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青年篆刻摭谈

 聽雨軒sjh 2018-11-20
印章艺术,肇自秦汉。元明以来直至近代的文人篆刻艺术,从秦汉印中汲取营养,同时从先秦、两汉、南北朝的各种金石遗存,以及书法特别是篆书艺术中寻找借鉴和生发的基因。回视赵孟頫以来七百年的文人篆刻史,可以说,文人篆刻通过丰富多样的篆刻风格抒发创作者个人的品格和审美,体现了文化修养和篆刻艺术的结合。但这种观念在元明时期还是比较模糊的,到了清代以后,新流派和新风格不断涌现,推陈出新的观念深入每一个篆刻家的心灵,篆刻史就变成了一部流派风格史。印从书出,印外求印,清代篆刻家总结出的这些经验,成为后来篆刻家奉为圭臬的“传统”。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篆刻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年近四十的韩天衡、马士达、王镛、黄惇、刘一闻、石开、李刚田等成名后不久,一批20出头的年轻作者就陆续登上历史舞台。时至今日,这些青年篆刻作者在创作上逐渐成熟,个人风格显露,已经成为当代篆刻的主力军。其人数之众、社团之多、活动之频繁,都是历史上少有的。

当代青年篆刻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年龄段来看,以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篆刻作者为主体,年龄在34-45岁之间,创作精力旺盛,艺术观成熟,综合修养也逐渐丰厚。

其次,从地域来看,浙江、江苏是篆刻大省,也是优秀青年印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北京、上海、辽宁的实力紧随其后。其他省市的优秀青年印人通常只有一个两个,对当地有提携作用,但形不成高水平的群体。

第三,篆刻学习方法与以往不同,过去的篆刻家大多有师承,而现在有长期稳定师承的作者比例在不断下降,同时许多作者通过学院进修和培训班获得了向名家短期求教的机会。另外,篆刻作者通过各种传媒和印刷物来交流信息。在这些情况下,交流学习的通常是印花甚至印花的印刷品,很多对于篆刻来说基础的但极为重要的东西无从学起。

第四,当代篆刻没有公认的大师和泰斗,也没有明显的流派——这是与清代、民国印坛不同的现象。当代篆刻风格多元,工整风格、大写意风格、工写结合风格都有许多作者参与,很难说哪一类风格是当代的主导风格。虽然有“流行印风”展览,但如果仔细分析该展览的作者和作品,就知道它还是多种风格的综合,因为当下刻得好的青年印人,除了极工整的风格,基本上都被吸纳进来了。

第五,当代青年印人的成就主要在印面上,而边款不管是刻法、文辞还是捶拓水平都显得逊色。其原因主要在于刻印人、用印人雅玩心态的丧失和篆刻作品传播途径的变化——这是时代的特色和缺憾。过去印章用于书房把玩,石料、边款务求精美,印谱是原拓的,钤印、拓款都须精到;而现在许多印章,或者是给书画家当凭信用的,或者是作者留存专供发表的。有些印人的印章,有特殊的钤盖技巧和用纸要求,某处要轻某处要重,追求偶然的最佳效果。交到别人手上盖出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印章,就连实用性都抛弃了。

当代青年印人在篆刻创作上取得的成绩和影响,与他们建立起各自独特的篆刻风格大有关联。而他们的风格上的差异,又来源于各自取法的不同侧重点。以下对目前有代表性的青年印人的风格取法略加分析:

①古玺类。古玺主要是战国玺,按国别不同、时代之异又有一些区别。古玺章法妙在不稳,于不稳处求稳,一般人不能领会,所以当代刻古玺样式有成就的很少。取法古玺者亦情况各不相同,分别有所侧重,如魏杰兼取瓦当文,善于开合;赵明兼取古陶文,自由而茂密;戴家妙专仿质朴浑沦一路,古意盎然;戴武取法古玺的同时,又掺入魏晋将军印和唐宋官印的奇趣,也是很有手段的。

②汉印类。青年印人中取法汉官印的高手似乎没有,汉官印最平实,最显功力,最难变化出新意,很多人只是学印时临摹,而创作时是不走这条路的。当前只有一些上海青年印人,如蔡毅强、高申杰刻汉印精工一路;而另有一些人刻汉印中的支派,如谷松章取法汉玉印,也能生辣挺拔。

③取法近代名家类。取法齐白石的有刘彦湖、张树、李晖,取法黄牧甫的有谢钦铭、柳晓康,取法王福庵的有鞠稚儒,取法陈巨来的有南剑峰等。遗憾的是,当下取法吴攘之、赵之谦、钱松、吴昌硕的几乎没有。这里可能有个从众的逆反心理,年轻的篆刻家集体选择避开上一代篆刻家的取法对象,而学习相对“冷僻”的。

④取法当代名家类。完全模仿当代名家的作者很少,但许多青年作者在篆法和精神面貌上受到中年名家的影响,同时,这些名家的入室弟子,即便聪明如黄连萍、徐海,也难逃其师印风的笼罩。

