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美学 | 琴@画:南画十六观&琴声十六美

 贝尔的小书房 2018-11-21


平淡天真 / 古琴悦心

聆听|美学|人物|琴事|美图|闲篇


「天恩古琴微刊」每周末原创更新


 

小园香径独徘徊 — 李祥霆 来自聆 天恩古琴 07:30

(阅读本文请点击聆听古琴,悦耳、悦心。)

卷首

艺术就是上帝的声音啊!徐小虎先生说。


最近读了不少徐小虎先生的文章和采访, 徐先生坚信莫扎特潺潺的音符与我们加速的脉搏之间不必有任何界限,是灵魂在说话。所以在带学生做研究的时候,徐小虎要求他们不许先看字,不许先读别人写的书,不许先做任何文字性的参考,只去最直接的用纯心、打开的心来看作品。


徐小虎先生在书画界里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研究者、美术史学者,书画鉴定界的异数,以笔墨行为重鉴吴镇书画,认为台北故宫珍藏的50多幅吴镇作品中,只有三幅半是真品。她说:或许在同行的眼中,我是一个有争议的甚至是很讨厌的人。但是,在我自己个人的书房里,一切始终是平静的。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拼命地想从众多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赝品堆里,挖出吴镇先生的真迹。这条寻访真迹的道路,伴随着探险的刺激感和兴奋的愉悦感。当我最终与吴镇先生隔着时空相遇相认时,最美好的精神情感奔涌而出,照拂我的心灵,感动得无以言表。


人到耋耄之年,像徐小虎先生一样有一颗敞亮的心,实在难得可贵。无论是执着求真的书画艺术,还是神秘的异国土地,都有让她为之心动的东西,值得倾注所有。在艺术界敢于求真,实在是让人无比钦佩,举个简单的例子,齐白石作品年年拍卖,上拍量就达几万件,有拍卖成交记录1.4万余件,远远超过真品存世量。流入拍场的齐白石真迹也就千件左右,其余九成以上都是赝品。地球人都知道哪有那么多齐白石?国内的专家有谁站出来求真呢?


小编一直在寻找文人画与文人琴之间必然的联系,对南画的定义渐渐从模糊到清晰,朱良志教授的《南画十六观》也可参考来看,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文人画。作者在前言中感叹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以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能与之相比。小编却深以为文人画与文人琴才是绝配吧,篇幅不短,大家边听边看,周末愉快......


备注:资料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引用图文专此致谢!

Amazing Grace

「天恩古琴」




 WHO IS SHE ?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1934年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1964年至1967年,徐小虎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中国艺术史。1971年开始,徐小虎对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季迁作了数年长期访问,总结出“笔墨行为”的理论,开拓出一套综合时代风格、笔墨、补笔等的鉴定方法。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书中对“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传世作品进行重鉴,认为只有三幅半作品为真迹,引发书画鉴定新争论。此外,书中提到“台北故宫有假画”的大胆结论更是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她因此自称“上了台湾艺术圈的黑名单”。


徐小虎先生跟随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王季迁先生,以台北故宫的藏品为主要对象,对谈经年,研习中国笔墨的变化和风格。徐小虎先生博采众长,逐渐建立起独特的研究体系及方法。1991年担任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后协助筹备台南艺术学院(后改制为大学)。2006年退休至今,持续研究、教授书画专题讨论课程。



她在普林斯顿因观点不同被导师开除。

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她说:台北故宫的50多幅吴镇作品仅有3幅半是真的。



她说: 艺术是活的,而教授们却想用一套架构,把所有的东西塞进去,为写一部艺术史预设一个铁定的制度。但,研究艺术,需要活活地去了解。



艺术观点:没有大师的艺术史

她说,艺术史的任务是厘清艺术品的时代关系,但我们今天的艺术史很多是为大师写传,我们可能弄错了自己的任务。艺术品它们不需要归在某个大师名下,我只把它们当作一个器物一个作品本身,研究它演变的历史,把它们的前后关系研究清楚。我觉得要找到真实,我要的是很正确地看那张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开心发现中国艺术史没那么烂,有好东西,你一代一代分开,好极了。


她说:我一点也不孤独。

徐小虎针对古画真伪的个案进行研究,具体到某个疑点,这是极其枯燥漫长、虽然充满惊喜但很不讨好的工作,堪称‘兴奋完了就遭罪’,但是她坚持了五十年。——陈丹青




艺术就是上帝的声音啊!

