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性概念:各类虚词

 航行大海靠舵手 2018-11-19

各类虚词


(一)介词

  1.介词的含义

  介词,是用于名词性成分的前边,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意义的虚词。


  2.介词的种类

  汉语的介词种类繁杂,通常根据它与介词短语中的语义特征分别为以下几种。

  表时间、处所:自 自从 打 在 当 于 到 趁 向 往 朝 由 沿 顺

  表对象:对 同 跟 管 将 与 和 对于 关于 至于 把

  表方式、方法、依据:按 按照 根据 遵照 本着 用 以 靠 拿 经 经过

  表原因:由于 因 因为

  表目的:为了 为 为着

  表被动:被 叫 让 给

  表排除:除 除了 

  表比较:比


  3.介词的语法特征

  汉语介词的语法表现比较单纯,所以,其语法特征也相应比较简单,有以下几点。

  (1)主要功能是与名词性成分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作状语、补语、定语。

如:

    ① 他[在家]休息。

    ② [沿着山路]往前走。

    ③ 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

    ④ 大家反复研究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2)标示特定的格角色。

如:

    ① 这事[由小赵]引起,也[归他]处理。(施事)

   ??② 我[把那个苹果]吃了。 (受事)

   ??③ 我[用这把刀]切肉。 (工具)

   ??④ 我[在教室里]看书。 (处所)

   ??⑤ 我[向他]借了五百元钱。 (对象)

  (3)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能重叠、不能后加“着、了、过”表示动态。

例略。


  4.部分介词和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介词又名“副动词”、“次动词”,这实际上体现了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有一些介词虚化得比较彻底,已经没有了动词痕迹,但有些虚化得比较晚,在具体表现上还残留有动词的痕迹。这部分介词有时在运用时,需要与动词进行界定,如 “在、给、叫、用、拿、比、到、通过”等等。具体界定方法如下。


  (1)介词不能带“着、了、过”表示动态,动词可以:

    ① 我给了他一封信。 (动词)

    ② 我给他写了一封信。 (介词)

    ③ 他拿我开玩笑。 (介词)

    ④ 他拿着书。 (动词)

  有个别介词自身带一有“着、了”等语素,不要误认为动态助词,如 :沿着、为了、当着。


  (2)介词不能重叠,动词可以:

    ① 他叫人打了。 *他叫叫人打了。 (介词)

    ② 你叫他,他就来。 你叫叫他,他就来。 (动词)

    ③ 他比我高。 *他比比我高。 (介词)

    ④ 我和你比。 我和你比比。 (动词)


(二)连词  

  1.连词的含义

  连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联结作用的虚词。

  2.连词的类别

  连词,根据其连接对象的差异可以分别为以下不同的类别。

词语连词

词语连词指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典型的词语连接词一定用于词语之间,而不用于分句之间,如“和、与、同、跟、及、以及、并”等。此外,“并且、或、或者、而”等也是词语连接词。

  词语连接词一般是用于词语之间,而且通常单独使用,一般不存在配对适应的问题。只有“或”稍微特殊。比如“或前或后”,这里的“或……或……”前后连接两个词。


句间连词

句间连词,指的是在复句内部分句与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典型的句间连词,用于连接分句与分句。如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那么……”、“要么……否则……”等等。


  句间连词,有的是前位连词,有的是中位连词。从总体上说,他们的使用是配对应和的。如“因为”和“所以”相应和,“虽然”和“但是”相应和。有时,即使形式上只出现一个连词,但实质上这种应和性仍然存在。比如:

    ① 虽然我身体不怎么好,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② 我身体不怎么好, 可是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①例形式上的“虽然”和隐含的“但是”之类相应和; 后一例, “可是”同隐含“虽然”之类的关系词语相应和。

  有的连词,兼属词语连词和句间连词。比较:

    ① 我们应该并且能够解决教师们的困难。

    ② 我能够把他请来,并且有办法让他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前一个“并且”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并且”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再比较:

    ① 街道宽阔而清洁。

    ② 不应当临急抱佛脚,而应当平时多用功。

  前一个“而”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而”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


  3.连词的语法特征

  汉语连词的语法特征有以下两点。

  (1)连词只有连接作用,通常不能作句子成分或句子成分中的实质性结构成分。

  连词的作用是“连结”:既有“连接”的意思,又有“组接”的意思。即把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