⑤印外求印类。这是赵之谦开辟的篆刻创新道路,为当代许多青年印人所践行。细分之,可分为形式上印外求印和文字上印外求印。形式上印外求印,如葛冰华模拟现代公章,圆形印面,中间刻五角星。文字上印外求印,可供选择的素材就广泛得多了,但也需要有心人去发掘。如潘敏钟取法汉镜铭文,线条细劲,首尾皆尖,连汉镜上的“乳钉”一起模仿。张公者取法唐墓志篆额,线条粗壮,刀痕明显,左右的竖画向外弯曲翘起,有装饰趣味。魏杰取法瓦当文,与古玺样式结合,有砖文的朴实感。张爱国取法青花瓷器纹线,靠线条的盘叠装饰来强化观者的记忆。何连海取法将军崖岩画,对篆刻字形作图案化处理,但这种办法恐怕不能应对所有的汉字,只能是挑字刻印了。以上都是对篆书的变形。还有陈平以楷书、草书入印,于明泉以宋体美术字入印,霍正斌以汉语拼音入印,这些非篆字印章历来就是篆刻艺术里的小支流,创新空间就太小、太难。

⑥非石章类。元、明篆刻家使用石章刻印,找到一种适宜刻画的材质,是文人篆刻获得飞跃式发展的契机。现在,为了与明清以来篆刻线条不同,一些篆刻家弃石章不用,尝试其他材质,试图找到新的线条感觉。如王丹自制土窑,烧制瓷印;蒋瑾琦多年往来宜兴,烧制陶印。瓷印和陶印经过高温烧制,线条质感和刀刻在石头上的有明显区别,他们以此和当代青年篆刻拉开距离。王丹由于刻石印功力深湛,在字形和章法上都有独到体悟,因而他的瓷印也能够独树一帜。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篆刻,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具有较高创作水准的篆刻家群体,其阵容几乎超过上一代印人。张扬个性、烂漫恣肆是这一代篆刻的总体风貌。然而,当水平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之后,如何从同辈印人中脱颖而出,取得新的突破,又成了当代印人的难题。入古不易,求脱更难,建立风格之后再不断丰富之完善之尤为困难。

当代许多印人的篆刻风格多建立在印外求印的形式探求上,除了少数作者能贯通融冶(如朱培尔、徐庆华),多数在篆书字法和篆刻刀法上难有开拓,没有形成综合的全面的创作能力,因而表面的、形式的、程式的东西多,内涵不够丰富,篆刻家的综合形象也不够丰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印人以强化个人风格为目标。一旦风格形成,且得到社会认可,在重大展览获奖,就不断强化,强化到让人腻烦为止。为什么有些印家,过去我们认为他刻得很好,现在却不好了?就因为他过去的作品,有古有我,和谐相融,而现在的作品,只有“我”却不见古意了。一旦以某种特定形式为风格,就很难如赵之谦那样广泛吸收各种形式的审美要素,这时,强化风格反而成为艺术前进的绊脚石。

我常常想,七百年的文人篆刻史,何以到清乾隆时才出现第一位为近现代人公认的大篆刻家丁敬?这之后的200年,又接连出了西泠诸子、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前代宗师未故,便有后代大家雄起。而白石老人逝世至今已50年,为何还未出现真正的大家?成就篆刻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得出什么答案并不重要,但如果你去找寻答案的话,你就知道我们今天做的很多事情,比如展览、出书、专题介绍、上电视,大部分是浪费时间。这是做事情而不是做艺术。篆刻家不是学者,不一定非要作好诗文,研究训诂,但至少要是个文化人。而且,有些篆刻份内的功课是不能省的。在印史文献中有很多记载,诸如“研讨六书”,“摹秦汉印二千钮”,“一生治印万钮”等等。应该说,刻印的数量是一个硬指标,现代人的聪明才智大多不及古人(尤其表现在手工活上),学养也不及古人,如果用功也远远不及,何能齐于古人?

完整的篆刻作品应当是包括印面、边款、印材、印泥、钤拓等在内的一套体系,篆刻家在这些地方须多下工夫,全面提高与此相关的素养。现在不少篆刻作者,只重视印蜕效果,不懂印材、印泥,不会刻边款,不会作跋语,不会盖印、拓边款,甚至印面都不是真正会刻,刀痕凌乱;他做什么都马马乎乎,因为不知道高手是怎么做的,高手的印章是什么样的。这是学印刷品印谱又无师承的缺陷。这样即便作品入展发表,实际上离篆刻家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就印面而言,它是字法、刀法、章法的结合。篆刻风格的形成,不能单纯依赖于“印外求印”得来的字形新奇。形式显露于外但意味浅薄,容易见效但难以层层深入。回视吴攘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大师,无一不是在字法、刀法、章法三者中至少占据两项优势,获得的是综合的美感。

好的篆刻作品应能表现作者的气质和修养。风格即人,是人的气质在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