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最大指墨巨制,尽显思想精髓与创作魄力!

 KobeChao 2018-11-17



潘天寿是画家中的侠客,

性情耿直狷介,

他独特的作画艺术“指墨”更是独步江湖。

堪称潘天寿指墨之王的《无限风光》

现身中国嘉德2018年秋季拍卖。


▲潘天寿《无限风光》中国嘉德  2018年秋拍


《无限风光》是潘天寿平生最大的指墨巨制,尽显其盛年思想精髓与创作魄力,可谓登峰造极。


这幅画作是潘天寿以毛泽东诗意“借题发挥”实现自己磅礴雄心的巨幅创作,亦为其“为东方文化高峰增高阔”理念的典范佳构,更堪谓画家“以指代笔”俯仰天地之间超逸高雄的巍峨丰碑。


▲潘天寿《无限风光图》题识


作为其一生重要代表作的《无限风光》尺幅非同寻常,其诞生契机源自毛泽东的名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为毛泽东1961年所作,至1963年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巧合得是,1964年7月的《人民画报》即登载了潘天寿的这件巨幅创作《无限风光》。


▲1964年7月《人民画报》登载潘天寿《无限风光》


潘天寿作品向来市场稀见,指墨作品可称绝少。《无限风光》是一张极为难得的指墨巨制。

指墨兴起于明末清初,起源于民间。指墨一道,或谓“偏侧小径”。然潘天寿却不涓细流,将指墨与笔墨同参造化,齐头并进。从历史的角度看,潘天寿无疑将指墨这种素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偏侧小径”发扬光大,这源自潘天寿独特的天份和极具卓识的艺术理念。以指墨作画,运筹帷幄,作如此大幅且气象恢弘者,在画史上潘天寿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潘天寿 《无限风光》局部


从技法上看,指墨作画的难度远大于笔墨。从趣味上来看,指画更适合于表达简古、雄肆的意境。因指头不能蓄水,故长线全由短线接成,因之每条线的勾勒,往往似断非断、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或粗或细,如锥画沙、虫蚀木、屋漏痕,凝重古厚,殊非毛笔所能及。运指作画,积点成线,线条的趣味更显古拙、生涩,而这种稚拙恰恰符合潘天寿内在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追求,也是他检验和总结“笔画”互参互证的重要方式。


▲潘天寿《无限风光》1963年 立轴  358.5×150 cm


此幅指墨《无限风光》气象纵横自如,得江山之助而悟宇宙之妙,有“意到笔不到”的苍茫趣味。画中的苍松掀天拔地,偃蹇桠槎,右盘左旋,忽然高耸,恍如潜虬起舞。


昔人论右军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而潘天寿指下的苍松颇得这般气势。画中运指处虽峻峭却无锋楞、刻露之弊,凌厉中饱含浑厚古雅之美。画家的心胸、意气跃然纸上,超逸高雄,苍茫浑厚。


▲潘天寿《劲松》1964年 中国嘉德2015  秋季拍卖会


中国文人画自苏东坡始,千年来都是在描绘松石兰草托物言志。潘天寿循传统文脉一路走来,更是一路突破精进。《无限风光》的苍松巨石,突破了中国文人画书斋赏玩的局限,将中国文脉一举带到了全新的高峰

 

吴昌硕1923年见到27岁的潘天寿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看似木讷的年轻人出手不凡,“生铁窥太古,剑气毫毛吐”。当即青眼有加,称其“天惊地怪见落笔,日后必成大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