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不辞辛苦的小学校长出了名。他站在学校门口规劝家长不要替孩子背书包,说是提倡孩子自立自强。这条消息很快就得到了十几万次的浏览和数万条评论! 有记者据此做了非常细致的街头海采调查。被采访到的家长也旗帜鲜明地分成了正方反方两大阵营,一时间真是各执一词,热闹非凡! 但是,大家围着书包唾沫星子横飞,难道谈的就只是书包吗?家长替孩子背书包,真的需要讨论吗?我们谈论家长该不该替孩子背书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想来没人会反对。你想发表看法,就需要对特定事物进行了解和思考,甚至亲身实践,然后才会得出结论,这是提炼个人观点的最一般方法。 新闻中所谓正反两方的意见看似尖锐对立,但实质就是一句话,家长背书包是对的,可以理解的;或者家长背就是错的,必须阻止。但我们可以确定书包这件事就是如此简单吗? 我是个家长,我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我都替她背书包。毫不夸张地说,我每次卸下书包都堪称如释重负。孩子书包里有大量的课本作业、辅导班教材、校本课程教材、教辅材料,厚厚的字典,还有水杯。有必要带这么多吗? 各科的课本作业基本都带着,因为不排除学校会临时调课,这涉及学校的教学安排;辅导班教材都带着,因为孩子往往放学就进辅导班,这涉及到课外辅导市场;教辅材料和校本课程教材都带着,这涉及学校素质教育安排;字典也带着,因为老师要求每天学习必备,同学有搁在教室的结果丢了,这恐怕又涉及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问题还有学校管理问题。
试问,这么多问题,哪个是靠一场争论能解决的?这和所谓“家长溺爱学生,孩子不自立”没几毛钱关系。谁家的孩子谁疼,我一个成年爷们背着都累,肯定不舍得把孩子累坏,既然我解决不了任何一个问题,那就自己解决呗。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正常现象,是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镜像。
孩子的书包牵扯教育。教育和医疗一样可以牵扯每个家庭,但凡能“蹭”社会热点的问题就一定会博得很高的关注度,这就是“书包大论战”的本质。 媒体和众多自媒体造势,是因为这件事涉及学校涉及教育,涉及孩子和孩子背后千千万万的家长。四两拨千斤,一个小小话题就可激起千层浪。围绕书包这个不大不小不肥不瘦的题材做文章,汇总一下大家伙儿的意见,无伤大雅,既关心了生活又换来了不可多得的点击量。 陌生路人和个别家长发表意见,往往带有极强的主观性,难免以偏概全,类似盲人摸象,好像都对又好像很片面。比如有人说“我小时候就是自己背书包,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他说的没错啊,但以前都是就近入学,从校门到家不超过十分钟。现在呢?有多少孩子是就近入学呢?走个四五站地是常事,家长车接车送也是普遍现象。
最后再说那位校长。不坐办公室直接和家长沟通,不辞辛劳地传播教育理念,首先承认他是个好校长。但是,一校之长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应该不仅仅在校门口,能传输自己教育理念的领域肯定不局限于书包。校长规劝家长不要替孩子背书包这件事能成为新闻,恐怕也证明这种举措不是他的常态之举,颇有一时作态之嫌。
这就就如同一位公安局长,平日里不以管理警队维护社会治安为重点,反倒天天参与巡逻上街抓强盗,这种行为就有些张冠李戴、名不副实。我作为局外人不敢妄评此举为炒作,但也绝不会一味叫好。 小学生背书包,肯定是量力而行。能背得动,我这个家长肯定放心放手,但在书包没有瘦身的前提下避重就轻妄论是非对错,就显得武断冲动。书包虽小,却是个大命题,涉及到教育改革教育市场的方方面面,蕴含着长期的博弈过程。 霍利迪在《一个媒体推手的自白:揭露营销神话的真相》中,就非常中肯地指出,“互联网信奉的是另一个上帝,他的名字叫点击量。点击量关乎生死,因为他能带来广告收入和影响力。对互联网而言,不在于‘这很有趣吗?’,而在于‘这会受人关注’。” 人云亦云很可怕,明辨是非很重要。你以为你在谈论孩子的书包?其实你触及的是教育。你以为你在谈论教育?说不定你已经沦为别人炒作的背景或是一个小小的点击量。不只是孩子需要成长历练,其实所有人都需要与时俱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