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高三情绪一直稳定,是怎么办到的?这么秘密一般人还真不知道

 以史为鉴明我心 2018-11-19

家教随笔

有家长留言:“看了前面的专栏文字,感觉你儿子的高三好像挺顺利的,他难道没有过情绪低落,或者发脾气的时候么?你们是怎么应对的,我家孩子高三,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做声,但如果遇到事情的时候,例如考试失利或者同学矛盾,他就会情绪低落,回家来也会发脾气,最近的一次就是上周,期中测试后他们有一天月假,回家后关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晚饭也不吃,我们也不敢问,生怕他情绪激动,影响到回校后的学习,幸好他返校的时候还是愿意去的,他们学校曾经有过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和家里闹翻,孩子出走的例子,我们真有点后怕,也不知道该怎么缓解这种状况,现在才半个学期,后面到高考还有好几个月,想想也是担心!”

谢谢这位家长的留言,不用担心,只要您持续的关注并阅读本专栏的文字,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有助于你恰当的处理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一点:负面情绪并非完全的无用之物,相反,它在有些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合理的负面情绪,是一种应激反应,也是一种压力的宣泄和释放。它可以导向积极的行为,从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减压阀”。

我们要警惕和改变的是什么呢?是“不健康的负面情绪”。

举个例子:

当孩子面对一件从未接触过的学习时,他会感到畏惧,内心会产生压力,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适度的压力,可以帮助孩子更集中、更聚焦,排除分心和干扰,往往能够得到比平常更好的表现 —— 这时,具有挑战性的适度压力就是“合理的负面情绪”。

但如果这种压力过于强大,时刻萦绕在你心中,不断在你耳边喃喃自语“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我真的能完成吗?”“这个任务太难了,完全超出我的能力”……或者,使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就是“不健康的负面情绪”。

如果任由这种情绪滋长、蔓延、壮大,它就会不断吞噬你的幸福感,让你一直活在担忧、恐惧、焦虑之中。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呢?它跟前者相比,差别究竟在哪里?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来阐述:

这就是负面情绪的产生机理。

最底层是我们的“核心信念”,也有称之为价值观。它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塑造起来、关于自身的基本认知。

这种“核心信念”根深蒂固,与原生家庭的成长直接有关,平时难以觉察,却非常深刻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细节。

往上一层,是自动化思维。

什么是“自动化思维”呢?简而言之,它是一种“条件”和“归因”,是联结隐性“核心信念”和显性“想法”之间的桥梁。

同样一个事件,在不同的“自动化思维”的支撑下,可能导出不同的结果。

接着再往上,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想法,也就是“冰山之上”的部分。它是一种对事件的解读和结论,决定了后面的“情绪”和相对应的“行为”。

这是一个完整的机制,当然表现在外在行为很可能是瞬间完成的,不会有什么细分的层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面对一个棘手的陌生任务,心里忐忑不安,一直在想:要是搞砸了怎么办?我真的能做好吗? —— 这就是你的“想法”。

在这种想法的催动下,你会感到压力和焦虑,可能会辗转反侧、失眠,乃至影响了其他日常工作 —— 这些是“情绪”和“行为”。

那么,追本溯源,这些负面的显性“想法”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可能是因为,你内心最深处的核心信念里,觉得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容易自卑的人,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 —— 这就是“核心信念”。

在这种核心信念的基础上,面对任何困难的情景,你第一直觉是自我怀疑,认为“这件事情太难了,超出了我的能力” —— 这就是显性想法之前一步——“自动化思维”。

在核心信念和自动化思维的支撑下,你内心恐惧的想法不由自主地浮现。哪怕你告诫自己“要自信”,也很难缓解。

另一方面,在你潜意识里,可能会一直认为:由于我是个平庸的人,所以我需要取得别人的肯定,这也是一种“核心信念”。相应的自动化思维,就是:如果我搞砸了,我的形象就会破灭,我就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了。这是另一种“自动化思维”。

诸如此类。

各种不同的信念结合自动化思维,共同组合起来,导致了想法的诞生,从而又催生了情绪、行为……

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当这些负面想法浮现时,无论多么努力,试图用理性去压制,都很难做到?

