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凌:书法之“解衣般礴”

 沁园春春2016 2018-11-21

晋王羲之《远宦帖》


书法之“解衣般礴”

邹凌

书法之“解衣般礴”,就是说书法家在写字时必须专心致志而又随心所欲,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美。这种“任自然”的思想最早见于《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矣。’”这则故事虽然指的是绘画,但用之于书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蔡邕书法【×】


我国历代书法家大都主张作书时要态度从容、任情恣性,不要有所束缚,如果精神紧张,那就很难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汉末著名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首先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矣。”指出写字时要放松自己,要有思想情趣,若无兴致不可勉强,否则即使用再好的毛笔,也无济于事,写不出佳作。接着又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造,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既说出了书写前必须“墨坐静思”,意在笔先,又指明了书写时“随意所造”,心平气和才能给作品带来气韵神妙的自然效果。明朝书法家项穆也主张“如意所愿”,作书要兴手拈来,“斯可称神”。他说:“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明·项穆《书法雅言》)

宋欧阳修《灼艾帖》


一件精妙的书法作品,人们常称之为“神来之笔”。宋代欧阳修曾说:“法帖者,乃魏晋时人施于家人、朋友、其逸笔余兴初非用意,而自然可喜。”(宋·欧阳修《集古录》)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流传下来的“法帖”,原本是魏晋时朋友,或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作者在书写时并没有刻意而为,而是随意写之,所以显得非常自然可喜。宋代书法家苏东坡也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又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熳是吾师。”(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是说书法创新没有固定的成法,不能走老路,好的成功经验往往来自于偶然发现;要率意,而不要拘束,“天真烂熳是吾师”。蔡邕路过鸿都门学见工匠用笤帚沾石灰水剧墙,别具风味,他由此触引,回去后取笔欲学其法,十数遍而不能得,后偶尔习之,始得其妙,创立“飞白”书,为后人所推宗。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蔡邕的“飞白”书是“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解衣般礴”说,在哲学的审美范畴中是相对的,属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要求书法家作书时不但要情趣高扬,而且还要思想集中,达到忘乎所以的境地。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指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书法家在书写时是一种超乎人世间,追求“三界”外的思想状态;是一种有如修炼得道,飘若神仙般的意念;“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才能达到“求之不得”的艺术效果。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也反复强调:“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篇》)显然历代大书家都主张作书时应旁无杂念,志气相和,心手一致,从而一气呵成。

南朝齐王僧虔《王琰帖》


“解衣般礴”的书法理念之所以为历代书法家赞赏,是因其本身来源于生活,体现了自然,表达出书法艺术的朴实无华和自由自在的书写情趣。

唐虞世南楷书《昭仁寺碑》(局部)


当然,要使书法艺术达到“解衣般礴”的境界,书家首先必须具备厚实的书法功底,其次是丰厚的文化素养;如果没有厚实的书法功底,而又缺乏一定的文化积淀,那么在书写时越是随心所欲,便越糟糕。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解衣般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史:画家。战国时称画家为史。

②即“解衣箕踞”。解衣,脱衣;箕踞,坐下的姿态。指书法的质野风情,不受羁束,有似于画家之解衣般礴。

③鸿都门学:东汉明帝时在宫廷内设立的文学艺术家组织。

④见林树中《中国美术史·秦汉书法》。


(原载:1986年第一期《岭南书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