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美文赏】唯美(节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贝尔的小书房 2018-11-21
唯美

节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

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

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

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作者  朱良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怜是一种自珍,对自我性灵的珍摄。南朝裴子野说:“若悱恻芳菲,则楚骚为之祖。”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楚辞是清香网溢的,又是缠绵悱恻的。楚辞的香中有冷,冷中孕香,可谓一剂冷香之丸。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人存在的意义多到社会群体中去追寻,人的“私自之怜”不能说不被允许,至少是不获提倡。楚辞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毋宁说是一种艺术的补偿。


楚辞《渔父》一篇,韵味悠长。屈原被放逐之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到他如此模样,非常惊讶,便问:“你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在我看来,圣人应该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世人如果都浑浊不清,为什么不随其波而扬其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你不也玉大醉一·场,何苦自己深思高举,弄到这步田地?”屈原说:“这怎么行呢?古话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我的1:净清洁的身心,怎么能忍心为这污浊弄脏?我宁愿葬身于鱼腹,也不愿意苟活!”渔父微微一笑,摇着桨走了,从船那边传来他的歌声:“沧浪之水清兮,叮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和屈原都爰性灵的清洁,却选择不同的道路。屈原有洁癖,史书上说他“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叫:。这是外在的。屈原还是个精神t:的洁癖者。古语有所谓“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楚辞的精神气魄足可当之。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是他毕生的追求,在蝇营狗苟的楚国,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没有像渔父那样超然世外,而选择的是用玉石俱焚的决心来护持自己的高洁理想。

他的诗满溢着这种洁净情怀。《离骚》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是一位以香为生命滋养的人,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真像<庄子》中所描绘的“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澧泉不饮”的大鹏,他用生命护持洁净的精神。在《九歌·湘夫人》中,诗人发挥想象,装点一个芬芳世界,迎接他的新娘。这芳香的世界就是他的 理想。香是他的天国,他的乐土,他的众香界。他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恍惚兮远望,观流水兮潺缓!”这是何 等美妙的世界。明胡应麟甚至说:“唐人绝句千万,不能出此范围。”芷、兰等香花异卉,成了楚辞的精神背景。

楚文化中就有香草美人的传统。在那个泽国的水上岸边,生长 着无数的香花异卉,自古以来,采香草以赠美人,悬香花以避邪逆,储异卉以净身心,形成了丰富的楚地风俗。如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有一女子,身旁有薰炉,手上握有香囊,其中有茅香、桂、椒、辛夷、杜蘅、佩兰等香物。楚人对香物爱入骨髓。楚辞吮吸着这样 的文化,将其变成一种精神的寄托,出落为一种自珍的精神。唐李善说:“楚国词人,御兰芬于绝代。”王国维说,楚辞的传 统在“要妙宜修”。这样的评价很有见地。从美学观念的发展看,楚 辞确立了内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好世界,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说,楚辞的“自怜”,就是“自爱”。庄子也追求性灵的独立高洁,但庄子并不强调内美与外美的统一。清人赵翼有句云:“地经三闾草亦番。”屈原曾官三闾大夫,屈原所走过的路,连草也散发出香味,真是不可思议,这是对楚辞洁净香魂的生动概括。


在中国,楚辞几乎成为美的化身。这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在美与丑的拔河中,在净染、污染两种力量的较量中,楚辞强化了中国文化中美和净的力量。楚辞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影响,首先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影响。从美学上看,它不是启发后人喜欢香草美人,而是珍摄自己的精神。这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在楚辞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对洁净精神的珍爱。

李贺《咏竹》诗云;“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笼千万枝。”他从楚辞中窥出了清洁精神。李商隐《木兰花》小诗云:“洞庭波冷晓侵寒,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驾着一叶小舟,日日在凄冷的洞庭湖上远行,去追求理想中的木兰花。然而自己所驾的就是木兰小舟,自己原来就在这木兰舟中。这首诗表达的就是楚辞中清香的精神境界,那种对真实生命的信心。

赵子昂在《洞庭东山图》上跋诗云:“木兰为舟兮桂为楫,渺予.怀兮风一叶。”他以楚辞的格调来作画,以楚辞的精神深化画意。为什么以木兰为舟,以桂花为楫,很显然,香木香花表达的是对性灵护持的态度。在中国很多艺术家那里,艺术创造,其实就是精心结撰起性灵的木兰舟。一如辛弃疾词云:“千古离骚文物,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干杯快饮,露荷翻叶。

楚辞的精神,化为中国艺术的芳菲世界。楚辞吮吸着楚风中的爱香传统,楚辞的爱香传统又影响着中国艺术的香世界。“但干杯快饮,露荷翻叶”,艺术家何尝不是这样吮吸着楚辞的精魂!两晋时期士人的清逸追求,元代艺术家心目中的清清世界(在他们那里,“清”成为一个反映时代思想倾向的关键词),明末清初士人以楚辞的香意精心呵护着内在的灵蹊,都受到了楚辞香意的熏陶。



辛弃疾<蝶恋花》词云:“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娥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花吾自老,水满汀洲,何赴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宝瑟冷冷,芳草萋萋,真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它展示了这位乱世诗人的性灵追求。谭嗣同《洞庭夜泊》:“帝子遗清泪,湘累赋远游。汀洲芳草歇,何处寄离忧。”芳草,是楚辞的精魂,他将忧愁寄在潇湘的芳草中。

楚辞的香草美人传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也产生潜在影响。如花鸟画作为独立画科是在中唐以后,两宋时已然与人物、山水鼎立而三。从花鸟画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写实型的,如五代时黄家富贵之作,徽宗朝的写实花鸟等,-寄托型的,就是通过花鸟寄托精神。在后一点上,楚辞的影响至为明显。


苏轼《春兰》题画诗云:“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丹青霉真色。欲补离骚传1,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一种传统。中国艺术家的花鸟情思,和追求高洁的情怀密不可分。元人张翥程楚兰》:“鹈鴂中花片飞,楚兰遗恩独依依。春风先自悲芳草,惆怅王孙叉不归。”他所申说的就是这种精神。


南宋赵孟坚是王室画家,援莉花鸟。他将自己的故国旧爹,融进了他颇为擅长的墨梅,兰,竹、石之中。他的画的主调就是楚辞的清净精神.唯美情怀。元邓文原《题赵子固墨兰》诗云:“承平洒翰向丘远,芳佩累累寄墨痕。已有怀沙哀郢意,至今春荤忆王孙。”元韩性《题赵子固篓兰》:“镂琼为佩翠为裳,冷落游蜂试采香。烟雨馆寒春寂寂,不知清梦到沅湘。”他们的点题中。抓住了楚辞的精神,点出了子固梅兰等的清魂。

郑思肖也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花鸟画家,他的画寄托的也是故国情思。倪云林壤秋风慧兰》:“秋风蕙兰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以香意表现故国之恩,传达了故国虽不在,精神却长存的清净气质。他画画,就是在写《离骚》。


扬州八怪多以花鸟称世,金农、郑板桥,李方膺、李鱓等都是画兰画梅的高手。楚辞的内美精神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李方膺《兰友》诗云:“平生交友数兰亲,潦倒风尘情更真。作客廿年寻旧梦,往来多在楚江滨。”李鲜《清影势诗云:“清影相看墨数痕,是谁能返屈骚魂。此生若在山中住,勾引兰花长到门。”他们是以骚人风韵来作画,画的是心中的内美,自己的清净精神。他们的精神永远徘徊在楚江之滨。



图文|伦理美学社 张欣欣

编辑|伦理美学社 张欣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