或以何种形式计提损失,损失总归是损失,市场对银行股的盈利预期会大打折扣

(5)深一层讲,笔者认为这次的股权质押问题,根源之一还在于A股的高估值虚高的估值,需要一次系统性的中枢下移来调整。近来,关于A股如何接近历史估值大底的探讨层出不绝,笔者一直不敢认同,部分原因就在于此。进一步讲,从估值的绝对水平上你是看不出底在哪里的,道理很简单,估值也好,波动率也好,短期来看,都是自相关度较强的指标(当前波动率越是上升,后续波动率上升的概率越高;估值越是低落,后续进一步低落的概率越高),更何况,估值与股价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如果硬让我挑哪个是原因,我选股价,即:估值是股价的结果,不是股价的原因

(6)股权质押问题,已经转入持久战阶段。11月了,该关注一下美国中期选举了。本次中期选举,将改选众院的全部435个议席,和参院3分之一的100个议席,以及36位州长,算是特朗普执政近两年的一次中考成绩发布会吧。11月上旬见分晓,各位也带着小板凳过来一起围观一下?

2018.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