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店甲本《老子》最古本系真经

 翠竹明月 2018-11-19

李健:郭店甲本整理《老子》最古本系真经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竹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5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为1750字。其中竹简本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一、郭店《老子》甲本最古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中,郭店《老子》甲本又早于乙本和丙本(从语言的变迁,或从文字书写的比较上可以证实),甲本抄写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参见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10月第1版)。郭店《老子》甲本才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最接近《老子》祖本。

 

  二、郭店《老子》甲本最真

 

  在先秦时期,将诸子本人的著述尊为“经”(经文),其后学为之传、注(解说文)。结合郭店《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可得出结论: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著的“经文”,乙本、丙本则属于“解说文”(参见高华平《对郭店楚简<</span>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从郭店《老子》甲本的风格可以看出,老子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风短小精悍、简约深邃,一千言足矣!流传广泛的《千字文》也只有一千言。

 

  三、郭店《老子》甲本最佳

 

  郭店《老子》甲本应为《老子》祖本的传抄本,帛书本(或通行本)是《老子》祖本的拓展本。

 

  郭店《老子》甲本抄写年代大大远远早于帛书本(或通行本)。郭店《老子》甲本有一千余言,帛书本(或通行本)有五千余言,帛书本(或通行本)包含郭店《老子》竹简本的内容。

 

  郭店《老子》甲本一共只有一千余言,帛书本(或通行本)有五千多言,多出的四千多字是怎么来的呢?帛书本(通行本)多出的内容,是根据《老子》祖本(郭店《老子》甲本内容)的思想进行发散、补充、丰富而增加。所增加的内容,其实只是《老子》祖本(郭店《老子》甲本内容)的注脚。举例如下--

 

  郭店《老子》甲本:“有将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帛书本(或通行本)根据此章内容,拓展、解读而增加了4个章节的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郭店《老子》甲本一章的内容,帛书本(或通行本)拓展增加了4个章节的内容。郭店《老子》甲本一千余言,变成帛书本(或通行本)五千余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郭店《老子》甲本与帛书本(或通行本)相比,郭店《老子》甲本有八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郭店《老子》甲本论道不论德,这与老子是道家思想相符,老子是道家思想,不是道德家思想(只有一处论德,“含徳之厚者,比喻赤子”,郭店《老子》甲本可称为《道经》一千言)。

 

  二是,郭店《老子》甲本逻辑关系严密,而不像帛书本(或通行本)章与章之间比较混乱。

 

  三是郭店《老子》甲本不前后矛盾,帛书本(或通行本)文本有前后矛盾的情况,比如既提倡圣人,又说“绝圣弃智”。

 

  四是郭店《老子》甲本不讲鬼神,与道作为本体符合,帛书本(或通行本)多次提到鬼神。

 

  五是郭店《老子》甲本不讲生成论,认为道是本体,而帛书本(或通行本)在一些章节里认为道是生存论。

 

  六是郭店《老子》甲本简洁不重复,文风简约而丰富,不重复、不罗嗦,帛书本(或通行本)有语义重复的情况。

 

  七是郭店《老子》甲本不直接批判儒家,体现了道家的包容精神,帛书本(或通行本)有“绝仁弃义”,郭店《老子》竹简本是“绝巧弃利”。

 

  八是郭店《老子》甲本语言优美且含义明晰,帛书本(或通行本)语言模糊且含义玄虚,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让人无限联想、无限猜测,可见,郭店《老子》甲本的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大大超过帛书本(或通行本)。

 

  由于出土时竹简的次序被扰乱,整理小组拼合的顺序并不一定与实际次序符合。文物整理小组对郭店《老子》甲本分为5组,这5组的内在结构并不连贯,显然不符合实际的顺序,本人认同李零教授对郭店《老子》甲本释文的顺序调整。

 

  四、通行本的经传关系

 

 

  以上分析,郭店《老子》甲本是经,郭店《老子》乙本、丙本是传;通行本包含郭店《老子》甲本、乙本、丙本的内容,在通行本里,郭店《老子》甲本、乙本、丙本以外的内容,也仍是传。


第一章:有将混成

有将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章: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三章:至虚,恒也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第四章:含德之厚者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螝蠆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第五章: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六章:返也者,道动也

反也者,道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第七章: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

贵福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八章:绝智弃辩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第九章:江海所以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十章:罪莫厚乎甚欲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第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第十二章:长古之善为士者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第十三章:为之者败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第十四章:道恒无为也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第十五章:为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第十六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    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第十七章:道恒无名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第十八章:其安也,易持也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     下。

第十九章:知之者弗言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     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章:以正治邦

   以正治邦,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

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