因为,它们深深植根于你所看不到的深处。

如果高三孩子不合理的负面情绪过于强烈,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方法去调整他内心深处的“核心信念”。

这里介绍一个有效的方法,也是我和儿子交流过程中有效的方法,他有过一个阶段也是比较消极、悲观,后来我尝试使用这个方法,慢慢调整过来了。

这个方法就是是自上而下,通过聚焦于想法,去反向觉察自动化思维和核心信念,再慢慢对它们进行优化、调适,把它们引导到一个更健康、更合理的方向。

具体的方法过程如下:

1. 做情绪显性日记

要改变一样东西,第一步,就是要去觉察到它。

只有将它纳入视野,给它一个名字,让它成为一个能够观察、能够思考的对象,我们才能继续展开后续的行动。

所以,改变心态、调适情绪,第一步,就是要去觉察和捕捉它们 —— 这是第一步:聚焦。

但生活中,很多情景并非当下就能立刻反应过来,我们往往是在事后,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情绪的控制,那么,如何捕捉这些情绪呢?

我儿子使用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记录“情绪显性日记”。

什么是情绪显性日记?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事后,将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以及相关的情景和其他信息,记录下来,让自己得以审视和思考它们。

现在手机里有记事本,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可以用纸笔来做。可以参考这个模板:

情绪:我刚才经历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如何描述它?

程度:我给这种情绪的强度打几分?(1 - 10)

场景:我是在什么情景下经历到这种情绪的?

想法:这个情景使我产生了什么样的负面想法?

外显行为:当我产生这种情绪时,我做了什么,或者想做什么?

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例如某次儿子数学测试成绩不理想,处于班级中游偏下,属于严重退步,这是他实际经历的场景,他当然也会难过、自责,但接下来不会持续这种负面情绪,而是如实的记录下来,如下图:

这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情绪显性日记”。为什么叫“情绪显性日记”,因为一般人的情绪都不会被自我记录下来,而是无形的,过去就过去了,而现在这么简单的记录就如同显影一样,留下了痕迹。

那么这样记录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内心,让他找到那些使人不快、产生负面想法的源头,从更高的层次,俯瞰和观察自己的状态。

一般来说,可以定期做“情绪显性日记” —— 比如每天1次,毕竟高三的课务繁重时间也是有限的,但还是值得孩子花几分钟做一下情绪记录,深刻识别、思考自己产生的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当然,也可以不定期,每次遇到了特殊场景,再在事后回想、反思,这样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习惯,儿子现在在大学也是保持了这个习惯。

这是提高情绪掌控能力的第一步。

2. 消解情绪

记录下情绪之后,下一步,就是对情绪进行分析。

这一步,可以放在“情绪显性日记”后面,紧接着来完成。

也就是说,当你记录下“我经历了什么场景,产生什么情绪”之后,再依次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 支持:有哪些支持我负面情绪的证据?

  • 反对:有哪些反对我负面情绪的证据?

  • 反思:如果是其他人遭受到这样的情景,我会对他说什么?

例如儿子在上面的情绪显性日记之后,做了反思:

这就是一个消解情绪的过程 —— 把产生情绪的情景、过程、感受,纳入思考,用理性去剖析它的每一个细节,给出另一个更冷静的看待视角。

它相当于让我们再还原经历一次当初的场景。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换成了一个理性旁观者的角色,用更为客观务实的态度看待正在发生的事实。

于是,我们得以从当事人的身份跳出来,从心理上保持“距离感”,能够更冷静、更有效地思考对错和得失。

当孩子养成这个习惯,他就会深刻的发现,大多数生活中的难堪和郁闷,其实都源于自己的心态 —— 并没有任何人在故意攻击你,或者没有其他人在意你的成绩要嘲笑你,因为大家都在顾着自己学习,孩子有时只是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怪圈而已。