山水画就代表了中国人跟上帝的对话。明朝以后人们就忘了这个,所以山水画就变成一个小设计,变成了an indoor excise, and it’s very personal,从非常精神化的层面,降低到物质层面了,而且是看我的黄公望就比人家的黄公望更像,所以它就变成非常imitative, and it’s so sad,so sad. 所以中国整个艺术的发展就停止了,当然,整个世界的艺术也都是退化的,包括文艺复兴。过去五百年,艺术是越来越肤浅,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没有意思。



她的著作:

 

《南画的形成》


  • 著名艺术史学者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以异域之眼,重新为文人画定位中国范本如何被转化,从而因应当时的日本环境?哪些元素被吸收,又有哪些被舍弃?了解南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反向观照中国文人画的特质及其文化史意涵。


  •  伟大艺术家面对另一个伟大的艺术传统,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探寻艺术大师的原创路程,认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体验不朽之作真正的超越性。


  • 艺术之眼来看艺术,做参与者,不做旁观者,有时我们只是旁观者,依据别人设定的标准,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有名的艺术品,膜拜心目中已预设或限定的美的概念。要认清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的灵光乍现,必须学习不带成见去观看,并参与每件作品的创造过程,直接体验不同的心跳,以不同频率呼吸。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听到的是不同的生命脉动,才可以开始从分析、比较以及附带的观念性讯息中找出意义。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王季迁先生是海外收藏巨擘,也是首屈一指的鉴定专家。有八年时间,徐小虎都在向王季迁请教中国传统笔墨的奥秘,并将对话辑录成书,近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出版,《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画语录》核心谈的是中国画里的笔墨问题。关于笔墨,以前的画家都是在意会中渐渐悟出来了什么是好笔墨什么是不好的笔墨,但一直没有人用语言讲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徐小虎先生和王季迁先生的8年断续访谈,希望可以用语言这种符号,解构绘画里的另一种符号。


① 笔墨代表艺术家的呼吸,因此文人的性格、时代都表现在笔墨中,笔墨中有他们的精神。


② 为什么文人画会被喜欢,因为那都代表他们自己,是拙的,笨的,甚至可能是不对的。工匠画会比较硬,而且每一笔都是对的。


③ 中国艺术的高峰之一就是能够表达自己。那是西洋画里没法达到的。


④ 中国艺术史到明朝后就不再表达自己。


⑤ 文人画可能已经没了,但笔墨可以创造、创新,产生新的画


绝对绝对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自己的脑袋,因为脑袋一旦读过书,就会被骗的。

 

文人画所谓的雅,是每一笔下去有一种内敛,他不把他自己的力气完全放出去,而且它很拙,像小孩子画的。


文人画的雅,比较内敛,你得多看才能看到一点味道。所以你一看它没什么味道的,你要看好几次才觉得有味道,这里面真是有趣,很丰富,越看越丰富,所以这也是雅的一种说法。


文人画里笔好的时候就像梅兰芳的嗓子,唱一两句你就会昏倒,你不是去看故事,而是去听这个声音是多么的美,有很多没有释放的气,有多余的力量他没放出来,他有放出来的气跟这个声音是多么的美,是多么的优雅,而且它有很多变化。这个就是为什么这些文人喜欢看这种看起来没什么意思的画,因为他就是在欣赏那个几笔而已。