  连词的作用只有连接,不能成为句子成分,比如,“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中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都只是连接小句从而发挥语法作用的辅助性语法单位,都不是句子成分。


  (2)连词起码具有双向性

  具有连接作用的连词,不论是单个使用还是成套使用,通常总是要涉及到两个或几个单位。此时的连词就具体体现出它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如,“我和你”中的“和”涉及到两个单位,是一个具有双向性的连词。

  假如有单位A+B,那么位于A+连+B中的连词,就可以看作是“中位连词”。把位于“连+A+B”中的连词叫做“前位连词”。此时,连词的双向性特征决定了中位连词和它所连接的两个单位之间是“等距离关系”。具体体现是:在“A+连+B”之间不能插入其他词语尤其是副词X。即:

  A+和+B→AX+和+B

  就我和他去天津≠我就和他去天津

  这可以看作是连词和介词不同点之一。


  前位连词不位于A、B之间,但是,它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游移,这也反映出连词和介词不同之处。比如:

    ① 因为张老师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② 张老师因为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但有时,这种唯一影响意义的表达:

    ① 不但小张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小张不但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② 小张不但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不但小张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4.部分同形的连词、副词

  有些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分别发挥连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是兼属于两类词的同形形式,因而需要界定。如:

    ① 尽管天气不好,出发时间不变。

    ② 出发时间不变,尽管天气不好。

    ③ 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判别表明,①、②中的“尽管”是连词,③中的“尽管”是副词。主要的判别标准是:根据连词和副词的语法特征,连词具有双向性,可以表明它所连接的两个语法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充当状语。而副词只具有单向性,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在通常情况下,居于前位的连词往往和居于中位的连词或关联副词配合使用,形成固定的格式。比如“因为A,所以B”属于前位连词和连词的配用,而“只有A才B”,则属于前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配用。中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中位连词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后边,而关联副词只能出现在主语的后边。如果中位连词和关联副词一起出现,就会构成“连词 主语 关联副词……”的说法。例如:

    ①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动用了这笔钱。

    ② 因为情况紧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③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上述几例中的“所以”是连词,“才”是关联副词。再如:

    ① 虽然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写得很好。

    ② 虽然他没上过大学,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③ 虽然她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其中的“但是”是中位连词,而“却”是关联副词。

 

  5.部分同形的连词和介词

  有些连词和副词属于同形单位,如“和、跟、同、于、及”等等。这些词在使用上有时需要界定。

  具体界定方法还是要根据连词、介词的语法个性。

    ① 二黑和小琴两个人到区上去了。

    ② 小李已经和大家谈过了。

    ③ 和小王相比,小李很比较务实。


  从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1)连词“和”具有连接作用,如①。它所连接的两个项目构成联合关系,可以前后易位,而不影响语义表达。介词“和”不可以。

  (2)介词“和”前边可以出现一个副词,如②。连词“和”不可以。

  (3)介词“和”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开始而没有或者不需要另外一个和它相呼应的配用成分。连词尤其是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通常不出现在句首——因为它要连接两个项目。③中的“和”是一个介词。一个出现在句首的前位连词,它往往还可以位移到主语之后,并有另外一个连词或者关联副词与之配用:

    ① 虽然我没去,但是他去过了。

    ② 我虽然没去,他却去过了。

  以上,是关于汉语连词的一些讨论,当然是关于汉语连词的最为一般的讨论。


(三)助词

  1.助词的含义、种类和特点

  (1)助词的含义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之上,表示结构关系、动态等语法意义的虚词。


  (2)助词的种类

  汉语的助词通常可以分别为以下几类。

  a.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等。

  b.动态助词,如“着、了、过、来着”等等。

  c.比况助词,如“一样、一般、似的”等等。


  (3)助词的特征

  汉语助词一些主要特征:

  a.不能脱离其他语言单位而独立使用,粘附性强。

  b.本身不表示实际意义。

  c.通常读轻声。 


  2.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连接两个词语,或者附加在某个词语之上,表示一定结构、关系意义的助词。如“的、地、得”等等。下边分别作一些讨论。

“的”连接前后两个词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二者具有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的”是定语的标志。模式是:A+的+B。如:

  我的书 来看的人 碧绿的油茶

 “地”连接前后两个词语,构成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偏正短语,表示前后部分之间具有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地”是状语的标志。模式是:A+地+B。

如:

  他紧张地看着我 整天广州上海地跑 挑逗地说

“得”连接两个词语,构成后附的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二者之间具有中心语和补语的关系。“得”是补语的标记。模式是:A+得+B。

如:

  说得好 清楚得很 听得懂 拿得起来

“之”是由古代汉语中沿用而来的一个助词,基本使用环境有两个:

  其一,是用于“四字格”中:

  四口之家 乔迁之喜 东方之珠 船长之死

  其二,是与“的”配用,以避免呆板、重复:

  论家庭的分裂与重构之文化背景 

  “之”与“和”的使用特征相近,但并非所有情况之下都可以互换:

  甲的乙=甲的: 我的书=我的

  甲之乙≠甲之: 国家之兴亡≠国家之

  可见,二者还是有所不同。

“所”附加在一个词语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是汉语里把动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一种手段。

如:

   所见 所说 所听


  (6)“的”的其他用法

  “的”在汉语中是个用法复杂的助词。除了用作定语的标志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a. X+的→“的”字短语

  “的”可以用于一个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的”字短语,因而,被称为汉语非名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另外一种手段。如:

    中文的 历史的 数学老师的

    我的 他的 我们俩的

    吃的 用的 写书的 卖菜的

    大的 红的 通红的 高高兴兴的


  b.“代/人名+的”

  插入在一些“动+宾”结构之间,充当准定语:

    ① 别开他的玩笑。

    ② 净挑我的眼。

    ③ 别拆老王的台。


  c.用于“V1的V1,V2的V2”对举格式中,表示“有的……有的……”。

如:

    ① 敌人死的死,伤的伤。

    ② 大家说的说,笑的笑。

  (主+[主+谓]) 

  “V的”接近于“的”字短语中的“的” 


  d.用于“人名/代+的+角色名/身份名/职务名”的格式中,表示某人具有或承当某种角色、身份或职务: 

    ① 今天晚上有场剧,马连良的诸葛亮,裘盛戎的张飞。(当)

    ② 这次大会,老王的主席,老张的副主席。(扮)

  这种用法接近于准定语的用法。下边是“的”附在名词或代词后面,构成隐蔽性施事定语的一些用例:

    ① 他的英语教得好。→他教英语教得好。(从事) 

    ② 他的篮球打得好。→他打篮球打得好。(打) 

    ③ 他的三千米得了冠军。→他跑三千米得了冠军。(跑) 


  3.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指的是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动作或者性状的发展或情况的虚词。通常指的是“着、了、过”等。


  (1)着

  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持续态。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用在连动式中V1之后,表示动作者进行某个动作时的状态或者方式。如:

  笑着说 扶着一个人走进来 红着脸说

  b.用于“V着V着,S2”的格式中,表示一个动作正在持续时,发生了其他动作,原动作停止,含有不知不觉的意味。如:

    ① 孩子哭着哭着,睡着了。

    ② 老汉走着走着,摔了一跤。

  c.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祈望某种状态的持续:

    ① 你歇着,我去看看!

    ② 机灵着点!


  (2)了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完成态。

  动态助词“了”最为常用的用法是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因而,是一种具有动态含义的用法。如:

  写了一遍 吃了饭 麦子黄了


  (3)过

  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曾经有过某种动作、变化或者形状——经历态。比如:

    去过北京 原来胖过

  “过”在使用时,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a.“过”通常用在动词的宾语之前:

    吃过生鱼片 *吃生鱼片过 

  b.否定式中一定是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加否定词“没(有)”,此时,“过”仍然保留。如:

    吃过生鱼片 →没吃过生鱼片

  学过俄语 →没学过俄语 


  (4)来着

  口语词,用于句子末尾,表示说话前不久发生了某事。有以下几种情况。

  a.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某事发生不久:

    ① 我去打电话来着。→我刚才去打电话了。

    ② 小王找你来着。 →小王刚才找你了。

  b.用于疑问句的末尾,询问刚发生不久的事情,或者曾经知道但想不起来的事情:

    ① 你说要去哪里来着?

    ② 这人我见过,他叫什么来着?


