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诗歌创作重视和借鉴民间文学精华

 中土闲鹤堂 2018-11-16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很注重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给予加工和集中,使他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与民众生活的愿望有相通的地方,还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符合民众美学爱好的特点。

李白对传统文化遗存的学习很是重视,尤其是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学习很有心得,这是形成李白诗的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白图

乐府诗本来大半出自民歌,带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叙述性,语言风格也有比较浓厚的民间色彩。

李白所写的乐府诗并不是古乐府的单纯模仿,虽然题目仍沿用古题,但内容和形式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中有好多篇他都赋予新的主题和内容。 

 汉乐府简介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说:青莲(李白)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王世贞《艺苑卮言》

明代胡震亨《李诗通》也说李白的乐府诗连类引义,尤多讽兴

例如《乌夜啼》《关山月》,本来都是叙别离的,但李白借鉴来写反对战乱的思想内容。

还有即是与乐府本辞相同的,经过李白的重述与加工,艺术性也大大提高了。

例如《秦女休行》,胡震亨指出:第重述一过,便堪击节。太白拟乐府有不与本辞为异,而复难及者,此类是也 

 胡震亨《唐音统签》

明代文学家杨慎评说李白的《杨叛儿》指出,经他一写,而乐府之妙思益显,隐语益彰 

 杨慎石雕像

同时,李白也不只拟古乐府,对民歌也非常注意。例如《山鹧鸪词》一篇,就是学当时的民歌的。

《山鹧鸪》是曲名,郑谷诗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清风唱鹧鸪。可知山鹧鸪是当时江南的民歌。

此外,如《三五七言》一首:秋月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南宋诗论家杨齐贤说:古无此体,自太白始。这首诗无论就形式的特点或内容来说,都显然是学习当时民歌的作品。 

 杨齐贤等:李白诗研究

再说李白所擅长的七言绝句,在唐代也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并流行于民间社会。

著名的王之涣等三人旗亭会饮的故事,就说明歌伎所唱的都是七绝。从李白写《清平调》这事上,也可以得到同样的说明。 

 王之涣塑像

明代历史学家李维桢说: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着。盛唐唯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

七绝这一体是一种音调铿锵的适宜于抒情的诗体,在歌唱时最后一句是要复沓的,因此,全诗要含蓄,语意要明畅,而且要把全诗的重力凝聚到第四句,唱起来才会有力量,著名的《阳关三迭》就是例子。 

 《两汉乐府学术档案》

譬如《横江词》第五首: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第四句用带有限制性的否定词,诗的表现力便特别凝聚有力。

其他如至今唯有鹧鸪飞不及汪伦送我情等,都是这一类表现方式,完全适应于这种诗体的歌唱性质,也说明李白对于乐府民歌的重视。 

 李白诗

这种自然单纯的风格,当然与李白所用语言的朴素平易是分不开的。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简介

又如《自遣》一诗: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已稀。这样明白如话的句子,在李白的诗中有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