不要只读书,让书蒙蔽了心灵和眼睛。凭你的直觉,爱就够了,用你的心,你的眼睛去感受;锐利的眼睛,无畏的考古心态,最大的耐心。

《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徐小虎先生的方法论可谓融合了西方(研究方法)、中国(笔墨行为)、日本(收藏中的认真检验以及精密的学术研究)三大系统的精华。三者并用时,只要有一种方法未通过,她就会意识到作品有问题,得停下来重新检查。在为受冷落几百年的吴镇真迹正名时,一年内她曾将同几件作品提出检验了六次。


吴镇的《石竹图》,徐小虎认为吴镇真迹之一


在对吴镇绘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她融合了来自西方艺术史学的结构分析法,以此建立对作品或画家风格的时代认知,又运用从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季迁处习到的笔墨研究的方法,总结出笔墨行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论,以中国特有的笔墨之法,探究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气息和能量。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通过笔墨、书法、印章、题跋、著录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考鉴,寻找能相互印证的信息,仿佛推理破案,这个过程让她兴奋。


吴镇《墨竹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徐小虎认为出自清初的仿制工厂


数年中,她总共研究了十六件吴镇作品,包含五十几幅图画,最终有四件经严谨证明是出自吴镇之手的真迹。不,严格地说应该是三件半。据她介绍,第四件原本该是一件大得多的横卷或者立轴,但现在只剩一小部分横的残片,经过后来裁剪和重裱,被重新命名为《中山图》,即使如此,它还是充满了吴镇先生那沉重稳厚的笔墨,以及他与大自然深刻共鸣的那种隐士精神,被很多学者视为一张完整的作品。


元 吴镇 《中山图卷》

中山图,白纸本,高七寸九分,长二尺六寸六分,水墨。羣山叠嶂,杉木丛深,通幅无一杂树,全宗北苑,用粗麻披皴法,山头苔点,横竪相间,眾山之坳,突以浓墨晕二峰尖,低於四面,更為奇绝。



而徐小虎先生为人所知,多是源于她的吴镇书画研究。她用长达10年的时间对元四家之一吴镇的传世作品进行了重鉴,并写成《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她最终认定在传世的吴镇五十多幅画作里,只有三幅半是吴镇的真迹,分别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竹石图》、《双桧图》、《渔父意图》和只能算得了半幅的《中山图》残卷。这一结论颠覆了既有的固化认知,一时震惊四座。


元 吴镇 《中山图卷》 局部


徐小虎先生认为:艺术是活的,而教授们却想用一套架构,把所有的东西塞进去,为写一部艺术史预设一个铁定的制度。但,研究艺术,需要活活地去了解。

研究画作的第一步,还是感受一种质感,要用皮肤看,把所有的细胞和心灵打开,去听这幅画唱歌



元 吴镇 《中山图卷》 局部

图绘逶迤起伏的层峦迭嶂。画家以淡墨皴染群山,浓墨画丛树点苔,勾皴时见乾笔,笔墨雄浑厚重。自识「至元二年春二月,奉为可久戏作中山图,梅花道人书」。按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吴氏时年57岁。此图为元人集锦卷中之一段,图中钤有明王穉登、李肇亨,清梁清标、安岐等鉴藏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吴镇《渔父意图》


明代的伪作,你总能感到笔墨要刺破空间、刺破这张纸,明代画家过分关注笔墨,好像离开笔墨他们便不知道干什么了。宋元绘画的笔墨,音韵压得很低——每个时代都有能感知的时代特征——吴镇运用笔墨是为了创造空间,而非笔墨本身,主体是‘空’、是‘无为’。



 吴镇《野竹图》



有些画看上去很好,但显示了后来的时代特征,应该是后人所作;有些画上有后人不断的补笔,我就带着学生们一笔一笔地研究,哪些是原来的,哪些是比较早的古人补上的,哪些是再晚一些的古人补上的。我想就此梳理出中国画所有的时间特征脉络。徐小虎说。



吴镇《野竹图》(写竹局部)


徐小虎先生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年逾八旬的徐小虎称自己是一名流浪者,即使这旅途走得颇为吃力,但仍旧天真而倔强地坚守着自己求真的脾气,在逆行的路上步履不停。



从左至右依次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墨竹坡石图》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吴镇《多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竹石》

南京博物院藏 吴镇《松泉图》





当代艺术 & 如何欣赏一幅画?