  4.比况助词 

  比况助词,附加在某些词语的后边,构成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如:

  花园似的城市 猪狗一样的人 碗口一般粗细

  上边,是汉语助词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前所述,助词是汉语中比较独特的一类词,助词的意义、用法都是粘附性的,因此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加以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其说明助词的意义,不如说明助词的用法。


(四)语气词

  1.语气词的含义

  语气词,是用来表示某种特定语气的虚词。

  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常见的如 “啊、嘛、呢、吧、呀、了、的、罢了”等等。


  2.语气词的特点

  语气词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大多读轻声。句调的高低升降变化通常体现在语气词前一个音节上:

    ① 你去吗? ——“去”的音高相对高些

    ② 你去吧!——“去”的音高相对低些

  (2)除了特殊用法之外,一般用于句末。如果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还会构成一个音节:

  呢+啊→哪 了+啊→啦 了+呕→喽

  (3)语气词和句调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气,反之,几个不同的语气词也可以表示一种语气。

  如“啊” 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气:

    ① 小刘不去上海啊? (是非问句,句调低平,逻辑重音明显)

    ② 咱们什么时候走啊?(特指问句,句调高扬,句子语气和缓)

    ③ 你到底来不来啊? (选择问句,句调较高扬)

  如“吧”、“嘛”、“啊”都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的末尾,都表示一个降低的陈述句调:

    ① 既然必须去,那就去吧。(表示同意某种意见、要求,语调低降)

    ② 别那样,人人都可以嘛。(表示显而易见,句调低降)

    ③ 他可是已经来了啊。 (表示解释、提醒,句调低降)


  3.语气词的位置

  语气词常规的位置是句子末尾:单句句末、复句中某个分句末尾。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语气词也可以用于句中。有两种情况:


  (1)句子开头的一个成分(通常是话题)之后常用语气词:

    ① 他呢,可以不去了。 

    ② 在广州的时候啊,我天天吃叉烧。

  这里的语气词的基本作用是:强调突出其前边的成分,同时,又表示语尤未尽,后边还有继续的述说。当然,不同的语气词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还是有差异的。


  (2)联合结构中,各部分后边用语气词。如果是并列两项以上,语气词使用的方式是:

    ① 衣服啊,化妆用品啊,贵重物品啊,都在这里装着。

    ② 冰箱啦,彩电啦,录像机啦,都是他送的。

  如果并列的是两项,则通常只用一个语气词:

    ③ 纸啊笔的,都装在上衣兜里。

    ④ 人们围在一个小广场上,唱啊跳的。


  4.语气词与非语气词

  (1)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汉语“的”有两个:一个是结构助词,另外一个是语气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结构助词“的”的两个特征是:

  a1.用于短语的内部或者末尾,表示结构关系。

  a2.不能省略。如:

  我的书 大的给你 铅笔呀,小王有一支长的。

  a3.此外,如果是结构助词“的”,其后可以补出可以成为中心语的名词性成分,如果是语气词“的”则补不出。如:

    ① 我是外来的。 →我是外来的顾客。

    ② 我是喜欢的。 →*我是喜欢的□。


  有一种情况,“的”的性质比较明显,单用“是的”,其中的“的”绝对是语气词,而不是结构助词。

    ③ 你真的不怕吗?

    ——是的。

  b.语气词“的”的主要特征是:

  b1.用于句子的末尾,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

  b2.可以省略。如:

    ①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② 眼睛半睁半闭(的)。


  (2)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汉语 “了”通常有“了1”、“了2”两种用法,有以下差别。

  a.了1

  用于句子中间的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这是典型的动态助词“了”的用法,也称为“了1”如:

  写了信 红了脸 洗了衣服


  b.了2

  用于句子末尾的名词性宾语、数量、时量补语之后,表示陈述语气,是语气词“了”,也称为“了2”。如:

    ① 现在都飘雪花了。

    ② 我写了三遍了。

    ③ 我们都写了三个小时了。


  c.也有兼属于上述两种情况的:用于句子末尾的动词、形容词的后边。具体情况也有两种:


  c1.用于表示未然意义的句末动词之后,表示即将发生的某种变化,或者纯粹表示祈使,是语气词“了”。比如  :

    ① 老师,我走了。 ——表示某种即将发生的变化,是语气词“了”

    ② 听我的话,把贷款退了!——加强祈使语气,是语气词“了”


  c2.用于表示已然的句子末尾的动词、形容词之后,是语气词和动态助词的混合形式。比如:

    花开了。 脸红了。 信写了。 人走了。

  例中“了”都兼有“状态”和“语气”两种用法、特征,同时表示“变化”和“陈述”。当然,上述结论并非终结性的成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