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锻炼”的过程。

什么心理锻炼呢?用理性去代替感性,在内心里反复体验和“预演”,直到无需借助这些工具,你能够完全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

那么,当孩子再遇到类似的情景和困扰时,他就能够摆脱“情绪脑”的影响,立刻调用理性思维中枢,来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就不会出现孩子长时间关闭房门,或者不吃晚饭,拒绝父母的交流,因为这些行为都会在他的情绪显性记录上得到反思,及时得到调整。

3. 定期检视,找出诱因

坚持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显性日记”,慢慢的,日积月累,你会积累下大量的记录。

那么,下一步,就是把这些记录整合起来,从中去找到共性、进行提炼,找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诱因」。

还记得前面讲过的“负面的核心信念 ——负面自动化思维—— 负面想法”吗?这一步,就是从负面想法的收集入手,进行逆向推导,去逼近自己内心深处的“负面的核心信念”。

举个例子:

经过定期的检视,你可能会发现,你记下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关于社交、公开表达、人际交往 —— 当面临这些情景时,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和意外,都会令你产生剧烈的“负面想法”。

你的脑子里充斥的,可能都是“我必须表现得非常好,否则就会被人讨厌”“我口齿不清,他们会不会听不懂我说的话”“我不敢讲得太慢,因为感觉自己的话很无聊”……这样的“自动化思维”。

那么,你就可以往深处去反思: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自动化思维?我在社交上的障碍,究竟源于何处?

这时,你就可以把这些相关的情绪记录,归纳成一类,从中去找到共性,去审问它们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就是一类“诱因”。

每一类诱因,往往都关乎几个关键的“核心信念”。正是这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塑造出来的信念,影响着他一切感知和念头。

试着帮助孩子去找到它们,并直接面对它们,然后去改善它们。

这一步很难,但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孩子必须能够面对他自己内心的深渊,然后超越它。

4. 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找出了“诱因”,下一步,就是试着去改变它们。

当然,核心信念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但不用急,我们一步步来。先把它进行分解,再针对分解出来的每一小点,集中精力去进行击破。

同样,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模板:

模板只是帮助孩子做好规划和记录,重点还是:先进行分解,再针对某个分解到最具体的场景,去做出微小的改变,观察改变带来的结果。

举个例子:

  • 现状:当我与陌生人相处时,我总是不敢和他们对视。

  • 行动:当我下次跟陌生人相处时,我要直视着他的目光,对他微笑。

  • 目标:我希望通过这个行动,和陌生人聊天时,能够更自然、不紧张,语速放慢。

……

改变绝非一蹴而就,慢慢来。你可能需要多重复几次,才能得到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的结果。

把每一次的尝试都记录下来,观察到自己微小的进步 —— 这会成为你强有力的支撑。

这是个旷日持久的练习,无论是高三的孩子,还是父母,都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你在和孩子交流相处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情绪困扰,试着做记录,做调整。

慢慢来,孩子会逐渐发现,自己开始能够掌控自己的理性大脑。开始能够在身体不由自主地作出情绪反应之前,紧紧拉住它的缰绳。我儿子之所以显得整个高三还算比较顺利的度过,没有太多的情绪激化,并不是说他没有情绪波动,这不符合现实,但是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正向的积极核心信念,对负面情绪是有抑制作用的,表现出来就是难过也只是一下子,例如心情不好的时候,自己画个画,听个音乐,看场电影,就过去了,第二天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不是长时间的沉溺于负面情绪之中。

留言的这位家长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你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应该保持冷静,并且先试着给孩子做情绪显性记录,然后等他平静下来之后,给他展示这个过程,让他学会去探寻内心的核心理念,并且是着优化最底层的核心理念,只有这个核心信念变得积极乐观,在它之上的所有变化才有积极的可能,这是一个终极一生的良好习惯,高三开始一点也不晚,试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