关于杜尚,她说:

他做的是一个试验,a trial, to see if it works, it’s like Picasso, it’s not pretty, and it has no purpose。


关于安迪·沃霍尔,她说:

安迪·沃霍尔的东西,that’s fake art, I don’t want to spend time looking at it.


小编严重同意徐先生以上言论,我也认为弄一个小便池放在美术馆就是艺术这事,有些玩笑。假的艺术,不值得花时间去看。




徐小虎先生说,普通人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先不要管这幅画是不是大师画的,这和懂不懂没关系,而是感觉如何的问题。就好像我们去餐厅吃饭,不用知道菜是怎么做的,只要尝尝它好不好吃。如果好吃,你才会想去了解这道菜是怎么做的。看画也是一个道理,只有在真正体验过一幅作品后,才能去认识它。如果你对一张画没有真的兴趣,就别管什么大师不大师。


普通人应该怎样观赏一幅画呢?


徐小虎先生介绍了一种方法:可以在博物馆或者在照片里把一幅画放大,研究笔锋的动法。我们要把自己的皮肤当成纸,把画家的笔当成一个刷子,在我们皮肤上来回走动,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一个字是怎么写的,一幅画是怎么画的。如此一来,这些知识就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了,用不着买画,我们自然会感觉到那种用笔的方法、那种形态、那种速度、那种重量、那种平衡,这些都是形而上的东西。这些感受都是不同的,那是不同人各自在画里的表现,清清楚楚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秘密的。


总之, 徐小虎先生认为,理论其实不是很重要,看画首先要自己用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个作品,这是最重要的。不要去管画的作者以及年代,直接去看就好像在火车站碰到一个陌生人,跟他说话,你马上会感觉到他的灵魂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董其昌评价此画为宋画第一,而在中央美院的交流中,阿城则认为宋画表现了久违的神性,这一神性表现为宋画中的崇高感、静谧感和宇宙感。



总结一下,划重点:南画=文人画

『南画』词语解释:


1、画派之一,亦称南宗画,对北宗画而言。 明 代画家 董其昌 倡山水画南北宗之说,本于禅宗分南顿北渐之义。南宗画即文人画。 郭沫若 《我的童年》:但一和苏字接触起来,那种放漫的精神,就和从工笔画移眼到南画一样了。


2、南画,亦指起源于中国南宋画的日本画。


中国艺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组成了中国文化阶层的精神世界。文人雅士追求的是评砚品、临书谱、笺画史、修茶具的人生意趣,坐书斋看松桂,调素琴阅金经,流觞曲水,茂林修竹;杜甫赞曰: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借诗词寄情,借书画纵意,成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连接的渠道。


这种将书画作为无声诗歌的特殊艺术创作方式,也被称为南画。在中国,这种说法起自民国,以郑逸梅先生的《南画丛谈》作为发端。此外,在日本,南画一般被认为是德川时期传入的中国山水画,也有说是中国水墨画,因此,日本的水墨山水,也被称为日本南画。对于南画,学界主流的说法,朱良志先生在《南画十六观》中的定义为中国传统文人画



换首古琴曲,再接着看吧 





 文人画  · 《南画十六观》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画院外聘专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

《南画十六观》内容简介:南画者,特指中国传统文人画。本书是作者研究传统绘画的一本新作,通过元明以来十六位代表性画家作品和人生的研究,来探讨支配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真性问题。全书秉承作者一贯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的书写方式,深具可读性。



