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学校门口那位玩糖的伯伯吗? 你还记得舌尖上的那份甜甜的糖味吗? 那就是现在已很少看到的糖塑。 糖塑,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旧时,糖塑是人们作为在如婚礼、 寿礼、祭祀礼仪上的一种吉祥的, 带有祝福意义的供奉礼品。 从事这行手艺的人叫吹糖人, 遍及全国各地, 其中尤以湖北天门为最。 唐宋古籍早有过“糖供”的记载, “糖塑”是用于祭祀的供品。 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 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承, 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糖塑。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军师叫刘伯温, 他在面临敌军的毒蜂阵时, 扎制糖稻草人,诱开毒蜂, 从而击败敌军, “糖人”便由这里产生。 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 将糖加热,使其变软, 调入红、蓝、黑等色素, 根据需要可以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 然后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 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 经由艺人吹、拉、搓、扯、捏、压、 剪等技艺塑制成形。 “吹”和“塑”, 按行话称为“泡活”和“头子活”。 “泡活”光洁圆润, 体量又大,但缺少细节; “头子活”肌理丰富,长于细节, 但缺乏体量。 两者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一团毫无生气的糖, 经过艺人灵巧的双手, 就变成了栩栩如生、 人见人爱的艺术品,百看不腻。 “吹”,讲究的是快而准确到位。 麦芽糖在20摄氏度以下会迅速凝固, 气温越低,凝固越快。 这就要求艺人眼疾手快、气息均匀、 动作熟练,不然难以完成。 人人熟悉的一头水牛, 是所有“泡活”中最难吹制的, 尤其要做到形神兼备,健壮有力, 那就更不容易了。 几十秒钟的时间, 将一团糖吹制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我们不得不佩服天门糖塑艺人, 他们有着巧夺天工的非凡绝技。 “塑”,讲究的是结构和色彩, 手法有搓、捏、团、挑、揉、 按、压、擦、拨、画等。 要求糖塑艺人除了手上功夫外, 还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灵气。 吹糖人气温不能太高, 温度高了麦芽糖发软无法造型, 所以农历9月至次年3月的气温才适合, 意味着吹糖人每年只有半年的时间可以上街。 另外,吹糖人这门手艺难以掌握, 再加上现在谋生的手段很多, 愿意传承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现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