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日子就是一点点这样过来的

 太行森林 2018-11-20

时间:10月25日 14:00-17:00

活动地点:中华世纪坛发布厅

主讲人:王福春


人生百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便是一种成功。这句话浓缩了人生百态的“态度”。王福春老师坚持40年用其影像真实地记录了生活中上的中国人这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社会的变迁。


火车上的上的中国人让我们认识了王福春老师,抛开40年的火车情结,王福春老师也用这40年记录着中国人的生活巨变。


报名现场听课



王福春


著名摄影家,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拍有《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东北虎》、《地铁里的中国人》、《天路藏人》、《中国人影像》等摄影专题。多次赴丹麦、法国、巴西、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美国、荷兰等国家参加摄影展和画廊展。2014年,凭借其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被IPA(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评为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



曾经是一名铁道工人的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毅力,跟踪记录了从1978年到2000年20多年间,车厢里的人生百态。用黑白的形式来呈现车厢里的中国人是王福春独特的表达方式。他的每张照片都是一幅别样的风景——有人为孩子构筑了爱的小窝,有人自娱自乐玩起麻将,还有人邂逅了爱情——百态人生在拥挤 车厢里,演绎着一幕幕真实的生活。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王福春成了铁路上的熟客。从西藏到新疆,从广州到四川,从北京到上海,几乎把能坐的火车都坐了个遍。


八十年代作品

拍摄于1980年代乘客乘坐绿皮车


“火车就是一个小社会,浓缩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最能反映中国近40年的变与不变。”


拍摄于1987年 哈尔滨—北京

当时为满足乘客旅途娱乐需要开设


“我在1987年拍摄了电视机第一次上列车厢,那时所有人都在看电视。而现在列车厢的电视却已很少人再看,大都低头顾着自己的手机或电脑。 ”


拍摄于1987年北京—广州

青年用收音机在听邓丽君的歌曲


九十年代作品

拍摄于1991年上海—重庆

挤在过道的一个狭小空间里的一家四口


拍摄于1994年北京—沈阳

简陋的绿皮车厢里

行李架上大包小包堆得满满

女乘客喊了一声“碰”

原来她和其他乘客在打麻将


拍摄于1994年 沈阳—大连

九十年代的大哥大

已经迅速被更轻便智能的通讯工具所取代


拍摄于1995年 齐齐哈尔—北京

小狗正眼馋着一盒方便面

那个时候还允许携带宠物上火车


拍摄于1995年 武昌—南宁

这是王福春最难忘的一张照片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满身汗泥,她疲惫地依靠在车门头,在这个狭窄逼仄的角落里,站着睡着了,我看着这小女孩足足有五六分钟,我不能给她帮助,心里十分难受和自责。就在快门释放的一瞬间,我的心被刺痛了,忆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


近十年作品


王福春认为,回看1990年代的中国铁路,也有一层独特的意味,那就是与当下四通八达的高铁相比,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拍摄于2007年 北京—哈尔滨

三位乘客同时在看火车上的杂志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逗趣效果


拍摄于2012年 宜昌—汉口

孩子们人手一个iPad,场面极其壮观


拍摄于2015年 秦皇岛—北京

这一年的5月1日起

有视力障碍的旅客可以携带导盲犬一起乘坐火车


他说,火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浓缩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最能反映中国近30年的变与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