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开宗明义,先说书名。南画十六观,所观者为何?观画之真性也。此所谓南画者,特指中国传统文人画 。所以本书的研究重心定在: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昔读陈老莲《隐居十六观》,感其取意之深。十六幅画,十六个观照点,依次为: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和品梵。这十六幅画,是他晚年隐居生活的写照,是他此期精神追求的缩影,也是他有关人生诸种问题之图像答案。所以言者,即在观生命之真实。


《南画十六观》选择了十六位画家,自元代开始到清代的乾隆时期,这个阶段是文人画获得突出发展的时期,也即从十六个不同的角度,来生命真实的问题。虽然所讨论的这些画家的艺术皆从五代两宋大师中转出,但又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他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特别语言,以此注释对文人画真性问题的理解。



文人画发展的初始阶段,的问题就被提出。荆浩那篇天才论文《笔法记》,讨论唐代以来画界出现的水墨这一新形式,他从的角度,为水墨的存在寻找理由,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度者,审度也。绘画须造型,造型须有物,画有其物,就是真的吗?水墨渲淡,和鲜活的色相世界有如此大的差异,能说是真实吗?文章从绘画的基本特性谈起,通过问答的形式,推出两种观点,一是画者,华也。这是传统画学的主流观点,即绘画是运用丹青妙色图绘天地万物的造型艺术,绘画被称为丹青就含有这个意思。荆浩认为,,只能是苟似,只具表面的相似性。一是画者,画也图真,表现世界的元真气象,展示出物象之原。后来北宋人托名王维《山水诀》所说的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也是这个意思 。 画者画也,这种同字诠释,所强调的是依世界的原样而呈现的思想。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by 白居易



中国文人画有如渡人的扁舟

文人画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叫作人文画。人文画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这样的艺术。人文画不是文人所画的画,文人这个概念不是一种身份。


南宋 马远 《梅石溪凫图》

南宋在艺术创作上,苏轼、黄庭坚、米芾所引领的高古和率性,也逐渐向边景山水转移,强调画面布局由繁入简,强调大面积的留白引发的美学共鸣

审美倾向的转变,促成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杰出代表当推马远和夏圭。马远字遥父,号钦山。他出身自绘画世家,祖辈都是翰林画院(宋代国家画院)的侍诏。马远兼容北宋文人画意境高古之所长,效法李唐(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雄奇简练,融会贯通,又有新意。中国山水画,与西方强调阴影,注重细节,善画静物不同,更强调大空间和整体性。马远则独辟蹊径,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构图只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一,因而也被称为马一角看他的《梅石溪凫图》,仿佛能听见水流潺潺,风声飒飒,意境悠远深长,画面简单凝练,更幽深的空间都留给观者自去想象。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局部)

另一位杰出的画家夏圭。与出身画院世家的马远不同,夏圭是草根出身。他从一个画人物画(一般认为,山水最佳,花鸟次之,最次人物)的小画师,自学山水,最终与马远齐名,合称马夏。他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人送诨号泥里拔钉皴,具有淋漓尽致、浑然天成的气魄。与马远一样,夏圭的构图也独辟蹊径,常常只画一半,给观者留下更悠远的想象空间,因而被称为夏半边

南宋,米芾作品


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的问题而展开的,有一则关于苏轼的故事写道:东坡在试院以硃笔画竹,见者日:‘世岂有朱竹耶?’坡日:‘世岂有墨竹耶?’善鉴者固当赏于骊黄之外。苏轼的反问,是中国文人画史上的惊天一问,它所突显的就是绘画的真实问题。你难道见过世界上有黑色的竹子吗?黑竹、红竹,都不是现实存在中的绿色竹子,画家为什么有悖常理,画一种非现实的存在?东坡等认为,形似的描摹,徒呈物象,并非真实,文人画与一般绘画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骊黄牝牡之外寻找真实,画家作画,是为自己心灵留影。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只能说是一种生命的真实




