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调神养生防病法

 夏天雪的田野 2018-11-16
一.调神养生防病法
  1.乐观愉悦法
  包括“四恬淡”、“十二少”、“六长存”。
  ⑴ 四恬淡:《黄帝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的精神养生法,意思是保持知足常乐,安静而无杂念的心理。具体要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即生活简朴、思想纯正、少私寡欲、不追求吃穿、对社会上的风俗习惯乐于相处。不论地位高低,一视同仁,无所妄求,安于淡泊。
  ⑵ 十二少:孙思邈提出了“十二少”养生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他要求人们情绪活动不要太过,避免波动过激,维持心情的正常状态。
  ⑶ 六长存:明代养生学家石天基,将保持心理恬愉的养心法简要概括为六长存:①长存安静心:要求不妄想,不贪求,不患得患失。②长存善良心:心地善良的人,常助人为乐,无害人之心。人邪我正;人恶我善;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如此问心无愧,自然心理恬适。③长存正觉心:知邪正,明是非,正邪不两立,是非勿混淆。保持觉悟,维护正气,心明眼亮,自然排除烦恼纠纷。④长存欢喜心:随遇而安,随意自适,不做过头事,不伤和气心。⑤长存和悦心:人以和为贵,待人和蔼,胸怀开阔,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以和悦之心待人,人乐己也乐。 ⑥长存安乐心:凡人一生,遇不如意之事,要善于排除,要与更甚之事比之,心即坦然而安乐。退后一步天地宽,知足常乐心坦然。
  2.郁闷疏泄法
  ⑴ 调气法:调气时间,以夜间子时到次日午时为佳,中午至午夜不宜调气。调气方式,取仰卧位,床褥略厚软,枕高与身平,舒展手脚,两手握大拇指,置于离身四五寸处,两脚问相距四五寸,叩齿多次,咽下唾液,将气从鼻腔引入腹部,气吸足则停止,有余力可继续吸气,胸中闷气可从口中细细吐尽,自然清气再从鼻中细细吸人。此法可疏导气郁、吐闷纳清,倍感轻松。
  ⑵ 开郁法:两手挥动向前向后,两足做白鹭行步状,左手搭在右肩上,右足搭左窝而行,再以右手搭在左肩上,左足搭右窝而行,两手用力上举做托天式,两足用力踏地;复将两手向后向上撑,仰卧,运气下行,然后蹲位,两手用力攀起脚后跟,足尖着地,用力低头至膝下,起立,两手相交掩两臂扶胸前,用力摇动数次。此方法可治胸腹胀满,开郁祛闷。
  3.精神暗示法
  是通过想象等意念活动,以塑造某种意识形象,或进入某种情境,由心理而影响其生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目的。中医治病和气功心法中有很多是在治疗、修炼时教人自我暗示以养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暗示自己年轻、无病、健康,可有养生之效。如每天早晚默诵:“从种种方面看,我都一天好似一天。”许多人照此方法去做,果然身心日趋健康,此法不但心理疾病可以奏效,有些疼痛、高血压、哮喘等疾病也可获益。对自己经常进行积极暗示,是有助于心身健康的最省力的方法。
  4.三闭目调神法
  闭目静心:当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胀之时,找一清静空寂之地。正襟端坐,双目闭合,两眼下沉,意无所念,使心神进入寂静状态,半眯双眼,目不瞻视,眼虽动而视物无睹,良久则心平气和,头脑清晰。
  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暴躁难耐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掂量后果。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燥怒平息,心情和缓。
  闭目行悦:当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独坐闭目,眼珠上视,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回忆得意欢愉往事。
  5.想象养生法
  想象养生,即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想象来达到调节精神、愉悦身心的目的。想象蔚蓝的天空,使人胸襟开阔、宁静爽朗;想象蓝天与草原,令人心旷神怡,舒畅豪放;想象白云,有轻松安逸之感;想象五彩霞光,给人以温暖、悠闲、安宁和美好的联想;想象皓月当空,思念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想象青山幽谷,使人神清气爽;想象黄河,令人神情激荡;想象长江,促人奋进;想象甘甜的泉水,使人心平气和。回忆取得的成就,令人自信自尊;想象以往喜悦之事,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回忆昔日趣闻,可放松神经,解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