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 内篇 齐物论》

 楚士祥丁 2018-11-20
《庄子 <wbr>内篇 <wbr>齐物论》(6)第三种立场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的文章看上去很散,其实每句话的相关性非常很强。上几篇的读书笔记我提到了有关《齐物论》的核心的思想“万物齐一”或这说“道通为一”,是继《逍遥游》提出的境界问题后,给出的答案。那麽怎麽做才算是“道通为一”呢?上篇笔记引用文字裡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所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但是,我们还是一头雾水,不清楚应该怎麽做。

所以庄子紧接著就继续深入,先讲了个“朝三暮四”的反面故事,批评那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的人。那些人只看到表面上的好处,却看不透真实,就好像那些猴子一样,早上给三隻香蕉晚上给四隻香蕉会很不高兴,但反过来早上给四隻香蕉晚上给三隻香蕉就高兴得跳起来。实际上呢,还是一天七隻香蕉,实际上没有不同。

说完了反面教材,庄子当然要回过来讲讲正确的做法是如何。本文所引用的这句,就是庄子正说如何做。首先,捧出个“圣人”来,庄子从来不说自己有多高明,但每每要说出自己的论点时,就会有个“圣人”跑出来。我前几天听到一个段子,有一个女生问一个男生,说:“大家都很想知道你现在每月收入多少诶,说出来听听嘛~”。那个男的反问:“大家?大家是谁?” 这就是中国人说话的艺术。

好了,说完閒话,继续读书。庄子说圣人会如何做呢?“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这句话厉害了!这就是“道之用”了!“是非”,是相对的现象,圣人知道,所有万物在形而上的层次是同一的,无有分别的,当然也是没有是非的,因此,圣人绝对不会站在“是”和“非”的任何一面。两面都不站,那立场在哪里?在于“和”。就是所谓的第三种立场。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对“和”都是推崇备至的。孔子说:“和为贵”;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等等等等。什麽是“和”的立场?

我最近看的笑话段子比较多,这裡再引用一个。一天,老板打我办公室电话,问:“你有空吗?”。无论你答“我有空”或者“我没空”,都是个死。回答:“我有空。”,老板想,这人怎麽这麽閒,老有空,究竟有没有好好干活?这就得了个懒惰的印象;回答:“我没空。”,还是不行,老板直接就来气了,跟我摆谱?全公司就你忙?就你的事儿最重要?所以,无论回答“是”还是“非”,都不行。所以,怎麽破?庄子这就教你了,“和之以是非”嘛!既不站在“是”的立场,也不站在“非”的立场,跳出来,站在“和”这个第三立场。怎麽答老板那句“你有空吗?”,段子裡的回答很巧妙,回答:“我马上来”。转眼,是非就没有了。你看,是不是很管用?虽说是个笑话,但道妙却在其中。

有是非,就有争议;有争议,就有争斗;有争斗,就有战争;有战争,就只有毁灭。一切毁灭的根源,无非就是“是非”立场的对立,因为没有得以调和,以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没有人愿意活在朝不保夕的战乱时代;没有人希望体验生离死别,家园破碎的经历;没有人会觉得每天像野兽一样地去厮杀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所以,能“和之以是非”,我们就能维持长久的和平。《中庸》有所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裡的意思与庄子的这句“和之以是非”的意思完全一致。

那麽下面“休乎天均”又怎麽理解呢?既然不站在“是”的立场,也不站在“非”的立场,而是站在“和”的立场,那麽这个立场背后的依归或者说是原则就是“天均”。“天均”,直接的意思就是自然的平衡。很难理解,我也不知道怎麽做才能符合“天均”的原则,那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嘛!但是现在我们做不到,我们却可以此为目标,向这个目标努力,这就是道家所谓的修行。

做到“上合天均,下和是非”,你已然超凡入圣,得天地之道妙,运用之无穷了。庄子给这种状态称之为“两行”。通俗一点地解释,就是“你行,我也行。”各自都没有衝突伤害,各自都发展的很好,很和谐,这就是“两行”的状态。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也很好懂,但确实是大道微言。我觉得,先不管圣人如何如何,因为那个是比较遥远的目标,实际一点,从我现在就可以做的,就是放下对“是非”的执著,先不站任何立场,而从超然的角度和位置去观察体会。这样渐渐历事,渐渐修行,渐渐开悟,何尝不是达道之法?

《庄子 <wbr>内篇 <wbr>齐物论》(6)第三种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