元代以来,关于绘画真实问题的讨论愈加热烈  。倪云林在一首回忆他学画经历的诗中写道: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崖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揾浥江滴,寓我无边春。他开始学画,模仿外物,觉得一切都是真的,后来他悟出,他所描绘的外在色相世界纵然再真切,也是假的,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生命真实才是他作画所要真正追求的,这是一种寓含着生命春意的真实。孰假孰为真,在云林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明 徐渭《山涧荡舟图》


徐渭从幻化的角度来表达他对真实的思考。他有《旧偶画鱼作此》诗,从云林的画写起:元镇作墨竹,随意将墨涂。凭谁呼画里?或芦或呼麻。我昔画尺鳞,人问此何鱼?我亦不能答,张颠狂草书。迩来养鱼者,水晶杂玻璃,玳瑁及海犀,紫贝联车渠。数之可盈百,池沼千万余。迩者一鱼而二尾,三尾四尾不知几。问鱼此鱼是何名?鳟鲂鳢鲤鲵与鲸。笑矣哉,天地造化旧复新,竹许芦麻倪云林!云林画中的竹,画得像芦苇,又像是麻,他自己画中的鱼,是鱼,又不像鱼,在他看来,天地造化旧复新,物的形态并没有一个确定,一切都是虚幻的。如果停留在物象的模仿上,就会离真实越来越远。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墨荷》



关于文人画,回顾几篇旧文

??

古琴·美学 | 文 · 文心 · 文人琴

古琴·雅集 | 哇噻,这一「床」琴!








中国艺术不仅是一门专学,乃是一门通学,把清微淡远、中和雅正转换为清虚淡静的画韵,中国画语言与古琴之音引而伸之、触类旁通。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



1


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

一曰轻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盖音之轻处最难。力有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不佳。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於清实中得之。





2


松:论吟猱动荡之妙


二曰松

松。即吟猱妙处。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促不慢。以至恰好。谓之松。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松处。故琴之妙在取音。取音宛转则情联。松活则意畅。其趣如水之与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可以名其松。



3


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


三曰脆

脆者健也。於冲和大雅中。健其两手。而音不至於滞。两手皆有脆音。第藏不见。出之不易。右手靠弦。则音滞而木。故曰。指必甲尖。弦必悬落。在指不劲。则音胶而格。故曰。声如金石。动如风发。要知脆处。即指之灵处。指之灵。自出於健。而指之健。又出於腕。腕中之力既到。则为坚脆。然后识滞气之在弦。不为知音厌听。




4


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


四曰滑

滑者溜也。又涩之反也。音当欲涩。而指当欲滑。音本喜慢。而缓缓出之。若流泉之鸣咽。时滴滴不已。故曰涩。指取走弦而滞则不灵。乃往来之鼓动。如风发发。故曰滑。然指之运用。固贵其滑。而亦有时乎贵留。盖其留者。即滑中之安顿处也。故有涩不可无滑。有滑不可无留。意有在耳。





唐 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5


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


五曰高

高与古似。而实与高异。古以韵发。高以调裁。指下既静既清。而又得能高调。则音意始臻微妙。故其为宁谧也。若深渊之不可测。若乔岳之不可望。其为流逝也。若江河之欲无尽。若三籁之欲无声。




6


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 


六曰洁

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修指之道。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垢弗缁。止於至洁之地。而人不知其解。指既修洁。则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吾故曰。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欲修妙指者。又必先自修洁始。




7


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在操缦时的重要


七曰清

清者。音之主宰。地僻则清。心静则清。气肃则清。琴实则清。弦洁则清。必使群清咸集。而后可求之指上。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丝毫浊气。厝指如击金戛石。缓急绝无客声。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月洁。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8


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


八曰虚

抚琴著实处。亦有何难。独难於得虚。然指动而求声。乌乎虚。余则曰。政在声中求耳。声厉则知躁。声粗则知浊。声静则知虚。此审音之道也。盖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淘洗。调气则心自静。淘洗则声自虚。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深渊自居。清光发外。高山流水。於此可以神会。




