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上一篇的《德充符》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德不在“形”中,也就是“才全德不形”的道理。而《大宗师》要告诉你的,什麽才是真正的人,也就是“真人”。既有“真人”的概念,就有“假人”的概念,所以,要在未能成为“真人”前,我们都是“假人”,也就是凡人,或者说是普通人。
怎麽才能成为“真人”?没人能教得到你,只能靠自己,所以,所谓的“大宗师”,就是你自己。
庄子在未讲什麽是“真人”之前,让大家首先了解“真知”的重要。
《大宗师》第一句就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简单的解释,就是能知天人之道,这样的“知”,就是最厉害的了。《老子》有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裡的自然,不是自然而然的那个自然,也不是“动物世界”的那种自然环境的自然,以我的理解,我简单地概况为“自性本然”,不知大家能理解否?所以,能了知自性本然,就是最极致的“知”了,也就是所谓的“真知”。
展开来说,什麽是“知天之所为”?这个东西,是“天而生也”的,一开始就有了,从来没变过,也没隐藏起来,我们只要境界足够,就能了知。那什麽是“知人之所为”呢?与天之所为不一样了,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需要“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意思就是通过所知,来了解未知,逐步逐步增加“知”的水平。当“知之盛”的时候,人就能“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那就厉害了,基本上就是长生不老了。所谓“No
zuo no
die”,我们现在的寿命,都是自己“zuo”的,所以寿命就那麽短,只要知道不去“zuo”,你就能与日月同休,天地同寿了。厉害不?
“虽然,有患。”庄子说,你想得倒美,这个逻辑,有问题。问题在哪裡?凡人的知见怎麽来的?是“有所待”而来的,也就是说靠分别对待的心来认知的。比如说,我们认识“光明”,是因为有“黑暗”,这种认知的方法,就是“有所待”。这种认知方法,是无法还原事实的本质的,因为裡头添加了主观意识的判断,而这个东西,是事物本身没有的,是我们人为加上去的。因此,庄子才会反问:“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意思就是说,你怎麽知道我现在吹的这个天道,不是我人为认为的呢?那个所谓人为认为的东西,又不是天道呢?
答案是:没办法。所以庄子的总结就是:“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只有当你是“真人”了,你的知,才是真知。反过来说,像我这样在这裡瞎吹胡吹的,都是“假知”,大家不要放在心上!
真知很重要,因为只有有真知,你才能彻底把握自己,包括自己的生命,才能真正的解脱一切束缚,达到真正的自在逍遥。前提是,你要成为“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