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局部


9


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


九曰幽

音有幽度。始称琴品。品系乎人。幽繇於内。故高雅之士。动操便有幽韵。洵知幽之在指。无论缓急。悉能安闲自如。风度盎溢。纤尘无染。足觇潇洒胸次。指下自然写出一段风情。所谓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此幽之所以微妙也。




10


奇: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

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


十曰奇

音有奇特处。乃在呤逗间。指下取之。当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流连不尽。应接不暇。至於章句顿挫。曲折之际。尤不可轻易草草放过。定有一段情绪。又如山随人面转。字字摹神。方知奇妙。




11


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 


十一曰

琴学祗有二途。非从古。则从时。兹虽古乐久淹。而仿佛其意。则自和澹中来。故下指不落时调。便有羲皇气象。宽大纯朴。落落弦中。不事小巧。宛然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顿令人起道心。绝非世所见闻者。是以名其古音。




12


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 


十二曰澹

时师欲人耳。必作媚音。殊伤大雅。第不知琴音本澹。而吾复调之以澹。故众人所不解。惟澹何居。吾爱此情。不奓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故善知音者。始可与言澹。





溥心畲《松岫独吟》


13


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


十三曰中

乐有中声。惟琴固然。自古音淹没。攘臂弦索。而捧耳於琴者。比比矣。即有继空谷之声。未免郢人寡合。不知喜工柔媚则偏。落指重浊则偏。性好炎闹则偏。发声局促则偏。取音粗厉则偏。入弦仓卒则偏。气质浮躁则偏,矫其偏。归於全。祛其倚。习於正。斯得中之传。




14

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


十四曰和

乐有中声。惟琴固然。自古音淹没。攘臂弦索。而捧耳於琴者。比比矣。即有继空谷之声。未免郢人寡合。不知喜工柔媚则偏。落指重浊则偏。性好炎闹则偏。发声局促则偏。取音粗厉则偏。入弦仓卒则偏。气质浮躁则偏,矫其偏。归於全。祛其倚。习於正。斯得中之传。




15


疾:论指法徐疾之处理


十五曰疾

指法有徐则有疾。然徐为疾之纲。疾为徐之应。尝相错间。故句中借速以落迟。或句完迟老以速接。又有二法。小速微快。要以紧。递指不伤疾中之雅度。而随有行云流水之趣。大速贵急。务使急而不乱。依然安闲之气象。而泻出崩崖飞瀑之声。是故疾以意用。更以意神。




16


徐:论指法舒徐之变化


十六曰徐

古人以琴涵养性情。故名其声曰希。尝於徐徐得之。音生于指。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续而复断。因候制宜。自然调古声希。渐入渊微。严道彻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四楼下指迟。其於徐意。大有得也。





元 吴镇 《竹石图》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可将其内容的描述作不同组合,著重于风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几方面。属于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虚等;论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轻、滑等;论琴品与人品者有洁、清、虚、幽等;论琴的风格者有古、淡等。 



      元《倪瓒画谱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by 苏东坡





徐小虎先生在书画界里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研究者、美术史学者,书画鉴定界的异数,以“笔墨行为”重鉴吴镇书画,认为台北故宫珍藏的50多幅吴镇作品中,只有三幅半是真品。她说:或许在同行的眼中,我是一个有争议的甚至是很讨厌的人。但是,在我自己个人的书房里,一切始终是平静的。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拼命地想从众多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赝品堆里,挖出吴镇先生的真迹。这条寻访真迹的道路,伴随着探险的刺激感和兴奋的愉悦感。当我最终与吴镇先生隔着时空相遇相认时,最美好的精神情感奔涌而出,照拂我的心灵,感动得无以言表。


文人画&文人琴,还待深入......







「天恩古琴微刊」

古琴悦心





「天恩古琴微刊」

古琴悦心

更多文章请点击链接阅读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